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言論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

2020-11-29 老王閒話

依據《美國憲法》,公民擁有生命權、自由權、人身安全權、私有財產權、免受酷刑權等基本權利,這些權利是統一的,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在美國政治文化中,美國人最珍視的是言論自由的權利。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了言論自由,其他很多自由就不存在,至少得不到可靠的保障。所以,言論自由被許多美國人視為其他公民權利的基礎。

自由首先是思想的自由,而言論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外在表現。從字面意義來看,言論自由就是你想要說什麼就可以說什麼,但從政治的角度來看,討論言論自由主要是看民眾是否有公開批評政府的權利,看政府是否能容忍民眾的公開批評。

美國憲法

言論自由的準確定義就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權威包括理論、制度、領袖的作為,只要不危害公共安全,只要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都是可以任由人們評說的。

不過,美國政治文化裡的言論自由,與真理不真情根本不沾邊。只要是一個人,只要有嘴,就有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利,這與表達出來的東西正確是否毫無關係。哪怕是錯誤觀點,他也有權利說出自由的想法,因為每個人都不是「真理部」的。

因此,在美國不僅可以經常聽到不同聲音,而且可以聽到千奇百怪的聲音,包括濫用言論自由者發出的不和諧音。

70年代的反戰運動

20世紀70年代,美國反戰運動風起雲湧,有人偷了關於美國參與越南的國防部文件,交給反戰的媒體,美國聯邦政府獲得消息後立即申請法院禁止報導,宣稱一旦公布這些文件,後果將是「增加美國戰士的傷亡、摧毀盟國合作、極大增加和敵人談判的困難並延長戰爭」。

兩個聯邦上訴法院分別做出不同判決:哥倫比亞特區法院準許《華盛頓郵報》發布消息,而第二巡迴法院卻判禁止《紐約時報》發表同樣的報導。最後,聯邦最高法院接手了這個案子,並以6:3的表決結果駁回政府的請求,判決政府所出示的證據並不足以禁止敏感文件的披露。最高法院的全體意見是:「對於任何對言論的事前禁止,本院都推定它違憲無效。因此,政府具有沉重的舉證負擔,為施加這類限制提供理由。」

自由女神像

這個例子說明在美國,即便是顛覆政府和政權的言論、鼓吹暴力的言論,只要不引發「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嚴重後果,就受《美國憲法》保護。批評官員及政府的言論更是受《美國憲法》保護,只要無法證明這些言論是「惡毒」、「明知故犯」、「罔顧事實」,那麼它們也受《美國憲法》保護。

所謂的「言論」自由並不局限於「言論」,美國政治對「言論」的界定不限於口頭和書面表達的思想和情感,還包括圖畫、表演等以行為為表現形式的思想表達,即便是象徵國家信念和價值、看似神聖不可侵犯的國旗,也不例外。2000年3月29日,美國參議院以63票贊成37票反對,未能達到三分之二的多數而使保護國旗的憲法修正案擱淺。這是美國參議院第三次就是否在憲法中增加保護國旗的條款進行投票表決。

坐椅上的國旗

最高法院的解釋是:美國國旗本身就是一種象徵符號,它表達的是美國的基本信念,即民主、自由、國家,但政府不能利用國旗來壟斷一種觀念,應當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包括焚燒國旗)表達自己的觀點,焚燒國旗的行為不算違法,是因為這種行為是為了表達對政府違背憲法精神的抗議意見(如反越戰、反種族主義、反霸權主義等),和保護國旗一樣都是為了保衛憲法所代表的民主、自由的價值。

言論自由對美國政治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是美式民主政治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一方面,如果沒有言論自由,就沒有自由公平的選舉。選民只有獲得了與投票選擇相關的信息,如候選人情況,競選人情況、競選主張等,才能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決定,否則選舉就將失去意義。另一方面,只有民眾自由表達意見,政府才能獲得民眾信息的反饋,才能受到輿論的監督。所以,美國人想避免政府胡作非為,首先要捍衛公民言論自由的權利。

