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線條不僅是說明工具,有時也是思考的輔助工具。事實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可以用一根帶有箭頭的線條輔助說明或思考。本文通過諸多例證,向讀者演示如何有效利用線條來幫助思考。本文來自作者 李笑來,36 氪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新生大學」(ID:xinshengdaxue)。
當年我在講課的時候,很不喜歡在課堂上用投影儀播放 PPT 來替代黑板。說明過程中,寫寫畫畫是必須的,電腦敲出來的字顯示在屏幕上當然比手寫在黑板上的好看許多,也確實省心;可一旦需要畫點什麼的時候,就費勁死,更不消說要邊講邊畫了……
其實,寫寫畫畫不僅是說明工具,更多的時候,其實是思考輔助工具,即,不僅是幫別人的,更是幫自己的。
僅僅一條直線,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很多問題。
可以是實線,可以是虛線,可以有起點和終點,可以有很多刻度,可以有箭頭代表方向或者指向終點……
其實,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可以用一根帶有箭頭的線條輔助說明或思考。比如,網際網路上所銷售的商品都有哪些?從最初什麼都賣不了、買不到開始,到現在,都有哪些東西構成了所謂的「電商」?
雖然數字商品、實物、服務、知識、機會……這些「商品」之間並不一定完全是線性關係,不一定完全相互排它,但這樣羅列出來,輔助上一根帶箭頭的線條,是不是感覺一下子有些地方清晰了起來?
The Success Equation 的作者 Michael J. Mauboussin 用這樣一根帶刻度的直線說明技能與運氣之間的關係。有些活動只靠技能,比如象棋,有些活動只靠運氣,比如博彩;而在這之間,有些活動相對運氣更依賴技能,而另外一些活動相對技能更依賴運氣……
這條直線不僅僅是很好的說明輔助工具,事實上更是很好的理解輔助工具。
當然,線條不一定非要是直的。
它也可以是螺旋線。上面這條螺旋線,就可以用來輔助思考一個人的發展、成長過程。從出生開始,逐步學會控制身體(A 點),進而學會控制心智(B 點),最終跨越 C 點,成為無疆行者,進而持續成長、無限成長……
若是再補上一條帶有箭頭的線,可以表示時間,也可以表示高度…… 無論怎樣,補上一條線之後,整體上就一下子立體起來,形成了與之前不太一樣的思維刺激。
兩條直線可以構成坐標。
看起來這麼簡單的東西,人類可真不是從一開始就會的。平面坐標(Coordinate Plane)這東西,至今才四百多年歷史。是誰最先想出來這個東西的呢?那個人叫笛卡爾(René Descartes)。傳說是他小時候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上的蒼蠅,想一個問題:「我怎麼才能描述清楚蒼蠅所在的位置呢?」於是,人類有了平面坐標的概念……
平面坐標系統的出現,使得數學家們瞬間多出來一個強大的思考輔助工具,由此創造了不知道多少奇蹟……
數學對大多數人來說太高深了,不過也無所謂。更多的時候,我們用線條輔助思考的問題其實大多不是數學問題。
比如,大多數人誤以為進步應該是這樣的:
可是,哪裡有那麼一帆風順的進步啊!
進步常常是臺階式的,總是有一段時間完全沒有進步,然後突然上了一個臺階…… 當然,我們最渴望的進步應該是這樣一條曲線 —— 跟複利曲線長得差不多的那種:
很多事物,都可以用正態分布曲線表示,或者輔助思考,比如,科技創新接受度,基本上就符合正態分布……
還有個 Hype Cycle (不實宣傳曲線)值得記住:
我們經常說,「萬物相通」。換個說法,就是類比思維掌握得當,就可以用在很多地方。看看上圖,再看看下圖,形狀差不多啊!
人們在改變的時候,情緒會經歷很多階段。剛開始是焦慮,而後決定改變,然後就開始興奮……(大圖請查看:http://t.cn/RGWGsoY)
1.興奮、害怕…… 拒絕!2.興奮、害怕、感受威脅、罪惡感、壓抑…… 憤怒!
