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天凱《紐約時報》刊文:中美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2020-11-27 四月網

崔天凱《紐約時報》刊文:中美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5日在《紐約時報》刊文指出,圍繞疫情中美兩國間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現在不是相互指責的時刻,現在我們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同舟共濟 定克時艱

紐約是我最喜愛的美國城市,我曾在這裡工作和生活,擔任駐美大使以來也經常往訪。而今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這座歡騰喧囂的不夜城卻被按下了暫停鍵,我很痛心。此次疫情席捲全球,帶來巨大挑戰,其影響不分國界和種族。

不久前,中國也遭受了疫情的迎頭痛擊,因此我們對美國人民的苦痛感同身受。我們搏鬥過,付出了巨大犧牲,所以深知這裡及世界各地抗擊疫情的艱難。我們銘記,在最困難的時候世界各地的朋友給了我們慰藉和幫助,其中很多是美國人,很多是紐約人。現在我們也願真誠回報他們的善意,與他們共渡難關。

圍繞疫情中美兩國間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現在不是相互指責的時刻,現在我們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正因如此,中國已派出上百名醫療專家馳援他國;正向美國和其他多國亟需醫療物資的醫院捐助檢測盒、口罩和檢測儀器;同有關國家分享抗疫技術和經驗。最近,習近平主席應約同川普總統通話,強調中美應該團結抗疫,並承諾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中方始終負責任地通報疫情信息。我們建立了新冠肺炎疫情網上知識中心面向所有國家開放。中美兩國衛生部門和防控專家也一直保持著密切溝通。

中方盡己所能,為包括美國在內的有關國家提供支持,而位於美國疫情「震中」的紐約州正是重點支持對象。目前,中方正協助美政府在華採購抗疫物資。中國企業加班加點,生產、交付紐約與全美採購的醫療物資。中國地方政府向在美國的友好省州提供援助和幫助,企業捐贈更是一馬當先。

華為向紐約州和華盛頓特區捐贈了數萬件防疫物資。中資企業總計已向美捐贈150萬個口罩、20萬個檢測盒、18萬個手套及許多其他防疫物資。周末,紐約州州長安德魯∙庫莫感謝蔡崇信基金會向紐約州捐贈1千臺呼吸機,感謝馬雲基金會捐贈口罩、護目鏡等防疫物資。華僑社團也主動為當地醫院和社區捐款捐物。在這場人和病毒的搏鬥中,我們和紐約人民、和全美人民站在一起。

此時此刻團結至關重要。我們要保持清醒、明辨是非,對那些企圖煽動種族主義和歧視仇外、把別國或別的種族當成替罪羊的愚蠢言行說不。因為這樣的言行不僅會嚴重破壞我們當前合作抗疫的努力,也將埋下猜疑甚至對抗的禍根,將我們的人民拖入險境,甚至殃及全球。

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應該引領治療技術和疫苗研發國際攻關合作,充分探討治療藥物技術共享,聯手幫助缺乏醫療條件的國家,推動完善全球衛生治理。

此外,我們還要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穩市場、保增長、保民生,確保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開放、穩定、安全。這正是習近平主席在日前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所提倡議的核心意涵,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

我始終堅信,我和無數人喜愛的紐約能挺得住、熬過去。前幾天,紐約市民自發相約在各自陽臺、窗臺為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鼓掌。這展示團結的一幕讓我深受感動,我在掌聲中聽見了人們的愛與勇氣,聽到了這座城市的堅強和韌性,這是當下艱難時刻裡的希望和光明。

我期待著下次去紐約,逛一逛充滿愛和生機的街巷,去百老匯再看一場歌頌愛、勇氣與希望的音樂劇《獅子王》。相信這一天很快會到來!

