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揭秘:中國國民黨派往共產國際的第三個代表團

2020-11-30 中國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李玉貞

1927年國共統一戰線破裂,傳統的中共史學認為蔣介石「反蘇、反共」。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在約8年的時間裡,孫中山、蔣介石、國民黨是共產國際的朋友。這裡有很長的故事。

1919年中華革命黨等各派力量整合組成了中國國民黨。黨的領袖是孫中山。他對1917年俄羅斯發生的巨變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其重點在於布爾什維克的武裝力量,它的軍隊建設及其在鞏固和維持政權方面的作用。

雖然從1920年會見俄共(布)西伯利亞局遠東黨組織的代表吳廷康時,孫中山就表示願意與俄國取得聯繫,甚至有意建立大功率的電臺於中國東北,以保持與蘇俄的聯繫,但是對於蘇俄無產階級專政的制度,他卻多持非議,早在1921年底就對共產國際正式派往中國的代表馬林說過,列寧的共產主義政策只能在蘇俄實行,在中國則「扦格不通」。1922年在廣州為應對青年共產國際代表A.C. 達林宣傳的蘇式共產主義,他建議後者先開闢一塊共產主義試驗田,如獲得成功,他孫中山再在中國推廣,這事實上是一種婉拒。到.1923年1月,孫中山同蘇俄特命駐華全權代表A.A.越飛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則索性開門見山地表明共產主義和蘇維埃制度不適合中國,因中國不具備實行這種制度的條件。他追求的僅僅是蘇俄從物力財力和人力(如派遣軍事專家和各領域的顧問)等方面幫助他實施在中國西北建軍以奪取全中國政權的龐大計劃。至於國民黨的軍隊建設和政權建設,其指導思想只能是他的三民主義,他要建立的不是僅僅代表無產階級一個階級利益的專政而是代表全民利益的政體。所以他屢次表示反對蘇俄剝奪有產者的政策。

1919年共產國際成立,它是列寧首倡的,其使命是為蘇俄外交服務,把蘇俄革命模式推廣到全世界。為此共產國際向許多國家派遣秘密使者,鼓吹實行全世界的共產主義革命,推翻當地的資本主義制度。國民黨與共產國際的關係就是在這種本不兼容的思想體系中演進著。這種不兼容性命定地影響了二者的關係。但是在初期,二者找到了一個契合點,這就是推翻北京政府。

1922年9月越飛使團的軍事代表格克爾就在上海同孫中山討論過由蘇俄幫助孫中山在中國西北建軍以推翻北京政府的計劃,孫中山的代表李大釗、張繼還同越飛商討過建立一個孫中山吳佩孚聯合政府以推翻北京政府的計劃。1923年1月孫中山越飛再次討論孫中山的軍事計劃。1923年年初俄共(布)決定給予孫中山人力、物力的援助。為具體落實共產國際對國民黨的援助,為就即將舉行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的制定聽取莫斯科的建議,蔣介石於1923年8月率領國民黨的代表團訪問蘇聯。1925年胡漢民率領第二個國民黨代表團,同樣有為即將舉行的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的擬定聽取莫斯科建議的任務,胡漢民提出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的問題,以求撇開中共,由國民黨直接與共產國際聯繫。

邵力子率領的是國民黨正式派遣的第三個代表團,因還是在國共合作時期,該團內還有中共代表譚平山。

1926年7 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順利推進,隊伍不斷壯大。然而勝利在望時,國民黨同共產國際的關係越來越緊張,一方面蔣介石派遣邵力子到蘇聯,為爭取國民黨的國際地位和排斥共產黨掌權再做努力,以避免未來大權「落入」中共手中。另一方面,在國內,在許多問題上,總司令蔣介石羽翼漸豐時,甚至開始嘗試向共產國際攤牌。可是這時的共產國際鑑於上海工人已經在1926年底發動起義迎接國民革命軍的到來,共產國際「信心」大增,認為國民黨左派和中共掌權已經為時不遠,中國革命能夠迅速「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展到「無產階級革命」,本著這個信條,共產國際依然把左派國民黨人為主的武漢政府當作「自己人」,再次「堅定信心」, 到1927年3月汪精衛回國途經莫斯科時還答應給予援助。向其提供貸款,或分兩次或以商品形式支付。[1]

