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須破除路徑依賴
所謂路徑依賴,是指技術或經濟制度的演進都有類似於物理學中運動物體的慣性,一旦進入某種路徑,就會對其產生依賴並自我強化。就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而言,這一過程中同樣存在著路徑依賴的特徵,它普遍存在於我國各行各業人們的思想方式、決策方式、行為方式、規章制度、利益分配、消費習慣等各個層次和方面,作為一種難以改變的「慣性」,它對我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在實踐上構成了巨大障礙和困難。從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意味著一次在思想和行為上破除傳統發展方式路徑依賴的變革,同時對有價值的合理的東西仍要保留,用哲學術語說,也就是一種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辯證揚棄」。因此,重視研究如何破除國民在思想和行為上對傳統發展方式的種種路徑依賴,對於我國的經濟體制轉型顯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破除思想行為上對GDP主義的路徑依賴
傳統經濟發展方式中最為核心、對決策和經濟行為影響最大最深的觀念,莫過於GDP觀念。在這一觀念的長期主導下,經濟發展上的決策和行為,政府部門幹部考核的標準和方式,都形成了過分依賴GDP的思維路徑,並且因為不斷回饋利潤或獲得激勵、政績等利益關係,從企業到政府在思維和行為上都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效應,一種限制人們思維和行為的習慣性極強的價值觀念、思維框架或思維定勢。從科學發展觀角度看,GDP主義過於偏重經濟增長指標,而忽視了民生指標、人文指標、環境和資源指標,也缺乏關於經濟增長對提高大多數人民分配水平情況的準確了解和把握,在實踐上導致了急功近利、「面子工程」甚至造假欺瞞、唯利是圖等惡劣現象,它本質上是物本主義,這是造成人們對傳統發展方式路徑依賴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加快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首先破除人們在思想行為上的這種對GDP指標的路徑依賴,切實實現從物本觀念向人本觀念的轉變。這就要求我們樹立起綜合關注經濟效益、民生、生態、人文指標的科學政績觀,以取代GDP政績觀,並在經濟決策、幹部政績考核以及創新機制等方面予以全面貫徹和落實。
破除利益分配機制上的路徑依賴
長期實行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客觀上形成了利益分配機制上有一定既得利益的集團,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變革的深入,必然要對原有的各種利益關係進行重新調整,會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切斷一些利益集團的利益關係鏈。出於對過去利益和所付出的成本的習慣性思維方式,一些人必然會自覺不自覺地維護甚至鞏固原有的利益分配方式,即便是接受了一定的改革要求,也總是設法確保自己原來投入的成本「保值」或「增值」,從而使改革變成於己有利的一種新型利益分配方式。這種頑固兼投機的態度使得改革新路一直受到原有體制路徑的幹擾或束縛,難以走向效率更高的新路徑。可以說,破除原有體制下利益分配機制的慣性影響,較之轉變GDP觀念更難。正如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3月回答記者關於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問題時所說,改革進入了攻堅期,「的確是因為它要觸動固有的利益格局。現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但是,再深的水我們也得趟,因為別無選擇,它關乎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這需要勇氣、智慧、韌性」。
確實,觸動思想觀念只是一個思想認識上的問題,而觸動利益則構成一個有可能改變人們生存和生活利益關係的問題,這自然是更為困難的問題。但改革終究是以人民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的,因此,破除利益分配機制上對原有體制的路徑依賴終究有著代表全體人民根本利益的合理性,因而需要我們基於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勇氣、有毅力地去推動改革,去建立起更為公平公正合理、合乎人本理念要求的利益分配方式。
破除決策和發展方式上的路徑依賴
破除發展方式上對資源和投資的路徑依賴,構建以創新驅動型為主的發展路徑。黨的十七大報告早就提出了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即「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由原始經濟到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以及現代知識經濟的歷史發展來看,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可分為資源依賴型、投資驅動型、創新驅動型,我國過去長期使用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主要對應前兩種類型。因此,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實現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向創新驅動型為主的發展方式轉變。然而,從現實看,不少企業因種種原因還不具備在人財物諸方面的創新實力,在思想上也未能形成自主創新的自覺,一些企業仍習慣於山寨模仿式的發展方式,因而要實現創新驅動型發展還需要有一個長期轉變的過程。要破除舊的路徑依賴,只能在構建創新驅動型發展路徑的過程中來實現,這需要我們在全社會不斷地倡導自主創新、積極推進科技進步、重視人力資本開發、不斷創新管理制度,其中管理者提高自身創新素質並發揮帶頭作用尤為重要。
破除發展方式上對「三高一低」模式的路徑依賴,構建生態型發展路徑。自近代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工業經濟模式都屬於不可持續的高碳型發展模式,「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汙染、高排放、低效率)是其基本特徵。我國長期以來在經濟發展上實行的也是一種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三高一低」的特徵十分突出,這使得我國已成為能耗和碳排放大國。要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必然要求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從以「三高一低」為特徵的高碳型模式,向「三低一高」(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徵的生態型模式轉變,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也是一個過程,要縮短這一過程的時間需要我們積極自覺地構建和依賴生態化的發展路徑,以此破除對過去「三高一低」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
破除政府投資偏好大企業的路徑依賴,構建重視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新路徑。長期以來,主要因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們在發展決策上一向偏重於大項目、大企業,以求促進經濟的增長速度和總量的擴大,但對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卻不夠重視,缺乏在政策、資金、服務、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有效扶持和支持,這反映出政府部門對中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還缺乏充分、正確的認識。事實上,發達國家的實踐已證明,中小企業發明新技術、新產品的效率遠遠高於大企業,而高新技術的大企業也都是從小企業逐步成長壯大起來的;按我國的數據統計,65%的國內發明專利是由中小企業獲得的,80%的新產品也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而且,在迅速適應市場變化、將科技成果推向市場、依據創新要求創新體制、解決就業問題等方面,中小微企業都有著大企業所不具備或難以比擬的優點和特點。因此,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政府部門應轉變過去偏重大企業、大項目的傾向,通過政策、經濟、法律等手段給予中小微企業必要的扶持和支持,為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
(作者單位:遼寧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