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控制疫情犧牲了「自由」?老「陰陽人」《紐約時報》又來了!

2021-01-14 澎湃新聞

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 綜合整理自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ID:guanchacaijing)、火星方陣、網友評論等

1月5日,河北全省立即進入「戰時狀態」。新年伊始,儘管中國出現了一些零星的疫情,但是與西方世界相比,中國成為世界的「安全島」。美媒《紐約時報》也承認這一點。

它在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當許多國家仍飽受新冠之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不到10萬人。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病例都超過了這個數字。

但如果你以為這篇文章一反常態,傳遞中國的正能量,那就大錯特錯了。

文章在羨慕中國「餐館人滿為患」「酒店全部住滿」時,卻大談「自由」,對中國的防疫進行攻擊。作者在文章透出一股酸酸的味道,好像中國人天天活在籠子裡一樣。文章稱,中國通過「一刀切」控制疫情,「中國的行動自由,是以犧牲幾乎所有其他形式的自由為代價的。」

網友評論

西方媒體,老陰陽人了!

實際上,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西方媒體借著疫情說三道四、妖魔化中國的招數屢見不鮮。

2020年1月23日,為了防止疫情蔓延全國乃至全球,中國關閉了所有離漢通道。然而,西方媒體並不「領情」,英國《泰晤士報》和法國《費加羅報》在報導中,多次使用「鬼城」「地獄」這樣的字眼來形容武漢。

2020年2月3日,《華爾街日報》頭條刊發《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一文,大搞「種族歧視」,唱衰中國的經濟、體制等。這篇報導引發海內外華人的強烈抗議,但是在各方要求道歉之後,《華爾街日報》表示立場不變,拒絕採取一切補救措施。

2020年2月24日,義大利威尼託大區區長盧卡·扎亞接受當地電視臺採訪時表示:「中國人因為衛生習慣、飲食文化不佳,才會在這場疫情中付出慘痛的代價。他們吃活的老鼠。」這番話立刻引起了當地華人的強烈不滿。最終他不得不收回自己的言論,並向公眾致歉。

另外,即便是在中國疫情已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英國《衛報》以及《外交官》雜誌都曾在其官網上發起「新冠疫情是否會成為中國的車諾比時刻」的話題討論。

2020年3月8日上午,《紐約時報》在20分鐘內,上演了一場「馳名雙標」:先點評中國「封城」是「以犧牲人民的生計和自由為代價」;然後說義大利「封城」是「冒著經濟風險遏制病毒在歐洲肆虐」。

第二天,「紐約時報中文網」並不理會大量網友對其雙標做法的痛斥,繼續不遺餘力地為義大利辯解,稱義大利是民主國家,與中國不同。同時對中國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效進行公開質疑:這種手段是否比疾病本身更糟糕?

2020年3月18日,《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報導,名為《上不了網課的孩子:疫情暴露中國教育的數字鴻溝》。可能是受此前《華爾街日報》的《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的刺激:那麼水的一篇文章就能在中國引起這麼大討論。它也坐不住了,想要證明什麼是報導中國的「典範」。

雖然兩篇報導內容角度不一樣,但是目標出奇的統一:唱衰中國。這篇報導主題「鮮明」,邏輯「統一」,用詞「講究」,堪稱《紐約時報》製造的「標準品」。

報導中提到的:中國經濟近幾十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缺少智慧型手機和可靠的網際網路。按照正常人的理解,「很大一部分」至少超過50%。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智慧型手機用戶數量約為7.8億,佔全國總人口數56%。這才是真正的「大部分」。

報導還表示,新冠疫情對富人和窮人、城市和農村有著迥然不同的影響。但是一個簡單的現實是:對於新冠肺炎患者,中國幾乎全額報銷治療費用,而美國的醫療保險,「先付費後報銷的醫療保險」報銷80%,「先看病後付費的管控型醫療保險」僅報銷50%,並且有數額限制。

美國一些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由於無法承擔高昂的治療費用已陷入艱難境地。據此,這篇報導倒越像是在說美國自身了。

顯然,《紐約時報》記者和編輯的眼光是十分「挑剔」的,有一套不可撼動的思路,只吸收他們想要的資料。他們就像一條強大的生產線,或者說是一套製作工藝,不管什麼東西,都會被他們磨碎、重組,加工,生產出一套「快消品」。

這些「快消品」隱含著「正義-邪惡」、「繁榮-貧困」、「自由-禁錮」這一系列反義詞。他們用新聞寫作製作這種所謂的「衝突感」或者「反差感」,呈現給他們的讀者。單一篇報導產生不了什麼效果,但通過多年的經營,就會有質的變化。

在疫情期間,上述所謂西方主流媒體刊發的一些報導,強行扭曲是非價值觀,不斷攻訐、詆毀中國的疫情和抗「疫」舉措,已經明顯喪失新聞報導的客觀、真實和公正意義。直到疫情在本國迅速蔓延,他們的報導風向才有所調轉。

