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生平簡介

2020-12-02 中國網

    陳毅,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軍事家。字仲弘。生於四川樂至復興場張安井村。1916年就讀於成都甲種工業學校。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因參加中國留法學生的愛國運動,1921年10月被武裝押送回國。1922年秋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春到重慶,任《新蜀報》文藝副刊主筆。同年秋赴北京入中法大學學習,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中法大學中共支部書記。同時加入文學研究會,創作和發表革命的文學作品。1925年任北京市學生聯合會中共黨團書記。經中共組織批准,參加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工作。

    1926年3月參與組織北京反對八國通牒大會和遊行,對帝國主義和製造"三一八"慘案的段祺瑞政府作堅決鬥爭。8月被中共北方區委書記李大釗派赴四川從事兵運工作,並參加瀘(州)順(慶)起義的組織工作。1927年春到武漢,5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中共委員會書記。

    武漢國民政府叛變革命後,他轉赴江西,在撫州(今臨川)趕上南下的南昌起義軍,被任命為第11軍25師73團團政治指導員。入粵後,該部分守三河壩,歸朱德指揮。起義軍主力於潮(安)汕(頭)地區失敗後,他挺身協助朱德重新編組部隊,轉戰閩粵贛湘邊界,大力進行思想和組織紀律的整頓,開展群眾工作,支持農民運動,並把一部分黨團員分配到連隊,加強基層政治工作,推進了人民軍隊初創時期的政治工作建設。1928年1月參與領導湘南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黨代表、湘南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同時兼任中共郴縣縣委書記,深入各鄉發動群眾,建立蘇維埃政府和地方武裝,在武裝鬥爭與土地革命相結合等方面進行了初步實踐。4月同朱德率湘南起義部隊到井岡山,和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初稱工農革命軍)第4軍,先後擔任該軍第12師師長、中共紅4軍軍委書記、前委書記等職,並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委員,參與領導創建和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29年1月起隨朱德、毛澤東所率紅4軍主力轉戰贛南、閩西,6月任紅4軍政治部主任,代理前委書記。主持中共紅4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被選為前委書記。8月赴上海參加軍事會議,向中共中央匯報紅4軍的情況和經驗,支持毛澤東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紅軍行動策略和用無產階級思想建軍的主張;被中共中央指定參加以周恩來為召集人的"三人委員會",研究紅4軍的工作,並代中共中央起草了給紅4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來信"),經周恩來審定、中央通過後,帶回紅4軍向前委傳達,請回毛澤東主持紅4軍前委工作。12月,協助毛澤東召開中共紅4軍第九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建黨建軍的綱領性文獻──《古田會議決議》。1930年以後歷任紅6軍(後改為紅3軍)政治委員,中共贛西南特區委書記,紅22軍軍長,江西軍區總指揮兼政治委員,參與領導中央蘇區建設和反"圍剿"鬥爭。曾兩次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兩次獲紅星獎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第一方面軍主力長徵,他因重傷未愈,被留下堅持鬥爭,任中共蘇區中央分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軍委分會委員。1935年春與中央分局書記項英等根據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的指示,制定切合實際的鬥爭策略,領導紅軍和遊擊隊實現由集中作戰到分散遊擊的轉變。此後,在同中央失去聯繫、國民黨軍進行頻繁的軍事"清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的情況下,率部風餐露宿,晝伏夜行,艱苦備嘗,依靠贛粵邊人民群眾,巧妙地把武裝鬥爭與非武裝鬥爭、合法鬥爭與非合法鬥爭、地方黨的秘密鬥爭經驗與遊擊埋伏的經驗結合起來,在各遊擊區廣大指戰員的共同努力下,堅持了極其艱苦的三年遊擊戰爭,保存了南方的革命戰略支點和一批戰鬥骨幹(見贛粵邊紅軍三年遊擊戰)。

