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維基解密重塑網絡時代媒體力量

2021-01-15 TechWeb

維基解密會永遠地改變新聞業的歷史進程麼?

也許會。亦或許恰恰相反。

回想2008年,當維基解密公布有關肯亞政府洗劫國家財富的文件時,主流媒體們的做法是保持沉默。

去年春天,維基解密採用類似新聞的手法編輯了一段有關2007年巴格達戰爭的視頻。視頻中,一架阿帕奇直升機向一名手無寸鐵的男子射擊。有關這段視頻的評論是毀譽參半的,有些評論直指這段視頻的編輯手法是為了達到某些政治目的,而視頻中披露的事件並未獲得媒體的廣泛關注。

今年7月,維基解密開始與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主流媒體開展合作關係,例如讓媒體率先一睹所謂的阿富汗日記,這是一種能讓解密文件獲得大量關注的一種策略。

緊接著在今年10月,維基解密與《法國世界報》、英國《衛報》和《明鏡》周刊分享了超過25萬份美國外交秘報(《衛報》又和《紐約時報》進一步共享了這些資料)。影響是巨大的。從那時起,許多新聞報導湧現出來,很多報導都深度地發掘了這些資料和文件。

請注意,每一份機密文件的成功公布,都表明維基解密的行動更有戰略性,且與媒體的關係越來越廣泛和深厚。最早的維基解密是一個用戶編輯的網站,更像是出版業的傳統網站,而今天的維基解密則與其宣言「使可能的影響力最大化」(maximum possible impact)保持一致。維基解密走了很長的一條路。

維基解密的創始人和精神指導者朱利安·阿桑奇,顯然開始理解稀缺、而非普及是讓事件獲得報導的方法。阿桑奇開始對那些在報導中添加價值取向的媒體採取保留手段。在某種程度上,阿桑奇利用了從編寫新聞到傳播新聞這一複雜過程中新聞媒體的處理能力。

維基解密不再將信息雜亂無章地公布出來,也避免他們的魯莽行為危機無辜生命,他們學會了只向公眾公開一小部分文件資料。維基解密這種做法或許是一種負責的態度,但也似乎違背了阿桑奇無政府主義的核心思想。

儘管阿桑奇堅稱維基解密正在踐行「科學新聞」的道路,他早期的著作表明,阿桑奇認為維基解密的使命是向那些腐敗、偷摸和邪惡的國家撒一把沙子。他發起一個陰謀,是為了拆解他所看到的更大陰謀。

「維基解密不是一個新聞機構,它是一個社會運動分子通過散發信息而讓掌權人陷入難堪的組織。」《紐約客》國際事務作家George Packer認為,「他們只是簡單地相信美國國務院是非法組織,需要被曝光,這並不是真正的新聞。」

通過分享其激進想法,並與主流媒體合作,阿桑奇創造了新聞行業裡的「舒適區」。阿桑奇的夥伴可以做他們的工作,阿桑奇也可以幹自己的事。

「在某種程度上,維基解密的經驗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新聞行業,它使信息的發布方式和外交事件的發布顯得更為誇張。」《紐約時報》的執行總編 Bill Keller說。《紐約時報》也曾經使用維基解密公布的資料,進行一系列的報導。「這是個大事情,但並不陌生。信息的消費者們參與進許多曾經是機密的事情。」Bill Keller表示,「這個規模不同尋常,它與五角大樓的文件、阿布格萊布監獄的真相或政府竊聽不同麼?我想,其實它們是一樣的。」

儘管如此,當媒體公司得知這些信息裡並沒有特別值得期待之處,或任何驚天動地的啟示,媒體公司們仍可以獲得一些安慰,例如社會公眾驚訝地得知外交官們並不信任彼此。越來越明顯地是,維基解密正在改變著信息的發布方式和消費方式,人們開始懷疑傳統新聞方法的價值。

