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現代化」是如何提出與發展的

2020-11-27 新華網客戶端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在舊中國傷痕累累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著手謀劃新中國的發展,在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問題上,先後提出工業化、農業機械化和「四個現代化」的發展路徑,改革開放之後又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對「四個現代化」的內容不斷拓展深化,體現了我們黨在發展目標上的與時俱進。

  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路徑選擇

  新中國成立初期,恢復被破壞了的工業和農業,只能先從興修水利、修築鐵路、製造化學肥料這幾項工作入手。因此,我們黨制定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就是要實現「國家工業化」。之後,我們黨又進一步提出「兩化」,將「國家工業化」改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另外加上「農業社會主義化、機械化」。1954年,毛澤東在領導起草國家憲法時明確提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總目標和「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的總任務。工業化方面,我們爭取到蘇聯援助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為新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基礎。在農業恢復方面,根據當時經濟狀況和支援抗美援朝的需要,決定先從根治淮河入手,同時在全國各地大搞興修水利工程,初步解決了淮河、長江和永定河流域的燃眉之急。

  1954年9月,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四個現代化」:「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後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窮,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1956年黨的八大通過的黨章又把「四個現代化」寫進了總綱中:「使中國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

  從提出「一化」「二化」再到「四化」,體現了我們黨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提出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對於鼓舞全國人民士氣,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鞏固新生政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依據認識和形勢變化調整「四化」內容

  一是把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歸到工業現代化裡面。交通運輸業不僅僅是修建公路、鐵路、航道、機場等基礎設施,還有很多是屬於工業的範疇,如修建基礎設施的工具、製造運輸工具汽車、火車、船舶、飛機等。周恩來1957年8月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說明:工業是包括交通運輸業在內的,交通運輸業是要先行的,但要全面安排。從此,交通運輸業現代化就不再單獨列出。

  二是增加科學文化現代化及又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毛澤東1957年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指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後來我們黨認識到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和對工業農業和國防現代化的重大影響,又把「科學文化現代化」表述為「科學技術現代化」。周恩來1963年1月在上海提出:「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

  三是把國防現代化先移出後恢復。面對世界形勢向更加和平的方向發展,為了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周恩來提出要把國防工業放慢一些,於是在之後幾年時間裡,也暫時不提國防現代化,只提工業、農業和科學文化這三個現代化。到1959年,毛澤東提出仍要加上「國防現代化」。1959年12月24日,周恩來在黑龍江省幹部會議上作報告時指出,「使我們的國家更快地成為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和現代國防的社會主義強國」。1960年3月18日,毛澤東在談話中又重申了四個現代化的提法。他說:「使我們可以建設我們國家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和現代化的國防。」

  1964年,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975年1月,周恩來在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發出「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號召。我國的「四個現代化」的提法就一直延續至今。

  不斷完善和拓展「四化」目標內涵

  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對實現現代化提出了「兩步走」的設想。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1975年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對三屆人大提出的「兩步走」又細化了具體時間安排: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鄧小平從國際國內發展現狀出發,把現代化目標調整為70年時間跨度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鑑於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目標中的前兩步目標已基本實現,江澤民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上對「第三步」發展戰略進一步細化,變成時間跨度50年的新「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世紀中葉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胡錦濤將我們黨現代化的目標概括成「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到建黨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之後的30年又規劃了「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奮鬥15年到2035年,提前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再奮鬥15年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石平洋)

