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生命不應該高於自由」,德國司法最高層的分歧與辯論

2020-12-05 華輿

華輿訊 據德國生活報報導 整個德國都在討論「鬆綁」,在《明鏡雜誌》最近的一期討論裡,前憲法法院法官于爾根·帕皮爾(Hans-Jürgen Papier)和聯邦司法部長蘭布雷希特 (Christine Lambrecht )關於自由和生命進行了精彩的唇槍舌劍。

帕皮爾認為,人民的自由權在疫情期間受到威脅。預防病毒的措施不是損害個人自由的理由。

立刻給政策「鬆綁」不需要任何理由,即便如此也仍然是在限制公民的基本權利。

「我們必須認識到,立憲國家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護公民的自由權」,帕皮爾強調道。

司法部長蘭布雷希特則提醒憲法法院法官注意:「國家有責任保護每一個公民的生命權,這正是憲法的最高價值。」

儘管如此,蘭布雷希特承認,目前的狀態也不可能長此以往。「我們將竭盡全力,保證不進行不必要的隔離。」

此外,帕皮爾還批評道,議會民主制目前正在受到破壞,如何在生命權和自由權間達成平衡是一個法律問題,而不是政治問題,(是有唯一標準答案的,)但各個州之間步調並不統一。

蘭布雷希特則拒絕這一指控, 她稱無論是聯邦還是各州的防疫措施,都在議會細緻而具體地討論得出的。

聯邦議會主席沃爾夫岡·朔伊布勒(Wolfgang Schuble )也在近日警告,「保護公民的生命不應該高於一切。」

他說:「當我聽說,在疫情中,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高於一切,任何其他的事情都要為其讓步時,那我必須說,這是絕對不正確的。」

「如果說我們的基本法裡有什麼是有絕對價值的,但一定是人的尊嚴,這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這不代表我們不會死」,朔伊布勒強調道,國家必須儘可能保證最好的醫療救助,但終究是有一些人是要死去的,包括我。我的年齡是高危人群,但我不那麼害怕,每個人都會死,相比年輕人(還沒好好過完這一生),我的死亡顯得不是那麼可怕。」

看到這裡,生活菌不得不吟詩一首,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匈牙利詩人的這首詩歌很好地代表了德國很大一部分人的心態。

歐洲各國疫情也在逐步好轉中,各國人民早已按捺不住對自由的嚮往,讓我們來看一下其他國家的放寬政策是怎樣的呢?

奧地利

4月14日起,奧地利就把開放建材市場以及小型商鋪作為寬鬆政策的第一步。

從這個周六開始,所有的店鋪,服務業如理髮店可以重新開業,但要遵守一定的衛生規則,佩戴口罩並保持1.5米的距離。

後續還將在5月中旬開放餐廳和酒吧,五月底開放酒店。

西班牙

由於感染人數的不斷下降,西班牙人民在被禁足7周以來終於被允許出門散步和做戶外運動了。西班牙政府希望通過一個四步計劃在6月底回到一個相對正常的生活。

義大利

從3月10日開始,義大利人也被嚴格禁足了2個月之久。下周一起,人們可以重新到戶外散步和活動了。但大部分的商鋪仍不能開放,餐飲業都禁止堂食到6月底為止。

法國

法國受疫情影響也十分嚴重,約有24000人死於疫情。禁足令將從5月11日起開始逐步放寬。但回歸正常生活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捷克

捷克政府正在加速防疫措施「鬆綁」,5月11日起,文化設施如博物館,畫廊,劇院等允許重新開放。但最多允許100人同時入內。

不超過100人的婚禮,宗教活動,體育活動也被允許舉行,但要保持距離,工作人員要戴好口罩。

丹麥

丹麥警方在上周禁止了居民在熱門景點逗留,如布呂格島的海岸邊。違者罰款335歐,這一措施持續到5月1日。丹麥警方昨日通告,該措施暫不延長。

丹麥政府希望人們自覺對抗病毒,保持距離,在同一個地方不要有超過10個人逗留。

中國

北京的故宮和長城等景點已經重新向遊客開放,公園和博物館也在昨天開放。但門票必須線上預定。參觀人數也被嚴重縮減。以前每天允許接待80000名遊客的故宮,現在每天只允許5000名遊客參觀。其他景點也只接待了平常約30%的遊客量。

美國

德克薩斯放鬆了對防疫政策,餐廳,影院,和商鋪被允許重新開放。

其他部分共和黨控制的州如阿拉巴馬,愛荷華,愛達荷和緬因州也放鬆了措施。

但該州的民主黨人則舉行了抗議活動,他們認為放寬政策來得太輕率也太早了。總統川普正在敦促經濟儘快重啟。

到底是生命珍貴?還是自由價高?面對這一靈魂拷問,你們怎麼看呢?

