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 綜合整理自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ID:guanchacaijing)、火星方陣、網友評論等
1月5日,河北全省立即進入「戰時狀態」。新年伊始,儘管中國出現了一些零星的疫情,但是與西方世界相比,中國成為世界的「安全島」。美媒《紐約時報》也承認這一點。
它在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當許多國家仍飽受新冠之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不到10萬人。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病例都超過了這個數字。
但如果你以為這篇文章一反常態,傳遞中國的正能量,那就大錯特錯了。
文章在羨慕中國「餐館人滿為患」「酒店全部住滿」時,卻大談「自由」,對中國的防疫進行攻擊。作者在文章透出一股酸酸的味道,好像中國人天天活在籠子裡一樣。文章稱,中國通過「一刀切」控制疫情,「中國的行動自由,是以犧牲幾乎所有其他形式的自由為代價的。」
網友評論
西方媒體,老陰陽人了!
實際上,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西方媒體借著疫情說三道四、妖魔化中國的招數屢見不鮮。
2020年1月23日,為了防止疫情蔓延全國乃至全球,中國關閉了所有離漢通道。然而,西方媒體並不「領情」,英國《泰晤士報》和法國《費加羅報》在報導中,多次使用「鬼城」「地獄」這樣的字眼來形容武漢。
2020年2月3日,《華爾街日報》頭條刊發《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一文,大搞「種族歧視」,唱衰中國的經濟、體制等。這篇報導引發海內外華人的強烈抗議,但是在各方要求道歉之後,《華爾街日報》表示立場不變,拒絕採取一切補救措施。
2020年2月24日,義大利威尼託大區區長盧卡·扎亞接受當地電視臺採訪時表示:「中國人因為衛生習慣、飲食文化不佳,才會在這場疫情中付出慘痛的代價。他們吃活的老鼠。」這番話立刻引起了當地華人的強烈不滿。最終他不得不收回自己的言論,並向公眾致歉。
另外,即便是在中國疫情已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英國《衛報》以及《外交官》雜誌都曾在其官網上發起「新冠疫情是否會成為中國的車諾比時刻」的話題討論。
2020年3月8日上午,《紐約時報》在20分鐘內,上演了一場「馳名雙標」:先點評中國「封城」是「以犧牲人民的生計和自由為代價」;然後說義大利「封城」是「冒著經濟風險遏制病毒在歐洲肆虐」。
第二天,「紐約時報中文網」並不理會大量網友對其雙標做法的痛斥,繼續不遺餘力地為義大利辯解,稱義大利是民主國家,與中國不同。同時對中國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效進行公開質疑:這種手段是否比疾病本身更糟糕?
2020年3月18日,《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報導,名為《上不了網課的孩子:疫情暴露中國教育的數字鴻溝》。可能是受此前《華爾街日報》的《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的刺激:那麼水的一篇文章就能在中國引起這麼大討論。它也坐不住了,想要證明什麼是報導中國的「典範」。
雖然兩篇報導內容角度不一樣,但是目標出奇的統一:唱衰中國。這篇報導主題「鮮明」,邏輯「統一」,用詞「講究」,堪稱《紐約時報》製造的「標準品」。
報導中提到的:中國經濟近幾十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缺少智慧型手機和可靠的網際網路。按照正常人的理解,「很大一部分」至少超過50%。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智慧型手機用戶數量約為7.8億,佔全國總人口數56%。這才是真正的「大部分」。
報導還表示,新冠疫情對富人和窮人、城市和農村有著迥然不同的影響。但是一個簡單的現實是:對於新冠肺炎患者,中國幾乎全額報銷治療費用,而美國的醫療保險,「先付費後報銷的醫療保險」報銷80%,「先看病後付費的管控型醫療保險」僅報銷50%,並且有數額限制。
美國一些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由於無法承擔高昂的治療費用已陷入艱難境地。據此,這篇報導倒越像是在說美國自身了。
顯然,《紐約時報》記者和編輯的眼光是十分「挑剔」的,有一套不可撼動的思路,只吸收他們想要的資料。他們就像一條強大的生產線,或者說是一套製作工藝,不管什麼東西,都會被他們磨碎、重組,加工,生產出一套「快消品」。
這些「快消品」隱含著「正義-邪惡」、「繁榮-貧困」、「自由-禁錮」這一系列反義詞。他們用新聞寫作製作這種所謂的「衝突感」或者「反差感」,呈現給他們的讀者。單一篇報導產生不了什麼效果,但通過多年的經營,就會有質的變化。
在疫情期間,上述所謂西方主流媒體刊發的一些報導,強行扭曲是非價值觀,不斷攻訐、詆毀中國的疫情和抗「疫」舉措,已經明顯喪失新聞報導的客觀、真實和公正意義。直到疫情在本國迅速蔓延,他們的報導風向才有所調轉。
但這些「目標鮮明」「妖氣橫生」的報導啟示: 我們要更加強勁地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激濁揚清,消除偏見。
編 輯丨常 鉞
校 對丨單建華
校 審丨彭仙君
值班編委丨張 宇
原標題:《中國控制疫情犧牲了「自由」?老「陰陽人」《紐約時報》又來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