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長文:他們逃離美國 在中國找到了最基本的自由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中央政法委長安劍

原標題:《紐約時報》長文:他們逃離美國 在中國找到了最基本的自由

美國《紐約時報》1月5日文章,原題:在一個混亂的疫情大流行世界裡,中國提供了自己版本的自由

《紐約時報》報導截圖

去年10月下旬,鄧肯·克拉克所乘坐的航班在巴黎機場跑道上開始滑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該國開始實施第二次全國封鎖。當日法國新增近5萬新冠感染病例。美國則有近10萬例。

克拉克如釋重負地嘆了口氣。他的目的地是中國。那一天,中國報告了25例新感染病例,除了1例本土病例,其餘皆為境外輸入。

克拉克是商人兼作家,他在美國和法國待了9個月後回到中國,這是他自1994年搬到北京以來離開中國最久的一段時間。過去幾年,他在中國之外生活的時間越來越多。但當他在去年10月回去的時候,他感覺到了一些新的東西:安全、活力和自由。「能過上正常的生活真是太棒了」,他說。

當許多國家仍飽受疫情之苦之際,最早遭受疫情的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新感染病例數都超過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

中國就像疫情前世界的「常態」一樣。餐館、酒店人滿為患,奢侈品牌店外排著長龍。人們不用開網絡會議,而是面對面商談業務,或者慶祝新年。

這場疫情顛覆了許多人的認知,包括自由的概念。西方一些人抨擊中國人沒有自由,但他們可以自由走動,過上正常的日常生活。在一個發生疫情的年份,世界上許多人都會羨慕這種最基本的自由形式。

2020年12月31日跨年慶祝活動前夕,時代廣場附近的街道。

這場全球危機可能會讓人們對其他形式的自由產生懷疑。近一半美國人把票投給了一位無視科學、未能採取基本預防措施保護國家的總統。一些美國人聲稱,無視衛生專家佩戴口罩的建議是他們的個人權利,但這讓他們自己和其他人都面臨越來越大的感染風險。

在疫情暴發之初,中國政府採取了嚴格的防疫管控,包括隔離措施——這是西方國家政府力所不及的辦法。

「事實上,中國政府對待病毒的方式跟對待其他問題有很多相似之處,」加利福尼亞州退休律師霍華德·趙說,他對太平洋兩岸的初創企業都有投資。「那就是一刀切的辦法:只要能把問題徹底解決就行。就防疫而言,也許不是太壞的事。但就某些其他問題而言,可能就不是那麼好的事了。」

然而,這一認識並沒有阻止霍華德·趙享受他在中國的時光。自去年10月中旬從舊金山飛抵上海以來,他舉辦過20人參與的商務晚宴,去過爵士酒吧,看了電影,去了海鮮市場,還飛到深圳考察了一家做自動駕駛汽車的初創企業。

「這是我今天在上海吃午飯的地方,」去年11月6日,他在臉書上寫道,並配了一張人們用餐的照片。「開始想起正常生活是什麼樣子了。」趙說,他在中國遇到的人都對美國每日新增感染者數字之高感到「困惑」和「難以置信」。

「中國共產黨這次提供了一個社會公共品,就是穩定。」去年8月從香港移居北京的投資者董海濤(音)表示。對董來說,在中國的成功讓他有機會實現財務自由。他正在建立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和一家經營普洱茶的初創企業,他看好中國經濟。他認為,疫情過後,中國將擁有更加強大的供應鏈和充滿活力的消費經濟,其驅動力來自年輕一代。與成長在全球化時代的他那一代人相比,年輕一代對中國傳統文化更感興趣,比如茶。

董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從紐約搬到香港的,他決定離開香港,是因為疫情期間那裡缺乏生機,而許多內地城市似乎都煥發著活力和希望。「我不認為在香港能找到我想要的自由」,他說。

西方可能會發現,在中國讓自己的模式變得如此吸引人之後,它必須更加努力地推銷自己的「自由」願景。

商人兼作家克拉克1994年在北京創立了一家科技諮詢公司。自去年11月中旬結束(入境中國後的)隔離以來,他已造訪過4個中國城市,參加了許多場活動和會議,其中一個活動有900人參加。克拉克是懷著複雜的心情承認這一點的:「你希望它不是真的,但它確實有點像真的。」他說,北京和上海越來越國際化,那裡的消費者也越來越成熟。

