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亂翻書」(ID:luanbooks),作者 潘亂,36氪經授權發布。
今年頭條生機大會,沒有發布希麼大的戰略和產品,朱文佳只是說要練好基本功:「無非是內容做得更好一點,推薦做得更準一點,創作者服務做得更到位一點。」
大會的主題是「致敬真知灼見」,代表著頭條內容生態進入了專業、聚焦的階段。內容層面,新聞資訊和泛知識是基本盤,頭條發現新的增量是專業作者,為此成立了今日頭條奇點工作室幫助1000位作者更好創作視頻內容。創作者服務層面,推出「頭條行家計劃」,該計劃將從個人品牌打造、流量和現金扶持、內容變現力提升各方面幫助專業作者成長,預計在未來一年幫助1萬名「行家」創作者收入10億元。
圖:今日頭條內容生態總經理洪緋
感覺上,市場已經過了爆發性的增長階段,各家都很難在產品機制上做出大的創新,競爭已經進入到了陣地戰。今天對大家提出的要求,都是把基本工作做好,把產品體驗做好,把做一個推薦產品需要的各個基礎要素都做對,之前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把它調整過來,靠這些一點又一點的基本功改進來贏得用戶。
在這做好各個基礎要素和抓關鍵事情促增長的過程中,我察覺到了一些新的變化。
信息流產品最在意規模和效率,極度理性,但是內容又是非常感性的事情。
我記得6-7年前,除了今日頭條,所有新聞門戶管理層都對「優質內容」有一種謎之自信。但今日頭條是做用戶產品的,圍繞用戶真實需求出發。因為相較於今天美國大選的進展,我可能更關心家門口的地鐵口有沒有修好。「專業」的判斷未必代表「用戶」真實的需求。
推薦系統是去中心化的,核心產品邏輯是讓機器為每一位用戶從海量內容中找出TA最可能感興趣的內容。但到今天頭條的熱榜,都是要經由運營判斷的,是中心化的。熱榜想要解決的用戶需求是:在頭條看熱點的效率,還是不夠高,希望有個地方能看到此時此刻最重要的熱點。
我是說,一個內容質量好不好重要不重要,推薦是看不出來的,還是要有對內容理解的感性的內容。需要理解內容的人和工程師,還有審核團隊配合好。同時也需要做內容的人有一定抽象能力,能夠把主觀相對客觀化原則化出來。比如說內容怎麼做分類,怎麼把質量做出來,怎麼把問題能定義清楚,最後再通過一些指標來驗證。
做內容產品需要理性和感性結合。如果偏信一端,最後大概率是標題黨和搬運工畫風很奇怪,或者是曲高和寡指標收入不斷掉難以為繼,都沒辦法形成一個健康的內容生態。
今日頭條主要靠feed分發,效率非常高,然後把固定化分發的熱榜放到首頁,它一定會影響人的效率。但這事又不能完全數據驅動,那如何融合做出決定?
第一是要相信自己作為用戶的感受。就是有些用戶想要省時間,在短時間內快速了解此時此刻最重要的天下大事。比如疫情期間用戶就是來看疫情不看別的,從自己感受就能知道需要這種中心化分發。第二是做用戶研究,用戶訪談或者調研問卷,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用戶怎麼想這件事,有時事情只是很簡單的道理,不見得什麼事情都能靠一種方法解決。
另外,熱榜除了首頁固定入口,整合的熱點內容還會出現在信息流中。熱榜這個產品,可以視為是頭條一橫一豎中的新變量,整合各種體裁的新內容形式熱點專題,嫁接頭條的個性化推薦分發,這是拓展消費規模的新形式。
至於怎麼去調整生態,搬運的流量怎麼控制,如果結果指標下降怎麼辦?這中間需要更多看下過程指標,要一點點看這件事。如果只看結果的大指標,短期很難夠到,但可以找到一些靈敏指標,讓同事作為普通用戶來感受產品的內容畫風,希望量變形成質變。在市場競爭從增量變成存量的時候,平臺的競爭優勢可能就得這樣一點一滴來建立。
首先要相信感性與理性結合是對的,之後再反過來找路徑。
沒有任何一個平臺能夠靠低質和搬運做大。
去年生機大會朱文佳提過今日頭條的戰略是一橫一豎:「一橫」是儘可能豐富的內容體裁,「一豎」是儘可能多的分發方式。如何更好地組織生產,如何更好地分發內容,今年感覺也是這個脈絡的延續。
2018年初,我曾經認為《微頭條前路黯淡》。理由是微頭條一直跟在微博後面做,頭部大V沒人格,刷微頭條跟刷頭條沒差別。微頭條是 UGC 產品,內容本身不是標準化的,以頭條號那套標準化內容方法論來打,解決不了用戶預期問題,我為什麼來這裡看?
