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是我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中最早提出四個現代化奮鬥目標的領導人。從新中國建設與發展歷程看,作為國務院總理,他領導了新中國的各項經濟建設,組織編制並實施了第一至第四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為我國工業化打下了初步基礎,後三個五年計劃執行期間,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外環境非常艱苦,國際上先有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後有大國沙文主義主義撕毀協議、撤退專家、施加壓力;國內和黨內則受到指導思想上「左」傾錯誤的幹擾,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曲折。但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中國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四個現代化的坐標看,這些無疑都是中國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個具體步驟和階段。周恩來矢志不渝,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儘管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時間被推遲了,但周恩來關於中國「四個現代化」的一系列思想卻並不因此失去其閃光的價值,相反,愈久彌新,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關於四個現代化的命題
周恩來最早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初步思想,是在1954年9月,他在第一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後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① 這裡雖然沒有把科學技術現代化概括在四個現代化之內,但已有了「沒有現代化的技術,就沒有現代化工業」的思想。 ②
1957年8月4日,周恩來在青島召開的民族工作座談會發表講話,講話的中心是談民族政策。講到民族繁榮和社會改造問題時,說民族繁榮是我們各民族的共同事業,只有改革才能使民族繁榮,「經濟改革是各民族必須走的路,走 這條路才能工業化、現代化。工業化、現代化了,經濟生活才能富裕,民族才能繁榮,各族人民才能幸福。」③ 這裡,他把現代化與工業化並提,進一步豐富了工業現代化的思想。
1959年12月,周恩來在提出「建成一個獨立的經濟體系」任務的同時提出:「需要加快建設我們的國家,使我們的國家更快地成為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和現代國防的社會主義強國」。
1960年1月4日,他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我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要求: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和現代化國防。這樣才會建成一個既富且強的社會主義國家。」1960年 2月,周恩來在廣東從化《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讀書小組研討會發言中提出:在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革命轉變時期有5個方針,那就是總路線、兩條腿走路、五大革命、四個現代化和三個差別的消滅。在解釋四個現代化的內容時概括為:「工業、農業、科學、國防四個現代化。」
二、關於四個現代化的涵義及辯證關係
周恩來認為,農業現代化,是指有步驟地實現農業的機械化、水利化、化肥化、電氣化,還有良種化。工業現代化,主要是講工業技術現代化,基本內容是工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電氣化和化學化,用世界最新的技術把工業的各方面裝備起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國防現代化,就是要搞尖端的國防,即原子、電子、飛彈,航空要更快地搞起來,從而建立起現代化的國防工業和國防力量。其核心是建設一支掌握和運用尖端科學技術的強大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至於科學技術現代化,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的關鍵,也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關鍵。主要求是: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相互促進、迎頭趕上,努力用世界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把我國工業、農業和國防諸方面裝備起來,並逐步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他在當時所說的科技現代化的具體標誌是掌握和運用原子、電子、超音速等現代科學技術。因此,周恩來說:現在是「原子、電子時代,技術水平提高很快,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沒有的。」
關於四個現代化的關係。周恩來指出:農業是基礎,必須從各方面支援農業。工業領導農業。「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是不能夠也不應該孤立地進行的,」「我們應該繼續努力發展農業,求得農業和工業的發展互相配合,」周恩來在1962年12月曾指出,國民經濟各部門如何結合?「一個是基礎,一個是主導,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四個現代化。」1963年1月,周恩來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過去的科學基礎很差。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係我們的國防、經濟和文化各方面有決定性的因素。只有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才能有鞏固的國防,才能有強大的先進的經濟力量。為了早日實現我國科技現代化,周恩來直接領導制定了《一九五六一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即十二年科學規劃)這一規劃提前5年,於1962年基本上完成,從而為我國科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後又領導制訂了第二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即1963年至1972年科技發展十年規劃。該規劃實行不到5年,受到「文革」動亂的嚴重幹擾,被迫停止了。