克拉克說,中國「感覺有點像迪士尼樂園裡的『未來世界』,就好像西方世界的縮影還在這裡,但西方世界現在已經關閉了。」對他來說,再次置身人群需要一些時間適應。

相關焦點

  • 中國控制疫情犧牲了「自由」?老「陰陽人」《紐約時報》又來了!
    新年伊始,儘管中國出現了一些零星的疫情,但是與西方世界相比,中國成為世界的「安全島」。美媒《紐約時報》也承認這一點。它在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當許多國家仍飽受新冠之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不到10萬人。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病例都超過了這個數字。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民發覺不對了……
    其次,《紐約時報》這篇污衊中國的報導還迴避了一個更本質的問題,即中國作為疫情最先出現的國家,在經歷了幾萬人感染,數千人死亡的巨大犧牲,才終於將這個全新病毒所引發的疫情控制住,並將我們的戰疫經驗分享給全世界時,《紐約時報》所來自的美國和西方世界卻在輕視中國發出的警告。
  • 紐約時報,馳名雙標
    前些天看《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把我氣笑了。至於在新聞中強調『中國女士』,並用春秋筆法渲染該女子『美麗而沒有素質』,言下之意更是明顯:『正是因為缺乏素質的中國人,新冠病毒才會傳染到全世界』。作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百年老報,《紐約時報》邁著『新聞自由』的小碎步,終於把自己整成了英文版《故事會》。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與當時流行的「故事模式+黃色新聞潮+簡訊息模式」不同,《紐約時報》獨闢蹊徑,尤其喜歡看在長篇大論和報告,這些讓《紐約時報》更是顯眼,「它讓美國人形成了一個堅定的信念:每逢大事,欲求信息之全,非買《紐約時報》不可」。100多年下來,《紐約時報》被公認為美國最有權威性的報紙,它擁有無比倫比的新聞權威,並且是決策者、精英人士和越來越多普通人的信息來源。
  • 美國|言論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
    依據《美國憲法》,公民擁有生命權、自由權、人身安全權、私有財產權、免受酷刑權等基本權利,這些權利是統一的,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在美國政治文化中,美國人最珍視的是言論自由的權利。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了言論自由,其他很多自由就不存在,至少得不到可靠的保障。
  • 為逃離封鎖,美國人湧向墨西哥
    卡拉·阿拉內塔對《紐約時報》說。他是美國紐約人,在墨西哥城斷斷續續住了兩年後,2020年6月乾脆把家搬到了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對美國遊客敞開大門美國人激增,正值墨西哥城疫情進入新階段:醫院早已滿員,許多重症病人不得不待在家中,他們的親戚滿世界奔波,為他們尋找能救命的氧氣罐。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已明確建議美國人避免去墨西哥旅遊。
  • 《紐約時報》刊登中國學者饒毅文章後,遭到美國一群人瘋狂攻擊
    來源:環球時報新媒體近日,中國知名科學家饒毅在美國《紐約時報》上撰文,通過講述他在美國紐約的一位叔叔因新冠肺炎不幸病逝的遭遇,並對比了他在中國武漢的親屬平安無事的情況,抨擊了美國川普當局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糟糕表現。
  • 紐約時報:新冠沒有成為中國的車諾比 卻成了美國的滑鐵盧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0月14日刊載題為《新冠沒有成為中國的車諾比,卻成了美國的滑鐵盧》的文章,作者系該報專欄作家託馬斯·弗裡德曼,文章稱,美國今天患上的病,用新冠肺炎疫苗是治不好的。人們已經失去對彼此、制度以及最基本的是非觀的信任——這些都是應對一場衛生危機所必需的。
  • 以整版名單紀念美國新冠死者 《紐約時報》刊出「最令人痛心的頭版」
    參考消息網5月25日報導 美國《紐約時報》5月24日用整個頭版列出了1000名新冠肺炎死者的姓名、年齡和身份,並在導語中寫道:「這裡列出的1000人僅佔死者總數的1%。他們不僅是一個個名字。他們曾經是我們當中的一份子。」用這種方式向該國近10萬名新冠肺炎死者致哀。多家外媒對此事予以關注。
  • 疫情之下,美國紐約快破產了
    紐約為什麼如此「困頓」? 《福布斯》雜誌資深撰稿人傑克·凱利認為,紐約瀕臨「破產」最重要的原因,是疫情持續不散和集體遠程辦公導致人氣渙散,進一步引發「財氣」渙散。他分析說,紐約市嚴重依賴繁榮的商業、娛樂業和社會活動來聚集並留住人流。
  • 美國人終於開始懷疑人生了: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