但這些「目標鮮明」「妖氣橫生」的報導啟示: 我們要更加強勁地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激濁揚清,消除偏見。

編 輯丨常 鉞

校 對丨單建華

校 審丨彭仙君

值班編委丨張 宇

原標題:《中國控制疫情犧牲了「自由」?老「陰陽人」《紐約時報》又來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長文:他們逃離美國 在中國找到了最基本的自由
    來源: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原標題:《紐約時報》長文:他們逃離美國 在中國找到了最基本的自由美國《紐約時報》1月5日文章,原題:在一個混亂的疫情大流行世界裡,中國提供了自己版本的自由《紐約時報》報導截圖去年10月下旬,鄧肯·克拉克所乘坐的航班在巴黎機場跑道上開始滑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該國開始實施第二次全國封鎖。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民發覺不對了……
    其次,《紐約時報》這篇污衊中國的報導還迴避了一個更本質的問題,即中國作為疫情最先出現的國家,在經歷了幾萬人感染,數千人死亡的巨大犧牲,才終於將這個全新病毒所引發的疫情控制住,並將我們的戰疫經驗分享給全世界時,《紐約時報》所來自的美國和西方世界卻在輕視中國發出的警告。
  • 紐約時報,馳名雙標
    前些天看《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把我氣笑了。至於在新聞中強調『中國女士』,並用春秋筆法渲染該女子『美麗而沒有素質』,言下之意更是明顯:『正是因為缺乏素質的中國人,新冠病毒才會傳染到全世界』。作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百年老報,《紐約時報》邁著『新聞自由』的小碎步,終於把自己整成了英文版《故事會》。
  • 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中新網7月25日電 題: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作者陳念  「我在武漢的親人活了下來,我的叔父卻因疫情死在了美國」——近日《紐約時報》評論版刊發了中國海歸學者饒毅的署名文章,由美國叔父的意外之死引入,講述大時代下中美兩地家族成員的分離聚合,道盡「一場疫情,同一家族,不同國家,陰陽兩隔」的人間悲涼。這個故事被認為映射了中美兩個大國的真實變遷,引人深思。
  • 《紐約時報》:美國說病毒不可能被控制,睜開眼睛看看中國吧!
    近段時間,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有不少國家的確診病例都在快速攀升,就拿美國來吧。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0月31日6時,全美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9301591例,累計死亡234998例。在過去24小時內,美國新增確診病例100266例,新增死亡病例933例,目前美國累計確診、累計死亡人數依然位列全球首位。
  • 《紐約時報》刊登中國學者饒毅文章後,遭到美國一群人瘋狂攻擊
    來源:環球時報新媒體近日,中國知名科學家饒毅在美國《紐約時報》上撰文,通過講述他在美國紐約的一位叔叔因新冠肺炎不幸病逝的遭遇,並對比了他在中國武漢的親屬平安無事的情況,抨擊了美國川普當局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糟糕表現。
  • 一場疫情翻身仗讓世界見識中國的力量,彰顯中國式人權與自由價值
    曾幾何時,某些外國勢力對我國必要的封城與隔離防疫措施進行了瘋狂的詆毀,用所謂人權與自由的大棒進行了大肆的污衊。同樣的封城措施,在《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的眼中,中國的封城被稱為「給人們的生活與自由帶來了巨大損失」,成了人權與自由的災難,而義大利的封城則成了「冒著犧牲自己的經濟風險」拯救歐洲的壯舉。
  • 《紐約時報》發文章提到疫情初期中國對媒體進行審查,外交部回應
    法新社記者:《紐約時報》19日刊發的一篇文章提到疫情初期中國對媒體進行審查。你對此有何回應?汪文斌:我們已經不止一次就相關問題介紹情況。希望大家能夠尊重事實。我可以再向你簡要重申一下有關事實:疫情發生後,中國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情,第一時間同世界各國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時間開展疫情防控專家國際合作。中國建立嚴格的疫情發布機制,及時、公開、透明發布疫情信息,制定嚴格規定,堅決防止瞞報、遲報、漏報。武漢市從2019年12月31日起依法發布疫情信息,並逐步增加信息發布頻次。
