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9月17日《騰飛中國》節目播出「1964年『四個現代化』的來龍去脈」以下為文字實錄:
何亮亮: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正式和完整地向全國人民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整個國民經濟已經全面好轉,今後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周恩來:我們要在今後建設工作中,進一步認識建設的客觀規律,以便利用這些規律,為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何亮亮:近代以來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為實現強國富民的現代化夢想,先後提出「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等主張,建國之後,中共也在不斷探索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之路。1954年9月15日,毛澤東在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致開幕詞的時候說,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
周恩來在這次會議上指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這是中國第一次明確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構想。
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澤東認為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國防現代化」,至此「四個現代化」的內容被完整地提出來。周恩來將「科學文化現代化」修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
在1964年的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明確提出「四化」的歷史性任務和兩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步用15年時間,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中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第二步,力爭在二十世紀末,使中國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11年之後的1975年1月,周恩來在他主持的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重申了「四化」目標和兩步走的設想,但此時毛澤東仍然堅持革命,絕口不提現代化建設,中國國民經濟又陷入了危機,周恩來也病入膏肓,不久於人世了。
劉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