邵力子赴蘇前發生了四件大事,一是三二O事件,二是5月15日國民黨中央全會通過的這《整理黨務案》。三是1925年底的西山會議派正式打出了反蘇反共的旗幟並且做出決議,如解除鮑羅庭的顧問職責,開除李大釗的國民黨黨籍。四是北伐過程中中共發動農民開展土地革命和工人運動,在工農政策上同國民黨發生激烈爭論,二者分歧越來越明顯。三二O已經有楊天石教授的專著,此處不贅述。

所向披靡的北伐把中國革命到底會沿著什麼道路發展的前景提到日程之上。究竟用什麼思想來指導革命的下一步發展?國民黨能否堅持三民主義?國民黨能否實施其《整理黨務案》:既靠蘇聯援助取得成功,又把中共排除出權力之外。國民黨一直想在共產國際中有一個正式的「名份」,以「獨攬」對蘇外交。胡漢民的蘇聯之行僅僅給了中國國民黨以共產國際同情黨的地位,還沒有也不可能使該黨成為共產國際的正式成員。正在崛起的蔣介石,心猶不甘,於胡漢民回國後不久,便又派邵力子[2] 出使蘇聯。邵是早年的同盟會員,與國共兩黨都有淵源。他是中國共產黨上海組織的發起人之一,與蘇俄已經有間接交往,由他任主編的上海《民國日報》最早報導了十月革命,該報副刊「覺悟」用許多篇幅介紹新俄情況。1921年張秋白赴蘇俄遠東人民代表大會也是邵力子籤署的委任狀。

早在1926年6月,蔣介石同邵力子談話時就提到「以集中與統一為惟一要件」,當時蔣指的是軍隊。[3]不過,邵力子使蘇期間同共產國際領導人接觸的情況說明,蔣介石很在意「集中領導」。當時中共也說革命力量要集中統一,但指的是跨黨的中共黨員「應向左派宣傳『革命勢力統一』的口號」,它指的是「汪蔣合作」。[4]邵力子出行前,蔣介石囑其向史達林轉達:請共產國際直接領導中國。[5]此話可以解讀為邵力子出行的主要目的之一。

1926年9月邵力子到達蘇聯。他先後向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提交的報告,闡述的是國民黨的對內對外政策。

邵力子的第一份報告約於9月中旬提交,邵力子稱「受國民黨及其領袖蔣介石(他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派遣前來」,使命是就「解決中國國民革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請共產國際給予指示」。[6]吳廷康從中國發至莫斯科的電報則把「指示」的內容明確地限定:鑑於邵力子的身份,「目前只能同他談蔣介石必須同左派國民黨合作的必要性並請他把這一點電告蔣介石」。[7]可見吳廷康更多強調的蔣介石同汪精衛等人的合作。他的想法與前述中共是一致的。

講到國民黨的對外政策時,邵力子像蔣介石、胡漢民一樣,也強調中國國民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所以應當與世界革命同志保持密切聯繫並服從於世界革命及其核心共產國際的領導。[8]

邵力子人很機敏,他知道在農民土地政策問題上國民黨與共產黨、共產國際有明顯的分歧,所以在介紹中國農民運動情況時,態度十分慎重。既沒有讚頌,也沒有談及湖南湖北農民運動中的過火行為,僅僅介紹了一些情況:廣東66個縣有600,000會員。國民黨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十分缺乏訓練有素的農民運動幹部。報告中有一段頗費思索的話:「蔣介石同鮑羅庭有過一次談話,通過了一個決議,在適當的時候會將其公布」。它的字裡行間讓我們產生了雲遮霧障[9]的感覺。因為這時湖南、湖北等地農民運動的開展已經在國共關係間、在國民黨同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之間引起了許許多多矛盾,而且越來越公開,越來越激烈。