  • 崔天凱《紐約時報》刊文:中美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崔天凱《紐約時報》刊文:中美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5日在《紐約時報》刊文指出,圍繞疫情中美兩國間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現在不是相互指責的時刻,現在我們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 《紐約時報》刊文:中國以驚人的速度恢復到接近正常狀態
    近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十一」黃金周提振遭受重創的旅遊業》的報導。報導指出,中國「十一」黃金周的跡象表明,中國已經以驚人的速度恢復到接近正常狀態。
  • 紐約時報:新冠沒有成為中國的車諾比 卻成了美國的滑鐵盧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0月14日刊載題為《新冠沒有成為中國的車諾比,卻成了美國的滑鐵盧》的文章,作者系該報專欄作家託馬斯·弗裡德曼,文章稱,美國今天患上的病,用新冠肺炎疫苗是治不好的。人們已經失去對彼此、制度以及最基本的是非觀的信任——這些都是應對一場衛生危機所必需的。
  • 《紐約時報》:疫情下的混亂世界,感覺中國像『未來世界』
    他的目的地是中國。那一天,中國報告了25例新感染病例,除了1例本土病例,其餘皆為境外輸入。克拉克是商人兼作家,他在美國和法國待了9個月後回到中國,這是他自1994年搬到北京以來離開中國最久的一段時間。過去幾年,他在中國之外生活的時間越來越多。但當他在去年10月回去的時候,他感覺到了一些新的東西:安全、活力和自由。「能過上正常的生活真是太棒了」,他說。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這個並不讓人滿意,因此戲稱這樣的內容為「鏟品」(shovel ware),意思是「毫無新意地照搬媒體上的內容或產品」。1999年《紐約時報》嘗試將紙質版和網絡版的新聞編輯室(中國叫編輯部)合二為一,創建不間斷新聞部。儘管名義上合併,但是當時網絡新聞編輯室和報紙新聞編輯室仍然分開辦公。而且很多記者都抗拒為網絡版新聞寫稿的想法,因為都認為最好的新聞得放到紙質版。
  • 城內民眾仍在自由活動?義大利「佛系封城」,與中國大不同
    【環球時報駐義大利特派記者 葉琦 姚蒙】義大利北部地區「封城」9日進入第二天。意政府的這一舉措被許多西方媒體拿來與中國比較:美國福布斯新聞網8日的報導標題稱「義大利採取中國方式對付冠狀病毒」;《紐約時報》9日說,義大利嚴格封鎖引發爭論,一名女子說「我們就是新的武漢」。
  • 紐約時報"雪崩"重新定義報導?
    以下為原文內容摘要:如果我遇到《紐約時報》主編吉爾•亞伯拉姆森(JillAbramson),我一定會當面力挺《雪崩》(SnowFall)——在我看來,《雪崩》是真正採用了「後平板電腦時代」敘事手法的先驅性報導之一。而亞伯拉姆斯本周在一次業界會議上表示,「雪崩」如今已近成了一個動詞,各個版面的記者都渴望投入更多時間來「雪崩」出精彩的深度報導。
  • 谷歌華人工程師:疫情下的紐約,對有些人是插曲,對有些人是毀滅
    01和中國人相比,紐約人顯然低估了這場疫情的嚴重性當中國已經進入抗疫後期時,美國剛進入指數級爆發增長的前奏。我最初在一月下旬感受到疫情的輻射。那時紐約文化沙龍正在籌備最後一期線下活動。和中國人相比,紐約人低估了這場疫情的嚴重性。在他們眼裡,這不過是一次普通的流感。美國每年死於流感的就有上萬人,而新冠死者集中在老年患者和有其他健康問題的人,健康人即使攜帶病毒也不會有太大危險——一個本地醫生就這麼告訴我。
  • 中國有人寫小黃書入獄 紐約時報觀點讓人三觀盡毀
    它昨天刊登了一篇「奇文」——▲「中國耽美小說作者因製作販賣淫穢物品獲刑十年」(via New York Times)(文章中文翻譯via紐約時報中文網接著,《紐約時報》又借某個社工之口,來了下面這段。在《紐約時報》批評天一被判刑、還借別人之口表示「這根本不淫穢」時,咱們先來看看你們美國相關的法律吧。
  • 紐約時報:中國爭取的時間被西方白白浪費了!
    截至目前,美國總共有56人死亡。這絕對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證明新冠病毒在美國已經逐漸蔓延開來。面對美國新冠病毒本土傳播迅猛這一情況,川普政府似乎在考慮頒布一些法令,來限制美國國內旅行。「無症狀病毒攜帶者」這一名詞,是不是早在幾個月前的中國已經出現過了。還是那句話,中國經驗擺在眼前,而美國卻連抄作業也不會。怪不得紐約時報在最近的一篇報導中批評美國以及西方從疫情爆發以來的做法:「中國爭取來的時間,被西方白白浪費了。」
  • 紐約時報:近1/3美頂尖科學家來自中國,要保護好這些秘密武器
    中國自上個世紀開始,留學便成為其中的一項社會話題,最初只有極少經濟條件或者身份上等的社會人士與家庭可以選擇出國留學。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有能力去出國留學,或者選擇留學的方式越來越多,它不再是一部分的專利。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前往西方國家,那麼為西方國家提供科技服務或者其他領域服務的中國人才越來越多。
  • 疫情之下,美國紐約快破產了
    紐約為什麼如此「困頓」? 《福布斯》雜誌資深撰稿人傑克·凱利認為,紐約瀕臨「破產」最重要的原因,是疫情持續不散和集體遠程辦公導致人氣渙散,進一步引發「財氣」渙散。他分析說,紐約市嚴重依賴繁榮的商業、娛樂業和社會活動來聚集並留住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