3.興奮、害怕、感受威脅、罪惡感…… 產生幻覺,逃離現實!
4.興奮、害怕、感受威脅、罪惡感、壓抑、漸漸接受、看到未來……繼續前行……
其實,只有第四條路才是唯一的出路。因為最終沒有變化的話,就等於回到起點。人生很長,選擇很多,改變總是必要。於是,隨後還會反覆遇到改變的機會和需求,但凡某一次選擇了第四條路之外的路,在其後的循環中就越來越傾向於難以走出第四條路…… 而反過來,每一次走出了第四條路,就等於給自己下一次選擇第四條路疊加一次成功經驗……
這個曲線叫「哭不了」曲線(哈哈,我開玩笑的,全名是「庫布勒羅斯轉變曲線」,原文是 Kübler-Ross Change Curve)。這張圖形象地說明了「為什麼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其實只不過是想不開造成的」。好奇心強烈的讀者,可以從 Google 這個曲線的名字開始你的「滿足好奇心旅行」 —— 所謂的「研究」(research),真的只不過是那些樂於思考的人在做滿足自己好奇心的事兒而已,沒有好奇心的人做研究,就只能覺得那是個苦差事。
如果坐標這麼畫,就會顯示出一個「四象限」。
在學術文集中,四象限的應用非常多,經常用來說明各種問題。不過,在這裡還是舉個非學術的例子玩吧。
據說,人分兩種,聰明的和愚蠢的(用橫軸左右兩部分表示,左邊代表聰明,右邊代表愚蠢);與此同時,人又分為這樣兩種,勤奮的和懶惰的(用豎軸上下兩部分表示,上邊代表勤奮,下邊代表懶惰)……
那麼左上角的區域,就是那些既聰明又勤奮的人;而右上角的區域,就是那些愚蠢但又勤奮的人;左下角是聰明但懶惰的人;右下角是又愚蠢又懶惰的人…… 右下角的那些人就算了罷,他們毫無用處;左上角的人據說適合當中層幹部,他們既聰明又勤奮,工作成績當然了得!左下角的人據說適合當管理者…… 可是請注意,一旦發現誰是屬於右上角的,就是那種很愚蠢,但居然很勤奮的人,一定要馬上脫離他們,因為他們很危險!
如果用三根直線作為坐標,就可以畫出三維的線條。想像一下立體的成長曲線罷(終於,電腦勝出一次,這種螺旋線用手畫真畫不好……):
把中間的 Z 軸想像成時間,把 Y 軸想像為成績,就不難想像在成長過程中我為什麼會常常出現「越努力越退步」的情況了罷?本質上來看,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很多的進步過程,不是直線型的,也不是臺階型的,而是螺旋型的,所以才會出現那種情況……
說來說去,就是一些簡單的線條而已:
◦直線、虛線、刻度、箭頭;
◦坐標上的各種曲線;◦坐標展示的四象限;
◦三維甚至多維……
可它們真的很重要,不成比例地重要。
有時候甚至只是隨便畫畫就出現了奇蹟 —— 因為原本亂成一團麻的腦子,在那些線條的刺激下,不由自主地開始各種分類、各種篩選、各種擺放,各種嘗試…… 最終竟然可以在某一瞬間突然間清晰起來!而那清晰漸漸浮現的過程中,亦會有各種驚喜出現,等到完結的一瞬間,看著紙上的痕跡,常常不敢相信是自己的成果。
等了十幾年了,各類電子工具上想要使用這種簡單的思考輔助工具,幾乎不可能(反正到現在沒有任何滿意的工具)…… 於是,即便是今天,紙筆依然是最可靠且必不可少的工具 —— 也許只是我一個人的問題罷。哦,對了,為 iPad Pro 配了支電子筆之後,依然覺得電子工具在這方面很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