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國際決議對國民党進行篡黨篡政篡軍

2020-11-30 騰訊網

資料圖:汪精衛

作者系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原載《同舟共進》2011年第4期

>>周恩來認為,共產國際的指示是對的,他在延安整風時期反思道:「大革命的失敗,主要是沒有按照共產國際的指示去篡黨篡政篡軍,搞土地革命,以武裝鬥爭為中心。共產國際第八次全體執行委員會議對中國問題的決議包括這四點:改造國民黨使工農分子大批參加進去,這就是篡黨;把農民協會變成為鄉村的政權,這就是篡政;組織七萬軍隊,其中要包括二萬共產黨員,這就是篡軍。」

>>在這個關鍵時刻,共產國際代表羅易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竟然把電報拿給汪精衛看。用蔡和森的話說,羅易是中了「汪毒」。汪精衛看了電報,明白了國際指示中共的意圖,決心分共了。他後來說:「兄弟看過以後,覺得嚴重時期已到了。已到了爭船的時候了,已到了爭把舵的時候了。要將國民革命帶往共產主義那條路去的,不能不將國民黨變做共產黨,否則只有消滅國民黨之一法。要將國民革命帶往三民主義那條路去的,不能不將共產黨變做國民黨,否則只有消滅共產黨之一法。正如一隻船有兩個把舵的,有兩個不同的方向,除了趕走一個,更無他法。」

>>羅易的洩密,使汪精衛確立了分共的決心。這時,素有「倒戈將軍」之稱的馮玉祥也開始轉向反共。他得到了蘇聯的援助和武器,看到蔣的力量越來越大,決心再次倒戈。6月22日,馮玉祥回到鄭州,即制定「清黨」章程。這使鮑羅廷幻想依靠馮玉祥的計劃完全破滅,共產黨的處境更加險惡。

陳獨秀的掙扎與毛澤東的彷徨

平心而論,陳獨秀從心裡不贊成農民運動。他是大教授,雖然從事的是喚起民眾的革命,但廣大農民真正起來了,他又怕得要命,屬於毛澤東所說的「葉公好龍」之類。陳對農民的定義是:「農民佔中國人口之大多數,自然是國民革命之偉大勢力,中國之國民革命若不得農民之加入,終不能成功一個大的民眾革命。但是 , 農民居住散漫,勢力不易集中;文化低下,生活欲望簡單,易於趨向保守;中國土地廣大易於遷徙,畏難苟安 , 這三種環境是造成農民難以加入革命運動的原因 。」

所以,陳獨秀一方面儘量遷就汪政權,一方面下令糾正農民運動中的「過火」行為。而領導農民運動的毛澤東和蔡和森、瞿秋白等人,不同意陳獨秀、鮑羅廷一味退讓的立場,中共中央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作為代理中央秘書長的蔡和森感覺很難辦。他說:「五次大會後,好幾位重要首領牢騷滿腹,善使性氣,秘書廳工作是最難做的。」(蔡和森《黨的機會主義史》)陳獨秀不能容忍蔡和森這個處處與他對立的秘書長,6月底改由鄧中夏接任,蔡和森只好到毛澤東家養病去了。

毛澤東預感到風雲將要突變,一場劫難很快就要來臨,但自己的主張又不為鮑羅廷、陳獨秀等決策者接受。他獨自徘徊在武昌蛇山的黃鶴樓前。面對滔滔長江,填詞表達他內心的憂慮:「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後來,毛澤東解釋寫這首《菩薩蠻•黃鶴樓》時的心情:「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毛澤東 1958 年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詩詞十九首》書眉上的批註)

