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依賴:用戶路徑的三個案例以及兩點優化思考

2020-12-0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作者:代成龍

全文共 1678 字,閱讀需要 3 分鐘

—— BEGIN ——

生活中總是充滿慣性,無論是在物理世界中,還是思維模式中,甚至用戶在產品的使用中,也存在著慣性,這都是所謂的:路徑依賴。

場景

撥號與通訊錄並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手機上的撥號 icon 和通訊錄 icon 實際上進入一個 APP 中,只是進入後顯示不同的 Tab,那麼存在兩個 icon 真的有必要嗎?

最近給長輩買了一個手機,建立了文件夾來管理應用 icon,把我認為其不太常用或者可以被隱藏的圖標都放到了文件夾裡,我發現點擊「撥號」和點擊「聯繫人」其實都進入一個應用,只是對應頁面不同,而且在應用內支持橫向滑動切換 Tab,故將「撥號」放到了文件夾裡。

但是長輩很不適應,即使我用操作演示了可行性,而且解釋屏幕東西變少了,更好找東西了,而且直接看聯繫人列表,也不一定非要看通話歷史裡找啊,吧啦吧啦一堆,但是都沒用,最後還是把「撥號」從文件夾中拿出來,因為保持老人從功能機時代養成的操作習慣才是最重要,因為「習慣的才是比較輕鬆的」,這就是路徑依賴。

另舉兩例:

微信小視頻入口

在許久前的微信中,首頁下拉可以錄製小視頻,然後發送朋友圈的操作,當時很多人認為這個功能與市面上普遍存在的「首頁下拉刷新」的手勢相同,導致用戶根本沒有預期,導致了用戶的不習慣。

而現在微信已經取消這個手勢。

但是我認為,除了與用戶在其他應用養成的習慣不同,還有一個原因:與用戶在微信養成的習慣也不同,用戶已經習慣走「發現-朋友圈-右上角相機」的路徑,而此時雖然增加了一個路徑,但是用戶依然還是感覺原來的路徑用的比較爽、比較習慣,所以大部分用戶按照路徑依賴在繼續,而那小部分的用戶的行為沒能保住這個功能,所以現在該功能已經下線。

微信的文件傳輸助手

當你登錄微信的 PC 客戶端時,在手機對話列表的頂部會有一個入口,可以控制:退出 PC 客戶端、手機端是否繼續提醒、文件傳輸助手(Mac 版本還增加了鎖定微信的功能),但是文件傳輸助手在登錄 PC 客戶端後會自動出現在對話列表中,所以我之前的操作都是登錄 PC 端之後,在對話列表中尋找文件傳輸助手。

但是問題在於:隨著登錄時間延長,文件傳輸助手的位置會被有新消息的對話淹沒在對話列表的下部,這時在尋找成本就會增加,但是我依然在這樣尋找,因為我已經產生了路徑依賴,直到有一天仔細看看手機端的登錄頁面,才找到了這個快捷入口。

如何優化

或者修改用戶的路徑依賴?

上面介紹的三個例子,都說明:用戶會有一定的習慣,會產生路徑依賴。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優化或者修改用戶的路徑依賴?

既然是優化路徑依賴,那麼就要提供一條「更好」的路徑,這樣的替代作用才能讓用戶感覺到價值的提升,才能感覺到產品的進步,才能感覺到自己被重視,才能感覺到自己的控制權。

那麼什麼是「更好」的路徑哪?

我理解有兩點:更方便、更多彩。

更方便:

就是路徑更短,用更快的時間滿足用戶的需求。

通訊中可以收藏聯繫人,並且將收藏聯繫人在通訊錄中置頂,方便用戶尋找,但是 iPhone 更精進了一步,在電話 icon 上用 3D touch 可以快速呼出收藏聯繫人,這就是「更方便」的典型方案。

再設想一個問題:如果下拉不是直接拍攝小視頻,而是和點擊朋友圈右上角的相機一個動作?那麼是否會更好些?

