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楊」,指的就是本期《渭南名片》的主人公楊虎城。1936年12月12日,他與張學良進行兵諫,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扣押了蔣介石,提出抗日救國八項主張。他的這一舉動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扭轉了危急的抗日形勢,為國共聯合抗日作出了巨大貢獻。
本報記者 徐 磊
見習記者 李 丹 文/圖
人物檔案
楊虎城,1893年生於蒲城縣孫鎮甘北村一戶農家,他是國民黨高級將領中最早提出抗日的愛國將領之一。 1911年,他投身於辛亥革命;1917年,參加陝西民主革命早期僅有的一支武裝力量——靖國軍,後又參加國民軍;1924年加入國民黨,歷任國民黨第17路軍總指揮兼陝西省政府主席;1936年12月,與張學良發動了「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抗日。西安事變後,他被迫辭職出國。「七七」事變後,要求回國抗日,遭蔣拒絕。後回國,被騙至南昌遭囚禁達12年之久。1949年9月17日,被蔣介石下令秘密殺害於重慶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時年56歲。
2009年9月14日,楊虎城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人生掠影
一生只為革命
楊虎城早年家境貧苦,在孫鎮一飯館做童工。後父親因仇人誣告,被清政府絞殺於孽安,當時他不滿十五歲,奔走數百裡,搬屍歸葬,還要償還父親生前的債務,過早地擔負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備受艱難。
1911年,繼武昌起義之後,陝西各地起義頻發。楊虎城在井勿幕等人影響下,參加了革命隊伍,被編入秦隴復漢軍張雲山部向枝山的向字營,同清軍作戰,為辛亥革命在陝西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辛亥革命後,勝利果實被袁世凱巧奪。楊虎城對革命前途一時失望,1913年便退伍,回到故鄉蒲城,勞動謀生。
1915年,袁世凱竊國稱帝,全國人民掀起護國運動。楊虎城在井勿幕等同盟會員策動下,率同州、合陽等地聚義的民眾組成義軍,毅然參加護國戰爭。他在陝西東府朝邑、華縣、華陰一帶截擊袁軍,與陸建章部作戰,用兵有方,指揮得當,英勇善戰。討袁勝利,陝西整編軍隊,1916年楊部被編為陝西陸軍第三混成團一營,楊任營長。
1927年「四·一二」後,蔣介石叛變革命,瘋狂進行「清黨」,到處捕殺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白色恐怖籠罩全國。楊虎城並沒有因蔣、馮的反動而在政治上動搖,他毅然接納了魏和等一批共產黨員。後因國民黨部隊和當地地主豪紳武裝的圍攻而失敗,魏野疇犧牲。這一切引起了南京政府的注意,蔣介石指令楊虎城逮捕南漢宸(時任楊部軍政學校校長)等共產黨員,楊讓部隊發給路費,護送出境。
1929年四月,蔣介石、馮玉祥關係破裂。蔣介石電告楊虎城:「駐防原地,維持秩序,所有部隊經費、番號,中央當負責解決。」楊虎城審時度勢,接受命令,所部被蔣介石改編為新編十四師,任師長。從此楊部脫離了馮玉祥體系,成為國民黨中央的下屬。
1930年九月,楊虎城率部沿隴海線西進,佔洛陽,攻潼關,追擊馮軍,十一月佔領西安。蔣介石便委任楊為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兼任陝西省政府主席。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於12月12日,在臨潼活捉了蔣介石,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捉蔣後,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軍民的一片歡呼聲中,宣布改組了陝西省政府,撤消了「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成立「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隨後,張、楊即向中共中央致電,要求派代表來西安,共商抗日救國大計。12月26日,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到達西安。
1937年五月,蔣以派楊出國考察為名,流放國外為實,將其趕下軍政舞臺。1949年9月17日,蔣介石親自部署,將楊虎城慘殺於重慶中美合作所松木坡,時年56歲。與楊將軍同時被害的有次子楊拯中、幼女楊垂貴。秘書宋綺雲及夫人徐林俠和八歲的幼子振中、副官嚴繼明、氏醒民一併遭難。
[網絡編輯:劉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