陳獨秀也明白,汪精衛的立場逐漸右轉,與共產黨分手是遲早的事情。在這個時刻,敢不敢同國民黨決裂,自主地領導中國革命,是中共中央面臨的一大抉擇。陳獨秀後來回憶:「蔣介石、李濟深相繼屠殺工農後,國民黨日益看輕了無產階級的力量,汪精衛及國民黨全體中央委員的反動態度與政策日益發展。我在本黨的政治局會議上報告兩黨聯席會議時說:『我們和國民黨的合作日益入於危險,他們和我們所爭的,表面上好像是……各個小問題,實際上他們所要的是整個的領導權,現在只有兩條路擺在我們的面前:放棄領導權,或是和他們決裂。』會議上以沉默的態度答覆了我的報告。馬日事變後,我兩次在政治局會議上提議退出國民黨;最後一次,我說:『武漢國民黨已跟著蔣介石走,我們若不改變政策,也同樣是走上蔣介石的道路了。』當時只有任弼時說一聲:『是的呀!』和周恩來說『退出國民黨後工農運動是方便得多,可是軍事運動大受損失了。』其餘的人仍是以沉默的態度答覆了我的提議。同時我和秋白談論此事,秋白說:『寧可讓國民黨開除我們,不可由自己退出。』我又和鮑羅廷商量,他說:『你這個意見我很贊成,但是我知道莫斯科必不容許。』那時我又以尊重國際紀律和中央多數意見,而未能堅持下去。我自始至終都未能積極的堅持我的提議,一直到此時實在隱忍不下去,才消極地向中央提出辭職書,其主要的理由是說:『國際一面要我們執行自己的政策,一面又不許我們退出國民黨,實在沒有出路,我實在不能繼續工作。』」

陳獨秀的這些心聲是日後回憶時的感嘆,當時的表現還是儘量維護與武漢國民政府的關係,並壓制黨內與國民黨決裂的呼聲。

共產國際代表羅易犯了致命錯誤

「馬日事變」後,形勢日益惡化。江西的國民革命軍第五方面軍總指揮、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也在6月5日轉向右派。他沒有殺共產黨人,而用「禮送出境」的辦法 , 把在江西政府和軍隊中工作的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方志敏等22人召集起來,每人發200塊大洋,讓他們離開南昌。隨後,朱培德宣布南昌戒嚴,禁止工農運動。

共產國際也在關注著中國革命形勢的變化。在 1927 年 5 月 18 日至 30 日召開的共產國際執委會第八次全會上,面對中國革命的危急局面,史達林仍認為「武漢是中國革命運動的中心」, 汪精衛是可以依靠的左派。會議最後通過《關於中國問題的決議》 , 提出開展農村土地革命、武裝工農群眾,但堅決反對退出國民黨,積極參加武漢政府的活動, 並不指名地批評了陳獨秀對上述問題的動搖態度。

在共產國際會議結束的當天 , 聯共(布)中央政治局給鮑羅廷、羅易和蘇聯駐漢口總領事柳克斯發出指示電。主要內容是:1.進行土地革命。通過農會從下面實際沒收土地。同時必須同過火行為作鬥爭,但不能動用軍隊。2.對手工業者、商人和小地主作出讓步是必要的。只應沒收大、中地主的土地。暫時不要觸及軍官和士兵的土地。3.改變國民黨領導層人員的構成 , 從下面多吸收一些新的工農領導人加入國民黨中央。同時依靠工農組織中的數百萬人擴大國民黨地方組織。4.動員兩萬共產黨員 , 再加上湖南、湖北的五萬革命工農 , 組建自己可靠的軍隊。5.成立以著名國民黨人和非共產黨人為首的軍事法庭 , 懲辦迫害工農的反動軍官。這就是「五月緊急指示」。

6 月7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 , 陳獨秀表示:「我們衷心贊同指示,但問題是我們黨未必能夠貫徹執行。」為什麼呢?他在後來給中共中央的信中,對當年國際的指示進行了逐條批駁。陳獨秀認為:「企圖在國民黨內執行這些政策,仍然是幻想的口頭上左傾的機會主義,根本政策一點也沒有轉變,等於想在糞缸中洗澡。」

周恩來認為,共產國際的指示是對的,他在延安整風時期反思道:「大革命的失敗,主要是沒有按照共產國際的指示去篡黨篡政篡軍,搞土地革命,以武裝鬥爭為中心。共產國際第八次全體執行委員會議對中國問題的決議包括這四點:改造國民黨使工農分子大批參加進去,這就是篡黨;把農民協會變成為鄉村的政權,這就是篡政;組織七萬軍隊,其中要包括二萬共產黨員,這就是篡軍。」

在這個關鍵時刻,共產國際代表羅易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竟然把電報拿給汪精衛看。用蔡和森的話說,羅易是中了「汪毒」。汪精衛看了電報,明白了國際指示中共的意圖,決心分共了。他後來說:「兄弟看過以後,覺得嚴重時期已到了。已到了爭船的時候了,已到了爭把舵的時候了。要將國民革命帶往共產主義那條路去的,不能不將國民黨變做共產黨,否則只有消滅國民黨之一法。要將國民革命帶往三民主義那條路去的,不能不將共產黨變做國民黨,否則只有消滅共產黨之一法。正如一隻船有兩個把舵的,有兩個不同的方向,除了趕走一個,更無他法。」