更多彩:

路徑可以長,但是風景要好。在發照片前支持 P 圖,雖然路徑長了,但是因為最後的風景好啊,用戶依然還是會很喜歡的。

平時做地鐵上下班,現在公司同事拼車上下班,還有喜歡的女生,是不是應該嘗試一下?——更方便、更多彩;

以上是一點總結,供大家拍磚。

相關焦點

  • 小知識:路徑依賴
    第一個使「路徑依賴」理論聲名遠播的是道格拉斯·諾斯,由於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道格拉斯·諾斯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學習效應(Learning Effect) 、協調效應(Coordination Effect)以及適應性預期(Adaptive Effect)以及既得利益約束等因素的存在,會導致該體制沿著既定的方向不斷得以自我強化。
  • 路徑依賴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把路徑依賴的技術變遷機制擴展到制度變遷中,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規律,從而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諾思用 「路徑依賴」概念來描述過去的績效對現在和未來的強大影響力,證明了制度變遷同樣具有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變遷一旦走上了某一條路徑,它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
  • 工作生活中,你有路徑依賴嗎?
    路徑依賴,是指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是「壞」)就會沿著該路徑一直發展下去,並鎖定在該路徑上,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且輕易走不出去。依賴程度越高,鎖定性越強,越不容易跳出來。
  • 思維進階:大多數人無法改變一生,是因為習慣了「路徑依賴」
    我告訴他,不是行動的原因,是因為你陷入了「場景性路徑依賴中了」。工作中我們經常有這種情況發生,早上10點上班到了公司,第一件事情拿著杯子去「刷杯間」洗下杯子,吃個早餐,然後自己在上個廁所,坐下來收拾下衛生後才開始工作。
  • 堅決破除「路徑依賴」
    那種不顧環境變化、不知靈活應變的思維定式,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路徑依賴」。然而,時至今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路徑依賴」依然還大有市場。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但有的人思想還停留在過去時。比如,過去推動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憑藉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集聚資源,使得地區生產總值得以迅速增長。
  • 路徑依賴在怎樣影響我們
    既然路徑依賴的結果包含了一切皆有可能,最終我們觀察到的社會生活中的現象又是怎樣被選擇和確定的呢?假如一個社區有9戶居民都處於兩種狀態:A和B,也就是說每戶都有8個鄰居。若且唯若其中有5戶(超過一半)或更多鄰居處於另一個狀態時,這戶人才會改變自己的狀態,這就是一個「局部多數模型」。
  • 很多交易高手都容易忽視的問題:「路徑依賴」
    在這裡我僅僅以自己的認識舉一些可能存在的「路徑依賴」問題。目前以及在可預期的未來都很可能會失效。如何擺脫「路徑依賴」?只要我們投資策略的目標期限足夠長,就可以超越大多數周期性與短期因素的影響,而幾乎不用去擔心「路徑依賴」的問題。
  • (哲學思考)路徑依賴之下的「資源咀咒」和「富貴病」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路徑依賴」,人的本性都是「好逸惡勞」,都會想著用最小的辛苦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益,即使明明知道這一類的「路徑依賴」長期靠不住,眼前能夠靠著就靠著,大的危機沒有到來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心存僥倖,能夠混一天是一天。
  • 路徑依賴學說與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
    David(1994)也是較早注意到技術上的路徑依賴和制度上的路徑依賴差別的學者之一。但他認為路徑依賴的三個成因(技術的相關性、規模經濟和投資的準不可逆性)對技術變遷和制度變遷是一樣的。當制度逐漸演進並且不被看作是資源配置問題的有效解時,制度就是路徑依賴的。David的制度上的路徑依賴概念只包含了漸進的變遷,很少涉及激進的變遷,因而他的分析沒有引起制度經濟學家們的注意。
  • 陳輝:中國保險業的路徑依賴問題
    此後美國政府又三次注資,總計向AIG提供1823億美元資金援助。為什麼金融危機會導致金融機構破產,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為例,金融危機導致金融機構破產的原因如圖1所示。在美國,1977年到2009年間,A.M.BEST對其進行財務實力評級(FSR)的4962個保險公司中,平均每年有22個,一共703個保險公司出現財務問題進而破產。
