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7~8日,以「城鄉一體化:趨勢與挑戰——中國『十二五』時期的農村改革」為主題的第69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於海口舉行。搜狐財經作為戰略合作夥伴從現場發回如下精彩報導,下面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的現場發言內容:
溫鐵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首先感謝會議的主辦方提供這個機會,讓我向大家匯報一下學習體會,特別是上半段領導講話之後,這個匯報學習體會更是必要的。先說一句愛因斯坦的話,他說「不可能用造成這些問題的思路去解決問題」。這個道理是很清楚的,我們現在出現這些問題的思路其實我們大家都很清楚,我們能不能還用這些思路去解決這些問題呢?愛因斯坦說不能,也許我們說能,創造奇蹟吧。
先看一下,其實我們現在面臨的既有城市化又有去城市化的問題,實際上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應該說是我們進入了一個資本過剩的階段,此前我們是資本短缺,大家都知道在發展主義導向的發展中國家,無論何種主義,何種黨派,只要你面臨經濟基礎領域中的資本短缺,政府都會親資本,這都是必然的。而只要你引入外資,就會按照外資的要求來構建該國的上層建築,也因此必然造成對外的主權負債,這幾乎是無一例外的。因此不論何種主義,意識形態固然重要,但在經濟基礎這個決定性因素麵前似乎就退而居其次了。只有告別了資本短缺時代才有可能出現戰略性的政策體系調整。現在我們進入了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都過剩的時代,也因此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等相應提出,這本身就是回應階段性變化的產物。第二個階段性變化也得提,這裡面沒有寫,我在內部的會議上和一些國外的會議上提了,這個會上概括性引述一下。
出於善意,我們在2003年10月份頒布了農村土地承包法,全面穩定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是好事,但任何事物都是兩面性的。剛才陳錫文主任講到日本是長子繼承制,我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今後永遠不再分地制度比長子繼承制有過之而不及。鄉土社會過去賴以生存的機制,其中的一個是分家析產機制,因為分家析產不至於產生嚴重差別,因為分家析產需要勞動力維持,但這兩個東西都在帶有政府善意的法律出臺之後都不再存在可能了。因土地不能再分而使得現在所謂的新生代農民工正在自我階級化、自我政治化,這也逐漸演變成了新的變化,也就是重大的社會結構變化。新生代農民工變成了新的工人階級,因為他不再是過去的農村小資產者。以前為什麼叫「打工者」,他家裡都有一份產,我們叫做「小有產者」,他們部分勞動力是小有產者派生的打工者。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收入,以防止小農經濟不足以擴大再生產,你把這部分擋住的時候,這一部分人就變成了新一代的工人階級,對抗性矛盾將在今後一段時間主導社會結構變化,這一點我們必定會再重複昨天的故事,不如講一點新故事吧。同理,中國的資產階級是不是也有了自我階級意識,從一個自在的階級變成自覺的階級了呢?多大程度上能夠從政府經濟中自我異化獨立成一個階級,這需要一個過程。當這兩個對立階級都成為獨立的階級的時候,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將會出現經典意義的變化。
重大矛盾在於歷史階段性變化,我們已經應該告別親資本的政策體系了,應該變成親勞工、親貧困,這個變化正在發生,但因原有利益集團很難被調整,因此出現了變化。需要講到,這個階段恰恰是人類安全、社會安全最容易產生矛盾並且爆發的階段。最近社科院的報告有關方面的分析認為最近十年中國中產階級的人群將從1.3億上升到7億左右,相應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我們說這不能解決什麼問題,因為儘管中國會有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但始終是金字塔結構的,因此中國仍然在未來可見的十到二十年內還是一個勞動力總量不斷增加的國家。我們每年相對能夠解決的新增就業大約在1千萬以下,我們新增的就業恐怕不在這個數之下。未來2010年之後中國會有9億以上的勞動年齡人口,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主義,任何體制、任何制度、任何政治能解決9億以上的勞動力就業問題。我接觸過的所有的西方人士也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我跟他們說,能不能搬用你們的體制解決我們的問題,他們說千萬別,你們還是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吧。我們看,現在中國人有8億勞動力,當我們講到第二個重大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的時候,就會演變成直接威脅所謂社會安全和人類安全的問題,這時候我們再用微觀的機制來分析,就很難解釋這一些重大的宏觀社會結構變化了。
