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大黨章恢復八大四個現代化的提法

2020-11-27 中國網

1977年8月18日中共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是十年內亂以後的第一部黨章。它恢復了八大關於把中國建設成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提法。在內容上與九大、十大黨章比較作了較多的修改。譬如:在總綱及有關條款中增寫了關於民主集中制的內容;在黨的中央委員會,地方縣和縣以上、軍隊團和團以上各級黨的委員會,都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提出黨要認真執行「任人唯賢」的幹部政策等等。但是,由於十一大仍然肯定十大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是正確的,十一大黨章沒能清除「左」傾錯誤的影響,繼續沿用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政策和口號。這些錯誤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才得到徹底的糾正。

(全文載於1977年8月24日《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四個現代化」是如何提出與發展的
    工業化方面,我們爭取到蘇聯援助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為新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基礎。在農業恢復方面,根據當時經濟狀況和支援抗美援朝的需要,決定先從根治淮河入手,同時在全國各地大搞興修水利工程,初步解決了淮河、長江和永定河流域的燃眉之急。  1954年9月,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四個現代化」:「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後的。
  • 「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
    以上說明,第一,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已經把實現現代化作為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基本任務。第二,實現工業現代化是其他現代化的基礎。第三,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的是在保證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第四,這時的四個現代化的提法與後來的提法有區別。
  • 中紀委提出的這八個問題學黨章前一定要弄清
    ……近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在「黨章問答」欄目裡梳理了黨章中一些備受關注的問題,並邀請專家學者撰文進行解讀。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追尋黨章、重溫黨章、學習黨章、尊崇黨章,繼續用黨章指引我們不斷前進。 問題一:新黨員為何要有一年預備期? 《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一章第七條規定:「預備黨員的預備期為一年。」
  • 周恩來與四個現代化
    從四個現代化的坐標看,這些無疑都是中國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個具體步驟和階段。周恩來矢志不渝,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儘管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時間被推遲了,但周恩來關於中國「四個現代化」的一系列思想卻並不因此失去其閃光的價值,相反,愈久彌新,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十七大•中國聚焦:中共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修改後的黨章在重大戰略思想方面的最大新意,是增寫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容。     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說,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嚴書翰說,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溫鐵軍:三個新提法凸顯發展戰略重大轉變
    溫鐵軍說,我國正在經歷轉型陣痛,26年間平均9.5%的高增長,不僅創造了財富增量,有利於推進「增量改革」、形成新的財產及收入分配關係,但同時也累積了社會矛盾,不利於縮小「三大差別」和形成全面小康大目標所必需的和諧社會。
  • 聚焦四中全會丨從「四個現代化」到「五個現代化」
    海外媒體熱評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認為,中國的「四個現代化」走向了「五個現代化」。  這是一句大實話,也是一個客觀的評價。  歷史不會忘記,1964年12月20日到1965年1月4日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周恩來在會上向全國人民宣布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975年召開的四屆人大重申這個發展目標。
  • 四個現代化宏偉目標的提出
    23日,周恩來在這次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從「擺脫落後和貧困」必須具備的條件出發,提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這是新中國領導人第一次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概念。這是毛澤東主席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開幕式上致開幕詞。
  • 「四個現代化」是怎麼提出來的?
    「四個現代化   1954年9月,周恩來在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 「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工業
  • 四個現代化何時提出來的?
    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明確的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並宣布: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
  • 1964年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來龍去脈
    鳳凰衛視9月17日《騰飛中國》節目播出「1964年『四個現代化』的來龍去脈」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正式和完整地向全國人民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 鄧小平「三起三落」 提四個現代化遭遇四人幫
    核心提示:1964年12月21日,周恩來總理在三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宣布,中國今後的戰略目標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四個現代化
  • 談教文衛體,習近平這些提法很亮眼
    講話中,習近平提出許多非常重要的概念、提法,十分亮眼,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也至關重要。  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召開全國教育大會,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全面加強各級各類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強化教材建設國家事權地位,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 使命型政黨擘畫現代化新藍圖
    中國的現代化由之也表現出非常明顯的政黨領導、使命驅動的特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於未來5年至15年現代化新藍圖的制定同樣體現出這一鮮明特點。就此而言,要想切實領會這次全會精神,就必須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對於中國現代化所發揮的領導作用以及作用發揮的實踐機制。  對於現代化使命的自覺認知。
  • 1963年1月29日 周恩來提出四個現代化
    1963年1月29日 周恩來提出四個現代化1963年1月29日,周恩來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
  • 5年後高中公辦學位將達11萬個!東莞全面加快教育現代化強市建設
    資料圖提升「八大品質」  實施「1+12」行動計劃東莞市推進品質教育建設大會對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強調要以著力提升「八大品質」打造「品質教育」。這八大品質是:黨的建設品質、五育融合品質、學位供給品質、結構優化品質、服務發展品質、師資建設品質、教育治理品質、綜合改革品質。東莞教育系統在大調研的基礎上,聚焦提升「八大品質」,謀劃推進「1+12」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已在東莞市推進品質教育建設大會上發出徵求意見。
  • 習近平曾看望錢偉長 稱其是四個現代化創導者
    當年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黨中央向全黨、全國發出了「改革開放」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號召。此時的錢偉長奮起之情油然而生,他以空前高漲的熱情擁護改革開放,投身「四個現代化」建設,他那些沉寂谷底20 年的科研成果與心得也像噴泉般噴發而出。
  • ...反思和時代性大變動的深刻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從哪裡來的
    它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我們頭腦裡固有的,而是在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在我們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過程中提煉出來的,是當代中國歷史性大反思和時代性大變動的深刻總結。這裡,我重點談一談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8個字的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 2018旅遊發展趨勢解讀:四個維度,八大關鍵詞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透露出了一些旅遊關鍵詞,為今年的旅遊業界指明了全新的發展方向,本期旅遊周刊就從四個維度來全方位解讀這八大旅遊關鍵詞。關鍵詞一:全域旅遊報告原文: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專家解讀:通過全域旅遊,促進城鄉旅遊互動和城鄉一體。通過全域旅遊創建,可有效拉動消費,促進經濟發展。
  • 「三個基本」的形成過程和主要內涵
    十七大黨章將「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並列,同時去掉了四個詞語之間的頓號,將基本路線的最後一句修改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十九大報告對基本路線的最新表述為:「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並將其載入了十九大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