微頭條很長一段時間裡數據也是負的,直到今年才終於做正。
指標是負的,為什麼微頭條能夠堅持下來,業務又是如何做正的?
我問頭條相關同學,他說這個事本質上是個經濟學問題。微頭條在效率上比文章不差的,生產效率更高生產成本更低,微頭條獲取流量的效率更高。能夠發微頭條的人一定是比寫文章的人更多的,做短內容能夠在更大範圍內撬動生產。這件事邏輯上講得通理論可行,如果沒做正那可能是一些事情沒做對,執行上出了問題。
至於具體做了什麼工作,無非就是「推薦做好一點,質量做好一些,創作服務的更好一點。」把基礎要素做對,把內容生態和用戶洞察做好,把之前一些不是特別好的地方調整過來。
比如美食內容,為什麼社交媒體裡面大量白領女性都是做烘焙內容的生產,因為很多沒工作的家庭主婦需要學烘焙做微商補貼家用。頭條的美食類內容,則比較多食譜菜譜,因為對於頭條的用戶群體來說實用能上手。或者是在頭條刷科技類內容,除了公司類的資訊,會看到很多一線從業者,比如晶片從業者、電氣、工程師等。法律類的內容,則是熱點法律點評、法律科普類的內容多,民法刑法商法執業律師覆蓋率高。當然除了指醫生律師教授學者這類專家,頭條上也包括汽修工、母豬飼養員、裁縫等各行各業的人,還有很多行業人士的創造力沒有被開發出來。
今天用戶看新聞資訊的首選APP還是今日頭條,圍繞認知下來,資訊有哪些?這些是基本盤。比如說各個新聞的內容覆蓋,核心媒體的入駐,推送快速準確及時。比如說臺海領域,大家基礎信源都來自幾家核心媒體。但在解讀層面,頭條上有很多人格化的作者,比如中國臺灣的邱毅和寰宇全世界,有很多嘉賓和主持人都在頭條上面。
行家作者的定義是指:
一線的實踐經驗,對本行業的工作有鑽研、有洞見
擅長總結、熱愛分享與表達輸出
渴望收穫影響力為社會創造價值
如果把內容分作三種,資訊、知識和娛樂,在資訊這件事上大家信源差不多,那實際差別就是在內容的解讀和對事情不同的看法,泛生活本質上也是知識。今年頭條號百大作者分布,生活類45人,知識類35人,娛樂類和和資訊類各10人。這個數字其實非常說明問題,證明現在市場對有價值的和重要的內容需求度更加旺盛。
另外在刷一些熱門抖音視頻時,下面會有相關閱讀的入口,點擊會跳出頭條的文章。圖文和視頻的跨端互補,兩大內容池聯動,增加了新的內容發現和消費場景,這意味著未來會有更大的消費規模。
頭條推動行家作者在頭條創作分享,結果差異化就落在了多元的觀點,全面的解讀,理性的思考,專業的經驗。今年頭條的品牌理念也升級為「看見更大的世界」,背後是頭條作為一個通用信息平臺的社會價值的思考:
我們希望讓更多來自各行各業的真知灼見,被更多的人看見,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因為這些真知灼見,能提供給用戶更多的指導、更多的觀察視角,能夠讓用戶看到更大的世界。
圖:今日頭條CEO朱文佳
字節跳動旗下產品一直在解決內容的創作、分發和互動問題。