「數字世界裡的人總是說他們根本不需要記者,因為信息無處不在,而且沒有進入的障礙。」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Nicholas Lemann說,「但是這些文件很好地回答了這些問題。儘管記者沒有把它們挖出來,盡努力去研究和檢驗這些文件仍然很有價值。誰還會有精力去做新聞機構已經做過的事情?」

在自由國家中,維基解密並沒有像其他媒體一樣,受到合理的保護。PayPal、Amazon和Visa都試圖禁止維基解密,試想一下如果他們這樣攻擊傳統媒體將是多麼不可思議。

參議員Joseph Lieberman認為阿桑奇應該以叛國罪被指控,而Sarah Palin則稱他為「沾滿鮮血的反美特工」。

George Packer非常反對以叛國罪起訴維基解密,因為「辨別維基解密做了什麼和傳統媒體做了什麼,是非常困難的,這將建立一個可怕的先例。」

但在英國身陷囹圄的阿桑奇是個複雜的合作夥伴。截至目前,維基解密已經參與進到富有成效的合作中來,這是主流媒體與所謂hacktivists兩者之間複合空間,但這種關係並不穩定。

目前,維基解密或許還願意和報紙們合作,但他們並沒有相同的價值觀和宗旨。阿桑奇和他的追隨者視信息透明為終極目標,相信陽光和開放會使陰暗的行徑得以曝光。主流媒體則花大量時間從官方挖掘信息,他們相信國家是合法的,並且有權掌握一些秘密。

阿桑奇已經把一張世界末日卡片放在了桌上:他認為維基解密的存在已經受到了威脅,維基解密願意公布其掌握的所有資料,忽略可能帶來的致命後果。George Packer認為這種行為是「沒有任何新聞機構會做的事情」。

如果維基解密對合作夥伴之一處理信息的方式感到不滿呢?在這場信息戰中,對付政治對手的槍口同樣可以指向媒體。

新美國基金會的主席同時也是《紐約客》作家的Steve Coll表示,維基解密模式的持久性仍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我懷疑這種規模的資料公開有沒有可能再次發生。」他說,「部分原因在於已經確立的利益和法律規則很難使用在運動的早期。想一想Napster的最初影響以及隨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當然,Napster已經不在了,但是它帶來的混亂差一點毀掉音樂產業。「現在,人們把它看作維基解密與傳統媒體達成的協議,但在某些時候,他們不得不演變成一個組織,一個有地址、有身份的組織,否則,他們的時鐘將停擺。」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數字新聞中心主任Emily Bell認為維基解密已經發生了改變,具有競爭力的媒體們正在合作,去共分一杯羹。「維基解密代表了一種新的宣傳手段,這使我想起60年代時人們希望自己挖掘和獲得信息。」Emily Bell說,「你現在看到的只是個門縫,沒人知道它究竟會在哪裡發生。」