羅易的洩密,使汪精衛確立了分共的決心。這時,素有「倒戈將軍」之稱的馮玉祥也開始轉向反共。他得到了蘇聯的援助和武器,看到蔣的力量越來越大,決心再次倒戈。6月22日,馮玉祥回到鄭州,即制定「清黨」章程。這使鮑羅廷幻想依靠馮玉祥的計劃完全破滅,共產黨的處境更加險惡。

6月底,在武漢附近的國民革命軍第35軍軍長何鍵也藉口武漢工人糾察隊要暴動,準備帶兵進城。最後,在鮑羅廷主持下,中共中央決定公開宣布解散糾察隊。

6月29日上午,總工會秘書長劉少奇等執行了這個決定,將槍枝彈藥交到國民政府管理武漢衛戍事宜辦事處,而總工會辦公樓則由國民革命軍第8軍2師李品仙部接管。當時中央機關一片混亂,未向總工會和下邊作出具體布置,總工會也不明了中央的意圖,弄得手忙腳亂,一些人棄槍而逃。5000人的隊伍,2000多支槍,就這樣自行解散了,根本沒有併入張發奎的部隊。共產黨失去了與國民黨對抗的最後一張實力牌,陳獨秀後來承認這是「莫大的錯誤」。「文革」中,中央專案組將此歸結為劉少奇的一大罪狀。其實劉僅僅是執行者,周恩來等人才是真正的決策人。

在夏鬥寅、許克祥、朱培德、何鍵等相繼反共的情況下,共產國際和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仍然把汪精衛、唐生智看成是國民黨左派,認為當前最重要的問題是搞好同武漢政府的關係,因此對汪精衛處處採取遷就態度。解散工人糾察隊的自殺行為,就是這種錯誤立場的產物。遷就的結果是不但未能挽回局面, 還使整個形勢更加惡化。

羅易的洩密,使鮑羅廷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感到極為憤怒,羅易在1927年6月初被調回蘇聯。史達林和共產國際感覺鮑羅廷也不能執行他們的命令,於是派遣兩位新代表——紐曼和羅明那茲來武漢,傳達共產國際的新指示。