    抗日戰爭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先後在贛州、南昌與國民黨地方軍政當局進行合作抗日的談判。後赴湘贛、皖浙贛等遊擊區傳達中共中央指示,動員紅軍遊擊隊下山整編。新四軍成立後,任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委員、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新四軍第1支隊支隊長。1938年率領第1支隊挺進蘇南敵後,與第2支隊協力開闢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遊擊根據地。5月在南陵召開1支隊幹部會議,為結合江南地區實際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獨立自主發展敵後遊擊戰爭的方針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此後進行新豐、新塘、句容、珥陵等戰鬥。1939年起,執行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積極發展抗日武裝,指揮所部在南京、上海之間打擊日偽軍,取得了東灣、延陵等戰鬥的勝利。6月以主力一部攻佔滸墅關,截斷京滬鐵路(南京─上海),火燒虹橋機場,轟動上海,擴大了新四軍的政治影響。同年冬第1、2支隊合併為江南指揮部,任指揮。1940年夏率江南主力挺進蘇北,成立蘇北指揮部,任指揮。遵照中共中央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的原則,制訂並貫徹了滅敵、反韓(反共頑固派韓德勤)、聯李(地方實力派李明揚等)的策略方針。10月與粟裕等指揮黃橋戰役,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的阻撓和進犯,殲其主力1萬餘人,掃除蘇北抗戰障礙,實現與南下八路軍的會師,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11月,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任副總指揮並代理總指揮。同月,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報告《關於蘇北統戰工作的經過與主要經驗》,中央給予肯定,並向全軍轉發了這一報告。皖南事變後,重建新四軍軍部,他任代理軍長、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中央軍委華中分會委員。同政治委員劉少奇等將華中9萬兵力整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實現了新四軍在組織和指揮上的統一,並總結經驗教訓,領導部隊整訓。先後發表《論建軍工作》、《論軍事建設》,推動部隊以加強黨的領導為中心環節的全面建設。1941年春日軍誘脅國民黨軍一部投降後,令其配合"掃蕩"蘇北,陳毅等爭取先機,發起討逆戰役,殲偽軍李長江部5000餘人。7月領導鹽阜反"掃蕩",組織指揮蘇中、蘇北部隊突襲敵後方,1個月內作戰135次,殲日偽軍3000餘人,打破敵人妄圖消滅中共中央華中局領導機關和新四軍軍部及其主力的計劃。10月成功地組織指揮陳道口戰役,進一步溝通了鹽阜、淮海和皖東北根據地的聯繫。1942年春劉少奇返延安後,代理軍委分會書記,全面貫徹中共中央的方針,領導新四軍堅持華中敵後抗戰,指揮各部挫敗日偽軍的"掃蕩"、"清鄉",採取統一戰線和軍事鬥爭相結合的方法,克服了困難,壯大了部隊,鞏固發展了抗日根據地。1944年3月到延安,匯報華中工作,參加整風學習。同時繼續參與指導華中地區和新四軍的抗日鬥爭。1945年春參加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同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8月任新四軍軍長、中共中央華中局副書記。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副書記、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山東野戰軍司令員。1945年10月指揮所部發起津浦路阻擊戰,至次年1月上旬,共殲國民黨軍2.8萬人,受降日軍4000人,遲滯了國民黨軍北進。1946年6月指揮進行自衛反擊戰,殲滅山東境內鐵路沿線殘存偽軍3萬餘人,先後解放德州、泰安、棗莊、周村、張店、膠縣、高密、即墨等城鎮。7月起,統率山東、華中兩大戰略區部隊,抗擊50萬國民黨軍對華東解放區的大舉進攻。1947年1月新四軍番號撤銷,任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併的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司令員。從堅持長期戰爭著眼,提出"一面打仗,一面建設"、"以戰養戰"、"以戰教戰"、"打一仗進一步"等方針,大力開展立功創模、團結互助運動,推廣評定戰術、"溶化俘虜和訴苦教育運動",加速了華東部隊的建設。在此前後,同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等一起組織指揮了宿北、魯南、萊蕪等戰役,沉重打擊國民黨軍,奪取了華東戰場的主動權;當國民黨軍集中主力重點進攻山東時,又組織指揮了泰蒙、孟良崮等戰役,殲敵精銳主力整編第74師等部。同年6月底,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關於轉入戰略進攻的部署,實行分兵作戰,8月同粟裕等率華東野戰軍主力一部出擊,9月取得沙土集戰役的勝利,隨即挺進豫皖蘇地區,與劉(伯承)鄧(小平)野戰軍及陳(賡)謝(富治)集團密切配合,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中原地區大量殲敵,迫使國民黨軍陷於被動地位,對扭轉全國戰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1月赴陝北參加中央召開的會議,途中應邀在中共中央邯鄲局、晉察冀、晉綏等地作報告,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軍事思想。

