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生平簡介

2020-12-06 中國網

周恩來(1898~1976),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原藉浙江紹興,1898年3月5 日生於江蘇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赴日本求學,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發生重要轉折。1919年回國,9月入南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並與運動中的其他活動分子共同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1920年去歐洲勤工儉學。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堅定了共產主義的信仰。 1922年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翌年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為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 1923年被國民黨本部委任為國民黨巴黎分部籌備員、國民黨駐歐支部特派員和代理執行部長等職,主持國民黨駐歐支部的工作。

1924年秋回國,在國共合作期間任廣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第一軍副黨代表等職,並先後任中共廣東區委員會委員長、常務委員兼軍事部長,兩次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徵,創建了行之有效的軍隊政治工作制度。1927年3月在北伐的國民革命軍臨近上海的情況下,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趕走了駐守上海的北洋軍閥部隊。同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組,他任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委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後,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一起於8月1日在江西南昌領導武裝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1928年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後任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為保證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工作的安全,為聯繫和指導各地區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鬥爭,為發展在國民黨統治區的秘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一階段的大部分時間內,他實際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1年12月,離開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央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第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領導和指揮紅軍戰勝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圍剿」。1934年10月參加長徵。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對實際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並繼續被選為中央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成發動武力拘禁蔣介石的「西安事變」後,任中共全權代表與秦邦憲、葉劍英等去西安同蔣介石談判,和張、楊一起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促使團結抗日局面的形成。

抗日戰爭時期,他代表中共長期在重慶及國民黨控制的其他地區做統一戰線工作,努力團結各方面主張抗日救國的力量,並先後領導中共中央長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堅持國共合作,積極團結民主黨派、進步知識分子、愛國人士和國際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對日投降的危險。在1945年的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組成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抗日戰爭勝利後,為制止內戰率中共代表團同國民黨談判,並領導了國民黨統治區內黨的工作、軍事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1946年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協助毛澤東組織和指揮解放戰爭,同時指導國民黨統治區的革命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一直任政府總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長;當選為中共第八、九、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屆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一屆副主席,第二、三、四屆主席。擔負著處理黨和國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務。1949~1952年他成功地組織領導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到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均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1953~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他領導了以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1954年他提出建設現代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化目標,組織制定了《1956年至1967 年科學發展規劃》,推動了國家科技事業的迅速發展。1961~1965年為糾正「大躍進」帶來的失誤,扭轉經濟困難局面,他和劉少奇、鄧小平領導了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使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他強調建成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主張經濟建設必須實事求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積極穩妥,綜合平衡。他特別關注水利建設和國防科技事業發展,並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對社會主義時期的統一戰線工作、知識分子工作、文化工作和人民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也給予特殊的關注,指導這些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績。

他參與制定和親自執行重大的外交決策。1950年韓戰爆發,他協助毛澤東指揮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並擔負了後勤保障的組織工作,領導了中國代表團的停戰談判。1954年率中國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經過談判達成協議,使越南(除南方外)、寮國、柬埔寨三國的獨立獲得國際承認。他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作為國與國關係準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主張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提倡求同存異、協商一致,使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積極貫徹。他先後訪問過亞洲、非洲、歐洲幾十個國家,接待過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領導人和友好人士,為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在非常困難的處境中,為儘量減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損失,使黨和國家還能進行許多必要的工作,勉力維持國民經濟建設;為保護大批領導幹部和民主人士,恢復和落實黨和國家的政策,作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同林彪、江青集團進行了各種形式的鬥爭,在挫敗林彪、江青集團種種分裂和奪權陰謀活動中,起到了控制和穩定局勢的重要作用。他為開拓外交新局面,實現中美緩和、中日關係正常化和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做出了卓越貢獻。

