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介

2021-01-07 中國政協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Th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Kuomintang)簡稱民革,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的民主黨派之一,由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和其他愛國民主分子創建、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是與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一個參政黨。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英文:Th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Kuominta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的民主黨派之一。主要由國共內戰時的中國國民黨左派及其後裔組成,現時與現時在臺灣的中國國民黨已無任何關係。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創建於1948年1月1日,原來是李濟深、宋慶齡、何香凝、譚平山等人創建的;後來許多國民黨籍的倒戈將領和被俘釋放的軍政人員加入。截至2012年底,共有黨員約10.2萬人。其中,大部分成員是留在中國大陸的原國民黨黨員或其子女、親屬。

1927年後,以宋慶齡、何香凝為代表的國民黨民主派,堅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不懈的鬥爭。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內的民主分子和其他愛國分子贊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擁護國共第二次合作。

1943年一部分國民黨民主分子開始籌建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1945年10月在重慶成立;1943年另一部分國民黨民主分子在桂林、平昭籌建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簡稱"民促"),1946年4月在廣州正式成立。1947年11月,民聯、民促和國民黨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代表在香港召開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代表會議,決定聯合組成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聯和民促仍繼續存在)。

194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推選宋慶齡為名譽主席,李濟深為主席,何香凝、馮玉祥、李章達、譚平山等為中央常務委員,並發表成立宣言,主張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實現中國的獨立、民主與和平。民革的成立使國民黨各派愛國民主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爭取民主革命的勝利。1948年5月 ,民革領導人和其他民主黨派領導人、無黨派民主人士通電全國,響應中國共產黨關於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 、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號召。

1949年1月,民革領導人李濟深等和其他民主黨派領導人、無黨派民主人士聯名發表《我們對時局的意見》,宣布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將革命進行到底,隨後積極參加籌備新政協的工作。9月 ,民革 、民聯、民促的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11月,國民黨民主派第二次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決定將民革、民聯、民促和國民黨其他愛國分子進一步統一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聯和民促宣告結束)。原國民黨著名人士程潛、張治中、邵力子等參加會議並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民主革命時期民革在團結原國民黨民主派、國民黨其他愛國分子以及與國民黨有歷史聯繫的人士,繼承和發揚孫中山不斷進步的革命精神,在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鬥爭中,作出了貢獻。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各級組織是:中央組織為中央委員會。地方組織為省級、省轄市級、縣級委員會。省級組織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委員會;省轄市級組織為省轄市(自治州、盟)、直轄市的區委員會;縣級組織為縣級市、縣(旗)、省轄市的區委員會。基層組織為支部、總支部。

 

