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演進歷程

2020-12-01 中國社會科學網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標誌。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都極為重視現代化建設,從「四個現代化」到「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演進。

  1964年12月,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他指出,我們今後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同時他提出,要在20世紀內分兩步實現「四個現代化」,即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從此,「四個現代化」成為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宏偉目標。

  20世紀60年代,以石油工業和「兩彈一星」為核心的工業與國防尖端科技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我國化學、原子能、電子等科學技術領域獲得了突出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生產條件也得到不斷改善。相關數據顯示,1965 年中國的糧食產量為19400多萬噸、原煤產量為23000多萬噸,位居世界前列;鋼產量為1200多萬噸、發電量為670多億度,位居世界前十水平;石油產量為 1100多萬噸,位居世界前十五名以內。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從起步到發展階段,經過了長期而艱苦的實踐探索,即便在國民經濟發展遭遇困難的時候,在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物質文明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基礎;精神文明建設對物質文明建設不但起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保證它的正確發展方向。兩個文明建設互為條件、互為目的。這實際上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戰略方針。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啟動農村改革、創辦經濟特區和開闢沿海經濟開放區,經濟發展迅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顯著提高,且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也相繼展開。相關數據顯示,到1989年,中國的平均GDP增長率達9.7%左右;人均GDP由不到400元增加到1500多元,基本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向前推進並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持續深入的改革開放,在積累現代化經驗的同時也積累了持續發展的動力,進而有力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斷走向深入。

  從改革開放到21世紀初,我們明確了以富強、民主、文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目標的定位。如果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來看,對應的就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黨的十六大報告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結合起來,使「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更加清晰。通過實施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和科教興國戰略,我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明確「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國有企業改革和西部大開發取得成效的同時,經濟發展向既快又好轉變,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相關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GDP世界排名位居世界前十水平,綜合經濟現代化指數世界排名上升到第69位;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700多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接近2500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儘管距離世界先進水平差距非常大,但人民生活已經實現從溫飽到總體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黨的十七大報告按照「四位一體」總體布局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基本綱領,並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作了全面部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四位一體」總體布局正式確立。進入21世紀,以「神舟五號」成功飛天,取消農業稅,舉辦世博會、奧運會,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等為代表,國家在各個領域實現了協調發展。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2011年我國城市化率達51%左右,網際網路普及率高於38%;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7%左右,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5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持續深化,促使人民生活從小康逐步向富裕過渡,全社會進一步增強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心。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並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強調在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同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拓展為「五位一體」,內容更加全面和完整。通過實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得到深度推進。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精準扶貧」為核心的經濟、民生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至今,中國成為第一大工業國、貨物貿易國和外匯儲備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數千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國累計治理沙化土地1.5億畝左右,完成造林5億畝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2%。儘管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

  總之,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不僅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現代化國家、怎樣建設現代化國家」等問題,而且將不斷帶領中國人民創造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新奇蹟。

 

  (作者單位: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華大學基地)

 

