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情節成為現實。10月25日,人類歷史上首位機器人公民誕生——「女性」機器人索菲婭被授予沙特公民身份。乍一聽說,還以為是電影《銀翼殺手2049》的宣傳噱頭;再細看報導,不禁恍然。沙特在「未來投資大會」上宣布這件事,吸引投資者對人工智慧進行投資的用意昭然若揭。
然而公民身份絕非簡單的一紙空文,而是一個人在國家法定身份的延伸。機器人「成為公民」只是第一步,如何「作為公民」享有權利、履行義務,才是接下來令人期待的重頭戲。
「女性」屬性的索菲婭究竟能享有哪些基本權利,還真說不好。因為在事發地點沙特,女性連單獨駕駛權都未得到法律認可。但無論每個國家的公民權利有何差別,最基本的公民權利都是一樣的。比如自由權。自由意味著自主,若給予機器人完全的自主權,是否會與其服務人類的屬性相衝突?想像一下,當你坐在無人駕駛的汽車上,突然遭遇「電車悖論」的場景,該做出決定的是你,還是這位「汽車公民」?把命交給「汽車公民」,你甘心嗎?
享有權利的同時還要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沙特方面稱授予索菲婭公民身份的原因之一,是「掃除機器人承擔人類工作的法律壁壘」,這「壁壘」很大程度上恐怕就是機器人的法律責任問題。拿索菲婭來說,製造商稱這種機器人未來可被用在醫療、教育、客服等行業。當索菲婭們拿起手術刀,假定不幸出現醫療事故,是否僅由機器人作為「完全的責任主體」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等待它們的,是返廠檢修、格式化系統,還是報廢、銷毀的命運?與此同時,那些設計者、製造商、使用機構是否就免除了相應責任?如果真是這樣,人類有沒有拿機器人做「擋箭牌」「替罪羊」之嫌?
在人工智慧突破情感認知難題之前,機器人還無法成為「完全的道德主體」,被當作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來看待。不過,鑑於機器人服務人類的特殊屬性,在監護、監管前提下給機器人授予公民身份,制定機器人的權利、責任限定體系,倒不失為一個值得借鑑的點子。2010年,頗受歡迎的機器海豹「帕羅」以寵物身份獲得日本戶籍,發明人在戶籍卡上的身份是「父親」;今年年初,歐洲議會提出建議賦予人工智慧特別的權利和責任。這些探索都是循著上述思路。但說起來簡單,具體操作將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目前沙特尚未對這位「機器人公民」的身份細節作出任何披露。如果不解決上述問題,就現階段看來,光給機器人一個「公民身份」的標籤,真的沒啥必要。但不管沙特是不是只為「博眼球」,這個身份都具有一種象徵意義,昭示著科技進步影響下社會結構、法制體制發生的深刻改變。
索菲婭在發布會上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如果你對我好,我就會對你好。」人機共處的時代,即使不是現在,也在不遠或更遠的未來。(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