    1948年5月,除繼續擔任華東軍政職務外,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書記、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11月參與組織指揮淮海戰役,為總前委常委。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第三書記。與鄧小平等統一指揮渡江作戰,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及東南廣大地區。5月兼任上海市軍管會主任和市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擔任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部隊解放東南沿海島嶼,剿滅國民黨殘餘武裝和土匪,組建華東空軍、上海防空軍。同時領導上海人民自力更生、戰勝國內外敵人的破壞和封鎖,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有力地支援國防建設和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底出席軍事系統高幹會議,作關于堅持部隊政治工作制度的發言,會後,與羅瑞卿、譚政一起主持審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

    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並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8年以後兼任外交部部長,在以主要精力從事外交工作的同時,仍繼續參與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被誣陷為"二月逆流"成員,遭到嚴重迫害。1969年夏受毛澤東、周恩來委託,和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一起,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國際形勢,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打開對外工作新局面的戰略性建議。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2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

    陳毅兼資文武、博學多才。著有《學習毛澤東同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創造作風》(1951)等大量政治、軍事論文和詩詞。

相關焦點

  • 外灘陳毅像,需要中英文簡介
    本報訊 (記者 王海燕)春節期間,外灘一帶每天遊人如織,許多人都會在外灘標誌性景點之一的陳毅銅像前拍照留念。不過遺憾的是,境外遊客、甚至一些國內的年輕人站在雕塑前,卻對這位老市長知之甚少。去年剛剛大修過的陳毅像坐北朝南。這尊銅像再現了陳毅在擔任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長時視察工作的典型姿態。
  • 物理學家霍金去世 霍金生平簡介成就巨大
    物理學家霍金去世 霍金生平簡介成就巨大   IT之家3月14日消息 今天根據英國天空新聞等多家媒體的報導,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IT之家為大家整理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的生平。
  • 劇作家、物理學家丁西林生平簡介
    劇作家、物理學家丁西林生平簡介 2012-03-19 17:19 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莫扎特於1756年生於薩爾茲堡,1791年卒於維也納,莫扎特的生命雖然短暫,卻為後人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他創作的體裁遍及交響樂、歌劇、重奏曲等,幾乎無所不包。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與海頓同時代的古典樂派的第二位大師。
  • 她是國民黨第一位女將軍,卻為陳毅而終身不嫁
    1938年服務團到了南昌,她再次遇到了陳毅。陳毅當時正在著手組建新四軍,兩人見面後,除了久別重逢的喜悅,就是感情上的思念。因追求不同,胡蘭畦已和陳夢雲離了婚,而陳毅也是單身,兩人互訂了白首之盟,陳毅為此還稟告了父母,眼看著好事就要近了。
  • 馬歇爾將軍的生平簡介 喬治馬歇爾怎麼用人的
    在馬歇爾將軍生平中曾經擔任過許多重要職位,那麼馬歇爾將軍生平是怎樣的呢?馬歇爾將軍生平還要從1897年開始說起,那時的他年僅十六歲,剛剛跨進軍校的的大門,因為身體的原因剛進入學校就受到了其他老學生的考驗。
  • 院士王補宣逝世為工程熱物理學科開拓者 附王補宣院士生平簡介及成就
    王補宣院士生平簡介:王補宣(1922年2月5日-2019年8月31日),出生於江蘇無錫,熱工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開拓者與傳熱學帶頭人 。
  • 忘掉全世界只記得你:陳毅昏迷不忘吃麵祝壽,主席穿睡衣趕往悼念