作者簡介

姓名:黃秋生 工作單位: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華大學基地

相關焦點

  • 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與世界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最大實際出發,堅持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的一體化發展,即堅持社會主義發展的現代化目標,始終根據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和目標要求來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同時,堅持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屬性,始終從現代化建設的推進來考慮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鞏固和發展。  以民族歷史為根脈。
  • ...體系研究中心:爭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 三個地·理論...
    理解世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和內在要求,有助於增進對我省現代化的基本認識。基於歷史演進的現代化。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中,人類社會逐步從低級向高級演進。以新航路開闢為起點,人類歷史發生重大轉折。隨著工業革命的進程,工業化的強大動力和市場機制的奔騰活力驅動著人類社會前進,國家制度、社會結構、文化觀念、世界秩序被現代化潮流重塑。
  • 飛機SPHM技術的演進歷程與未來發展
    因此,雖然SPHM這個術語是近年來才被提出和廣泛接納,但是其核心思想和技術進步一直與單機監控技術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其演進歷程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通過對SPHM技術演進歷程的分析總結,可以看出,目前需要聯合高校、專業基礎院所、飛機設計所、用戶等位於研發應用鏈條上不同位置的各種力量,針對上述不同的發展階段,有針對性的開展聯合攻關,共同致力於SPHM技術的發展。
  • 毛澤東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奠基性貢獻
    毛澤東關於中國處於不發達社會主義階段的理論判斷,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明確了國情依據;他關於社會主義建設方法的探索,為形成社會主義建設正確路線提供了方法論依據;他創造性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宏偉設想,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擘畫了戰略目標;他提出的關於黨的建設、軍隊建設、統一戰線、國際與外交等方面的指導方針和基本原則,為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刻內涵
    將原來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行調整,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有機銜接。對此,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從三個維度來闡釋「現代化」的含義、從不同發展階段解讀「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深入分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蘊含的深刻內涵,一起來看。
  • 數據中心發展歷程及功能演進的四大階段
    數據中心發展歷程概述  1945年,由美國生產了第一臺全自動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英文縮寫詞是ENIAC,即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中文意思是電子數字積分器和計算器)。它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臺計算機1946年2月交付使用,共服役9年。
  • ...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在實踐探索中,我們黨取得了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極大推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在新時代,圍繞如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是新時代「兩步走」重大戰略思想的最新發展,為我們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發出了振奮人心的總動員。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握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與落實「十四五」規劃的關係,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穩步向前推進。
  • 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
    當前,全市政治生態持續向好,幹部群眾精神面貌持續向上,高質量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社會和諧穩定局面持續鞏固,「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總體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五年取得的顯著成績,最根本的是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也是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團結一心、共同奮鬥的結果。
  • 以鬥爭精神奮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個重要發展階段。兩個發展階段各有側重,但在旗幟、方向、精神狀態上卻又一脈相承。良好的精神狀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我們能夠取得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是中國共產黨秉持強烈的憂患意識、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不斷克服困難,向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結果。   二、新時代需要發揚鬥爭精神   鬥爭精神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一種更為務實的奮進姿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為我國發展明確新的歷史方位。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充分根據和現實條件
    在新徵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種風險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疫鬥爭偉大實踐再次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顯著優勢,是抵禦風險挑戰、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共同富裕的期盼、對進入現代化的渴望,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持久不息的力量源泉。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現代化,人民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體力量。
  • 北京:2035年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北京:2035年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11月28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五次全體會議召開。全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審議通過了《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市委常委會主持會議。市委書記蔡奇就《建議(審議稿)》向全會作說明並講話。
  •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
    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李克強主持慄戰書汪洋趙樂際韓正出席王滬寧講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際出發,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解決法治領域突出問題為著力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思想者|胡偉:中國現代化大格局與教育的未來
    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全黨的工作重點,在理論和實踐上獲得重大發展,先後形成了四個核心概念,也構成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四個階段——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實現現代化,時間節點分別是2000年、2020年、2035年、2050年。四個階段的演進,不是單純經濟體量(GDP或人均GDP)上的擴張,而是從物質文明向社會全面進步的轉變。
  • 新的戰略安排:分兩個階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原標題:分兩個階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所謂「兩個階段」,即: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一個個時間節點,勾勒出奮進的坐標,設定了前行的節奏。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
    服從開啟現代化新徵程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開始由為現代化打基礎轉向正式開啟現代化進程。在實現現代化的總體部署上,分兩步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第一步,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意味著,在推進節奏上,把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提前15年完成;在建設水平上,提出了建設更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 經濟大家談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刻內涵-新聞...
    對此,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從三個維度來闡釋「現代化」的含義、從不同發展階段解讀「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深入分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蘊含的深刻內涵,一起來看。 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三個維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從三個維度理解:第一個維度是物質的現代化;第二個維度是治理的現代化,也可以說是制度的現代化;第三個維度是人的現代化,即更大程度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 經濟大家談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刻內涵
    將原來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行調整,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有機銜接。對此,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從三個維度來闡釋「現代化」的含義、從不同發展階段解讀「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深入分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蘊含的深刻內涵,一起來看。
  • 韓正: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一、準確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黨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對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頂層設計,並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戰略安排,把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比原先提前了15年。
  • 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黨的戰略部署能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對此,應把發揮和提升黨的戰略部署能力置於重要地位,以有序、有效推進這一建設進程。  中國共產黨發揮戰略部署能力的優勢和經驗  中國面臨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狀,加之外部局勢波詭雲譎、風雲變幻,作為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必須樹立戰略思維,以有效的戰略部署能力統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黨的性質、領導地位、組織活動機制等,使其在發揮戰略部署能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