相關焦點

  • 全面解析大革命時期共產國際與國民黨的關係
    本文摘自李玉貞著《國民黨與共產國際》,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  中國國民黨從1919年開始與共產國際發生的聯繫,持續了8年,到1927年結束了其第一階段。  第三,蔣介石本來就有很強的領袖慾,加上在1923年親眼見到共產國際推崇的一黨專政的運作如何有效,黨首專政下的蘇聯,官兵百姓如何步調一致,便生出豔羨,躊躇滿志,一旦時機成熟,自己也要仿效之。後來的「清黨」便是他為達到黨首專政而實行的。即使國民黨的一些老國民黨員也批評他清黨「出發點的不正」,「不是立在黨上來清黨,乃立在介石同志的身上來清黨」;批評他「態度的曖昧」,「事實的荒謬」。
  • 共產國際決議對國民党進行篡黨篡政篡軍
    共產國際第八次全體執行委員會議對中國問題的決議包括這四點:改造國民黨使工農分子大批參加進去,這就是篡黨;把農民協會變成為鄉村的政權,這就是篡政;組織七萬軍隊,其中要包括二萬共產黨員,這就是篡軍。」 >>在這個關鍵時刻,共產國際代表羅易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竟然把電報拿給汪精衛看。用蔡和森的話說,羅易是中了「汪毒」。
  • 抗戰時期周恩來赴蘇療傷期間在共產國際活動的歷史考察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摘要]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因右臂骨折前往蘇聯接受治療,在蘇前後停留了五個多月時間。雖然時間短暫,卻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8 卷,第289 頁。)1940 年2 月25日,周恩來傷愈離開莫斯科,至3 月26 日平安返回延安,前後在蘇聯停留了5 個多月。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周恩來不僅於住院期間堅持工作,出院後更向共產國際積極溝通,作出詳細的正式報告,說明中國抗戰和中國共產黨的情況,爭取共產國際和蘇聯對中共的理解和支持。
  • 第一次國共合作內幕 共產國際與中共有哪些分歧
    中共三大後,中國共產黨即全力投入到國民黨改組工作中,各級黨組織積極動員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加入國民黨,許多共產黨員成為當地國民黨改組的主要負責人,對國民黨的改組工作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共產國際和蘇俄也積極幫助國民党進行改組,1923年10月,鮑羅廷以共產國際代表和蘇俄政府代表的雙重身份到達廣州,先後被孫中山委任為國民黨組織教練員、國民黨政治顧問,協助指導國民黨改組工作。在國際國內政治力量的推動和幫助下,孫中山加快了改組國民黨的步伐。
  • 從五大到八七會議:中共政治戰略的轉變及其歷史啟示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事變,標誌著以蔣介石為代表的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已經背叛國民革命,投向反革命陣營。南京政府成立後,中國出現了北京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政府三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而各地工農運動仍在向縱深發展。  在政治形勢撲朔迷離的時期,如何分析判斷形勢發展的未來趨勢,做到未雨綢繆,是中國共產黨亟待解決的重大歷史課題。
  • 抗戰前期,蘇聯為了照顧國民黨感受,通過什麼方式給中共提供武器
    這個時候,礙於中共的難處,共產國際建議蘇聯軍事部分,採取一定的措施,給中共提供武器援助。然而,在國民黨的圍剿之下,中共與共產國際失去了聯繫,計劃沒有實施成功。紅軍長徵結束之後,中共立即向蘇聯和共產國際,提出武器援助的申請。不久,史達林就批准了對中共軍事援助的方案,並同意紅軍佔領寧夏之後,可以自由接受武器。
  • 仁川登陸前,美想將第七艦隊派往臺灣,中國集結20萬大軍嚴陣以待
    7月25日,參謀長聯席會議指示麥克阿瑟把第七艦隊派往臺灣水域示威,雖然這意味著從支援朝鮮的兵力中撤出軍艦。在7月27日發給國務院的信件中,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立刻把蔣介石所亟需的軍事物資運送過去,並迅速把美國考察團派往臺灣,以確定防禦方面其他的需要。