相關焦點

  • 《社會觀察》:「維基解密」是福還是禍
    關注最近的《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的報導,它們實際上並不關心解密的內容,而是另外設置一些議題,巧妙地轉移視線。《時代周刊》講,整個「維基解密」顯示了美國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的行為是令人滿意的,「解密」電報跟當年的五角大樓洩密文件是不同的。《華盛頓郵報》則稱:解密文件表明美國政府在秘密地完成它所公開聲稱的外交目標時是心口如一的。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同時《紐約時報》的付費訂閱服務也成為業內標杆,是許多傳統媒體試圖轉型的參考以及楷模。《紐約時報》當時的憂慮表面上看起來《紐約時報》的數位化挺紅火,但是在當時《紐約時報》面臨的,其實是網際網路時代,對傳統新聞製作過程以及新聞倫理的深層衝擊。
  • 維基解密曝光!希拉蕊內部電郵:讓中國收回臺灣吧!
    在維基解密曝光的希拉蕊一封郵件中,她曾經公然為該文章「點讚」,稱「這個想法很聰明,讓我們來討論吧。」消息一出,臺灣民眾一片譁然。要知道,在臺灣,一直有不少民眾對希拉蕊的政見表示支持。東森新聞雲報導截圖中時電子報報導截圖島內親綠媒體紐約時報2011年11月10日發表的文章根據維基解密公布信息顯示,希拉蕊在2011年11月11日的私人郵件中提到,為拯救美國經濟,希拉蕊顧問的雅各布·沙利文(Jacob Jeremiah Sullivan)通過郵件向希拉蕊轉發了該文章,郵件主題註明「有趣的文章」。
  • 網絡社會學|克萊·舍基:《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他在這部代表性作品《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Here Comes Everybody》)中,結合許多真實世界的實例,提出了大規模業餘化、社會化工具等概念,集中強調了網際網路的誕生給社會群體構建帶來了怎麼樣的改變。這本書提出的幾個重要概念可以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我們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應該怎麼做。首先,是關於「溼」的概念。
  • 美國政府下令政府僱員不得瀏覽維基解密
    美國政府已經下令,除非政府宣布解除密級,否則數十萬聯邦僱員和承包商不得瀏覽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秘密外交電文和其他機密文件。政府軍方都下令美國白宮管理與預算辦公室周五向各政府機構負責人發送通知稱:「無論是否已經在公開網站發布,或是已被媒體披露,機密信息的密級不會改變。
  • 請收聽今日國際媒體頭條:維基解密公開馬克龍競選郵件
    ――紐約時報維基解密公開馬克龍競選郵件當地時間7月31日,維基解密(WikiLeaks)公開了超過2萬份郵件,內容涉及法國總統馬克龍的競選過程。郵件顯示競選期間馬克龍方面一直密切關注著勒龐的一舉一動,同時郵件中也數百次提到 「英國脫歐」。這些文件被認為是在今年法國大選前期遭黑客入侵取得的,黑客被懷疑與俄羅斯有密切關係。
  • 紐約時報"雪崩"重新定義報導?
    而這一專題的作者John Branch(《紐約時報》體育頻道記者)也因出色的報導在上個月獲得了普利茲特稿寫作獎。奧姆•馬利克(OmMalik)在自己創辦的GigaOM上發表文章認為,《紐約時報》等傳統新聞媒體巨頭應當大力發展類似《雪崩》這類新媒體專題報導,也還有做的更好的空間,可以「開創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重新定義新聞報導」。
  • 維基解密公布最新文件 涉美國中情局秘密黑客計劃
    據俄羅斯衛星網3月23日報導,維基解密網站公布了最新一批名為「Vault 7」、屬於美國中情局的文件。本次公布的文件展示了美國中情局秘密黑客計劃的規模和內容。 該網站的工作人員稱,這些被公布的、明顯是「黑暗事件」的資料包含有描述入侵和感染蘋果公司設備方法的文件。
  • 《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雪崩"獲得大讚(圖)
    來看看歐姆主編如何自證觀點,鈦媒體對此進行了綜合編譯:    【梁敏儀/鈦媒編譯】如果我有幸碰上《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吉爾·阿布拉姆森(Jill Abramson),我絕對要讓她知道,她和她的報紙為"雪崩"計劃(Snow Fall)的成果而沾沾自喜是再正確不過了!在我眼中,這才是首個真正的"後平板"時代報導方式。
