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中國保險業的路徑依賴問題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陳輝 

國際疫情衝擊下,任何公司都不應該抱有僥倖心理。2008年金融危機,對全球保險業影響最大的公司是美國政府總計累積向AIG提供1823億美元資金援助;對中國保險業的最大重創應該是「平安投資富通」,具體結果成了「謎」,我們只知道平安集團不得不將投資富通的238.7億元人民幣(37.8億美元)帳面價值進行減值。

疫情之影響

正如我在《中國保險業的疫情影響預測》指出,中國保險業安全問題的四大風險源頭:最大的不確定性(金融危機)、最大的風險源(投資業務)、重大的危險源(承保業務)和重大的隱患源(保險機構)。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2008年金融危機下的美國國際集團(AIG)。2008年9月16日,美聯儲在拒絕雷曼兄弟的求救任其破產的次日,卻又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地決定援手AIG,向其提供了850億美元的過橋貸款。此後美國政府又三次注資,總計向AIG提供1823億美元資金援助。

為什麼金融危機會導致金融機構破產,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為例,金融危機導致金融機構破產的原因如圖1所示。

圖1 金融危機導致金融機構破產的結構圖(資料來源:平安證券)

美國國際集團(AIG)是世界保險和金融服務的領導者,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性保險服務機構,業務遍及全球一百三十多個國家及地區。AIG有四個主要的經營業務領域:非壽險服務、壽險及退休保障服務、金融服務、資產管理服務。

AIG為什麼會瀕臨破產,顯然不是因為其不重視風險管理,也不是其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如圖2所示),而是因為金融危機導致風險的傳遞,風險進行了自我進化。

圖2 AIG建立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結構圖

面對疫情的影響,任何公司都不應該抱有僥倖心理;2008年金融危機對中國保險業的最大重創應該是「平安投資富通」。

從2007年平安首次「出海」投資比利時富通集團,到2008年遭遇金融危機出現巨額虧損,平安通過各種渠道,與比利時政府進行長達數年的索賠、訴訟、仲裁。

關於這段歷史已經成為了「謎」,我們自知道2012年平安集團不得不將投資富通的238.7億元人民幣(37.8億美元)帳面價值進行減值。

產險機構

88家產險公司,2020年1-2月份47家公司出現了負增長,負增長超過20%的公司有22家(圖3);還有什麼呢?

這22家公司,除了鼎和財險、出口信用和永安財險之外,其他公司保費都相對較小。為什麼會出現負增長,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故事,保證險暴雷、股東內鬥、高管長期缺失、經濟下行、找不到北……

除了這22家公司以外,還有那些公司值得關注呢?從產險行業來看,財產險佔比83%,意外險佔比3%,健康險佔比14%;各家公司險種結構差異比較大。

最近各家產險公司陸續公布了2019年的經營成果,一些公司淨資產已經接近0,一些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經接近底線,一些公司資產負債表中那是一個雜亂,一些公司董事會、股東會都無法召開,一些公司遲遲沒有完成審計,一些公司看不起別人更看不清自己……這些公司我不打算一一爆料,因為每一個都是一部小說。

壽險機構

91家壽險公司,2020年1-2月份33家公司出現了負增長,其中外資壽險整體負增長11.7%;負增長超過20%的公司有19家(圖4);還有什麼呢?

除了國壽存續之外,其他公司為什麼會負增長,相對來說原因比產險還簡單,除了股權之外就是戰略除外(沒打算做)。

91家壽險公司,2020年1-2月份非保險合同交費39家公司出現了負增長,其中負增長超過20%的公司有27家,整個行業負增長48.02%(圖5);保費收入和非保險合同交費合計38家公司出現了負增長,其中負增長超過20%的公司有23家。