今日頭條最初做聚合,解決了內容的分發,推薦算法對於編輯和訂閱主導的內容產品是代際的提升,但機構媒體和自媒體老師們都是一處水源供全球,頭條更偏推薦和分發而非創作。
抖音解決了內容的創作難題,圍繞內容創造工具和創作者行為邏輯做思考,背後都是圍繞攝像頭和背後的人做思考優化,這些用戶和內容只能在抖音裡完成創作、分發和互動。
因為創作者才是一切的源頭,做好內容生態要從生產源頭抓起。創作者來了之後,需要給他們提供很好的生產工具和素材來刺激生產。生產關係這塊,不能老指望創作者用愛發電。要解決好創作者與消費者,創作者與平臺,創作者與變現各種關係。
頭條是業界首先主動向創作者發錢的產品,各種扶持政策幫助作者獲取影響力和變現回報。2015年也是在這個頭條創作者大會上,今日頭條宣布搞千人萬元和流量分成,拿出真金白銀來扶持和吸引更多的自媒體作者入駐。這個內容補貼的策略迅速把海量自媒體內容迅速引入到頭條體系裡,上線一年頭條號數量從3.5萬個增長到30萬,增加了近8倍。在變化背後,今日頭條的代價是,每月的分成從300萬元增長到3000萬元。
2019年,頭條推出了IPUP計劃,打造創作者個人IP。另外視頻創作體驗端,頭條會在12月份跟剪映打通,作者可以使用剪映並快速發布到頭條上。
對於圖文創作者,或是希望嘗試自媒體創作的新人,平臺內容孵化團隊會參與支持必要的關鍵環節,幫助作者通過視頻形式打造個人IP。兩年的時間打造的作者數從6位來到258位,日均的vv也從280w增長到了7000w;
打造作者包括邱毅教授、央視評論員張彬、國關教授於強、人大飛岸老師、宋忠平、洪晃、三一博士、三農學者溫鐵軍、韓喬生、張之瀛大夫、曾光教授、小紅姐產房、演員周海媚等,近200位泛資訊、泛知識、泛娛樂創作者加入,覆蓋學者教授、媒體人評論員等多個垂直領域。
在過去一年,頭條內容生態工作主要有五項:
搭建創作者成長體系(百粉到十萬粉,不同激勵權益)
完善創作培訓體系(將頭條公開課產品化,已服務過百萬作者)
升級生態管理機制(扶植優質原創,打壓搬運)
協助視頻創作打造IP(為創作者視頻化投入運營人力/流量/資金)
提高創作者變現力(上調圖文分成,開放微頭條/問答分成,接入巨量星圖)
跟網際網路一樣,短視頻也是由淺入深。前幾年刷短視頻還是顏值舞蹈當家,今天更多已經是生活和知識了,平臺內容正在泛資訊化。在短視頻這個媒介裡面,內容也將會是由淺入深,會有越來越多的信息和知識以視頻的形式呈現,會有更多的深度垂類被覆蓋。
比如我是一個圖文轉視頻的創作者。為什麼做短視頻?因為閱讀有門檻,視頻沒有。「視頻化的內容,比圖文更立體,交流感更強,很多作者在轉做視頻類內容之後,也在所在行業領域有了更高的可見度,用自己的個人品牌在行業內收穫了影響力。」
比如上周日我有事去頭條新辦公地點食堂吃飯,竟然有同學認出我偷拍並發到了微頭條上。這是我之前寫了多年文章和上千條微頭條沒發生過的事情,應該跟我開始在視頻裡露臉有關。
信息的視頻化,其實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