除了分清四個現代化彼此之間的關係,周恩來還強調要把「四個現代化」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看待,指出:「我們的四個現代化,要同時並進,相互促進,不能等工業現代化以後再來進行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又說:「必須在好的農業基礎上、好的工業水平上,尖端技術才能突破,不然是不可能的。」
三、關於四個現代化的實現條件
第一、經濟發展要根據需要與可能,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進行。1956年初,當發現有些部門和地方的負責人頭腦發熱,滋長了盲目冒進情緒時,周恩來及時指出:「現在有點急躁的苗頭,這需要注意,社會主義積極性不可損害,但超過現實可能和沒有根據的事,不要亂提,不要亂加快,否則就很危險。」 周恩來估計,即使按蘇聯工業化的標準,中國實現工業化也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時間。若按歐美發達工業國家的標準,「不僅要十幾年, 要半個世紀才能趕上先進的國家」。因此周恩來警告絕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業化的口號。在實踐中,周恩來又多次強調:不要急躁冒進,要尊重事實,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從主觀想像出發必須實事求是。在「超英趕美」的大躍進時期周恩來又疾呼要「講真話,鼓真勁,做實事,收實效」既積極又穩妥地向四個現代化目標邁進。
第二、重視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要使重點建設和全面安排相結合,搞好各部門、各方面之間的協調發展。1956年9月,他在「八大」報告中指出:「應該使重點建設和全面安排相結合,以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按比例地發展。」39同時,他說在建設事業中,對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近海地區和內地的關係都要作好適當的安排。1961年5月,他在總結「大躍進」的教訓時指出:不認識經濟發展的規律性,不按比例發展,綜合平衡不講了,兩條腿走路也沒有主導方向了,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也不認識了,違背了客觀規律,結果是碰了壁。1962年3月,在中央財經小組會議上,他提出可以寫一副對聯,上聯是先抓吃、穿、用,下聯是實現農、輕、重,橫批是綜合平衡。為了防止重犯蘇聯「光提工業化, 把農業丟了」的錯誤,
第三、「以自力更生為主,以爭取外援為輔」,積極開展技術引進,儘量採用先進技術,爭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1956年10月,周恩來指出:「主要是自力更生,但不放棄爭取外援。」爭取幫助是重要的,但起決定作用的是中國人民。同時,他主張要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外國一切好的經驗,好的技術,都要吸收過來,為我所用。學習外國必須同獨創精神相結合。」 「我們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我們有先進經驗可以學習,有最新科學技術成果可以利用,這樣可以擴大我們的眼界,所以我們前進的步伐可以加快。」只要我們努力貫徹「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就有可能比較快地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第四、科技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要充分信任和使用科技人才,讓他們在四個現代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他認為大量的科技人才和儘量滿足人才的利益要求是科技進步的機術保證。1952年10月,周恩來在國務院第 156 次會議上指出:我國要建設,人才就成為一個決應性因束。科技人才是國家寶貝。l956年1月,我國目前對於知識分子使用和待遇中的某些不合理現象,特別是一部分同志對於黨外知識分子的某些宗派主義情緒,在相當程度上障礙了知識分子現有力量的發揮。使用科技人才到用而不疑,疑而不用。培養技術人才是我國建設的關鍵。
四、周恩來四個現代化思想的當代啟示
周恩來四個現代化思想是一個豐富的理論寶庫,它不僅在當時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道路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即使在當今,仍不失其歷史作用,給我們以啟迪。具體說有如下幾點:
第一、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現代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有其客觀規律可循。少慢差費搞不成現代化,但頭腦發熱同樣搞不成現代化。周恩來在領導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始終堅持講求實事求是,這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效法。
第二、現代化建設是一個艱苦的持續的長過程,必須牢牢把握不動搖才能順利實現。周恩來領導現代化建設並不順利,甚至一些在原本沒有錯誤的問題上還要違心地檢討,但堅持不變初衷,可以用篳路藍縷、披肝瀝膽、嘔心瀝血來形容。不管壓力多大,只要有機會,哪怕是能前進一點點,也要推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
第三、周恩來關於經濟建設離不開教育、離不開文化建設的思想;關於現代化需要提高整個國民素質的思想等等,都與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逐漸清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四位一體」的戰略思想有著明顯的繼承關係,值得我們深刻挖掘。(本文原載於《周恩來與新中國研究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1月版)
①《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五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84頁。
②同上書,第592頁。
③《周恩來選集》下,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