這些公司都曾經高歌猛進,都是保險人膜拜的對象,有公司是因為疫情,有公司是因為戰略,有公司莫名其妙。

機構之風險

聯想到自己曾經寫的一篇文章《中國非壽險業轉變發展模式的策略——破產制度的完善》,看來只有「破產」才能促進保險業轉型。

在發達的保險市場中,保險公司破產如同其他企業破產一樣,都是正常的市場現象。

在日本,1991年經濟泡沫破滅,之後保險業進入寒冬,引發破產潮,1997-2001年5年間,便有9家保險公司申請破產。

在美國,1977年到2009年間,A.M.BEST對其進行財務實力評級(FSR)的4962個保險公司中,平均每年有22個,一共703個保險公司出現財務問題進而破產。

在中國,雖然《保險法》《破產法》《公司法》《保險公司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也提到了保險市場退出的問題,但是內容抽象、規定泛泛,根本無法運用到具體的實務操作之中。

2019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加快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方案》(發改財金〔2019〕1104號),明確提出建立健全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的程序和路徑。

目前,部分保險公司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種路徑依賴的「閉鎖」狀態,即「激進策略——數字掩蓋問題——經營狀況惡化——提高數字掩蓋新問題——激進策略」的惡性循環。

路徑依賴是制度經濟學中的一個常用概念,是指制度變遷一旦在自我增強機制下選擇了一條路徑,它就會沿著這條路徑走下去,也就是說,一次或偶然的機會出現了一種解決方法,一旦這種方法流行起來,它會導致這種方法進入一定的軌跡。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路徑依賴決不是歷史決定論,只要通過相關外生變量和內生變量替代,實施動態的制度變遷,就能退出鎖定的低效率路徑。

打破路徑依賴,是保障中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為了打破目前的路徑依賴問題,首先要確定退出「閉鎖」的條件和作用機制,即進行路徑替代的條件。

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在社會系統中,要退出次優的路徑依賴的變遷路徑,其條件取決於形成自我強化機制的各種因素的性質,即該路徑產生的遞增收益是否具有可逆性和可轉移性。

如果收益遞增的強化機制來源於固定成本和學習效應,那麼要發生路徑替代退出「閉鎖」狀態的難度就很大。因為:固定資產具有專用性,很難在另一種路徑中被利用,因此沉沒成本很高;學習效應中的默認知識不具備信息傳遞性,因此引致的認知阻力就很大。

如果收益遞增的強化機制來自系統的各種網絡效應,如協作效應、適應性預期等,行為主體則只要加強信息交流,形成一致性行動,路徑替代就可能發生。

從目前中國保險保險業的發展情況來看,這兩種原因都存在,各家公司要針對自己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策略,同時保險監管部門也要配以相應的幹預。

針對前者,即收益遞增的強化機制來源於固定成本和學習效應,因此,在退出「閉鎖」的過程中,保險公司要先壓縮固定成本再監視自己的「學習」。

針對後者,即收益遞增的強化機制來源於協作效應和適應性預期,因此,在退出「閉鎖」的過程中,保險監管部門的幹預和保險公司的一致性行動十分重要。

打破路徑依賴,是保障中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為了打破目前的路徑依賴問題,除了路徑替代的條件之外,還需要「破產」約束,這有這樣才能引導保險公司正確處理風險與收益的關係,從而促使其打破目前的路徑依賴問題,建立高質量發展模式。

