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國共合作內幕 共產國際與中共有哪些分歧

2020-11-30 搜狐網

  中共三大後,中國共產黨即全力投入到國民黨改組工作中,各級黨組織積極動員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加入國民黨,許多共產黨員成為當地國民黨改組的主要負責人,對國民黨的改組工作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共產國際和蘇俄也積極幫助國民党進行改組,1923年10月,鮑羅廷以共產國際代表和蘇俄政府代表的雙重身份到達廣州,先後被孫中山委任為國民黨組織教練員、國民黨政治顧問,協助指導國民黨改組工作。在國際國內政治力量的推動和幫助下,孫中山加快了改組國民黨的步伐。1924年1月,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反帝國主義綱領,孫中山正式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三民主義,為三民主義賦予了新的革命內容。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著國民黨改組的基本完成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國共合作後,中共集中全力投入到國民革命中去,在中國共產黨的大力推動下,從二七慘案後陷入低潮的工人運動逐步走向恢復和發展。1924年7月15日,廣州沙面3000多華工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一個多月的罷工鬥爭並取得勝利,成為"二七"以來工人運動復興的信號。同時,黨領導下的農民運動也在悄然崛起,在廣東的很多地方建立起農民運動講習所和農軍組織。此時的學生運動亦針對帝國主義利用基督教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行徑開展鬥爭,形成了第二次廣泛的反基督教運動。在全國範圍內,新的革命高潮呼之欲出。

  隨著革命的深入發展,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也日益壯大,至四大前的兩三個月,共產黨員的人數已經增加到994人,青年團員人數達2365人。同時,中共在經過5個月的國共合作後,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也出現了一些偏差。蔡和森回憶說:"我們黨中就發生了不好的趨向,因為努力於國民黨的工作,故對於我們黨的工作和組織就忽略了,同時把共產黨與國民黨弄不清楚,這是由於黨尚幼稚的結果。"另一方面,此時中共與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之間出現了較大的分歧。中共在準備召開四大時,希望能從共產國際得到指導,並請其協調與鮑羅廷的關係。為此,陳獨秀曾特意致信維經斯基,希望他再次來華。

  在國共合作向前推進的同時,國共兩黨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也愈加凸顯出來,國民黨左右派的分化加劇,國民黨右派分子對共產黨的攻擊和排擠日甚一日,他們或對共產黨提出「彈劾案」,或發表「護黨宣言」,極力反對國共合作。面對國民黨右派的進攻,中共中央於1924年7月1日發出黨內通告,要求各級黨組織堅決揭露國民黨右派的反動活動。陳獨秀、惲代英、瞿秋白、蔡和森等連續發表文章,痛斥國民黨右派違背國民黨一大政綱、破壞革命隊伍內部團結的反動言行。

  各種跡象表明,中國的政治形勢正在發生空前的大變動,如何面對革命的新形勢,如何領導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繼續向前發展,已經迫切地提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議事日程上來。

