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多年卻一事無成?懂得路徑依賴,助你擺脫職場平庸

2020-12-05 花椒好奇心

01卓越和平庸,本質上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習慣打工的人,工作被裁之後,思考的是如何找到下一份維持生計的工作。

習慣創業的人,項目失敗之後,思考的是如何找到下一個項目東山再起。

而一個嗜賭如命的人,今天輸光了之後,想的是找誰借錢明天再來翻盤。

你看,同樣是失敗,打工者、創業者和賭徒,思維完全不一樣,當然最後的行為和結果肯定也不一樣。

為什麼?因為人有思維慣性,我們的行為和思維,很容易陷入路徑依賴中。

何為路徑依賴?諾貝爾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認為:

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因為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

簡單來說,路徑依賴就是用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去採取行動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恰好處於一條好的路徑中當然最好不過,你只需要一路深耕,越鑽越深,最終即可成為行家。

但,倘若我們恰巧處於一條壞的路徑中呢?結果當然也是固步自封,越陷越深。

正所謂,一個人越有經驗,越容易被經驗束縛。

這兩種不同的路徑,前者的結果是卓越,而後者只能是平庸。

02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前面我們聊過,我們一旦進入一條壞的路徑中,往往就會順著這個路徑持續下去,最終逐步走向平庸。

也許你會說,那我改變自己,不讓自己順著這條路徑持續下去不就行了嗎?

是的,理論上來說這是可行的,但問題在於,我們往往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路徑有問題。

退一步來講,就算能夠意識到,我們也無法做到。

第一,在思維上,會受到思維惰性的影響。

我們的大腦,都有一個自動化的裝置——問題簡化處理。

當我們在面對一項任務時,首先會調動大腦已有的經驗,看看是否可以不用耗費大腦精力的方式來處理。

就像我們下班開車回家,剛開始可能還需要導航,而且你還得去思考下一個路口是不是有紅燈,左轉還是右轉,30分鐘車程就會讓自己有些疲憊。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我們就不用使用導航,甚至是連腦子都不怎麼用了。

我們會下意識的在該左轉的路口左轉,該直行的路口直行,前面哪一段容易出現行人或電動車,你都一清二楚。這個時候你開車回家,同樣的30分鐘車程卻輕鬆許多。

這就是因為我們大腦選擇了簡化處理。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既有的經驗上處理工作任務、做出行為選擇,比尋找新的方式,所耗費的腦力肯定會更少。所以,我們更傾向於選擇既有的經驗來處理,而且還會自我找藉口,以前就是這樣做的。

第二,在心理上,會受到損失厭惡的影響。

對於同樣100元錢,丟失比獲得更讓我們難以接受。

同樣,對於已經既有的經驗,因為受到損失厭惡的影響,我們也不願做出改變。

比如做備忘錄這件事,現在已經有很多方便的APP,但我見過很多人,仍然只願意用筆和紙進行記錄。

我問過很多人,他們都很清楚用APP記錄的好處,方便編輯、方便檢索、多平臺查看等。

而他們之所以還是只用紙筆記錄的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因為從小就只用紙筆記錄,要是改掉這個習慣的話,心裏面會覺得丟了什麼一樣。

你看,記錄這樣一個小習慣,僅僅改變下方式和載體,心裡就會感覺受到了損失。

要是面對更大的選擇時,我們就會更難以進行改變了。

畢竟,我們誰也不願「丟東西」。

所以,回頭來看,就算能夠意識到,我們也會在思維上和心理上受到不願意改變的影響。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被禁錮在已有的經驗中而不自知,會習慣呆在舒適區而不願改變。

最後,有人會過著一日如十年的生活,而有人卻過著十年如一日的生活。

03正確利用路徑依賴,助你擺脫平庸,獲得職場成功

1、三點交叉,做好最初的職業選擇,避免走入壞路徑

毫無疑問,我們當前的生活,來源於昨天的選擇。我們今天的職業發展,來源於最開始的選擇。

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一旦選擇了自己的跑道,就可能只有眼前這條路了。就算以後對這條路不滿意,但往往難以改變它。要知道,換職業賽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因此,在一開始就慎重地選擇自己的職業道路,就特別重要。

那怎麼在職業開端做好選擇呢?我們可以試試三點交叉法。

所謂三點交叉法,就是從我們自己的興趣、能力、利益,這三個點圈出重疊點,這個重疊點,大概率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具體怎麼找到自己這三個點呢?

