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疫情下的混亂世界,感覺中國像『未來世界』

2021-01-09 中原網

去年10月下旬,鄧肯·克拉克所乘坐的航班在巴黎機場跑道上開始滑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該國開始實施第二次全國封鎖。當日法國新增近5萬新冠感染病例。美國則有近10萬例。

克拉克如釋重負地嘆了口氣。他的目的地是中國。那一天,中國報告了25例新感染病例,除了1例本土病例,其餘皆為境外輸入。

克拉克是商人兼作家,他在美國和法國待了9個月後回到中國,這是他自1994年搬到北京以來離開中國最久的一段時間。過去幾年,他在中國之外生活的時間越來越多。但當他在去年10月回去的時候,他感覺到了一些新的東西:安全、活力和自由。「能過上正常的生活真是太棒了」,他說。

當許多國家仍飽受疫情之苦之際,最早遭受疫情的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新感染病例數都超過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

中國就像疫情前世界的「常態」一樣。餐館、酒店人滿為患,奢侈品牌店外排著長龍。人們不用開網絡會議,而是面對面商談業務,或者慶祝新年。

這場疫情顛覆了許多人的認知,包括自由的概念。西方一些人抨擊中國人沒有自由,但他們可以自由走動,過上正常的日常生活。在一個發生疫情的年份,世界上許多人都會羨慕這種最基本的自由形式。

這場全球危機可能會讓人們對其他形式的自由產生懷疑。近一半美國人把票投給了一位無視科學、未能採取基本預防措施保護國家的總統。一些美國人聲稱,無視衛生專家佩戴口罩的建議是他們的個人權利,但這讓他們自己和其他人都面臨越來越大的感染風險。

在疫情暴發之初,中國政府採取了嚴格的防疫管控,包括隔離措施——這是西方國家政府力所不及的辦法。

「事實上,中國政府對待病毒的方式跟對待其他問題有很多相似之處,」加利福尼亞州退休律師霍華德·趙說,他對太平洋兩岸的初創企業都有投資。「那就是一刀切的辦法:只要能把問題徹底解決就行。就防疫而言,也許不是太壞的事。但就某些其他問題而言,可能就不是那麼好的事了。」

然而,這一認識並沒有阻止霍華德·趙享受他在中國的時光。自去年10月中旬從舊金山飛抵上海以來,他舉辦過20人參與的商務晚宴,去過爵士酒吧,看了電影,去了海鮮市場,還飛到深圳考察了一家做自動駕駛汽車的初創企業。

「這是我今天在上海吃午飯的地方」,去年11月6日,他在臉書上寫道,並配了一張人們用餐的照片。「開始想起正常生活是什麼樣子了。」趙說,他在中國遇到的人都對美國每日新增感染者數字之高感到「困惑」和「難以置信」。

「中國共產黨這次提供了一個社會公共品,就是穩定」,去年8月從香港移居北京的投資者董海濤(音)表示。對董來說,在中國的成功讓他有機會實現財務自由。他正在建立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和一家經營普洱茶的初創企業,他看好中國經濟。他認為,疫情過後,中國將擁有更加強大的供應鏈和充滿活力的消費經濟,其驅動力來自年輕一代。與成長在全球化時代的他那一代人相比,年輕一代對中國傳統文化更感興趣,比如茶。

董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從紐約搬到香港的,他決定離開香港,是因為疫情期間那裡缺乏生機,而許多內地城市似乎都煥發著活力和希望。「我不認為在香港能找到我想要的自由」,他說。

西方可能會發現,在中國讓自己的模式變得如此吸引人之後,它必須更加努力地推銷自己的「自由」願景。

商人兼作家克拉克1994年在北京創立了一家科技諮詢公司。自去年11月中旬結束(入境中國後的)隔離以來,他已造訪過4個中國城市,參加了許多場活動和會議,其中一個活動有900人參加。克拉克是懷著複雜的心情承認這一點的:「你希望它不是真的,但它確實有點像真的。」他說,北京和上海越來越國際化,那裡的消費者也越來越成熟。