相關焦點

  • 歷史揭秘:中國國民黨派往共產國際的第三個代表團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李玉貞1927年國共統一戰線破裂,傳統的中共史學認為蔣介石「反蘇、反共」。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在約8年的時間裡,孫中山、蔣介石、國民黨是共產國際的朋友。這裡有很長的故事。1919年中華革命黨等各派力量整合組成了中國國民黨。黨的領袖是孫中山。
  • 全面解析大革命時期共產國際與國民黨的關係
    總結這8年國民黨同共產國際的關係,可以清晰地看出以下幾點:  第一,孫中山帶領國民黨實行「聯俄、容共」的政策,從組織建設、軍事建設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等方面壯大了國民黨,該黨人數發展到號稱100萬。同樣由於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也得到壯大,受到鍛鍊,黨員從50餘人發展到近6萬名。應該說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 抗戰時期周恩來赴蘇療傷期間在共產國際活動的歷史考察
    這份報告共分為「中日戰爭的新階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國共合作」「黨及八路軍新四軍的工作」「黨的第七次大會及其準備工作」四個部分,重點介紹了抗日戰爭進入新階段後,統一戰線的形式及特點,中共的統一戰線政策及對國民黨政府的態度。1940年 1月 17日至 19日,周恩來又向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進行了口頭報告。出席會議的有季米特洛夫、歌德瓦爾特、庫西寧、曼努意爾斯基、拉科西、皮克、馬爾蒂、伊巴露麗等。
  • 從五大到八七會議:中共政治戰略的轉變及其歷史啟示
    後來政治局完全實行了鮑羅廷的路線:中共暫時受些委屈,合作東徵,渡此難關,待東徵成功後再與他們談別的事情;只要東徵期間汪精衛不反共,我們一切退讓均可以。  2、放棄爭取對國民革命的領導權。  1927年5月夏鬥寅事變和馬日事變後,史達林和共產國際擔心國共合作會走向分裂,給鮑羅廷發電報要求中共中央向武漢國民政府妥協。
  • 李大釗與上海的不解之緣:曾七度來滬,結識孫中山促成國共合作
    結識孫中山 努力促成國共合作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代表中共中央指導黨在北方的工作。1922年夏到1924年初,他四度南下上海,為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做出巨大貢獻。這其中,李大釗第四次來滬時,與孫中山的數次會面無疑是最為重要的。 1922年8月上旬,李大釗離京去往杭州。
  • 抗戰前期,蘇聯為了照顧國民黨感受,通過什麼方式給中共提供武器
    文章引言:蘇聯考慮向中共提供武器援助,可以追溯到大革命失敗時期,大家要注意,這裡說的是考慮。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蘇聯還是想方設法,給中共提供了一些武器援助,儘管幫助微乎其微。大革命失敗之後,國共關係也徹底的破裂。
  • 共產國際決議對國民党進行篡黨篡政篡軍
    汪精衛看了電報,明白了國際指示中共的意圖,決心分共了。他後來說:「兄弟看過以後,覺得嚴重時期已到了。已到了爭船的時候了,已到了爭把舵的時候了。要將國民革命帶往共產主義那條路去的,不能不將國民黨變做共產黨,否則只有消滅國民黨之一法。要將國民革命帶往三民主義那條路去的,不能不將共產黨變做國民黨,否則只有消滅共產黨之一法。正如一隻船有兩個把舵的,有兩個不同的方向,除了趕走一個,更無他法。」
  • 閃光的足跡|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這裡召開。來自7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13位代表和2名共產國際代表出席了會議。7月30日晚,會議受到法租界暗探襲擾,無法繼續在上海舉行。最後一次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大會通過了黨的綱領和工作決議,選舉了中央領導機關,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從此煥然一新。
  • 《智取威虎山》背後:國共東北戰局自此逆轉
    電影《智取威虎山》劇照   那歷史上是否真有那位侯專員?在楊子榮與座山雕鬥智鬥勇的1947年初,決定東北戰局轉折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正如火如荼,國軍集結於近400公裡外的中共南滿根據地附近(今吉林省臨江市一帶),根本無暇與土匪盟友們在北滿(大體在今黑龍江省)一起夾擊共軍。因此,即使有侯專員,恐怕他也只能"坐山觀虎鬥",慫恿土匪給中共"撓撓癢"。  儘管頂著國民黨濫封的"東北先遣軍"的頭銜,1947年的座山雕已經是強弩之末。
  • 三、國共兩黨的抗戰指導路線和戰略方針
    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問題解決以後,下一步就是如何抗日的問題了。國共兩黨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在怎樣抗日的問題上自開始就存在嚴重的分歧。 (一)國民黨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 九一八事變時,國民黨實行對日不抵抗政策。
  • 關於氣功,科普界內部有分歧,但合作高於分歧
    有分歧,但合作高於分歧這些年,見慣了科學愛好者和科普工作者彼此之間的「衝冠一怒」,為的無非是一些微末瑣碎的小事。按道理說,懂科學內涵,具備一定科學素養,做科普工作的人,三觀基本保持一致,為什麼彼此也會發生矛盾呢?只能說,世界是複雜的,人類是複雜的,要想實現人人「一條心」就是等到進入大同世界都不可能。
  • 檔案君|解密中共六大會址前世今生的信仰……
    恰逢共產國際決定1928年春夏之交在莫斯科召開幾次國際會議,希望中共派代表參加。經多方考慮,中共中央希望把中共六大會址定在蘇聯境內,並向共產國際提出申請。  此時,「赤色職工國際」駐中國代表米特凱維奇也向共產國際提議,在蘇聯境內召開中共六大。共產國際同意中共六大在蘇聯境內召開,並把會議的舉辦地點定在了莫斯科郊外的五一村。
  • 毛澤東有生之年因何三次沒有出席中共黨代會
    現對文章摘編如下: 毛澤東未能出席的三次黨代會 在毛澤東的有生之年,中共二大、四大和六大是他沒有出席的3次黨代會,也就是他在中共七大預備會議上所說的「二四六分明」,「逢雙的大會我都沒有參加」。那麼,是什麼緣故導致他未能出席這3次黨代會呢? 中共一大後,毛澤東迅即回到湖南,在工人和學生中大力發展黨員,著手組建湖南地方黨組織。
  • 學好黨史 資政育人——中共黨史研究新進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
    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指導政策有四個方面的轉變 近年來,從比較研究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成為學界的一大亮點。有學者探討了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共五大、六大的關係認為:從中共五大到六大,聯共(布)、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指導方針發生了從右傾到「左」傾的轉變;聯共(布)、共產國際在中共五大、六大決議和文件起草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顯著不同;由於聯共(布)、共產國際的指導,使中共五大、六大對一些基本問題的認識整體上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