    導讀:1972年1月4日,陳毅體溫略微下降,神志恢復清醒,他認出守在床邊的妻子和4個孩子,嘴唇蠕動著,女兒姍姍把耳朵貼近爸爸唇邊,終於聽清了:「一直向前戰勝敵人」這是陳毅留給妻子兒女唯一的遺言。姍姍聽到父親要吃麵條,興奮不已,因為此時陳毅因重病已經多日不能進食了。主動想吃東西,可能意味著病情有緩解了。但當麵條端來,姍姍給陳毅餵著吃時,他卻吃的十分艱難,每吞一口,額頭都冒出碩大的汗珠。但儘管無比煎熬,陳毅依然堅決地吃了幾根麵條。姍姍並不理解,為何父親要如此費盡辛苦地吞幾根麵條。
  • 弘揚「湯飛凡精神」 湯飛凡生平事跡陳列展開幕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黨委書記肖平(左一),醴陵市委副書記鄒展暉(右一),醴陵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賀小玲(右二)共同為湯飛凡生平事跡陳列展揭幕。嘉賓觀展。嘉賓認真聽取講解。嘉賓在籤名牆上留名。嘉賓紛紛拿出手機,拍下自己關注的展覽內容。
  • 這個潮汕人是中國駐突尼西亞首任大使,陳毅盛讚他「文武兼備」
    姚念,廣東潮陽人,中國駐突尼西亞首任大使,被前外長陳毅稱為「文武兼備的外交家」。這些年,提到突尼西亞,讓人聯想到的一個詞是「茉莉花革命」。茉莉花,突尼西亞的國花。之所以把那場波及阿拉伯國家、影響世界的「革命」借用「茉莉花」冠名,想必與突尼西亞國花相關。
  • 英國文學:狄更斯生平及作品簡介
    一、作者簡介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英國作家。生於樸茨茅斯(英格蘭東南漢普郡的港口城市)一個海軍小職員家庭,是家中八個孩子中的第二個,男孩兒中的第一個。因家中貧困,只斷斷續續地上過幾年學。12歲時,因為欠債,全家除狄更斯外都搬入債務人監獄居住。
  • 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因何事被比為龍虎豹彪?
    共產黨方面高級指揮者是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是龍虎豹彪。蔣用劉峙,此人連一條豺狗都不如,哪有不敗之理。蔣介石下達了對楊傑的必殺令。非常時期,楊傑的神經也格外敏感。1949年9月上旬,楊傑躲到香港,卻並未逃出毛人鳳的手心。毛派軍統少將級大特務、保密局行動處處長葉翔之帶人趕赴香港。
  • 薦書| 《鋒面雨》:全景式記敘陳毅南方三年遊擊戰烽火歲月的銳作
    內容介紹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主力紅軍長徵離開中央蘇區後,項英、陳毅等奉黨中央命令成立中央分局和中央軍區,領導留下來的近三萬名紅軍戰士和地方遊擊隊擔任起保衛中央蘇區其中,項英、陳毅等轉移到贛粵邊,以油山為中心,堅持長達三年艱苦卓絕的南方遊擊戰爭,為革命留下寶貴的火種。「七七事變」爆發後,國共全面合作,共同抗日。項英、陳毅等審時度勢,下山與國民黨軍談判,成功籤訂了合作協議,將南方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奔赴抗日戰場。
  • 漢語拼音改革始末:陳毅制定核心方案
    50年代中國向蘇聯一邊倒,有人主張採用斯拉夫字母,跟蘇聯在文字上結盟,不過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認為,中國文化必須跟東亞和東南亞聯繫,東亞和東南亞都習慣用拉丁字母,這樣中國沒有採用斯拉夫字母。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
  • 菲利普·羅斯生平簡介
  • 彭德懷生平簡介
  • 周恩來生平簡介
  • 陳毅「詩意」概括
    1929年3月,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從贛南進入閩西,解放長汀縣城,取得了入閩第一仗的勝利。長汀,頗有傳奇色彩,被稱為「紅軍故鄉」。1929年,第一套「紅軍制式軍裝」就是在這裡誕生。  解放長汀城後,紅四軍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沒收了10餘家反動豪紳財產約3萬元,並向商人籌借了軍餉2萬元。  這筆「巨款」如何使用?
  • 常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蕭石月生平事跡陳列室正式開放
    常寧市舉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蕭石月生平事跡陳列室啟用儀式    與會領導共同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蕭石月生平事跡陳列室揭牌。  紅網時刻衡陽11月24日訊(記者 蔣楠 通訊員 吳薇 郭華) 11月24日上午,常寧市舉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蕭石月生平事跡陳列室啟用儀式,衡陽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劉澤友出席儀式並宣布陳列室正式啟用。  「建設常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蕭石月生平事跡陳列室,為廣大黨員幹部打造了一個廉政文化教育平臺。」
  • 周培源先生生平
    1920年的周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