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見慣了科學愛好者和科普工作者彼此之間的「衝冠一怒」,為的無非是一些微末瑣碎的小事。按道理說,懂科學內涵,具備一定科學素養,做科普工作的人,三觀基本保持一致,為什麼彼此也會發生矛盾呢?只能說,世界是複雜的,人類是複雜的,要想實現人人「一條心」就是等到進入大同世界都不可能。
不過,科學、科普工作者之間雖然不是鐵板一塊,在某些話題上還有分歧,但還是有共同思想基礎的,那就是,無論是什麼樣的科學愛好者或者科普者,他們都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都是徹底否認超自然現象的。只是在一些局部問題上,可能會發生暫時性的意見分歧。
比如,關於「氣功」,雖然100%的科普工作者,甚至包括國家中醫科學院的具有中醫博導背景的教授在內,大家都認同不存在「外氣」,也不存在經絡,但是在反偽的程度上不是完全同步的。
(張洪林教授)
研究氣功的專業人士,比如張洪林教授,他認為氣功裡面沒有任何涉及神秘主義的東西,但是氣功在調節身心上還是有一點效果的,其療效來源於人類的心理暗示效應。他通過鑽研大量的古籍和實驗指出,「調神入靜」才是氣功的本質屬性,即人的心理狀態為氣功本源屬性第一位,而不是所謂的「氣」。張教授還用大量的事實證據揭露,其實氣功鍛鍊方法的三要素是心理活動、呼吸運動、身體的姿勢動作。這等於證明氣功與所謂的「氣場」、「能量場」、「磁場」等猜測無關。
而一些沒有過氣功領域專業研究的科學、科普界人士則堅持認為,氣功是百分之三百的偽科學,不但沒有「氣」這種玄虛的玩意,也不可能有任何的效果,即使是心理療法都不存在。
(氣功修行)
正因為有這些認識上的偏差,所以會在思想上出現碰撞,以至於發生某些不愉快的爭吵。有鑑於此,我給些的個人意見就是:合作大於分歧,切忌內部分裂。
幾十年前,鄧爺爺就用「不爭論」這一方式體現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因為他知道,一旦爭論「資」與「社」就可能讓改革錯失良機。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試錯了大不了從頭再來,但是如果創業階段即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就會延誤改革開放。所以,「不爭論」是改革開放成功的法寶,也是求真務實的體現。而科普工作者,為什麼就不能保持團結,在某些暫時不能意見妥協的地方也「不爭論」呢?
(「健身氣功」不健身)
如果我們暫時「不爭論」,則可以因為在其他領域保持高度統一,而建立起合作共進的基礎。比如,上文提到的張洪林教授,他具有中醫和西醫雙重研究生經歷,他不可能對某種傳統文化予以徹底的否認。但是,張洪林教授在反對偽氣功、瑜伽、轉基因、神秘主義教派等方面,與所有的科學、普工作者都是高度一致的,這樣的學者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團結呢?
有些朋友要徹底的否認氣功的療效,但是張教授用幾十年的專業研究成果告訴你,真正的氣功還是有一些安慰劑效應的。在上世紀80、90年代,是盛行過氣功熱的,這些氣功熱的餘毒到現在也沒有乾淨,而張洪林將氣功的效果歸之為心理暗示效應,這是有利於幫助氣功迷信者和某些極端神秘主義教派受害者走出誤區的。
(氣功熱)
張洪林教授當年與《科技日報》密切合作,撰寫了大量的批判、揭發偽氣功、氣功大師的文章,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氣功顧問出國指導,在海內外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他本人則因此長期遭受人身威脅。所以說,張洪林教授是在科學普及方面為國家和人民做出傑出貢獻的,其功績必將銘刻在歷史光榮榜之上。如果他這樣的人都不能團結,則科普的路會越走越窄。
作者:懷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