相關焦點

  • 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法律知識:公民基本權利之通信自由與通信秘密
    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法律知識:公民基本權利之通信自由與通信秘密 2021-01-07 11:47:06|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2021山東事業單位招聘公告職位表即將發布,筆試預計3月份舉行。
  • 2021福建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公民基本權利之通信自由與通信秘密
    2021福建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公民基本權利之通信自由與通信秘密 福建事業單位招聘網:提供2021福建事業單位考試閱讀資料,包括公共基礎知識。包含法律知識、政治知識、經濟知識、科技知識等。
  • 重大疫情期間公民權利保障的立法完善
    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可以分為五種:「(1)生存權和發展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個人財產權、勞動權、受教育權、學術和創作自由、契約自由、獲得物質幫助權和婦女、老人、未成年人受國家特別保護權;(2)人身自由,包括人格尊嚴、身體自由、婚姻自由、住宅安全、通信自由、遷徙自由;(3)平等權,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格平等、男女平等、民族平等;(4)表達自由,包括言論自由
  • 美網絡封殺川普引「言論自由」爭論,推特、臉書等網絡巨頭被批...
    《紐約時報》10日稱,Parler的命運現在已經成為關於言論自由以及網絡巨頭是否權力過大的全國性辯論中的一個典型案例。共和黨眾議員努尼斯稱,蘋果、谷歌、亞馬遜等針對Parler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反壟斷法,也違反了有關保護公民權利的法律。
  • 美國總是高舉「言論自由」,對其他國家說三道四
    這幾年,美國的發展並不是很理想,超級大國的形象已經黯然失色。特別是今年,由於疫情,美國經濟嚴重後退,社會矛盾不斷顯現。美國引以為榮的東西似乎在發生變化,比如「言論自由」也正在面臨威脅。
  • 華春瑩:為什麼在美國都不允許的自由,香港必須允許?
    在美國和香港發生的是相似的情景、相似的口號,為什麼有些人做出了不同的反應?為什麼同樣的抗議者到了美國就是暴徒,到了香港就是民主英雄?為什麼在美國就是捍衛民主自由,在香港就成了壓制民主自由?有絕對的自由嗎?」華春瑩反問。
  • 網絡語言倫理的基本原則
    就網絡語言的使用而言,人們應當掌握的基本道德原則主要包括網上言論自由原則、尊重他人人格原則、無傷正當利益原則等三個方面。 1、網上言論自由原則參與網絡社會活動的主體都是現實社會中的公民,網上言論自由是公民網絡交流的前提,也是網民踐行網絡語言倫理的基礎。因此,網上言論自由權利是每一位網民所享有的正當權利,禁錮網絡言論自由的行為是不道德的,更是非法的。
  • 後真相時代自媒體言論亂象及規範
    尤其是在後真相時代,不少自媒體抓住網民的「痛點」,訴諸情緒和信念以塑造公眾輿論,在這些內容的影響下超越言論自由界限的行為也愈發突出。這些言行將網絡言論自由視為一種絕對的、沒有邊界的自由,若放任其發展,則會進一步危害網絡環境。
  • 歐巴馬:自由和自決並不專屬於某一種文化
    在全球各地,人民正在發出自己的聲音,堅決要求維護固有的尊嚴和決定自己未來的權利。  然而,最近幾周的動蕩局勢再次提醒我們,通往民主之路並不止於選舉投票。納爾遜.曼德拉曾說:「贏得自由並非僅僅要打破自身的枷鎖,還要尊重及增進其他人自由的方式生活。」(掌聲)  真正的民主不允許公民因個人信仰而被投入監獄;真正的民主確保公司企業無需行賄就能開門營業。
  • 堅持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
    特別是2020年6月,美國炮製所謂的「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以國內立法的方式幹涉新疆宗教事務,將所謂的「新疆破壞宗教自由」問題政治化、國際化。美西方反華勢力試圖借宗教等問題抹黑中國形象、挑唆新疆各民族矛盾的險惡用心暴露無遺。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是中國政府維護人民權益、尊重和保護人權的重要體現。
  • 《紐約時報》長文:他們逃離美國 在中國找到了最基本的自由
