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與四個現代化

2020-11-27 求是網

  周恩來是我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中最早提出四個現代化奮鬥目標的領導人。從新中國建設與發展歷程看,作為國務院總理,他領導了新中國的各項經濟建設,組織編制並實施了第一至第四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為我國工業化打下了初步基礎,後三個五年計劃執行期間,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外環境非常艱苦,國際上先有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後有大國沙文主義主義撕毀協議、撤退專家、施加壓力;國內和黨內則受到指導思想上「左」傾錯誤的幹擾,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曲折。但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中國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四個現代化的坐標看,這些無疑都是中國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個具體步驟和階段。周恩來矢志不渝,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儘管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時間被推遲了,但周恩來關於中國「四個現代化」的一系列思想卻並不因此失去其閃光的價值,相反,愈久彌新,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關於四個現代化的命題

  周恩來最早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初步思想,是在1954年9月,他在第一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後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① 這裡雖然沒有把科學技術現代化概括在四個現代化之內,但已有了「沒有現代化的技術,就沒有現代化工業」的思想。 ②

  1957年8月4日,周恩來在青島召開的民族工作座談會發表講話,講話的中心是談民族政策。講到民族繁榮和社會改造問題時,說民族繁榮是我們各民族的共同事業,只有改革才能使民族繁榮,「經濟改革是各民族必須走的路,走 這條路才能工業化、現代化。工業化、現代化了,經濟生活才能富裕,民族才能繁榮,各族人民才能幸福。」③ 這裡,他把現代化與工業化並提,進一步豐富了工業現代化的思想。

  1959年12月,周恩來在提出「建成一個獨立的經濟體系」任務的同時提出:「需要加快建設我們的國家,使我們的國家更快地成為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和現代國防的社會主義強國」。

  1960年1月4日,他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我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要求: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和現代化國防。這樣才會建成一個既富且強的社會主義國家。」1960年 2月,周恩來在廣東從化《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讀書小組研討會發言中提出:在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革命轉變時期有5個方針,那就是總路線、兩條腿走路、五大革命、四個現代化和三個差別的消滅。在解釋四個現代化的內容時概括為:「工業、農業、科學、國防四個現代化。」

  二、關於四個現代化的涵義及辯證關係

  周恩來認為,農業現代化,是指有步驟地實現農業的機械化、水利化、化肥化、電氣化,還有良種化。工業現代化,主要是講工業技術現代化,基本內容是工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電氣化和化學化,用世界最新的技術把工業的各方面裝備起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國防現代化,就是要搞尖端的國防,即原子、電子、飛彈,航空要更快地搞起來,從而建立起現代化的國防工業和國防力量。其核心是建設一支掌握和運用尖端科學技術的強大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至於科學技術現代化,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的關鍵,也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關鍵。主要求是: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相互促進、迎頭趕上,努力用世界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把我國工業、農業和國防諸方面裝備起來,並逐步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他在當時所說的科技現代化的具體標誌是掌握和運用原子、電子、超音速等現代科學技術。因此,周恩來說:現在是「原子、電子時代,技術水平提高很快,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沒有的。」

  關於四個現代化的關係。周恩來指出:農業是基礎,必須從各方面支援農業。工業領導農業。「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是不能夠也不應該孤立地進行的,」「我們應該繼續努力發展農業,求得農業和工業的發展互相配合,」周恩來在1962年12月曾指出,國民經濟各部門如何結合?「一個是基礎,一個是主導,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四個現代化。」1963年1月,周恩來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過去的科學基礎很差。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係我們的國防、經濟和文化各方面有決定性的因素。只有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才能有鞏固的國防,才能有強大的先進的經濟力量。為了早日實現我國科技現代化,周恩來直接領導制定了《一九五六一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即十二年科學規劃)這一規劃提前5年,於1962年基本上完成,從而為我國科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後又領導制訂了第二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即1963年至1972年科技發展十年規劃。該規劃實行不到5年,受到「文革」動亂的嚴重幹擾,被迫停止了。

  除了分清四個現代化彼此之間的關係,周恩來還強調要把「四個現代化」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看待,指出:「我們的四個現代化,要同時並進,相互促進,不能等工業現代化以後再來進行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又說:「必須在好的農業基礎上、好的工業水平上,尖端技術才能突破,不然是不可能的。」