相關焦點

  • 路徑依賴學說與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
    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和公司治理改革是路徑依賴的,受到認知能力、經濟體制和政治因素等的影響,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企業制度安排就可能趨同。  David(1994)也是較早注意到技術上的路徑依賴和制度上的路徑依賴差別的學者之一。但他認為路徑依賴的三個成因(技術的相關性、規模經濟和投資的準不可逆性)對技術變遷和制度變遷是一樣的。當制度逐漸演進並且不被看作是資源配置問題的有效解時,制度就是路徑依賴的。David的制度上的路徑依賴概念只包含了漸進的變遷,很少涉及激進的變遷,因而他的分析沒有引起制度經濟學家們的注意。
  •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政府角色和路徑依賴問題
    ● 今天,我們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未來的城市化如何又快又好地持續下去?這一問題面臨兩個挑戰:第一,現有的城市化模式還能持續嗎?曹遠徵 一、問題的提出自改革開放,尤其是進入本世紀以來,中國出現了快速城市化的現象。橫向比較「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簡稱「BRIC」),中國的城市化道路獨樹一幟,尤其明顯區別於巴西、印度等發展中人口大國的城市化路徑。更令世界矚目的是,這一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出色的表現堪稱史無前例。
  • 堅決破除「路徑依賴」
    那種不顧環境變化、不知靈活應變的思維定式,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路徑依賴」。然而,時至今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路徑依賴」依然還大有市場。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但有的人思想還停留在過去時。比如,過去推動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憑藉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集聚資源,使得地區生產總值得以迅速增長。
  • 很多交易高手都容易忽視的問題:「路徑依賴」
    因此,所有的問題仍舊回歸到策略本身。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在這裡我僅僅以自己的認識舉一些可能存在的「路徑依賴」問題。通過前文的舉例,我們可以發現,路徑依賴的核心問題在於對某些核心變量的忽視只要我們投資策略的目標期限足夠長,就可以超越大多數周期性與短期因素的影響,而幾乎不用去擔心「路徑依賴」的問題。
  • 厲以寧:中國要擺脫路徑依賴尋求新發展模式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實習編輯 陳適12月17日,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在第十九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表示,由於存在路徑依賴,不少人認為中國的國情還是得慢慢地改,但改革不能拖,再走路徑依賴的道路只會延遲經濟轉變。
  • 小知識:路徑依賴
    (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第一個使「路徑依賴」理論聲名遠播的是道格拉斯·諾斯,由於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道格拉斯·諾斯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個使「路徑依賴」理論聲名遠播的是道格拉斯·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一文,由於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道格拉斯·諾思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諾斯(North, D)創立了制度變遷的「軌跡」概念,目的是從制度的角度解釋為什麼所有的國家並沒有走同樣的發展道路,為什麼有的國家長期陷入不發達,總是走不出經濟落後制度低效的怪圈等問題。
  • 路徑依賴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把路徑依賴的技術變遷機制擴展到制度變遷中,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規律,從而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諾思用 「路徑依賴」概念來描述過去的績效對現在和未來的強大影響力,證明了制度變遷同樣具有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變遷一旦走上了某一條路徑,它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
  • 減負要破除「路徑依賴」
    像這樣用會議落實會議,用文件落實文件,用表態代替整改落實,是一種典型的「路徑依賴」。這類問題年年整治卻「濤聲依舊」,一個重要原因是少數領導幹部對老套路形成了「肌肉記憶」,工作的方式方法未發生根本性轉變。「老箱子」裡找不到新的解決方案。「路徑依賴」實質是一種「模板思維」。不打破模板套路,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就杜絕不了。
  • 滄州舉辦保險業發展高峰會