  • 英國法院拒將「維基解密」網站創始人引渡至美國,莫裡森:隨時歡迎...
    【環球時報記者 牧之】據澳大利亞媒體報導,英國法院拒絕將「維基解密」網站創始人阿桑奇引渡至美國後,澳總理莫裡森5日表示:「只要法律問題解決,我們隨時歡迎阿桑奇回國。」此前一天,墨西哥總統洛佩斯宣布願意向阿桑奇提供政治庇護。
  • 4000黑客力撐維基解密 攻擊多家信用卡網站
    黑客組織強調,「與維基
  • 維基解密建355個鏡像站點為避免被完全抹去
    維基解密已經要求網絡社區開設鏡像站點,以免該網站被完全抹去或被審查,並於周一表示已有355個鏡像站點建立起來。維基解密今天在網站上稱:「維基解密目前正面臨著沉重的打擊。為了讓從網際網路上完全抹去維基解密變為不可能的事情,我們需要你們的幫助。」
  • 維基解密網站稱將再公布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
    22日晚,曾公布美國9萬多份秘密文件的「維基解密」網站再次公布了近40萬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秘密文件。「維基解密」網站創始人阿桑奇23日表示,他們將再公布15000份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揭露美軍非法行為沉寂數月的「維基解密」網站22日公布了391831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秘密文件,這些文件的時間跨度從2004年初至2010年1月1日,涉及幾乎相當於伊拉克戰爭各個時期的美軍內部文件。
  • 業內人士:《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報導「雪崩」難複製
    東方網5月21日消息:在這個手機、iPad閱讀崛起的後平板時代,主流媒體的電子版面逐漸成為了受眾獲得新聞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如果誰還認為傳統媒體的電子版面只是將紙媒中的文字「剪切+黏貼」地搬上網,那麼他就是「奧特曼」了。   去年12月,《紐約時報》發表了其數位化專題報導——「雪崩」,該報導由專題記者、普利茲獲獎作家約翰·布蘭奇撰寫。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當今的網際網路,情緒與主觀判斷充斥其間,影響著網絡生態。後真相時代,主觀臆斷的權重,高於對客觀事實的認知。對受眾注意力的爭奪,網絡輿論場中的吃瓜群眾,在媒體和相關機構未查明事實全貌的情況下,斷章取義,造成網絡謠言和輿論走偏、失焦。
  • 「維基解密」自身難保網上求救 建200餘鏡像站點
    因接連公布美國大量外交機密文件而遭各國政府「討伐」的著名洩密網站「維基解密」自身正面臨著前有所未有的危機。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2月5日報導,為避免網站遭到強制關閉,「維基解密」當天在自己的主頁上發出求救信號,要求支持者依照網站上的說明,一起來設立「維基解密」的鏡像站點,以向外界提供與「維基解密」一模一樣的信息。
  • 每年可賺近20億美元,《紐約時報》怎樣做到的?
    隨著進入未知水域,《紐約時報》已經變成了一臺實驗機器。它經常引進新技術來生產更多的產品並吸引讀者,始終堅持把報紙編輯正直的高標準作為自己的核心價值觀。20年前它每天都出版專欄評論版面,但今天《紐約時報》已經創新出了諸如「頭腦論壇」(Talking Heads)這樣的東西,讓不在《紐約時報》工作的精英人士討論重大現實問題,同時用網絡攝像機錄製整個談話過程。
  • 《紐約時報》刊登中國學者饒毅文章後,遭到美國一群人瘋狂攻擊
    然而,這篇文章以及《紐約時報》,卻反而在社交媒體上遭到了美國一群「愛國人士」的瘋狂攻擊,不僅被扣上了「通中通共」的帽子,甚至還被要求放棄美國國籍和「滾去中國」。詳戳:饒毅在紐約時報發文:武漢親戚挺過來了,紐約的叔叔去世了之後,饒毅把視角轉回了現在,稱當新冠肺炎疫情在中美先後暴發後,他在武漢的12名親屬都平安無事地度過了疫情的衝擊,可他在紐約的叔叔,卻因為新冠肺炎醫治無效死在了那個「世界上軍事力量最強,經濟最富裕,醫學最先進的國家」。
  • 維基解密主站點WikiLeaks.org在美國恢復訪問
    北京時間12月15日凌晨消息,維基解密(WikiLeaks)主站點WikiLeaks.org在被域名解析服務提供商EveryDNS停止服務近10天後,目前已經在美國恢復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