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在舊中國傷痕累累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著手謀劃新中國的發展,在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問題上,先後提出工業化、農業機械化和「四個現代化」的發展路徑,改革開放之後又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對「四個現代化」的內容不斷拓展深化,體現了我們黨在發展目標上的與時俱進。
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路徑選擇
新中國成立初期,恢復被破壞了的工業和農業,只能先從興修水利、修築鐵路、製造化學肥料這幾項工作入手。因此,我們黨制定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就是要實現「國家工業化」。之後,我們黨又進一步提出「兩化」,將「國家工業化」改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另外加上「農業社會主義化、機械化」。1954年,毛澤東在領導起草國家憲法時明確提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總目標和「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的總任務。工業化方面,我們爭取到蘇聯援助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為新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基礎。在農業恢復方面,根據當時經濟狀況和支援抗美援朝的需要,決定先從根治淮河入手,同時在全國各地大搞興修水利工程,初步解決了淮河、長江和永定河流域的燃眉之急。
1954年9月,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四個現代化」:「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後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窮,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1956年黨的八大通過的黨章又把「四個現代化」寫進了總綱中:「使中國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
從提出「一化」「二化」再到「四化」,體現了我們黨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提出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對於鼓舞全國人民士氣,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鞏固新生政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依據認識和形勢變化調整「四化」內容
一是把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歸到工業現代化裡面。交通運輸業不僅僅是修建公路、鐵路、航道、機場等基礎設施,還有很多是屬於工業的範疇,如修建基礎設施的工具、製造運輸工具汽車、火車、船舶、飛機等。周恩來1957年8月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說明:工業是包括交通運輸業在內的,交通運輸業是要先行的,但要全面安排。從此,交通運輸業現代化就不再單獨列出。
二是增加科學文化現代化及又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毛澤東1957年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指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後來我們黨認識到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和對工業農業和國防現代化的重大影響,又把「科學文化現代化」表述為「科學技術現代化」。周恩來1963年1月在上海提出:「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
三是把國防現代化先移出後恢復。面對世界形勢向更加和平的方向發展,為了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周恩來提出要把國防工業放慢一些,於是在之後幾年時間裡,也暫時不提國防現代化,只提工業、農業和科學文化這三個現代化。到1959年,毛澤東提出仍要加上「國防現代化」。1959年12月24日,周恩來在黑龍江省幹部會議上作報告時指出,「使我們的國家更快地成為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和現代國防的社會主義強國」。1960年3月18日,毛澤東在談話中又重申了四個現代化的提法。他說:「使我們可以建設我們國家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和現代化的國防。」
1964年,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975年1月,周恩來在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發出「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號召。我國的「四個現代化」的提法就一直延續至今。
不斷完善和拓展「四化」目標內涵
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對實現現代化提出了「兩步走」的設想。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1975年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對三屆人大提出的「兩步走」又細化了具體時間安排: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鄧小平從國際國內發展現狀出發,把現代化目標調整為70年時間跨度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鑑於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目標中的前兩步目標已基本實現,江澤民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上對「第三步」發展戰略進一步細化,變成時間跨度50年的新「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世紀中葉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胡錦濤將我們黨現代化的目標概括成「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到建黨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之後的30年又規劃了「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奮鬥15年到2035年,提前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再奮鬥15年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石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