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爭議就沒有新聞,也許正是不斷的爭議,讓深諳媒體之道的溫鐵軍一直受到關注
本刊記者 發自河北定縣、北京
1985年,是溫鐵軍的轉折之年。
以前,他幾乎與農村沒有什麼關係:爺爺是大商人,「舊社會的剝削階級」,父親是人民大學的老教授,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
他呢?新中國成立兩年,就出生了。同樣逃脫不了國家政治運動的影響,國家讓他上學讀書、讓他停課鬧革命,讓他上山下鄉。
1978年,國家改革開放,他才從鄉下回來。次年,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畢業時,他已經32歲,他去了軍隊,給領導當秘書。兩年後,遇上鄧小平百萬大裁軍,他就離開了。學新聞的,想辦報紙,但調動手續還沒辦完,他就跑到西北去「考察」,4個月與北京失去聯繫,這年是1985年。
回來後,他恰好碰到小時候一起玩的「孩子頭」,這個人的父親在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經介紹,他也來到這裡。從此,開啟了他的「三農」人生之路。
基層調研的風氣
這個地方不是別的地方,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是當時中國農村研究和決策參考的「黃埔軍校」。當年的年輕人,現在許多都已成為中國農村政策決策的核心,如陳錫文、林毅夫、周其仁、王歧山、杜鷹等等,溫鐵軍初涉三農與這些人在一起。
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的辦公所在地叫九號院,80年代,從這裡發出的5個「一號文件」,讓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比溫鐵軍早3年來到這裡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樹凱寫文章評價說,「當時的九號院,名副其實地執中國農村研究之牛耳,可謂『極一時之盛』……但是,我們不知道,有什麼力量還能創造類似的輝煌。」
同樣在這裡工作過的老人姚監復回憶說:「這群人不搶人,不搶錢,到最後連個房子也沒有。當時批汽車,差價好大,我跟杜老(杜潤生)說,我們留1000輛行不行?杜潤生說,什麼?不留了。我說留100輛怎麼樣?杜老說:不留,一輛也不留,全部放到下面去。」
剛來的時候,溫鐵軍只是負責編輯內刊。他一邊編內刊,一邊學習各種農村知識,並逐漸也開始下農村調研。
在溫鐵軍的人生記憶中,農村政策研究室及後來的農村改革實驗區的工作是「美好的時光」,這也是他每次演講要提到的,「我其實只是個調研員而已,了解了一些基層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