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好書
關注我們
內容介紹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主力紅軍長徵離開中央蘇區後,項英、陳毅等奉黨中央命令成立中央分局和中央軍區,領導留下來的近三萬名紅軍戰士和地方遊擊隊擔任起保衛中央蘇區、掩護主力紅軍轉移的任務。在敵眾我寡的鬥爭中,他們堅持了三個多月,付出了巨大犧牲,最後被迫放棄蘇區,分九路突圍。其中,項英、陳毅等轉移到贛粵邊,以油山為中心,堅持長達三年艱苦卓絕的南方遊擊戰爭,為革命留下寶貴的火種。「七七事變」爆發後,國共全面合作,共同抗日。項英、陳毅等審時度勢,下山與國民黨軍談判,成功籤訂了合作協議,將南方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奔赴抗日戰場。
縱觀以紅軍長徵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記敘、描寫主力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較多,而描寫長徵餘下部隊堅持南方遊擊戰的較少,特別是以項英為主人公的更少,本書正好填補空白。南方三年遊擊戰是整個紅軍長徵的一部分影,其表現出來的艱苦卓絕、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的精神,值得宣揚和銘記。
作者簡介
※
王心鋼,中國作協會員。創作、出版300餘萬字文學作品,其主要作品有《張發奎傳》《薛嶽傳》《水滴》《大唐名相》《品讀粵北》和《潛流》等,曾榮獲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等。
廖春豔,韶關市作協會員,在國內主要報刊發表文章十來萬字,主要有小說、散文,百集欄目劇《韶城故事》編劇成員。《季風》雜誌編輯。
編輯推薦
※ 本書為紅軍長徵勝利八十周年及人民軍隊建軍九十周年獻禮之作。
※ 本書是一部全景式記述三年南方遊擊戰爭的長篇小說,南方三年遊擊戰是整個紅軍長徵的一部分,其表現出來的艱苦卓絕、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的精神,值得宣揚和銘記。
※ 王心鋼長年致力於歷史題材的創作,本書以史料為基礎,用宏觀視角和微觀細節,講述南方紅軍遊擊隊浴血奮戰的故事。注重刻畫項英、陳毅、瞿秋白、龔楚等的性格和內心世界,人物豐滿,更有歷史性和思想性。
劇透許可證
公眾號[2017]第001期
本欄目由沙沙讀書的書摘君獨家呈獻
兩個多月後,由於叛徒的出賣,瞿秋白的身份得到指認。國民黨軍官喜出望外,如獲至寶,用一個連的兵力,於5月9日把瞿秋白押往駐長汀縣城的國軍三十六師師部。
該師師長宋希濂是湖南人,中學時代曾讀過瞿秋白的書,在黃埔軍校一期就讀時聽過瞿秋白的演講,心裡對瞿秋白很是崇敬的,尊稱他為先生。可是兩人的政治信仰和立場不同,宋希濂沒辦法解救瞿秋白,只能優待於他。新中國成立後,宋希濂在接受汪東林的採訪時,是這樣回憶瞿秋白被捕的詳情的:
蔣介石對江西蘇區紅軍的第五次圍剿得逞,紅軍主力於1934年10月撤離蘇區北上,僅留下六七千人在閩贛邊境地帶開展遊擊活動。蔣介石一方面調兵遣將,組織主要兵力堵截圍追西去的紅軍主力,同時命令湯恩伯留下負責全殲贛閩殘留的紅軍。1935年二三月間,湯恩伯指揮數萬兵力像梳頭髮一樣從西南往東北方向不留空隙地截追紅軍。因兵力眾寡懸殊,紅軍決定化整為零,其中力量較弱的千餘人往東撤離,被我指揮的三十六師在水口附近的部隊堵截擊潰,俘虜較多;餘下三四百人改走上杭方向,也被三十六師指揮的福建保安第十四團截獲。我因在戰事中負傷住醫院治療,暫離三十六師師部(師部設在福建長汀縣城內)。四月下旬,我在醫院接蔣介石南京密電,稱「據可靠情報,共匪頭目瞿秋白在你部的俘虜群中,務必嚴密清查」。我立即命令師參謀長向賢矩執行,先在一○八旅方面清查,一個個俘虜均加以細細辨認和盤問,都沒有發現線索;又電告保安第十四團,幾天後得復電,說俘虜中有個可疑的人,自稱林琪祥,上海人,但操蘇南口音,面容消瘦,職業醫生。我即命令師參謀長親自前往,速將此人解往長汀師部審問。師參謀長去保安第十四團的次日,即電復經人指認,林琪祥就是瞿秋白,並未提審瞿確認,他將立即押瞿回師部審定。我接此電後深感事關重大,也立即離開醫院,趕返三十六師師部。