    來源:微信公眾號「環球網」(ID:huanqiu-com)美國《紐約時報》1月5日文章,原題:在一個混亂的疫情大流行世界裡,中國提供了自己版本的自由。他的目的地是中國。那一天,中國報告了25例新感染病例,除了1例本土病例,其餘皆為境外輸入。 克拉克是商人兼作家,他在美國和法國待了9個月後回到中國,這是他自1994年搬到北京以來離開中國最久的一段時間。過去幾年,他在中國之外生活的時間越來越多。但當他在去年10月回到中國的時候,他感覺到了一些新的東西:安全、活力和自由。「能過上正常的生活真是太棒了」,他說。
  • 高通接受處罰,紐約時報叫什麼屈
    高通受到收取不公平的高價專利許可費等三項指控,它在歐洲、韓國也曾多次因壟斷吃過官司,這一次它對中國的調查採取了配合態度。高通股價大漲,表明投資者對中國處罰公平的認可,以及他們相信這一了結方式對高通在中國市場的前途有利。然而《紐約時報》是個例外。它以這件事為由頭大批中國的「經濟民族主義」。
  • 紐約時報重磅:川普偷漏稅發家致富!川普:他們報導我97%都是壞話!天佑美國!
    第一夫人向小孩子和他們的母親贈送了白宮捐贈的玩具熊和以「我最棒」為主題的地毯。美國東部時間10月2日下午衰敗的紐約時報做出了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也沒有幹過的事。把這個也算上,這意味著紐約時報關於我的報導中的97%都是壞的。他們還沒有從錯誤預測2016年大選結果的噩夢中恢復過來!Hit piece:虛假或具偏見性信息的文章或者帖子,偽裝成客觀和真實報導,實際上是為了誤導輿論。
  • 紐約時報:俄羅斯向塔利班提供「賞金」,讓他們殺死駐阿美軍
    作者:王德華又一枚令人窒息的俄羅斯炸彈:《紐約時報》稱,美國間諜認為,莫斯科可能向塔利班提供賞金,讓他們殺死在阿富汗的美軍,而川普被告知,卻無動於衷!這篇報導在周五下午發表,並引述了「了解此事的官員」的話稱,「美國情報官員得出結論,俄羅斯軍事情報部門秘密提供獎金,鼓勵與塔利班有關聯的武裝分子殺害駐阿富汗的聯軍」。據《紐約時報》報導,這一「情報發現」已於3月底向總統川普匯報,但白宮「尚未批准」任何擬議的回應。
  • 紐約時報:中國把月壤帶回地球,開啟了「太空競賽新時代」
    而在《紐約時報》眼裡,這個消息似乎象徵著一個「太空競爭的新時代」的到來。 文章認為,美國正在把中國看成是太空領域的「對手」,已對中國航天實施過長期的打壓,但隨著中國成功帶回月壤、在航天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美國以往的做法可能會招來中國的反擊,雙方的競爭會變得「日益激烈」。
  • 《紐約時報》:疫情下的混亂世界,感覺中國像『未來世界』
    美國則有近10萬例。克拉克如釋重負地嘆了口氣。他的目的地是中國。那一天,中國報告了25例新感染病例,除了1例本土病例,其餘皆為境外輸入。克拉克是商人兼作家,他在美國和法國待了9個月後回到中國,這是他自1994年搬到北京以來離開中國最久的一段時間。過去幾年,他在中國之外生活的時間越來越多。但當他在去年10月回去的時候,他感覺到了一些新的東西:安全、活力和自由。
  • 《紐約時報》補發林徽因、梁思成訃告:夫妻攜手,用一生探索中國...
    《紐約時報》推出了「被遺漏的逝者」(Overlooked)欄目,開始補發歷史上該報遺漏的重要人物訃告。美國當地時間4月11日,《紐約時報》在該欄目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事 —— 《林徽因與梁思成,中國古建築的編年史家》。
  • 美國蓋洛普民調顯示美國世界形象在雪崩,但是《紐約時報》偏要拉上...
    而這也正是美國主流媒體希望看到的,他們紛紛對此進行了報導。可是他們的報導恰恰證明了自己一貫強調的「客觀中立」只是虛妄的空話。 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據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報導,在該機構一項針對全球各地民眾的調查中顯示,自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民眾都感到十分希望。而美國民望的下降則相應為新興地區大國帶來機遇,比如中國、俄羅斯和德國。
  • 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中新網7月25日電 題: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作者陳念  「我在武漢的親人活了下來,我的叔父卻因疫情死在了美國」——近日《紐約時報》評論版刊發了中國海歸學者饒毅的署名文章,由美國叔父的意外之死引入,講述大時代下中美兩地家族成員的分離聚合,道盡「一場疫情,同一家族,不同國家,陰陽兩隔」的人間悲涼。這個故事被認為映射了中美兩個大國的真實變遷,引人深思。
  • 紐約時報"雪崩"重新定義報導?
    (《紐約時報》已經深諳數字平臺的巨大潛力,因此先在網站上發表《雪崩》,三天後才在印刷版中刊出。)學習好萊塢模式《紐約時報》等媒體巨頭製作像《雪崩》這種精品專題報導時,可以借鑑好萊塢的成功模式——為了打造最佳電影體驗,好萊塢會挑選精彩的故事、合適的明星、出色的製片,而最重要的是,好萊塢擁有完善的發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