  三、關於四個現代化的實現條件

  第一、經濟發展要根據需要與可能,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進行。1956年初,當發現有些部門和地方的負責人頭腦發熱,滋長了盲目冒進情緒時,周恩來及時指出:「現在有點急躁的苗頭,這需要注意,社會主義積極性不可損害,但超過現實可能和沒有根據的事,不要亂提,不要亂加快,否則就很危險。」 周恩來估計,即使按蘇聯工業化的標準,中國實現工業化也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時間。若按歐美發達工業國家的標準,「不僅要十幾年, 要半個世紀才能趕上先進的國家」。因此周恩來警告絕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業化的口號。在實踐中,周恩來又多次強調:不要急躁冒進,要尊重事實,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從主觀想像出發必須實事求是。在「超英趕美」的大躍進時期周恩來又疾呼要「講真話,鼓真勁,做實事,收實效」既積極又穩妥地向四個現代化目標邁進。

  第二、重視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要使重點建設和全面安排相結合,搞好各部門、各方面之間的協調發展。1956年9月,他在「八大」報告中指出:「應該使重點建設和全面安排相結合,以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按比例地發展。」39同時,他說在建設事業中,對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近海地區和內地的關係都要作好適當的安排。1961年5月,他在總結「大躍進」的教訓時指出:不認識經濟發展的規律性,不按比例發展,綜合平衡不講了,兩條腿走路也沒有主導方向了,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也不認識了,違背了客觀規律,結果是碰了壁。1962年3月,在中央財經小組會議上,他提出可以寫一副對聯,上聯是先抓吃、穿、用,下聯是實現農、輕、重,橫批是綜合平衡。為了防止重犯蘇聯「光提工業化, 把農業丟了」的錯誤,

  第三、「以自力更生為主,以爭取外援為輔」,積極開展技術引進,儘量採用先進技術,爭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1956年10月,周恩來指出:「主要是自力更生,但不放棄爭取外援。」爭取幫助是重要的,但起決定作用的是中國人民。同時,他主張要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外國一切好的經驗,好的技術,都要吸收過來,為我所用。學習外國必須同獨創精神相結合。」 「我們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我們有先進經驗可以學習,有最新科學技術成果可以利用,這樣可以擴大我們的眼界,所以我們前進的步伐可以加快。」只要我們努力貫徹「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就有可能比較快地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第四、科技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要充分信任和使用科技人才,讓他們在四個現代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他認為大量的科技人才和儘量滿足人才的利益要求是科技進步的機術保證。1952年10月,周恩來在國務院第 156 次會議上指出:我國要建設,人才就成為一個決應性因束。科技人才是國家寶貝。l956年1月,我國目前對於知識分子使用和待遇中的某些不合理現象,特別是一部分同志對於黨外知識分子的某些宗派主義情緒,在相當程度上障礙了知識分子現有力量的發揮。使用科技人才到用而不疑,疑而不用。培養技術人才是我國建設的關鍵。

  四、周恩來四個現代化思想的當代啟示

  周恩來四個現代化思想是一個豐富的理論寶庫,它不僅在當時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道路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即使在當今,仍不失其歷史作用,給我們以啟迪。具體說有如下幾點:

  第一、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現代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有其客觀規律可循。少慢差費搞不成現代化,但頭腦發熱同樣搞不成現代化。周恩來在領導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始終堅持講求實事求是,這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效法。

  第二、現代化建設是一個艱苦的持續的長過程,必須牢牢把握不動搖才能順利實現。周恩來領導現代化建設並不順利,甚至一些在原本沒有錯誤的問題上還要違心地檢討,但堅持不變初衷,可以用篳路藍縷、披肝瀝膽、嘔心瀝血來形容。不管壓力多大,只要有機會,哪怕是能前進一點點,也要推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

  第三、周恩來關於經濟建設離不開教育、離不開文化建設的思想;關於現代化需要提高整個國民素質的思想等等,都與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逐漸清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四位一體」的戰略思想有著明顯的繼承關係,值得我們深刻挖掘。(本文原載於《周恩來與新中國研究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1月版)

  ①《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五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84頁。