責任編輯:東方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俠客島按】今天,《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的文章,題為《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而就在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通知拜登,川普政府準備啟動過渡進程。拜登同日公布了首批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重要官員。
  • 【崔天凱:中美關係處於關鍵時刻】8月4日,崔天凱大使應邀出席2020...
    2020-08-10 09:51:36來源:FX168 【崔天凱:中美關係處於關鍵時刻】8月4日,崔天凱大使應邀出席2020年阿斯彭安全論壇,就中美關係有關問題與阿斯彭戰略小組執行主任尼古拉斯·伯恩斯以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對外政策首席記者安德利亞·米歇爾進行在線對話,並回答觀眾提問。
  • 高通接受處罰,紐約時報叫什麼屈
    然而《紐約時報》是個例外。它以這件事為由頭大批中國的「經濟民族主義」。《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宣稱,這件事對於在華經營的外國公司來說,是「時代的標誌」,它們近來「都面臨著涉及腐敗、壟斷和逃稅行為的更密切的關注」,「成了中國的攻擊目標」。該報認為這一裁決「開闢了中美經濟衝突的新戰場」。中國無疑是當今世界最開放的大經濟體之一。
  • 紐約時報:中國把月壤帶回地球,開啟了「太空競賽新時代」
    對於這篇文章中提到的中美之間月壤分享問題,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也已明確表示,能不能與美方合作,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態度。文章稱,在美國政府的眼裡,太空已經變成中美「可能發生衝突的領域」。川普政府以此為藉口推動組建「太空軍」,副總統彭斯去年也曾聲稱中國在「搶佔月球戰略制高點」,「希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卓越的航天國家。」 這種對抗心理也滲透到了科學領域。文章指出,美國有一些人希望中美能由競爭轉為合作,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早就已經變成了競爭中的一環。
  • 國航調整中美航線,保留北京至洛杉磯、舊金山、紐約、華盛頓航線
    據央視新聞消息 當地時間8日,中國國航發布中美航線結構及航班調整公告,公告稱,雖受疫情影響,航空市場受到重大衝擊,但為滿足中美兩國間人員往來的需要,保持與美國主要城市的通航,國航對運力進行了整合、航線結構和航班進行了調整,保留北京至洛杉磯、舊金山、紐約、華盛頓航線。
  • 世衛組織專家怒罵《紐約時報》
    央視新聞客戶端2月14日消息,《紐約時報》在內的多家美媒近日刊文援引多位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話稱,在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的調查過程中,中國方面的某些行為嚴重阻礙了調查進程。然而報導發出後,文章中援引的專家陸續發文闢謠,稱自己的觀點被扭曲,指責《紐約時報》的行為「無恥」。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這種形態決定了他們需要的新聞的趣味,是要真實準確、富含信息的,這樣才能應對變化的、不確定的外部世界。還有就是政治冷感。為了迎合這一部分人的口味,《紐約時報》應運而生。紐約時報的創始人雷蒙德,一開始就想創建一份理想的報紙:少刊登或者不刊登刺激性新聞、多刊登重要而正直的新聞,要保持「莊重嚴肅」的格調,與市面上其他小報區別開來。
  • 《紐約時報》刊文:中國以驚人的速度恢復到接近正常狀態
    近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十一」黃金周提振遭受重創的旅遊業》的報導。報導指出,中國「十一」黃金周的跡象表明,中國已經以驚人的速度恢復到接近正常狀態。
  • 崔天凱:中美之間缺乏相互理解,更重要的是缺乏實現相互理解的真正...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網站12月5日消息,12月3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應邀出席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年會,就未來中美關係與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進行視頻對話。對話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史蒂夫·歐倫斯主持。
  • 紐約時報,馳名雙標