克拉克說,中國「感覺有點像迪士尼樂園裡的『未來世界』,就好像西方世界的縮影還在這裡,但西方世界現在已經關閉了」。對他來說,再次置身人群需要一些時間適應。回到中國後第一次參加大型活動時,他注意到有人有口臭。「我當時想,天哪,我已經9個月沒遇到過這種事了。」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長文:他們逃離美國 在中國找到了最基本的自由
    來源: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原標題:《紐約時報》長文:他們逃離美國 在中國找到了最基本的自由美國《紐約時報》1月5日文章,原題:在一個混亂的疫情大流行世界裡,中國提供了自己版本的自由《紐約時報》報導截圖去年10月下旬,鄧肯·克拉克所乘坐的航班在巴黎機場跑道上開始滑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該國開始實施第二次全國封鎖。
  • 中國控制疫情犧牲了「自由」?老「陰陽人」《紐約時報》又來了!
    新年伊始,儘管中國出現了一些零星的疫情,但是與西方世界相比,中國成為世界的「安全島」。美媒《紐約時報》也承認這一點。它在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當許多國家仍飽受新冠之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不到10萬人。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病例都超過了這個數字。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民發覺不對了……
    如下圖所示,在這篇名為「改變世界的25天:中國如何讓新冠病毒流竄出去」的報導中,《紐約時報》派出了長期以來一直對中國存在強烈偏見,並多次配合美西方政府煽動支持分裂中國勢力的4名記者,荒謬地宣稱,如果中國能在去年年底病毒剛出現時就宣布封城,那麼新冠病毒就不會流竄到全世界。
  • 疫情之下,美國紐約快破產了
    一名戴口罩的女子在美國紐約曼哈頓時報廣場拍照。他的預測是,如果疫情持續,人氣走低,政府財政狀況將更加困難,白思豪市長未來可能被迫裁掉更多的政府僱員,導致城市生存狀況進一步惡化。這個「惡性循環」,目前看不出有破解的好辦法。
  • 紐約時報,馳名雙標
    前些天看《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把我氣笑了。乍一看像現代版《霍亂時期的愛情》。至於在新聞中強調『中國女士』,並用春秋筆法渲染該女子『美麗而沒有素質』,言下之意更是明顯:『正是因為缺乏素質的中國人,新冠病毒才會傳染到全世界』。作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百年老報,《紐約時報》邁著『新聞自由』的小碎步,終於把自己整成了英文版《故事會》。
  • 《紐約時報》發文章提到疫情初期中國對媒體進行審查,外交部回應
    法新社記者:《紐約時報》19日刊發的一篇文章提到疫情初期中國對媒體進行審查。你對此有何回應?汪文斌:我們已經不止一次就相關問題介紹情況。希望大家能夠尊重事實。我可以再向你簡要重申一下有關事實:疫情發生後,中國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情,第一時間同世界各國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時間開展疫情防控專家國際合作。中國建立嚴格的疫情發布機制,及時、公開、透明發布疫情信息,制定嚴格規定,堅決防止瞞報、遲報、漏報。武漢市從2019年12月31日起依法發布疫情信息,並逐步增加信息發布頻次。
  • 《紐約時報》刊登中國學者饒毅文章後,遭到美國一群人瘋狂攻擊
    來源:環球時報新媒體近日,中國知名科學家饒毅在美國《紐約時報》上撰文,通過講述他在美國紐約的一位叔叔因新冠肺炎不幸病逝的遭遇,並對比了他在中國武漢的親屬平安無事的情況,抨擊了美國川普當局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糟糕表現。
  • 《紐約時報》發出靈魂拷問:超級大國是如何讓自己被病毒打倒的?
    今年的疫情可以說讓世界看到了病毒對人類危害的嚴重性,如果不積極採取措施應對,那麼病毒的魔掌就會深入社會內部,對國際社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各國在第一時間的防控還是比較迅速有效的,疫情經過努力得到了控制,一些國家也開始了正常化的生活,然而,一些國家的做法也讓人感到憂慮,導致疫情到現在都沒有控制住。
  • 崔天凱《紐約時報》刊文:中美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崔天凱《紐約時報》刊文:中美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5日在《紐約時報》刊文指出,圍繞疫情中美兩國間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現在不是相互指責的時刻,現在我們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這一背景下,傳統媒體為了生存,不得不擁抱網際網路,謀求數位化轉型,《紐約時報》就是這一過程中的典型代表。二、 背景《紐約時報》是什麼?以及它在美國媒體的地位《紐約時報》1851年創立,至今已有170年歷史。