  • 軍運會中國代表團三大球全勝美國,創造歷史!
    經常觀看體育項目比賽的觀眾可能都知道,中國近幾年的體育水平發展的很快,在近些年的奧運會或者其餘的各大賽事中,中國代表團無論是金牌榜還是獎牌榜都名列前茅,各個體育項目都湧現出了不少的體育天才,尤其是田徑項目和遊泳項目中,近些年出現的劉翔,孫楊等領軍人物為中國隊創造了不少的歷史。
  • 國民黨若改名去「中國」 洪秀柱:我就來組中國國民黨!
    2020慘敗後,國民黨掀起改革聲浪,1月22日召開的中常會也順利成立改革委員會,但呈現在選民眼前的卻還是老生代打死不退、中生代不願承擔、青生代嚴重斷層等現象,前景堪憂。更嚴酷的是,當國民黨還陷在歷史糾葛與內部動亂,為黨名和「九二共識」爭執不休。
  • 通道轉兵,一篇文章帶你讀懂那場「偉大轉折的歷史開端」…
    西面,也有貴州軍閥王家烈的5個團。從國民黨的兵力部署來看,中央紅軍北上湘西的道路完全被重兵封死,要想實現原定計劃已經沒有了可能。 (四)紅軍指戰員思想波動 就紅軍指戰員的思想波動來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各種不良情緒開始滋生蔓延。
  • 臺灣學者:國民黨全名叫「中國國民黨」,為何不敢強調中國?
    島內「反中」氛圍濃厚,國民黨「立委」陳玉珍日前說臺灣不是「國家」,卻遭到輿論圍剿,如解讀這現像? 對此,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國民黨的問題在於沒有中心思想,不要說九二共識,「憲法」就是「一中憲法」的原則,黨的全名就叫做中國國民黨,為何不敢強調中國?是為了選票?
  • 國民黨史上的懸案:90年前廖仲愷為何遇害,刺客是誰
    從此,不僅胡漢民在國民黨內的「領袖」地位沒有改變,而且事過境遷,胡毅生還當上了國民政府委員、「國大」代表和「總統府」顧問。看起來,胡氏兄弟涉嫌「廖案」的那筆歷史舊帳,在國民黨人那裡,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雖然胡氏兄弟因為上述的政治形勢而脫身,但歷史的謎團不會就此煙消雲散。
  •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介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Th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Kuomintang)簡稱民革,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的民主黨派之一,由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和其他愛國民主分子創建、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是與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一個參政黨。
  • 抗日戰爭與中國共產黨的崛起
    同時孤立地看中共的做法也是失之偏頗的,與國民黨、中間黨的關係也應該是我們的研究對象。 4、注意研究的公正性,切忌矯枉過正。 我們過去的研究存在兩個誤區,一是嚴重地扭曲歷史,有意抬高中國共產黨,不管歷史的真象,凡是好的就歸功於共產黨;二是某些右派學者帶有極端情緒,對中共的有些激進做法肆意攻擊。這兩種做法都是不科學的,攙雜了主觀情緒。
  • 中國人民大學PPE項目代表團訪問英國大學
    PPE項目代表團團長為哲學院院長姚新中教授,成員包括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閆瑾副教授、經濟學院副院長陳彥斌教授、經濟學院周文副教授、哲學院和國際關係學院教務科工作人員以及正在牛津大學進行訪學的哲學院韓東暉教授。英國是PPE項目的發源地,它始創於牛津大學,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為英國培養出了多位首相、政治商業精英和知名記者。
  • 高中歷史重大事件時間表 最詳細歷史大事年表
    高中歷史重大事件時間表 最詳細歷史大事年表歷史時間是構成歷史知識的基本要素。可以這麼說,離開歷史時間也就不存在歷史,更談不上歷史思維以及歷史教學了。下文有途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高中歷史大事年表,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