相關焦點

  • 全面解析大革命時期共產國際與國民黨的關係
    本文摘自李玉貞著《國民黨與共產國際》,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  中國國民黨從1919年開始與共產國際發生的聯繫,持續了8年,到1927年結束了其第一階段。  第二,北伐是在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環境下進行的,當初蔣介石主張北伐曾經遇到不小阻力,他堅持下來了,共產國際和中共也積極配合併做了許多工作。北伐使身為總司令的蔣介石逐漸走向權力的頂峰,在他帶領下的國民黨為國家統一作出貢獻。
  • 歷史揭秘:中國國民黨派往共產國際的第三個代表團
    為具體落實共產國際對國民黨的援助,為就即將舉行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的制定聽取莫斯科的建議,蔣介石於1923年8月率領國民黨的代表團訪問蘇聯。1925年胡漢民率領第二個國民黨代表團,同樣有為即將舉行的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的擬定聽取莫斯科建議的任務,胡漢民提出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的問題,以求撇開中共,由國民黨直接與共產國際聯繫。
  • 抗戰時期周恩來赴蘇療傷期間在共產國際活動的歷史考察
    中共中央能否正確處理好統一戰線中與國民黨的關係?這一系列問題都是共產國際極為關心的。對於中共來說,也亟需共產國際給予進一步的政策指導和多方援助,以推動抗日戰爭繼續進行。1939 年12 月29 日,周恩來完成了一份關於中國問題的報告提交共產國際執委會。
  • 第一次國共合作內幕 共產國際與中共有哪些分歧
    中共三大後,中國共產黨即全力投入到國民黨改組工作中,各級黨組織積極動員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加入國民黨,許多共產黨員成為當地國民黨改組的主要負責人,對國民黨的改組工作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共產國際和蘇俄也積極幫助國民党進行改組,1923年10月,鮑羅廷以共產國際代表和蘇俄政府代表的雙重身份到達廣州,先後被孫中山委任為國民黨組織教練員、國民黨政治顧問,協助指導國民黨改組工作。在國際國內政治力量的推動和幫助下,孫中山加快了改組國民黨的步伐。
  • 抗戰前期,蘇聯為了照顧國民黨感受,通過什麼方式給中共提供武器
    這個時候,礙於中共的難處,共產國際建議蘇聯軍事部分,採取一定的措施,給中共提供武器援助。然而,在國民黨的圍剿之下,中共與共產國際失去了聯繫,計劃沒有實施成功。紅軍長徵結束之後,中共立即向蘇聯和共產國際,提出武器援助的申請。不久,史達林就批准了對中共軍事援助的方案,並同意紅軍佔領寧夏之後,可以自由接受武器。
  • 楊秋興宣布退出國民黨
    韓國瑜(右二)楊秋興(右一)中國臺灣網8月15日訊 前高雄縣長楊秋興日前在臉譜網(Facebook)批國民黨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參選人韓國瑜,高雄市黨部今天決議開除他的黨籍,但決議需送國民黨中央通過後才能生效。
  • 臺灣中國國民黨官網仍有「熱河」「察哈爾」地名
    2日,《環球時報》記者發現,在國民黨官網「申請線上入黨及回復原籍」頁面「出生地」一欄的選擇菜單中,所謂「中國35個行省」都赫然在列,而其中的臺灣地名只有三個:「臺灣」、「臺北市」、「臺中市」。對於如此設計,臺灣《自由時報》曾發文稱「非常超現實」,但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唐德明則表示,「出生地」選項出現東北九省及其他大陸省份乃是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的領土疆域來設計,會與現在的省份不同則是「對岸後來改的」。
  • 國民黨建請蔡英文登太平島提案交付黨團協商 臺媒:如入「冷凍庫」
    國民黨建請蔡英文登太平島宣示「主權」。(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綜合臺灣《中國時報》、《聯合報》報導,臺灣立法機構22日討論國民黨團所提的兩項公決案,包括建請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登太平島宣示所謂「主權」,以及臺海巡部門與防務部門積極強化東沙島及太平島戰備。
  • 1925年8月20日 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刺
    1925年8月20日,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刺身亡。廖仲愷是中國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國民黨左派的旗幟、孫中山的得力助手,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廖仲愷一生最光輝的光績是他積極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確定和執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 蔡英文談一例一休爭議泛淚 國民黨團酸:鱷魚的眼淚
    華夏經緯網11月1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針對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昨日接受專訪,媒體刊出蔡英文談到「一例一休」爭議時,疑似眼框泛淚,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廖國棟今日召開記者會諷刺說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副書記長李彥秀質疑,蔡英文說「勞工是民進黨心裡最軟的那塊」,但是在一例一休的修「法」過程當中,「行政院」和蔡英文有做了什麼實質溝通?還是勞工只是選前政治操作獲得選票的工具?
  • 中國國民黨的改革將放大招
    國民黨改革委員將在19日提出各組結論,其中與兩岸議題同樣受外界關注的「組織改造」部分,將有極大變動,一旦通過,堪稱國民黨史上「最大幅度組改」,黃復興黨部將不再是特種黨部,而是轉型成「退伍軍人委員會」,成為黨內一級單位。
  • 國民黨史上的懸案:90年前廖仲愷為何遇害,刺客是誰
    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國民黨內各派系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其中,黨內「左右派」之爭尤烈,右派對廖仲愷的不滿與日俱增。最終,仇恨左派的「陰謀家們」,在舉行了多次秘密會議之後,於1925年8月20日在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將廖仲愷刺殺。「廖案」不僅是一場悲劇,更是國民黨歷史上一樁懸而未決的疑案。
  • 反對國民黨新聞專制的「拒檢運動」
    1934年1月,國民黨召開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明確規定中央宜傳委員會在新聞界的任務是「集中經費於少數報紙,培養有力量之言論中心」,「對全國新聞界作有效之統制」。這兩篇文章公開宣傳社會主義,立即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仇視,開始用各種方法加害《生活》,多次派人進行「指導」和檢查,最後以「言論反動,毀謗黨國」罪名,下令禁郵《生活》周刊,並將鄒韜奮列入暗殺的黑名單。鄒被迫於1933年7月出國流亡。半年後,《生活》被當局查封。國民黨利己的新聞檢查制度昭然若揭。
  •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介
    1927年後,以宋慶齡、何香凝為代表的國民黨民主派,堅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不懈的鬥爭。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內的民主分子和其他愛國分子贊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擁護國共第二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