1972年他被診斷出患有膀胱癌後,仍然堅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代表中國共產黨重新提出在中國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目標,鼓舞了人民戰勝困難的信心。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極廣泛的悼念。由於他一貫勤奮工作,嚴於律己,關心群眾,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1976年4月清明節前後,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大批黨員、工人、學生、幹部甚至士兵和農民,為了紀念他,也為反對當時還當權的「四人幫」,舉行自發的集會,被稱為「天安門事件」,並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反對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抗議運動,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76年 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奠定了群眾基礎。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百科全書(1949-1999)》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7月版)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霍金去世 霍金生平簡介成就巨大
    物理學家霍金去世 霍金生平簡介成就巨大   IT之家3月14日消息 今天根據英國天空新聞等多家媒體的報導,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IT之家為大家整理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的生平。
  • 劇作家、物理學家丁西林生平簡介
    劇作家、物理學家丁西林生平簡介 2012-03-19 17:19 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
  • 陳毅生平簡介
    8月赴上海參加軍事會議,向中共中央匯報紅4軍的情況和經驗,支持毛澤東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紅軍行動策略和用無產階級思想建軍的主張;被中共中央指定參加以周恩來為召集人的"三人委員會",研究紅4軍的工作,並代中共中央起草了給紅4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來信"),經周恩來審定、中央通過後,帶回紅4軍向前委傳達,請回毛澤東主持紅4軍前委工作。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莫扎特於1756年生於薩爾茲堡,1791年卒於維也納,莫扎特的生命雖然短暫,卻為後人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他創作的體裁遍及交響樂、歌劇、重奏曲等,幾乎無所不包。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與海頓同時代的古典樂派的第二位大師。
  • 馬歇爾將軍的生平簡介 喬治馬歇爾怎麼用人的
    在馬歇爾將軍生平中曾經擔任過許多重要職位,那麼馬歇爾將軍生平是怎樣的呢?馬歇爾將軍生平還要從1897年開始說起,那時的他年僅十六歲,剛剛跨進軍校的的大門,因為身體的原因剛進入學校就受到了其他老學生的考驗。
  • 院士王補宣逝世為工程熱物理學科開拓者 附王補宣院士生平簡介及成就
    王補宣院士生平簡介:王補宣(1922年2月5日-2019年8月31日),出生於江蘇無錫,熱工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開拓者與傳熱學帶頭人 。
  • 周恩來與四個現代化
    周恩來矢志不渝,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儘管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時間被推遲了,但周恩來關於中國「四個現代化」的一系列思想卻並不因此失去其閃光的價值,相反,愈久彌新,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外灘陳毅像,需要中英文簡介
    一位湖南遊客說,雕塑基座過於簡單,他得親自向小孫子介紹陳毅的生平;一位義大利遊客則一臉疑惑:「陳毅是誰?」一旁他的同伴也表示,如果有中英文對照的人物簡介就好了。前不久,市人大代表孫洪林在上海兩會上提交《關於外灘陳毅塑像設置文字簡介的建議》。 「上海外灘號稱外國建築博覽,浦江對岸現代建築群鱗次櫛比,這裡遊客眾多。
  • 周恩來為何不給「嗣子女」「義子」名分
    新中國成立後,鄧穎超先後給周保章兄妹寫信,約他們去中南海西花廳一起團聚過春節,這在周恩來的眾多晚輩中是很少有的待遇。此外,現居青島的周保章保存有鄧穎超給他的50多封信件,其中30 餘封為鄧穎超的親筆,其餘為鄧委託秘書代寫。這在周恩來的幾十位侄兒、侄女中是少有的,也能說明一些問題。趙光宸作為周恩來夫婦覺悟社的第一批社友,後來又和周恩來一同赴歐洲尋求救國真理。