    來源: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原標題:《紐約時報》長文:他們逃離美國 在中國找到了最基本的自由美國《紐約時報》1月5日文章,原題:在一個混亂的疫情大流行世界裡,中國提供了自己版本的自由《紐約時報》報導截圖去年10月下旬,鄧肯·克拉克所乘坐的航班在巴黎機場跑道上開始滑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該國開始實施第二次全國封鎖。
  • 確立「內公海」概念 賦予公民基本海權 
    只要法規制定科學合理,海域使用者就能在安全的前提下自由用海。1958年的《公海公約》規定,各個國家在公海享有航行自由、捕魚自由、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自由、飛越自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除規定上述自由外,還增加了建造國際法所準許的人工島嶼和其他設施的自由、科學研究的自由,並規定所有國家在行使這些自由時,應合理地照顧到其他國家享受公海自由的利益。
  • 法國教師被斬首加劇了關於恐怖主義和言論自由的辯論
    在薩繆爾 帕蒂(Samuel Paty)的學校外,一些團體舉著「我是一名教師」(Je Suis Enseignant)的牌子,為言論自由辯護。
  • 人民網評:請問美國政客,老人有活下去的權利嗎
    這是4月11日從美國紐約布朗克斯區拍攝的用來埋葬部分新冠死亡患者的哈特島。 新華社發(郭克 攝)生命權是最基本的人權。災難來臨時,如何保障最脆弱群體的人權,是對一個政府執政理念和能力的考驗,也是對一個社會文明進化程度的檢視。但近日,美國一位右翼媒體的主編拋出了一個荒謬命題:疫情下的美國老人是否有權活過預期壽命?「81歲的人死於新冠肺炎,和30歲的人死於新冠肺炎,這不是一個概念……81歲的老奶奶死在養老院,很悲慘,但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就是80歲。」
  • 王利明:民法典是市場經濟基本法 保護公民權利的宣言書
    受訪者供圖 民法典最大亮點是人格權編 新京報:我國民法典編纂有一段較為曲折的歷史,可說是幾起幾落,最終於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確立重啟編纂民法典。這裡面有什麼樣的時代背景?
  • 秦前紅、周航:《民法典》如何保持自己的基本法律地位
    憲法同民法之關係極為密切,《憲法》規定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權,基本法律的地位、基本權利保護等事項,《民法典》的內容與這些規定息息相關。在《民法典》制定過程中關於憲法同民法的關係學界爭論甚多,這些爭論不會隨著《民法典》的出臺而停止,相反還會在實踐中進一步顯現。民法典被譽為公民權利的宣言書,而憲法更是公民權利保障的根本法,若要使民法典得以全面實施,必須對其中存在的憲法問題有全面的認知。
  • 侵犯公民權利還是維護法治?美司法部長就派聯邦警隊進城與民主黨...
    處在反對黨地位的民主黨議員指責他侵犯了美國人和平抗議的公民權利。 這是巴爾作為司法部長第一次在民主黨人控制的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露面。委員會的民主黨人指責說,他之所以採取在波特蘭所採取的這類行動,是為了幫助川普總統11月當選連任。
  • 孔永樂:公民社會「泛政治化」的惡果
    近年來,不少人更經常強調「公民提名」「公民社會」及「公民覺醒」等與「公民」有關的概念。本文嘗試提出幾點,讓讀者思考一些社會情況。  第一,公民社會內的公民需要負法律責任。現在,人們經常強調《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公民社會中享有結社、集會、遊行、示威,以及進行學術研究等自由。然而,在公民社會內,各個社團組織活動都需要透過法律或正規程序,遊行及示威都需要申請,並遵守有關協定。
  • 「公民生命不應該高於自由」,德國司法最高層的分歧與辯論
    預防病毒的措施不是損害個人自由的理由。立刻給政策「鬆綁」不需要任何理由,即便如此也仍然是在限制公民的基本權利。「我們必須認識到,立憲國家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護公民的自由權」,帕皮爾強調道。司法部長蘭布雷希特則提醒憲法法院法官注意:「國家有責任保護每一個公民的生命權,這正是憲法的最高價值。」儘管如此,蘭布雷希特承認,目前的狀態也不可能長此以往。「我們將竭盡全力,保證不進行不必要的隔離。」
  • 當機器人獲得公民身份之後
    10月25日,人類歷史上首位機器人公民誕生——「女性」機器人索菲婭被授予沙特公民身份。乍一聽說,還以為是電影《銀翼殺手2049》的宣傳噱頭;再細看報導,不禁恍然。沙特在「未來投資大會」上宣布這件事,吸引投資者對人工智慧進行投資的用意昭然若揭。  然而公民身份絕非簡單的一紙空文,而是一個人在國家法定身份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