相關焦點

  • 兩岸和平發展知識競賽題庫二-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上海市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B.《論十大關係》C.《論聯合政府》D.《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5.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現任中央主席:( D)A. 何魯麗   B. 周鐵農   C. 田惠光   D. 萬鄂湘16.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根本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是 (D )。
  • 歷史揭秘:中國國民黨派往共產國際的第三個代表團
    可是這時的共產國際鑑於上海工人已經在1926年底發動起義迎接國民革命軍的到來,共產國際「信心」大增,認為國民黨左派和中共掌權已經為時不遠,中國革命能夠迅速「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展到「無產階級革命」,本著這個信條,共產國際依然把左派國民黨人為主的武漢政府當作「自己人」,再次「堅定信心」, 到1927年3月汪精衛回國途經莫斯科時還答應給予援助。向其提供貸款,或分兩次或以商品形式支付。
  • 獨立自主探索中國式革命道路的開端
    作者簡介:蔣建農,男,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廣東廣州 510631)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從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基本立足點與出發點。1927年春夏,中國大革命的失敗,迫使中共開始獨立領導中國革命。
  • 神秘槍聲:國民黨元勳廖仲愷被刺案
    文章摘自:《民國刺殺疑案》本書簡介:從1911年清朝覆亡,到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這38年被稱為民國時期。穿過歷史的層層霧靄,我們仍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那蒸騰在中國大地上的縷縷殺氣掩蓋不了思想啟蒙的生機萌發,昏天黑地的血雨腥風中又有溫情流動、俠士風流。
  • 國民黨若改名去「中國」 洪秀柱:我就來組中國國民黨!
    2020慘敗後,國民黨掀起改革聲浪,1月22日召開的中常會也順利成立改革委員會,但呈現在選民眼前的卻還是老生代打死不退、中生代不願承擔、青生代嚴重斷層等現象,前景堪憂。更嚴酷的是,當國民黨還陷在歷史糾葛與內部動亂,為黨名和「九二共識」爭執不休。
  • 國民黨史上的懸案:90年前廖仲愷為何遇害,刺客是誰
    蘇聯顧問介入「廖案」緝兇自革命實踐幾度嚴重受挫之後,孫中山深切地認識到「振興國民黨以振興中國」之必要。他贊成「容共」,在一定程度上也多少含有想要藉助於俄國革命的經驗,振興國民黨的意圖。1923年5月,共產國際派遣鮑羅廷到中國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不久即被孫聘為國民黨組織訓練員,參與起草國民黨黨綱、黨章及組織法等工作。
  • 1925年8月20日 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刺
    1925年8月20日,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刺身亡。廖仲愷是中國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國民黨左派的旗幟、孫中山的得力助手,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廖仲愷一生最光輝的光績是他積極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確定和執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 全面解析大革命時期共產國際與國民黨的關係
    第四,儘管國民黨人同共產國際接觸開始,就懷疑蘇式理論和實踐模式,認其不能運用於中國,從孫中山、蔣介石到國民黨的赴蘇使者,在莫斯科或在中國國內,都高唱三民主義,共產國際對此心知肚明,但囿於其「堅強信念」,一直以為十月革命理論與實踐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便一方面堅持改造或用「楔子策略」分裂國民黨,另一方面始終希望國民黨遲早會「明白」並接受共產國際道路。
  • 周恩來生平簡介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堅定了共產主義的信仰。 1922年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翌年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為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 1923年被國民黨本部委任為國民黨巴黎分部籌備員、國民黨駐歐支部特派員和代理執行部長等職,主持國民黨駐歐支部的工作。
  • 彭德懷生平簡介
    1927年1月於所在營成立士兵委員會,訂立反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和維護士兵權益的會章。1928年1月升任團長,4月在大革命失敗的革命低潮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22日與滕代遠、黃公略等領導平江起義,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任軍長兼第13師師長。率部在湘鄂贛邊轉戰數月,建立三省邊界革命根據地,後率5軍主力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第4軍會師。
  • 對於民族革命運動之議決案