這一點可能還得再講一下,中國的農村條件本身不足以養活這麼多的人。我們知道我們是一個在地理位置上和西亞北非乾旱帶相似的地區,中國有季節性的降水,有所謂的灌溉農業,如果把村舍文化破壞掉,就沒有村舍這種理性;沒有村舍理性,灌溉農業就無法維持,非灌溉與灌溉之間的產量差別是70%。如果我們只用所謂現代農業的方式,增加現代要素投入,其結果一定會造成農業成為高汙染的行業。大家知道最近剛剛公布的全國汙染普查指出,農業是第一大面源汙染的來源,佔全部的47%,超過了城市生活汙染和工業汙染,這是我們以有限資源追求高產量必然帶來的結果。農業問題絕不是簡單的過去說法,我們面對的新問題是如何使農業不再成為一個過度汙染的領域。怎麼解決,因此中央提出農業多功能性,這個我不多講了。
農業另外一個問題是越多的農業就越貧困。從世界各國的分布圖中看,這似乎是發展主義導向下難解的一個問題。只要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就都是貧困的國家,當然以工業為基礎的國家是中等發達國家,以城市為基礎的國家是高度發達國家。我覺得討論最好複雜一點,這張圖告訴大家,上面那個打圈是農業國,屬於高度貧困的國家;這一部分(中間)是所謂工業化的國家,正在轉型的國家;(左下角)這部分是城市化、工業化的國家,不貧困的國家恰恰是工業化、城市化搞得好的國家。我們到底怎麼走,我們的城鄉二元結構就產生於我們追求工業化的過程,無外乎是兩大資源的流出:第一就是勞動力,計劃經濟也是大規模使用勞動力替代資源稀缺的資本;第二就是通過以鄉為單位的人民公社成規模發展規模農業,使中國完成了工業化的原始積累進入了工業化。同時因為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過程,使得工業化內生機制導致了排斥農業發展的結構。在這個過程中間,不僅農業提供了剩餘,而且農業承擔了工業化過程因大起大落帶來的問題。中國自1949年以來已經有了七次金融危機,每次都等著「三農」軟著陸,他就軟著陸。
我們現在面對巨大的問題是嚴重的不安全,因為我們大量的原材料、能源要靠進口,從2002年以後中國的食品也出現貿易逆差了,也就是進口大於出口,所有的進口基本都在嚴重不安全地區,而我們又沒有任何保障中國原材料和能源進口的能力。美國靠霸佔軍事基地,他的軍費佔了世界軍費支出的一半,我們不知道靠什麼,這不是我研究的領域了,比較麻煩。為什麼內部社會安全問題也很嚴重呢?是因為大量的積累,從「三農」積累,導致農民生存所需要的要素大幅度減低,即使能夠隨工業化增加,也不過從過去零點幾公頃提高到現在兩公頃,這意味著中國老百姓說的「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但這絕不意味著改善。放棄那個夢吧,這個世界上找不到農業現代化成功的典範。
我們看,當這樣大量的資源流出的時候,農業剩下的剩餘是否可以足以支撐現代上層建築。這些事情不僅今天,百年來歷朝歷代、歷黨歷派沒誰解決好過鄉村治理問題。到我們這兒為什麼上世紀90年代鄉村問題更嚴重?財政佔比在1993、94大規模推進經濟改革的年代下降到最低,11.3%,連城裡的幹部都無法養活,更遑論支撐鄉村的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導致了80年代以來的三次圈地,90年代來以地生財,當代的曲線很小了,那是因為50%以上不報,違規違法徵佔,現在叫「以地套現」。三次圈地各有各的特徵,第一是生產性的,第二是消費型的,第三轉變成負債性的,現在有多少萬億的土地負債誰也說不清楚。
怎麼解決過剩的矛盾呢?現在我們走向了城鎮化。1998年第一次面對東亞金融危機的時候,是加快城市化,加快城市投資,化解了98年的危機,現在正試圖通過新農村建設化解新的資本過剩。任何一次達到資產值的投資都會帶動資源要素的大規模流出,農村中資源要素流出,年輕勞動力要素流出,剩下的就是「草根」了,「草尖」被掐走了,勞動力只有殘值,外部資本想進入,不能資本化老人婦女,農村中剩下的「草根」
這部分是很難被賣入資本來資本化的,唯有保留鄉土社會的傳統文化。剛才陳錫文主任講的我百分之百認同,要對鄉土社會文化有一種敬畏,沒有他們就沒有各位的今天,如果破壞掉了,我們不可能有穩定。怎麼保留住農村社會的鄉土文化,加強鄉村治理,是新的工程,也是未來「十二五」希望各位官員考慮的問題。
大家看圖片上表現的老人、婦女們如何被組織起來,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幫助他們提高,組織化,把社會資源、文化資源變成社會資本,才有可能與外部的投資資本做談判,才有可能多多少少保護一點真正「草根」的弱勢群體的利益,這些事情我們正在做。時間有限,就不多講了。
總之,我們希望大家不要僅僅關注經濟問題,也多多少少關注一點鄉土社會如何治理、鄉土社會如何可持續的問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