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於日前閉幕。新華社特約分析師、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作為研究或者關注中國經濟發展與體制轉軌的學者,他認為本次會議最值得關注的是,全會明確提出了幾個具有方針性的重要概念,這些重要概念與以往經濟體制改革的一般提法有所不同,更清晰地凸顯了與發展戰略重大轉變相一致的深化改革的新內容。
溫鐵軍說,我國正在經歷轉型陣痛,26年間平均9.5%的高增長,不僅創造了財富增量,有利於推進「增量改革」、形成新的財產及收入分配關係,但同時也累積了社會矛盾,不利於縮小「三大差別」和形成全面小康大目標所必需的和諧社會。十六屆五中全會更多面對的是以往「制度變遷」收益可能減少而成本可能增加的局面,這時需要進一步明確的,主要是推進發展戰略轉變的基本原則和與之相關的改革新思路。
溫鐵軍認為,這次會議明確提出了幾個具有方針性的重要概念,這些新概念新提法,更清晰地凸現了深化改革的新內容。
新提法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溫鐵軍認為,這是一個呼應新時期發展戰略轉變的、統領全局的新提法。這個提法不僅與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同時強調的城鄉統籌的指導思想,以及隨後連續4次重申的「三農問題重中之重」一以貫之,而且也反映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的進一步完善。
溫鐵軍說,如果我們能夠根據胡錦濤總書記去年提出的「兩個反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重要思想來理解這個「重大歷史任務」,就會認識到其所針對的兩個問題:一個是以往簡單地強調工業化、城市化,這必然導致城鄉差別加大和社會失衡;另一個是,以往比較注重農業生產,而農村社會文化和農民福利事業的投入相對不足。
有鑑於此,公報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原則性內容是:「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在這之後,過去曾經提過的內容也再次表達:「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在五中全會公報的其他段落中,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關的表述還有兩個方面:一是排除幹擾,繼續堅持「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提法,而不是簡單化地強調「加快城市化」。二是把「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作為與「構建和諧社會」有關的內容予以明確。
新提法二:更加注重社會公平
溫鐵軍認為,這個提法對十六大之前就已經開始、至今仍然延續著的關於「公平與效率」的不同意見爭論,應該有「一錘定音」的作用。並且,這個提法與解決收入分配差距的具體的政策規定有機地結合為一個整體——「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這些表述的概念是十分清晰的,也幾乎是沒有什麼可爭議的。
溫鐵軍說,這個提法是在強調已經被四中全會明確過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理念的段落中予以明確的,其現實指導意義自不待言。
新提法三: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
五中全會公報加重強調「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這種顯然有緊迫感的提法,與這個提法之前有關「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文字,形成了內在的邏輯相關。
溫鐵軍認為,以上三個具有方針性的提法,有助於我們清理思想,深化關於進一步改革的具體政策取向的討論。
(編輯: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