    因此,中國民族德謨克拉西運動之發展,當與工人、農民及城市中小資產階級普遍的參加為正比例。(四)中國共產黨對於民族革命運動政策之經過及其左傾右傾之錯誤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全國大會(一九二二年),已經決定中國無產階級應該參加民族革命運動並贊助中國國民黨,提出的口號是:「民主的聯合戰線」「推翻帝國主義推翻軍閥」。
  • 共產國際決議對國民党進行篡黨篡政篡軍
    他是大教授,雖然從事的是喚起民眾的革命,但廣大農民真正起來了,他又怕得要命,屬於毛澤東所說的「葉公好龍」之類。陳對農民的定義是:「農民佔中國人口之大多數,自然是國民革命之偉大勢力,中國之國民革命若不得農民之加入,終不能成功一個大的民眾革命。
  • 陳毅生平簡介
    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因參加中國留法學生的愛國運動,1921年10月被武裝押送回國。1922年秋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春到重慶,任《新蜀報》文藝副刊主筆。同年秋赴北京入中法大學學習,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中法大學中共支部書記。同時加入文學研究會,創作和發表革命的文學作品。1925年任北京市學生聯合會中共黨團書記。經中共組織批准,參加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工作。
  • 臺灣中國國民黨官網仍有「熱河」「察哈爾」地名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記者範凌志】「西康」、「熱河」、「察哈爾」,這些在歷史課本上出現的大陸地名,目前仍在中國國民黨官方網站中存在2日,《環球時報》記者發現,在國民黨官網「申請線上入黨及回復原籍」頁面「出生地」一欄的選擇菜單中,所謂「中國35個行省」都赫然在列,而其中的臺灣地名只有三個:「臺灣」、「臺北市」、「臺中市」。
  • 反對國民黨新聞專制的「拒檢運動」
    1934年1月,國民黨召開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明確規定中央宜傳委員會在新聞界的任務是「集中經費於少數報紙,培養有力量之言論中心」,「對全國新聞界作有效之統制」。邵元衝明確提出:「盡力增厚黨的新聞業(黨報及黨的通訊社)之權威,充分培養其本能,使之自動發揮偉大的力量,取得新聞紙新文藝運動之最高領導權」,「徹底完成新聞一元主義之任務」,也就是要對新聞界進行純粹的全面的黨化;要求一切思想言論和行動,不能「違反國民革命最高原則之三民主義」,小能」敢吹超越民族之理想與損害國家絕對性之言論」,即一律以國民黨的意志為準繩。
  • 臺灣學者:國民黨全名叫「中國國民黨」,為何不敢強調中國?
    島內「反中」氛圍濃厚,國民黨「立委」陳玉珍日前說臺灣不是「國家」,卻遭到輿論圍剿,如解讀這現像? 對此,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國民黨的問題在於沒有中心思想,不要說九二共識,「憲法」就是「一中憲法」的原則,黨的全名就叫做中國國民黨,為何不敢強調中國?是為了選票?
  • 找不著北的中國國民黨
    孫文學校總校長、臺灣大學教授張亞中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1月號發表專文《找不著北的中國國民黨》。作者認為:無智也生無明,中國國民黨也掉進「無明」。在「我從哪裡來」方面,從李登輝任國民黨主席開始,已經把臺灣人與中國人放在對立的狀態。馬英九任內的國民黨,既沒有對教科書撥亂反正,也對「我也是中國人」三緘其口。國民黨對於自己黨史的不在乎,更證明了對自己過去的不重視。在「我是誰」方面,國民黨很早就已經不再認識自己了,已經不止一次,中國國民黨內部有聲音認為應該把「中國」兩個字拿掉,或者換上「臺灣」兩字。
  • 戎馬倥傯為革命 - 走進渭南
    本報記者 徐 磊  見習記者 李 丹 文/圖  人物檔案  楊虎城,1893年生於蒲城縣孫鎮甘北村一戶農家,他是國民黨高級將領中最早提出抗日的愛國將領之一。1911年,他投身於辛亥革命;1917年,參加陝西民主革命早期僅有的一支武裝力量——靖國軍,後又參加國民軍;1924年加入國民黨,歷任國民黨第17路軍總指揮兼陝西省政府主席;1936年12月,與張學良發動了「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抗日。西安事變後,他被迫辭職出國。「七七」事變後,要求回國抗日,遭蔣拒絕。後回國,被騙至南昌遭囚禁達12年之久。
  • 自考公共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筆記第五章
    第五章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本章重點1、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實質和中國共產黨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鬥爭的正義性。2、中國共產黨人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新道路的艱辛實踐和理論,「左」傾教條主義的表現、根源和危害。3、遵義會議和長徵勝利的意義。4、中間黨派的政治主張。
  • 國民黨軍統和中統有什麼區別?誰的影響力更大?
    中統全稱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他是國民黨cc系領導人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所領導的特務組織。中統的前身是1928年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徐恩曾任處長,1938年3月,在國民黨的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在蔣介石的提議下成立了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中統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