  • 學習周恩來加強武警部隊建設的思想
    1949年10月30日,周恩來在同當時的公安部長兼公安部隊司令羅瑞卿談話時,還對武警部隊擔負的任務作了進一步明確。他說:「共同綱領大家都是同意了的,維護地方治安,防止敵特活動,保衛邊防,都是你們的責任」⑥。周恩來的這些論述,豐富了他關於「護身劍」思想的深刻內涵,進一步明確了武警部隊的歷史使命。幾十年來,武警部隊按照周恩來「護身劍」思想的要求,認真履行打擊敵人、保護人民的神聖職責。
  • 弘揚「湯飛凡精神」 湯飛凡生平事跡陳列展開幕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黨委書記肖平(左一),醴陵市委副書記鄒展暉(右一),醴陵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賀小玲(右二)共同為湯飛凡生平事跡陳列展揭幕。嘉賓觀展。嘉賓認真聽取講解。嘉賓在籤名牆上留名。嘉賓紛紛拿出手機,拍下自己關注的展覽內容。
  • 外事活動間隙 周恩來經常對翻譯人員進行「考試」
    為了讓翻譯熟悉業務,周恩來指示,在地區司準備接待某國領導來訪時,要請有關翻譯參加討論。重要文件的翻譯,要有領導為翻譯答疑。對於口譯,周恩來還特別要求在每場外事活動前,翻譯都要看有關文件。我的丈夫吳建民是法語翻譯,有一次周恩來會見一位非洲國家的總統,他去做翻譯。外賓到達前,周恩來問他:「看文件了嗎?」吳建民老實回答說:「沒有。」周恩來有些不高興:「為什麼不看?」
  • 周恩來鄧穎超生前遺物在天津免費展出
    146件周恩來鄧穎超生前遺物29日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免費展出,展期至5月1日。  據了解,這146件珍貴遺物是遵照鄧穎超遺囑,在1992年上交給國家的,其中,既有周恩來、鄧穎超珍藏的精美工藝品,也有反映兩位偉人生活點滴的日常用品,如電水壺、相冊、計算器等。
  • 周恩來誕辰121周年: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
    透過珍貴老照片回顧一生經典瞬間1912年,周恩來在瀋陽東關模範學校讀書時留影1914年7月,周恩來在天津南開學校南開學校新劇團主要演員合影1917年,周恩來在天津南開學校1917年9月,周恩來赴日本求學,這是他與留日同學的合影,後排右一為周恩來1919年,「五四」運動時的周恩來
  • 堯華清:緬懷周恩來總理(詩八首)
    05祭總理全中國人民想您世代不忘記您的豐功偉績您跟隨著毛主席戰勝了世界侵略者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您是華廈兒女偉人我們永遠緬懷您敬愛的周總理淚水匯天地中國悲泣周恩來總理08〔周〕天寒徹啟徵帆〔恩〕澤萬代重泰山〔來〕往五洲勤國事〔同〕舟共濟勇當先〔志〕同道合團結緊〔千〕辛萬苦百慮煎〔古〕往今來真俊傑〔流〕傳青史耀江天〔芳〕名永鑄在人間 作者簡介
  • 英國文學:狄更斯生平及作品簡介
    一、作者簡介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英國作家。生於樸茨茅斯(英格蘭東南漢普郡的港口城市)一個海軍小職員家庭,是家中八個孩子中的第二個,男孩兒中的第一個。因家中貧困,只斷斷續續地上過幾年學。12歲時,因為欠債,全家除狄更斯外都搬入債務人監獄居住。
  • 周恩來與中國尖端技術發展:全面規劃,分清緩急本末
    會上,周恩來鄭重宣布:制定從1956年到1967年科學發展的遠景規劃。周恩來立足國家當前需要,放眼未來的發展,及時妥善地解決了一些重要的方針性問題。「飛彈研究不能等待」在周恩來的提議下,中國的飛彈研究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但是飛彈怎麼搞,曾經存在著激烈的爭論。雙方各執一詞,難解難分。
  • 周恩來為什麼改名?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周恩來原名叫周志榮,小時候因有病到了教會,信了耶穌病好後就改名叫周恩來。從後來周恩來總理給北京天壇醫院一首詩中可以看到他的信仰: 切願同胞嘗天道,天堂福地無煩惱。 光明天城黃金道,豪華天宮是神造。 奔向天堂榮光照,靠著耶穌真是好。切願同胞走天路,靈魂得救靠耶穌。 門徒暫時雖受苦,堅固聖靈洗罪汙。要上高天一條路,共同祈禱求天父。 切願同胞信福音,大家虛盡作天民。 永生福地都有份,多蒙神恩跟耶穌。
  • 愛國棋手謝俠遜二三事:與周恩來下成和局
    秋後的一天下午,周恩來來到協會拜訪棋王。謝俠遜驚喜得不知所措,急忙上前迎接,周恩來像老朋友見面一樣,緊緊握著謝俠遜的手噓寒問暖,並向協會同仁介紹了當時抗日戰爭的形勢,闡明共產黨「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主張。隨後,周恩來提出對弈,謝俠遜欣然同意。  第一盤,謝俠遜讓周恩來二先。
  • 周恩來1962年給張學良16字密信 生前從未透露
    1936年4月9日,張學良與周恩來在延安第一次會見,奠定了兩人一生的珍貴友情。1962年,周恩來通過種種關係,設法為被秘密幽禁在臺灣的張學良送去「16字密信」。1961年12月12日晚,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宴會,以紀念「西安事變」2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