(原標題:【爭論】「公民生命不應該高於自由」,德國司法最高層的分歧與辯論)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最高法:明確海洋司法管轄權 非法進入中國領海將究刑責
    1日公佈的司法解釋共分為兩大部分,就我國管轄海域的司法管轄與法律適用相關問題進行了明確,內容解釋涵蓋刑事、民事及行政訴訟三個領域,該解釋自8月2日起施行。司法解釋明確,我國管轄海域,除了內水、領海,還包括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其他海域,中國公民或組織在我國與有關國家締結的協定確定的共同管理的漁區或公海從事捕撈作業的也適用本規定。
  • 德國刑法詐騙罪的客觀構成要件——以德國司法判例為中心
    但是,我國學界目前對於德國刑法中的詐騙罪仍然缺乏全面的了解,尤其鮮有學者研究德國法院在司法實務中如何處理詐騙案件。為了推動我國學界的相應研究,本文梳理了德國各級法院有關詐騙罪的200餘則司法判例,並且結合德國學界的見解,試圖對德國刑法中詐騙罪的客觀構成要件進行較為全面的解析。一、概述 《德國刑法》第263條規定了詐騙罪。
  • 保護規範理論:學術、司法的互動與接納
    1989年行政訴訟法只有籠統概括的規定,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將原告擴展為「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2014年行政訴訟法修法刪除「法律上」,將原告類型化為「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由此,「利害關係」成為判斷原告資格的核心基準。
  • 關於氣功,科普界內部有分歧,但合作高於分歧
    有分歧,但合作高於分歧這些年,見慣了科學愛好者和科普工作者彼此之間的「衝冠一怒」,為的無非是一些微末瑣碎的小事。按道理說,懂科學內涵,具備一定科學素養,做科普工作的人,三觀基本保持一致,為什麼彼此也會發生矛盾呢?只能說,世界是複雜的,人類是複雜的,要想實現人人「一條心」就是等到進入大同世界都不可能。
  • 美國|言論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
    依據《美國憲法》,公民擁有生命權、自由權、人身安全權、私有財產權、免受酷刑權等基本權利,這些權利是統一的,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在美國政治文化中,美國人最珍視的是言論自由的權利。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了言論自由,其他很多自由就不存在,至少得不到可靠的保障。
  • 美國大選首場電視辯論 中國在哪些話題上躺槍?
    文|張夢圓  當地時間9月26日晚,美國總統大選第一場電視辯論在美東紐約霍夫斯特拉大學舉行。這場備受矚目的政治秀不但是兩位候選人向全美選民傳遞施政理念的平臺,還是影響部分躊躇選民的最後機會。
  • 最高法舉行貫徹實施民法典全面完成司法解釋清理和首批司法解釋...
    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貫徹實施民法典全面完成司法解釋清理和首批司法解釋新聞發布會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貫徹實施民法典全面完成司法解釋清理和首批司法解釋新聞發布會,最高人民法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長賀榮
  • 德領導人議會選舉前辯論 平分秋色還是平淡無奇?(組圖)
    當天,德國兩大執政黨領導人默克爾和施泰因邁爾舉行議會選舉前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電視辯論,主要闡述各自的經濟和能源主張。德國定於9月27日舉行聯邦議會選舉。新華社/法新  德國兩大執政黨領導人13日舉行議會選舉前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電視辯論,主要闡述各自的經濟和能源主張。  評論人士事後認為兩人表現幾乎平分秋色。也有批評者認為這次交鋒過於平淡,還不如去動物園看北極熊明星。
  • 期待可能性理論在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的可行性分析
    顯然這裡也體現了期待可能性,因為被強迫違章作業的人員基於當時的具體條件和環境,法律上一般難以期待其違背直接主管人員的命令而不從事有關的違章行為,因而缺乏適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不能對其進行刑事非難。相關司法解釋中也體現了這種精神,如根據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維護農村穩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對於那些迫於生活困難,受重男輕女思想影響而出賣親生子女的,可不作為犯罪處理。
  • 愛因斯坦的國家觀:哪裡有自由哪裡就是我的國家
    ……我認為國家的最高使命是保護個人,並且使他們有可能發展成為有創造才能的人。……國家應當是我們的勤務員;而我們不應當是國家的奴隸。」3月10日,愛因斯坦在美國發表不回德國的聲明稱,「只要我還能有所選擇,我就只想生活在這樣的國家裡,這個國家中所實行的是:公民自由、寬容,以及在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公民自由意味著人們有用言語和文字表示其政治信念的自由;寬容意味著尊重別人的無論哪種可能有的信念。這些條件目前在德國都不存在。」