    今天紐約時報兩篇推文火了前後只隔了20分鐘兩種完全不同角度的解讀:之前日報轉載過來自公眾號維京女俠的文章中這樣解讀紐約時報的歪曲報導:前些天看《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把我氣笑了。作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百年老報,《紐約時報》邁著『新聞自由』的小碎步,終於把自己整成了英文版《故事會》。為了將新冠塑造成『黃禍』,美媒的臉都不要了。
  • 崔天凱:1月20日前中方仍準備與美國現政府合作,做正確的事永遠不會太晚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網站12月5日消息,12月3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應邀出席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年會,就未來中美關係與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進行視頻對話。對話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史蒂夫·歐倫斯主持。部分對話內容如下:歐倫斯:當選總統拜登談到基於價值觀的外交政策,在你們的概念裡,美中之間的價值觀衝突扮演什麼角色?
  • 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中新網7月25日電 題: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作者陳念  「我在武漢的親人活了下來,我的叔父卻因疫情死在了美國」——近日《紐約時報》評論版刊發了中國海歸學者饒毅的署名文章,由美國叔父的意外之死引入,講述大時代下中美兩地家族成員的分離聚合,道盡「一場疫情,同一家族,不同國家,陰陽兩隔」的人間悲涼。這個故事被認為映射了中美兩個大國的真實變遷,引人深思。
  • 紐約時報"雪崩"重新定義報導?
    如今《紐約時報》等老牌新聞機構面臨來自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和新聞博客網站《赫芬頓郵報》(TheHuffingtonPost)等新興媒體的激烈競爭,而《雪崩》代表了一個大有前途的發展方向——《紐約時報》的管理層真該賭一把:斥資2500萬美元打造100個類似《雪崩》的項目吧!
  • 崔天凱質問:臺灣、南海等沒一個靠近美國,為什麼會成為中美間的問題?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9月17日電 據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網站消息,8月28日,崔天凱大使應邀參加美國前財長鮑爾森主持的「對話鮑爾森」播客訪談節目,重點就當前中美關係、兩國經貿合作、國際治理、中國經濟形勢等問題進行交流互動。有關訪談內容已於9月14日對外播出。
  • 紐約時報:法國恐成為極權主義民主國家
    隨著法國乃至全歐洲的右翼勢力藉機抬頭,歐洲社會的內部團結似乎正在遭遇嚴重困難。美國媒體《紐約時報》2日撰文揭示了法國社會所遭遇的這些困難:穆斯林移民仿佛化外之民,幾乎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全面游離於法國主流社會之外。
  • 紐約時報+谷歌地圖:一個你想不到的UX設計案例
    編者按:為了重獲年輕讀者的青睞,《紐約時報》和谷歌地圖的合作能在用戶體驗上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會不會給其他媒體轉型提供借鑑之處呢?本文作者Jason Branch是一名互動設計師,現為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
  • 《紐約時報》刊登中國學者饒毅文章後,遭到美國一群人瘋狂攻擊
    來源:環球時報新媒體近日,中國知名科學家饒毅在美國《紐約時報》上撰文,通過講述他在美國紐約的一位叔叔因新冠肺炎不幸病逝的遭遇,並對比了他在中國武漢的親屬平安無事的情況,抨擊了美國川普當局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糟糕表現。
  • 紐約時報:維基解密重塑網絡時代媒體力量
    今年7月,維基解密開始與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主流媒體開展合作關係,例如讓媒體率先一睹所謂的阿富汗日記,這是一種能讓解密文件獲得大量關注的一種策略。緊接著在今年10月,維基解密與《法國世界報》、英國《衛報》和《明鏡》周刊分享了超過25萬份美國外交秘報(《衛報》又和《紐約時報》進一步共享了這些資料)。影響是巨大的。
  • 《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雪崩"獲得大讚(圖)
    鈦媒體註:《紐約時報》的數位化專題報導Snow Fall(雪崩)賺足了眼球,通過創新式的多媒體報導方式大獲成功:創造了350萬瀏覽量,為沉寂已久的傳統媒體圈掀起了一輪高潮;而這一數字專題的作者——《紐約時報》體育頻道記者John Branch也因此獲得不少讚譽,而他本人也因出色的報導在近期剛剛獲得普立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