  • 紐約時報:中國把月壤帶回地球,開啟了「太空競賽新時代」
    ,這就為未來幾十年的「新一輪太空競賽」奠定了基礎。美國太空計劃「一波三折」,中國長遠目標「穩紮穩打」不過在《紐約時報》也指出,美國雖然急於重返月球爭奪「主導權」,但美國的太空計劃卻不斷經歷一改再改的波折;而與此同時,中國選擇的則是一條「穩紮穩打」的道路。
  • 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中新網7月25日電 題: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作者陳念  「我在武漢的親人活了下來,我的叔父卻因疫情死在了美國」——近日《紐約時報》評論版刊發了中國海歸學者饒毅的署名文章,由美國叔父的意外之死引入,講述大時代下中美兩地家族成員的分離聚合,道盡「一場疫情,同一家族,不同國家,陰陽兩隔」的人間悲涼。這個故事被認為映射了中美兩個大國的真實變遷,引人深思。
  • 高通接受處罰,紐約時報叫什麼屈
    高通受到收取不公平的高價專利許可費等三項指控,它在歐洲、韓國也曾多次因壟斷吃過官司,這一次它對中國的調查採取了配合態度。高通股價大漲,表明投資者對中國處罰公平的認可,以及他們相信這一了結方式對高通在中國市場的前途有利。然而《紐約時報》是個例外。它以這件事為由頭大批中國的「經濟民族主義」。
  • 《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雪崩"獲得大讚(圖)
    不管多媒體報導模式未來是不是有戲,馬利克的鼓吹顯然對新興媒體製造了壓力,這種燒錢而浮誇的多媒體報導方式,將僅僅是屬於《紐約時報》式的高富帥的遊戲?還是壓死眾新媒體的最後一根稻草?  《雪崩》(及其它類似的嘗試)意味著絕佳的良機,以及《紐約時報》等新聞機構的未來。在這個BuzzFeed(新聞聚合網站)和Huffington Post等新秀媒體崛起的時代,處於劣勢的傳統新聞機構更需要自己把握機會。  如果你是《紐約時報》的管理者,是時候賭一把了:花2500萬美元創造100個類《雪崩》項目吧!它完全值得。
  • 美國蓋洛普民調顯示美國世界形象在雪崩,但是《紐約時報》偏要拉上...
    作為世界霸主的美國在他的帶領下為全世界人民呈現了怎樣的感官呢?最近美國民調機構就做了一番調查。 不難想像,蓋洛普的民調不會給川普說什麼好話。而這也正是美國主流媒體希望看到的,他們紛紛對此進行了報導。可是他們的報導恰恰證明了自己一貫強調的「客觀中立」只是虛妄的空話。 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紐約時報復盤美國疫情:川普為何忽視警告、一錯再錯
    【中美創新時報4月13日綜合訊】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紐約時報》近日刊髮長篇報導復盤美國新冠疫情暴發,題為《川普為何忽視警告、一錯再錯》(《He Could Have Seen What Was Coming: Behind
  • 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俠客島按】今天,《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的文章,題為《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而就在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通知拜登,川普政府準備啟動過渡進程。拜登同日公布了首批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重要官員。
  • 一場疫情,讓世界知道了中國的重要性
    話說回來,中國的企業不好過,受到影響的當然不會只有中國人,在全球化的今天,這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問題。起初,大部分歐美國家都並不在意,甚至美國商務部長還在疫情之初大放厥詞,認為疫情有助於製造業回流美國,但是隨著時間發展,已經有不少人意識到這種想法完全錯的離譜。
  • 《紐約時報》2020 年度最佳電影(下)
    《紐約時報》為我們盤點了2020年十部最佳電影。原文為曼諾拉·達吉斯(Manohla Dargis ) | A·O·斯科特(A.O. Scott)各自評選,本文為上篇,介紹曼諾拉·達吉斯評選的榜單。 原文作者:A·O·斯科特(A.O.
  • 疫情下,八百萬美國人回歸貧窮!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落下如此下場!
    據《紐約時報》的資料庫顯示, 目前全美新冠病毒確診病例出現了第三個高峰, 同時美國已知的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總數在周四下午超過了800萬。 他們認為,美國多個地區病例的增加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造成可怕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