    11月24日至25日,2020年滄州保險業發展座談會暨第三屆滄州保險高峰會在滄州阿爾卡迪亞大酒店舉辦。據悉,此次活動主題為「探保險業高質量發展之路——育新機,開新局」,謀劃保險業可持續的發展前景,為在新發展格局和後疫情時代搶得先機、贏得主動貢獻力量,為全市保險業穩步發展開創新的局面。高峰會啟用現場參與、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參與人數達到三千餘人次。
  • 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 保險業需如何應對?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保險業需如何應對?新華網武漢12月7日電(遊蘇杭) 「十四五」時期保險行業怎麼幹?面對不斷加劇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保險業需如何應對?人身險數位化轉型應當怎麼轉?
  • 陳輝 嚴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內在邏輯
    用實踐思維方式審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其內在邏輯表現為:實踐過程決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主體;實踐主體目的性決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對象與內容;實踐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統一決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方法與路徑。
  • 向心| 全鏈路打通武裝到牙齒 東易日盛陳輝說透數位化家裝
    「但家裝行業鏈條太複雜繁瑣,重服務、重交付,中國IT行業人才濟濟,數位化軟體開發不難。可一款家裝設計軟體研發成功的關鍵是產品經理和開發人員對家裝的理解程度究竟有多深。」陳輝說。就連在家裝行業闖蕩十幾年的人也未必真能參透這個行業。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奔著家裝紅利湧進來的外行人慢慢地都倒在了風口上。東易也嘗試過與科技公司合作,向軟體服務商定製系統,可即便再調研再溝通還是不能達到最滿意的效果。
  • 如何利用路徑依賴主宰自己的人生?
    諾思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這是因為,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人們一旦選擇走上某一路徑,就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不斷的自我強化。
  • 路徑依賴:用戶路徑的三個案例以及兩點優化思考
    但是長輩很不適應,即使我用操作演示了可行性,而且解釋屏幕東西變少了,更好找東西了,而且直接看聯繫人列表,也不一定非要看通話歷史裡找啊,吧啦吧啦一堆,但是都沒用,最後還是把「撥號」從文件夾中拿出來,因為保持老人從功能機時代養成的操作習慣才是最重要,因為「習慣的才是比較輕鬆的」,這就是路徑依賴。
  • 厲以寧:擺脫路徑依賴,在新思路指導下前進
    叫路徑依賴。路徑依賴是什麼意思?就說走老路,這是最保險、最安全的,因為前人是這麼做的,前人是這麼做,後人跟著他們的腳步走,這樣的話不承擔責任,同時也就迴避了走新路可能遭遇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於是很多國家雖然它感到現在的舊發展方式有問題,有矛盾,但還是堅持它的路徑依賴。
  • 第四屆中國保險業人才發展高峰會在京舉辦 人力資源是金融業發展的...
    2018年11月21日,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主辦,中保慧傑教育諮詢(北京)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四屆中國保險業人才發展高峰會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人力資源專委會、教育培訓專委會2018年年會」在京舉辦。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中國人才研究會會長何憲以《中國金融人才發展的現狀、問題與思考》為主題,發表演講。
  • 路徑依賴不會等來春天——建築施工企業的深層次問題及發展建議之二
    今天重點談一談企業轉型中的路徑依賴問題。什麼是路徑依賴?望文生義,就是習慣於走老路,在傳統的道路中不能自拔。典型的案例是兩千年前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決定美國太空梭火箭助推器的寬度。在本文中,可以簡單理解為陷入慣性思維或習慣做法。是什麼造成了路徑依賴?我們發現,路徑依賴往往不是個體現象,而是集體現象。
  • 路徑依賴在怎樣影響我們
    在人類生活的任何領域,我們都可以看到某種程度上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改變人的行為模式之所以十分困難,有生理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更有社會的因素。,能耗更低,從而形成了每個人獨特的「腦迴路」,形成生理上的路徑依賴。
  • 陳輝:居委會裡踏實肯幹的80後 走街串巷為民解憂
    而陳輝就是這樣一名踏實肯幹的80後。陳輝現任中華社區貴山居委會書記、雲巖區人大代表,已有十餘年居委會工作經歷的她,在多個崗位上幹過,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 在居委會工作一段時間後,陳輝發現實際工作與想像中還真有點不一樣。 「和群眾相處都是一門學問。」
  • 睡前學個小知識丨路徑依賴理論
    這不僅使人想到了中國的輸入法中的五筆字型。在有漢字輸入法的初始階段,由於拼音輸入法較慢,且要在輸入時進行選擇,因而,五筆字型一推出就佔有了一定的優勢,由於大陸人口多,因而,五筆字型迅速推廣。此後,其它新的輸入法再也無法與其競爭,即使在技術上有優勢,但再也無法與之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