  • 最高檢發布6起正當防衛不捕不訴典型案例
    中新網11月27日電 據最高檢網站消息,11月2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6起正當防衛不捕不訴典型案例,進一步明確正當防衛制度的法律適用,統一司法標準,準確理解把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今年9月聯合發布的《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為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提供有效指引。
  • 法國教師被斬首加劇了關於恐怖主義和言論自由的辯論
    在薩繆爾 帕蒂(Samuel Paty)的學校外,一些團體舉著「我是一名教師」(Je Suis Enseignant)的牌子,為言論自由辯護。
  • 重大疫情期間公民權利保障的立法完善
    ,重大疫情期間公民容易受影響的權利主要有:  (一)生命健康權  重大疫情的最大危害便是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生存是第一要義,生命和健康是生存的前提。《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等相關法律主要內容均圍繞保護人的生命健康而展開。
  • 婚姻家庭、遺產繼承、時間效力……最高法發布首批民法典司法解釋
    為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最高人民法院30日發布了與民法典配套的第一批7件司法解釋,與民法典同步施行。記者從最高法3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民法典頒布以來,最高法對591件現行司法解釋及相關規範性文件進行全面清理。
  • 最高法最高檢明確7種特殊情形可申請國家賠償
    也就是說,曾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的公民,申請國家賠償不再必須以「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為前提。 最高法賠償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劉合華介紹,此次《解釋》注重落實憲法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莊嚴承諾,強調的是權利救濟理念。
  • 以同案同判促司法公正樹司法權威 中衛中院推動六大類案件類案檢索...
    以同案同判促司法公正樹司法權威 中衛中院推動六大類案件類案檢索全覆蓋 2020-12-03 16: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網絡封殺川普引「言論自由」爭論,推特、臉書等網絡巨頭被批...
    儘管這些封殺並不違反美國法律,但由於這些封殺在力度、範圍等方面充滿了典型的黨派政治色彩,因此引發爭議。 《紐約時報》10日稱,Parler的命運現在已經成為關於言論自由以及網絡巨頭是否權力過大的全國性辯論中的一個典型案例。共和黨眾議員努尼斯稱,蘋果、谷歌、亞馬遜等針對Parler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反壟斷法,也違反了有關保護公民權利的法律。
  • 經典紀錄片《地球公民》簡析
    人類和動物應該怎樣相處,這是自人類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的問題,人類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以後,伴隨著環境的汙染和人類各方面需求的不斷升高,這個問題尤其更加突出。面對《地球公民》影片中揭露的現象,我真的很想發出一聲質疑:這究竟是人類的進步還是人類的倒退?
  • 生命高於愛情婚姻自由,高於一切!生命不是用來家暴、自殺、他殺
    曾經有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我國越來越多的情殺、他殺、自殺,在媒體不斷曝光是不是現在的人受到這首詩的影響今天一則消息,一女子被老公家暴致死,僅僅因為懷疑她有出軌的嫌疑。昨天一則消息,一孕婦因為疼痛難忍,帶著肚子即將出世的孩子從醫院直接跳樓。
  • 憲法課堂 | 你應該了解的憲法知識
    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指由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的必不可少的某些利益,是公民實施某一行為的可能性。作為國家根本大法,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公民的各種權利一一加以規定。因此,憲法所確認的只能是一些基本的權利,即那些表明權利人在國家生活基本領域中所處的法律地位的權利。九、我國憲法中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體系有哪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