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對此,應把發揮和提升黨的戰略部署能力置於重要地位,以有序、有效推進這一建設進程。
發揮執政黨戰略部署能力的必要性
現代國家建設過程往往歷時長久,各種要素及其間或聯繫或矛盾的複雜關係在長期演變中要求不盡相同、形態千差萬別。在現代化語境下,國家建設內在地包含民眾普遍有序的政治參與、中央與地方合理分權、政府與市場相得益彰、立法行政司法等機關有效協同等諸多關係和要素。對此,須以統籌協調的戰略部署推進國家建設進程,把國家建設視作一個整體系統,在把握髮展趨勢、明確戰略目標、堅定戰略定力的前提下,全面考量戰略領域要素關係、總體謀劃戰略推進方式、有序協調戰略主次方向,從而形成國家建設合力。而各國的戰略部署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一國執政黨的戰略部署能力。
執政黨的戰略部署能力之所以對國家建設的統籌推進影響重大,在於現代政黨政治背景下,一國的國家機關、經濟資源等很大程度上由執政黨支配和調控。執政黨以何種理念、運用何種方式、針對何種問題對這些資源予以權威性分配,深刻影響著國家建設的具體進程。同時,由於國家建設涉及內容廣泛、歷時長久,同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建設要求相互關聯、互為影響,其中難免出現部門、區域、群體要求多樣化問題。對此,需要依靠居於領導地位的執政黨統籌協調各種發展訴求,合理布局國家建設要素,統籌國家建設中的利益矛盾,避免出現畸輕畸重局面。
中國共產黨發揮戰略部署能力的優勢和經驗
中國面臨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狀,加之外部局勢波詭雲譎、風雲變幻,作為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必須樹立戰略思維,以有效的戰略部署能力統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黨的性質、領導地位、組織活動機制等,使其在發揮戰略部署能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首先,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的制度體系為發揮戰略部署能力提供了制度支撐。重大戰略規劃一般來說要通過國家政治制度提出和推進,中國亦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國家發展規劃制度基本形成了黨中央領導—全國人大審議—各職能部門分工執行的運行機制。這種機製得以把黨的戰略主張經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實現了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作主在政治建設戰略規劃方面的有機結合。
其次,黨的廣泛代表性使其有能力協調各種利益衝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戰略部署從全局出發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難免需要對不同發展要求做出先後次序的協調,對此所進行的處理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反過來影響戰略全局。中國共產黨因其所具有的廣泛代表性而具有顯著優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同時,黨還以群眾路線廣泛聯繫群眾。這使黨在協調利益關係中具有權威性,戰略規劃能獲得群眾的支持和認同。
最後,中國共產黨堅定的戰略定力為有效推進戰略部署提供了政治保證。在長期的領導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極為重視自身政治信念的鍛鍊、政治立場的保持和政治能力的培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黨自身的政治建設,為國家的政治建設與發展提供政治保證,使黨有能力在戰略實施過程中排除內外幹擾因素,把注意力始終集中於戰略目標的實現上。
憑藉在戰略部署能力上的獨特優勢,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提出和推進了諸多卓有成效的戰略部署,解決了政治建設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就開始制定實施「五年計劃」。計劃經濟時期的「五年計劃」注重發揮政府作用,構築起較為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基本完成工業化。改革開放後,「五年計劃」注重市場手段與計劃手段有機結合,規劃的重點從單一的經濟建設向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拓展,注重協調統籌,戰略布局更加合理。
中國共產黨尤為注重長期的戰略部署。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從實際出發,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把小康社會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標誌。黨的十五大將這一戰略規划具體化,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在前兩步發展目標不斷實現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進一步規劃了2020年至21世紀中葉的戰略部署,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過程中也注重對地域之間、城鄉之間和國際國內局勢進行戰略規劃。前者如60年代的「三線建設」戰略、80年代的「兩個大局」區域發展戰略,以及21世紀以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等戰略;中者如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後者如「一帶一路」倡議等。此外,中國共產黨還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等協同各戰略舉措推進,加強其間有效銜接,保證了整體建設的有效推進。
提升黨的戰略部署能力的著力點
適應條件變化,調整和完善既有戰略部署。戰略部署能力是黨的問題意識與發展導向有機結合的體現。業已形成的戰略部署除解決現存問題外,也應具有前瞻性,能夠在外部條件的變化中保持韌性,未雨綢繆,贏得主動。這一方面要求黨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做出適應內外環境和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戰略決策。另一方面也應在戰略部署和執行中富於創造性,達成戰略原則性與戰術靈活性的有機統一。為此,應在公共政策層面合理擴大各類戰略決策過程的開放性,完善輿論監督、社會監督的實現方式,做到頂層設計與問計於民的有效結合。在戰略決策和執行遇到挫折或阻礙時,能審時度勢,及時反思、修正和糾偏,保證戰略部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健全戰略部署的落實機制。機制即處理問題的方法路徑,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多樣性和微觀性,宏觀戰略部署必須配合相關的運行機制才能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為適應於戰略部署和推進的需要,應完善政務、黨務、立法、司法、財政等的規範化和公開化建設,促使各國家機關各司其職,為推進戰略部署提供治理體系方面的支持。同時,理順黨的領導、政府治理、社會和經濟等主體之間的關係,加強其間協同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建設,降低戰略運行成本。再者,把相關訴求的滿足和問題的化解納入合理合法的渠道,減緩主體利益、活動方式方面的衝突對整體戰略的衝擊。
提升黨對各主體、要素的協調整合水平。在戰略部署的實施過程中,作為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對多元主體、廣泛要素的協調與整合必不可少。為此,需不斷完善黨的組織體系、價值體系、紀律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健全調查研究、群眾教育、輿論宣傳、組織生活等機制,實現黨對國家職能部門關係的有效協調,對民眾訴求、社會輿論、發展形勢的準確把握,以此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確保戰略部署推進不受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影響而發生偏移。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