  • 睡前學個小知識丨路徑依賴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是第一個提出制度的「路徑依賴」理論的學者。他認為,制度變遷的原因有二:制度的收益遞增和網絡外部性,經濟和社會中存在著顯著的交易成本。這種觀點是否成立,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道格拉斯·諾思由於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規律,從而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 走出經驗主義的「路徑依賴」——三論「問問『有沒有』想想怎麼幹」
    新華日報評論員在日前舉行的全省縣(市、區)委書記政治能力建設專題培訓班開班式上,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出「九個有沒有」,其中就包括「有沒有滿足於過去賴以成功的經驗做法,不研究規律甚至不按規律辦事的路徑依賴?」
  • 懂得路徑依賴,助你擺脫職場平庸
    因為人有思維慣性,我們的行為和思維,很容易陷入路徑依賴中。何為路徑依賴?諾貝爾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因為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
  • 路徑依賴不會等來春天——建築施工企業的深層次問題及發展建議之二
    其實,過度管理是個老話題,在這篇文章裡,我更多引用了陳春花、包政、許小年、魏煒、朱武祥等老師的觀點,從這個角度上講,「我不生產知識,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今天重點談一談企業轉型中的路徑依賴問題。什麼是路徑依賴?望文生義,就是習慣於走老路,在傳統的道路中不能自拔。典型的案例是兩千年前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決定美國太空梭火箭助推器的寬度。在本文中,可以簡單理解為陷入慣性思維或習慣做法。
  • 路徑依賴原理——深藏著職場成功的秘密
    這其實就是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什麼叫路徑依賴?對我們的工作又有什麼現實意義?路徑依賴,又譯為路徑依賴性。1、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正確方向:★.三維交叉法:將自己喜歡的、賺錢的、擅長的這三個領域進行交叉分析,這三個交叉度越高,選擇的方向越接近自己的本心,越容易走下去。★.戰略選擇法:如果分不清是否喜歡,那就從自身的優勢,劣式,機遇,威脅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然後定出前進的方向。
  • 減負要破除「路徑依賴」
    像這樣用會議落實會議,用文件落實文件,用表態代替整改落實,是一種典型的「路徑依賴」。這類問題年年整治卻「濤聲依舊」,一個重要原因是少數領導幹部對老套路形成了「肌肉記憶」,工作的方式方法未發生根本性轉變。「老箱子」裡找不到新的解決方案。「路徑依賴」實質是一種「模板思維」。不打破模板套路,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就杜絕不了。
  •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須破除路徑依賴
    因此,要加快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首先破除人們在思想行為上的這種對GDP指標的路徑依賴,切實實現從物本觀念向人本觀念的轉變。這就要求我們樹立起綜合關注經濟效益、民生、生態、人文指標的科學政績觀,以取代GDP政績觀,並在經濟決策、幹部政績考核以及創新機制等方面予以全面貫徹和落實。
  • 運用「路徑依賴理論」,讓學習成為習慣
    但是我想說與其打罵孩子還得不到成效,影響親子關係,家長們還不如試試「路徑依賴理論」,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路徑依賴理論:習慣是核心路徑依賴理論,又譯為路徑依賴性,原是一個經濟學原理。這個理論本來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也就是說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簡而言之,路徑依賴理論的核心,是習慣。
  • 擺脫「定向思維」,遠離線性成長路徑的依賴
    但是在行動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被囚禁在「直線的路徑中」。定向思維的前提假設條件是「自身擁有的經驗」:比如你做了5年的用戶運營,然後現在有一個新的用戶運營管理項目需要你從0-1搭建,那麼自己就會用到「定向思維」。
  • 如何利用路徑依賴主宰自己的人生?
    諾思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這是因為,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人們一旦選擇走上某一路徑,就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不斷的自我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