相關焦點

  • 「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
    但是毛澤東仍然對建立新中國的目標進行了思考,並在中共七大提出的建設一個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的富強的新中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建立強大國防的內容。這使四個現代化的思想又進一步。1953年,毛澤東和黨中央公布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 四個現代化宏偉目標的提出
    23日,周恩來在這次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從「擺脫落後和貧困」必須具備的條件出發,提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這是新中國領導人第一次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概念。這是毛澤東主席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開幕式上致開幕詞。
  • 1964年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來龍去脈
    鳳凰衛視9月17日《騰飛中國》節目播出「1964年『四個現代化』的來龍去脈」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正式和完整地向全國人民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 周恩來與四個現代化
    周恩來是我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中最早提出四個現代化奮鬥目標的領導人。從新中國建設與發展歷程看,作為國務院總理,他領導了新中國的各項經濟建設,組織編制並實施了第一至第四個五年計劃。從四個現代化的坐標看,這些無疑都是中國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個具體步驟和階段。周恩來矢志不渝,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儘管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時間被推遲了,但周恩來關於中國「四個現代化」的一系列思想卻並不因此失去其閃光的價值,相反,愈久彌新,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聚焦四中全會丨從「四個現代化」到「五個現代化」
    海外媒體熱評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認為,中國的「四個現代化」走向了「五個現代化」。  這是一句大實話,也是一個客觀的評價。  歷史不會忘記,1964年12月20日到1965年1月4日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周恩來在會上向全國人民宣布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975年召開的四屆人大重申這個發展目標。
  • 1963年1月29日 周恩來提出四個現代化
    1963年1月29日 周恩來提出四個現代化1963年1月29日,周恩來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
  • 四個現代化何時提出來的?
    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明確的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並宣布: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
  • 「四個現代化」是怎麼提出來的?
    「四個現代化   1954年9月,周恩來在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
  • 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演進歷程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標誌。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都極為重視現代化建設,從「四個現代化」到「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演進。  1964年12月,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 歷史上的1月4日 周恩來第一次提出四個現代化
    他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表其長詩《四個四重奏》而榮獲194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還有詩集《荒原》《抒情歌謠集》等。  1965年1月4日,第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閉幕。周恩來總理在大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四個現代化。周恩來在報告中號召全國人民「在不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 鄧小平「三起三落」 提四個現代化遭遇四人幫
    核心提示:1964年12月21日,周恩來總理在三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宣布,中國今後的戰略目標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
  • 何傳啟闡釋人類文明進程四個發展周期
    圖為世界現代化論壇聯合主席、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演講。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振紅) 「人類文明包含許多文明要素,有些文明要素的變遷遵循進化論,有些文明要素的變遷具有周期性;如果把人類文明看作一個有機整體,根據其核心要素(生產力和勞動力結構)的發展水平和周期性,可把從人類誕生到21世紀末的人類文明進程的前沿過程分為4個發展周期和16個發展階段。」
  • 海外網評:14億人進入現代化,加速人類文明進程——四評「新發展...
    (圖源:新華社)  剛剛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標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對2035年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如今,藍圖已經繪就,奮進正當其時。
  • 【如何推動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證協安青松提出四個「必須...
    2020-12-02 15:25:34來源:FX168 【如何推動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證協安青松提出四個「必須」】中國證券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安青松表示,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必須建設高質量的投資銀行和財富管理機構,沒有高質量發展的投資銀行,就沒有成熟發達的資本市場。
  • 鄧小平: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
    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文中指出,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這四項是: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 現代化在統籌協調中邁進
    1978年召開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黨在現階段的政治路線,概括地說,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個現代化。」 「四個現代化」的概念形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雖然當時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國發展的迫切要求和正確方向,但受制於實踐和時代的限制,其內涵還不夠完善。
  • 習近平曾看望錢偉長 稱其是四個現代化創導者
    當年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黨中央向全黨、全國發出了「改革開放」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號召。此時的錢偉長奮起之情油然而生,他以空前高漲的熱情擁護改革開放,投身「四個現代化」建設,他那些沉寂谷底20 年的科研成果與心得也像噴泉般噴發而出。
  • 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
    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   1986年1月17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
  • 十一大黨章恢復八大四個現代化的提法
    它恢復了八大關於把中國建設成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提法。在內容上與九大、十大黨章比較作了較多的修改。譬如:在總綱及有關條款中增寫了關於民主集中制的內容;在黨的中央委員會,地方縣和縣以上、軍隊團和團以上各級黨的委員會,都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提出黨要認真執行「任人唯賢」的幹部政策等等。
  • 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實現這個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提到「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託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