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在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為院士們關注的話題。大家認為,助力轉型,工程科技大有可為。
節能降耗,工程科技顯身手
杜祥琬院士認為,世界能源消費現在正由發達國家主導開始向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享市場,發展中國家的份額逐步上升的格局轉變。發達國家在優質能源(油、氣、核電等)消費中佔主要份額,且人均能耗遠高於發展中國家。資源制約、環境制約、結構不良、效率偏低等都是我國面臨的挑戰。搶佔能源新技術戰略制高點應該在三個層次上下功夫:一是基礎性研究,包括新材料、新工藝、新概念等的創新;二是新技術的創新,以解決目前發展的技術瓶頸;三是對智能電網等重大工程項目和戰略性產業的支持。
今年新當選工程院院士王安認為,如今我國遇到了能源問題的剛性約束和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且這種矛盾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發展新能源的同時,應該看到傳統能源在高效、安全、環保的開採技術上潛力非常大。
劉韻潔院士正在組織「中國工程科技中長期戰略發展戰略研究」中信息領域的諮詢項目工作。劉韻潔院士說,目前網際網路供電散熱方面的開支已成為運營成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目前,我國網際網路耗電量約佔總電量的4.3%,節能降耗已經成為運營商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產業升級,交叉領域是方向
潘雲鶴院士認為,轉變發展方式,特別需要綠色、節能、智能的技術,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十分必要,今後要大力發展智能技術、信息技術,推動整個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向高技術方向發展。
來自中科院計算科學與科學工程計算所的崔俊芝院士告訴記者,他們正在結合能源與環境、先進位造與材料、生物和生命科學、信息與智能控制、金融與經濟預測等若干個數學與其他學科交叉領域開展研究,用數學來服務於這些相關產業的升級改造。
張彥仲院士表示,綜合交通運輸向網絡化方向發展,與信息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合,這是大勢所趨。基於物聯網的綜合交通信息採集與態勢感知技術、樞紐城市區域交通網絡化控制技術、綜合交通系統技術經濟分析與評價技術等都應該成為今後的研發方向。
關注民生,健康科學需重視
張伯禮院士談到,「健康科學是一個非常新穎的提法,層次更高,涵蓋更全,這個概念中包括了醫藥、營養、生活方式、預防、治療和康復,我們深受啟發。」
劉德培院士認為,健康科學的概念其實也是在描述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過去我們單純講防病治病,現在要突出基本公共衛生保健普惠化、個性化,我們面臨一個命題,就是要高新技術和『適宜』技術協調發展,『適宜』技術是科技含量高但比較小巧的技術,老百姓能用得起,並且有針對性。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提升醫療消費品和公共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附屬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的王紅陽院士表示,他們將選擇更符合健康科學概念的科研方向,比如現在研究計劃裡面的針對後期腫瘤的治療,應該把研究重點適當前移,前移到如何在預防腫瘤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