  ②同上書,第592頁。

  ③《周恩來選集》下,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68頁。

相關焦點

  • 1963年1月29日 周恩來提出四個現代化
    1963年1月29日 周恩來提出四個現代化1963年1月29日,周恩來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
  • 四個現代化宏偉目標的提出
    23日,周恩來在這次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從「擺脫落後和貧困」必須具備的條件出發,提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這是新中國領導人第一次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概念。這是毛澤東主席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開幕式上致開幕詞。
  • 歷史上的1月4日 周恩來第一次提出四個現代化
    他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表其長詩《四個四重奏》而榮獲194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還有詩集《荒原》《抒情歌謠集》等。  1965年1月4日,第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閉幕。周恩來總理在大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四個現代化。周恩來在報告中號召全國人民「在不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 「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
    以上說明,第一,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已經把實現現代化作為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基本任務。第二,實現工業現代化是其他現代化的基礎。第三,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的是在保證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第四,這時的四個現代化的提法與後來的提法有區別。
  • 「四個現代化」是如何提出與發展的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在舊中國傷痕累累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著手謀劃新中國的發展,在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問題上,先後提出工業化、農業機械化和「四個現代化」的發展路徑,改革開放之後又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對「四個現代化」的內容不斷拓展深化,體現了我們黨在發展目標上的與時俱進。
  • 1964年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來龍去脈
    鳳凰衛視9月17日《騰飛中國》節目播出「1964年『四個現代化』的來龍去脈」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正式和完整地向全國人民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 「四個現代化」是怎麼提出來的?
    「四個現代化   1954年9月,周恩來在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所作的
  • 聚焦四中全會丨從「四個現代化」到「五個現代化」
    海外媒體熱評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認為,中國的「四個現代化」走向了「五個現代化」。  這是一句大實話,也是一個客觀的評價。  歷史不會忘記,1964年12月20日到1965年1月4日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周恩來在會上向全國人民宣布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975年召開的四屆人大重申這個發展目標。
  • 鄧小平「三起三落」 提四個現代化遭遇四人幫
    核心提示:1964年12月21日,周恩來總理在三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宣布,中國今後的戰略目標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
  • 四個現代化何時提出來的?
    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明確的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並宣布: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
  • 周恩來生平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一直任政府總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長;當選為中共第八、九、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屆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一屆副主席,第二、三、四屆主席。擔負著處理黨和國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務。1949~1952年他成功地組織領導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到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均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
  • 周恩來誕辰121周年: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
    1943年,周恩來1945年抗戰結束後的周恩來周恩來在梅園新村三十號院內1946年5月,周恩來1949年10月1日,周恩來和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周恩來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周恩來1950年6月,周恩來和朱德在全國政協會議休息時交談1950年8月,周恩來與鄧穎超結婚25
  • 學習周恩來加強武警部隊建設的思想
    針對部隊隸屬關係變動中出現的問題,周恩來又在《關於國家武裝領導管理的指示》中進一步明確指出:「應該統一,我們國家的武裝應該是:解放軍、地方部隊、公安部隊、人民警察、民兵,這幾種領導管理必須集中統一,只能是軍委和公安兩個部門管武裝,別的部門都不應該管武裝」9。為切實加強黨對武警部隊的領導,周恩來還突出強調了三個問題。一是建立黨委制。
  • 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演進歷程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標誌。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都極為重視現代化建設,從「四個現代化」到「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演進。  1964年12月,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現代化?
    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擘畫了未來5至15年的宏偉發展藍圖。一個更加現代化的中國,會是何等景象?回望此前的13個五年規劃(計劃),人民至上作為一條清晰主線貫穿始終。以人為中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現代化之路的鮮明特色。「現代化的中國」,是百餘年來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現代化是一個過程,中國曾經被拋在這個過程之外。十九世紀中葉,在西方槍炮的衝擊下,中國被迫打開國門,陷入內憂外患的災難深淵。
  • 十一大黨章恢復八大四個現代化的提法
    它恢復了八大關於把中國建設成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提法。在內容上與九大、十大黨章比較作了較多的修改。譬如:在總綱及有關條款中增寫了關於民主集中制的內容;在黨的中央委員會,地方縣和縣以上、軍隊團和團以上各級黨的委員會,都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提出黨要認真執行「任人唯賢」的幹部政策等等。
  • 鄧小平: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
    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文中指出,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這四項是: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 習近平曾看望錢偉長 稱其是四個現代化創導者
    當年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黨中央向全黨、全國發出了「改革開放」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號召。此時的錢偉長奮起之情油然而生,他以空前高漲的熱情擁護改革開放,投身「四個現代化」建設,他那些沉寂谷底20 年的科研成果與心得也像噴泉般噴發而出。
  • 周恩來為何不給「嗣子女」「義子」名分
    新中國成立後,鄧穎超先後給周保章兄妹寫信,約他們去中南海西花廳一起團聚過春節,這在周恩來的眾多晚輩中是很少有的待遇。此外,現居青島的周保章保存有鄧穎超給他的50多封信件,其中30 餘封為鄧穎超的親筆,其餘為鄧委託秘書代寫。這在周恩來的幾十位侄兒、侄女中是少有的,也能說明一些問題。趙光宸作為周恩來夫婦覺悟社的第一批社友,後來又和周恩來一同赴歐洲尋求救國真理。
  • 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
    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   1986年1月17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