我回師部的當天,軍法處處長吳淞濤就向我做了匯報。他為了在我面前表功,把提審過程講得有聲有色。吳說,他耐著性子反覆審問瞿秋白的姓名,年齡,籍貫,職業。瞿秋白都不緊不慢地答覆叫林琪祥,三十六歲,上海人,職業醫生。吳說他有意長時間靜默,靜得提審室裡五六個人都聽見彼此的呼吸聲,他甚至站起來在屋裡來回踱步,並不時觀察瞿秋白的神色,只見他半合半閉的眼睛,臉孔蒼白消瘦,端坐的樣子像一個打坐的和尚。吳說,在一段時間的寂靜之後,他突然一轉身使勁把桌子拍得震天響,大聲說:「你是瞿秋白,不是林琪祥!民國十六年我在武漢聽過你講演,你不認得我,我可認得你,你不要冒混了吧!」據吳說,這一突然的逼問,瞿秋白神色有所動,但仍然不緊不慢地說:「你們搞錯了,我不是瞿秋白!」吳才使出最後一招,大聲一吼:「來人啦!」進來的是事先在外等候傳話的被俘投敵的共軍的叛徒,他指著瞿秋白,向吳獻媚地說:「我用腦殼擔保,他就是瞿秋白。我說了不算,還有他本人照片可核對。」吳揚揚自得地向我匯報說,至此,這表面像一座佛,內心比狐狸還狡猾的瞿秋白才被迫低下了頭。但吳淞濤刪略了瞿秋白最後說的幾句話,這是另一位在場的部下後來同我講的。在叛徒當場的指認下,瞿秋白竟坦然一笑,說:既然這樣,也用不著這位好漢拿腦殼做保,我也就不用「冒混」了。瞿秋白就是我,十多天來我的什麼「林琪祥」「上海人」之類的筆供和口供,就算作一篇小說。瞿秋白當時的心境和精神狀態,由這幾句話即可見一斑。
宋希濂聽完軍法處長吳淞濤的匯報後,便命令下屬先不要再提審瞿秋白,並批了「優裕待遇,另闢間室」八個字,給瞿秋白改善生活環境和條件,旨在軟化瞿秋白。
瞿秋白自然知道「優待」背後的陰謀,泰然處之。
三十六師司令部駐在長汀靠四頭路南的一個當地縉紳的家中。瞿秋白被關在最裡面的一間廂房,面積不到十平方米,布置有一床一桌一椅一張板凳加一個洗臉架,桌面上擺著文房四寶和一些豎行稿紙,似乎沒有囚室之味,倒像是私塾先生的書房。瞿秋白獨居一室,不戴刑具,夥食也跟軍官們相同。廂房外有一個封閉的天井,只有四五平方米,兩米多高的白牆,灰簷黑瓦,他每天可出來散步兩次,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氣。院子裡獨立著一棵石榴樹,樹幹曲折,樹皮粗糲,有一個凸出的結疤。他在院子裡來回踱步,什麼都可以想也可不想。
宋希濂來見過瞿秋白一次,也算是他倆之間的一次思想交鋒。這裡不妨摘錄一段:
瞿先生,共產主義在中國能不能行得通,不是高談理論,而是要看事實!請看當今黨國政令一統天下,委員長秉承先總理的宗旨,實行三民主義,全國民心歸順,乃大勢所趨。共產黨自民國十六年之後,苦心經營了若干山頭,如今已蕩然無存。以至於像瞿先生這樣的頭面人物,也落到今天這種地步。共產主義如能救中國,何以這樣奄奄一息,瀕於絕境?你既不願爭論這些,我也就說到此為止。但我想鄭重地提醒你的,是別忘了眼下你自己的處境。時至今日,你還沒有對我們講一點有關共黨和匪區的有價值的情況,這對你是很不利的!
說得好!這最後幾句話才是你今天繞著大彎子找我談話的本意,也是為多日來想完成蔣介石給你任務而使的小手段!但我也可以坦率地告訴宋先生,幾年來我身患重病,在蘇區所做工作甚少,管過一些掃盲識字辦學校的事,你不願意聽這些吧?至於其他情況,我早就說過,無可奉告。我對自己目前的處境,十分清楚。蔣介石決不會放過我的,我從被認定身份之後就沒有打算活下去。我唯一的希望,是讓我把要寫的東西寫完,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我應該感謝宋先生的是,你在生活、醫療上優待我,使我有條件完成我要做的最後幾件事。但是,宋先生,我鄭重地告訴你,如果你想藉此完成蔣介石交給你的任務,那將一定是徒勞的。好了,紙已戳穿,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那次談話後,宋希濂再也沒在瞿秋白面前出現。
囚地緊鄰長汀最有文化的貢院和蘇維埃政府所在地,這讓瞿秋白有機會對自己短暫而複雜的人生歷程做了回顧和梳理。他糾結的是自己作為文人和革命者的雙重身份,覺得自己本是一個「半吊子文人」,一不小心接觸了俄國革命,被政治的風暴所裹入,讓他走上了共產革命這條路。
或許,瞿秋白看重的是文人身份,而世人卻以革命者身份待之。正是帶著這種悲傷而矛盾的情緒,從5月23日開始,他花了一星期的時間,把自己對往事的反思與自省寫成了有兩萬餘字的《多餘的話》,真實地呈現給後人。
這篇文章像把鋒利的手術刀,把自己的靈魂解剖得淋漓盡致,這讓瞿秋白死後備受爭議。事實上,他開筆時就已經料到:「我不怕人家責備、歸罪,我倒怕人家『欽佩』。但願以後的青年不要學我的樣子,不要以為我以前寫的東西是代表什麼主義的。所以我願意趁這餘剩的生命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寫一點最後的最坦白的話。」但這絕不是對從事革命的懺悔。
按照計劃,瞿秋白寫完《多餘的話》後,還想寫《讀者言》和《痕跡》兩篇,並且已擬了初步的目錄,但蔣介石不給他機會了。因為蔣對瞿秋白徹底失望了,幾次南京派來的勸降特使皆無功而獲,讓他十分惱怒。(未完待續)
作者:廖春豔 王心鋼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2017-07-01
39.8
界世的你當不
只作你的肩膀
無
沙沙讀書
文學站|閱讀|雞湯|電影|牢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