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溫鐵軍在北京接受《環球人物》專訪。(記者 侯欣穎 攝)
《環球人物》記者 李雪
人物簡介
溫鐵軍,1951年生於北京,著名三農問題專家。1968年插隊,1979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後在多個中央和國家機關從事政策研究,2004年開始擔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兼鄉村建設中心主任,2013年辭去院長一職務。
每個領域,都有那麼幾個永遠值得採訪的人,無論這一刻他在浪尖或低谷,抑或默不作聲。在三農領域,溫鐵軍就是一個。從17歲到山西汾陽插隊,到耳順之年仍帶著一撥人搞鄉村建設,他始終沒離開過農民、農村、農業。別人覺得不可為,他也要勉力為之。
溫鐵軍說自己過去是「因人睚眥拍案而起」,誰給個白眼就能拍桌子打架,「現在脾氣大改了」。整個採訪和拍照過程中,他始終平和地笑著。談話間,他老是笑眯眯地揭短:笑眯眯地講他一手創辦的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被取締;笑眯眯地講「小毛驢」那群愛鬧彆扭的年輕人;笑眯眯地談及理論界「內生的反智」——有人說他從來不點人名,卻一竿子打倒一大片……雖然性子平和了,但那股較真的勁兒一點沒變。
沒做怎麼就說不成呢
9月18日晚上,溫鐵軍在中科院做了一場名為「新農人的烏託邦實踐」的演講,他對臺下的年輕聽眾說:「我最希望的是你們自己組織起來,把小區綠地改造成市民菜園。」頓時,臺下一片交頭接耳。「其實這在發達國家是很普遍的現象。別說不成,你們沒有試。我剛實踐生態農業的時候壓力非常大,現在幹了十幾年已經遍地開花了。我只是一己之力,你們這麼多人,沒做怎麼就說不成呢?」
做,這正是溫鐵軍一直堅持的。他說自己是Doer,直譯就是幹人。
上世紀90年代初,他就呼籲三農問題,「不能只強調農業政策,不講農村,更不講農民。眼中有數、心中無人!咋行?」1997年,主持了一次關於農村股權流轉的會議讓他在單位靠邊站了。「官本位體系中,想保持獨立人格很難,唯一辦法是找到潔身自好的藉口。為此,我不抽菸,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不下棋,不打牌。」當年住在機關大院,溫鐵軍是有名的半仙,常在古樹下練氣功,其實只是為了躲開那些吃喝玩樂。
閒下來的溫鐵軍沒閒著,根據農村試驗區研究成果寫書、讀學位,研究近代經濟史。也正是從那時起,他開始反思資本深化帶來的三農問題。
2003年,溫鐵軍與幾家單位合作在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成立了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實驗循環經濟和生態農業,組織農民成立合作社。在那裡,他請來海外著名建築師教農民使用糞尿分離的生態廁所;他的妻子還認養了一頭小毛驢,並給它起了個名字「教授」——當時,溫鐵軍剛到人民大學當教授。
2008年,「小毛驢」不再只是一頭驢了,它成了國內社區支持農業(簡稱CSA)的第一個標杆。幾年下來,社會化農業不脛而走,5萬多人自發參觀學習;CSA農園也發展到200多家。溫鐵軍身邊也聚集了一群熱情而堅定的實踐者,邱建生、何慧麗、劉湘波、石嫣、程存旺、嚴曉輝、鍾芳等等,他們有的早在2001年就開始推進自下而上的草根化的鄉村建設了。
同時在改變的,還有社會思潮和國家政策:關注三農問題,提倡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多功能農業,關注食品安全,通過合作社法……但對此,溫鐵軍只是謹慎樂觀,「不要簡單寄希望於某一個政策出臺你就怎麼樣了,畢竟利益結構是多樣化的。政府肯定都有善意,但能有效節制資本、規範利益集團的獲利行為,才是真正意義的治理。」
按照溫鐵軍原來的想法,60不做、70不述、80不說。「60歲體力差了,事情交給年輕人做;70歲,調查研究能力差了,就不寫東西了;80歲,思想更新能力也不行了,就不要瞎說些老話幹擾別人了。」
但他做不到,今年63歲的他更忙了。「我想形成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群體,讓他們自覺和農民群眾相結合,否則農民的很多東西是盲目的,甚至被激進所誤導。我參與新建了兩個學院,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和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村建設學院,加上北京的人大鄉村建設中心,基本上構成一個三角;還有很多高校戰略同盟軍,中國農業大學農民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嶺南大學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文化研究中心等等。這些年,我們資助、培養了十幾個鄉村建設博士、幾十個深入基層的碩士,他們支撐著遍布全國的鄉村建設運動。學術界多產學霸,年輕人想說點什麼,很容易被掐死。但我這個年紀不用怕,所以,我還得再繼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