所謂興趣,就是那些不給錢你也幹的事情。比如吉他是我的興趣,我不會因為說彈吉他沒錢我就不彈了。

所謂能力,就是我們自己能做什麼。當然這個能做什麼,可以是當前能做的,也可以是自己相比他人更容易學會的,比50%的人都做得好就行。

所謂利益,就是離錢更近,未來更有錢的職業。那些明明看起來已經走下坡路的行業,就別選了。

當然了,找到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並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

但有個建議,那就是感覺差不多就行了,別太糾結。

可以看看我之前那篇《迭代思維:凡事先幹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也許會對你有所啟發。

畢竟,只要大方向沒錯,我們在前進的過程中,是可以不斷迭代修正自己的方向的。

2、經驗重置,打破路徑依賴,走出思維的舒適區

如果我們已經走到職業的中途了,我們已經錯過了最初的選擇,那該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明白,不要讓自己受到路徑依賴的影響,要讓自己走出思維的舒適區。

前面聊過,我們之所以受到路徑依賴的影響,就是因為我們太依賴自己的過往經驗了,但很多時候經驗是有局限性的。

所以,要想突出重圍,我們就需要重置自己的經驗,擁有超越經驗學習的能力。

《經驗的疆界》那本書裡面將學習分為高智學習和低智學習兩類。

高智學習,就是搞清楚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並總結出規律、模型,能應用到不同的場景。

低智學習,就是通過試錯、模仿的方式來學習,獲得經驗。這種學習的方式,其實只是表面的了解,而並沒有掌握事物真正的因果關係。

所以,想要突破經驗進行學習,我們得學會高智學習的方式,將學到經驗進行總結,看看是否能應用到不同的領域。

比如一個做了多年招聘崗位的人,他就需要通過總結歸納,公司的崗位到底是如何吸引到應聘者的。

本質上來說,這跟市場營銷崗位有類似之處,只不過招聘工作銷售的是崗位,而營銷工作銷售的是產品。

這個時候,如果能夠學會用高智學習的方式,你會發現其實招聘做得好的人,嘗試做營銷的話,成長起來會更快。

3、懂得篩選,凡事多找選項,避免單一選擇

陷入路徑依賴,有時候其實是我們完全沒得選,或者說自己不想做選擇。

當我們只有一個選項的時候,往往就只能一路走下去了,久而久之更有可能變得混日子,不再做選擇。

比如換工作的時候,接到一個offer就答應了,並沒有想想是不是適合自己的。

結果當自己進去呆了半年後,發現原來不是自己想要的,這個時候要不又跳槽,要不就繼續混下去了。

但如果我們在一開始,就能同時找多個公司面試,想辦法對比各自的優劣勢,看看自己到底更適合哪裡。

看起來這樣會讓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畢竟找工作也不容易),但我們需要明白,多一個選項我們就多一種選擇,也就多一種可能性。

所以,下一次做選擇時,記得要進行篩選。

只有經過我們篩選之後的路,才會可能是真正適合我們的路。

也只有經過我們篩選之後的路,才會可能是更有價值的路。

粥左羅老師曾說:隨意選擇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深以為然。

04小結一下

一家公司的基因,決定著它的成敗,一個個體的選擇,決定著它的方向。

我們當前所作的選擇,看似深思熟慮,其實往往是被路徑依賴所影響。

當我們發現自己正處於一條好的路徑時,請記得拿出百分百的努力發揮它,讓自己一直處於良性循環之中。

而如果發現自己處於一條壞的路徑時,請嘗試用這三點,果斷地擺脫它:

1、三點交叉,做好最初的職業選擇,避免走入壞路徑

2、經驗重置,打破路徑依賴,走出思維的舒適區

3、懂得篩選,凡事多找選項,避免單一選擇

相關焦點

  • 工作多年,為何你一事無成?路徑依賴原理——深藏著職場成功的秘密
    後來,對身邊的成功人士,進行一下觀察總結,發現一個規律: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在同一個行業,或同領域深耕了多年並逐漸成為了專家。這其實就是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什麼叫路徑依賴?對我們的工作又有什麼現實意義?
  • 工作專注力不足怎麼辦?學會運用路徑依賴理論,讓成功更加簡單
    人人都想讓自己的事業獲得一番成就,可並不懂得用怎樣的方法才能讓自己成功。你是否有過忙碌一天,可是仍然沒有看到工作效果的時候?是否有總是不能專注做一件工作的情況?如果經常處於這種狀態自然會影響大家的工作效率,導致忙了一天也沒有看到工作成果。
  • 職場慢性自殺: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間你就甘於了平庸
    可是漸漸的,卻在摸爬滾打了幾年後甘於了平庸。「我們公司待遇可好了!」初入職場,遇見一個好的工作環境總是讓人欣喜如狂的,因為沒有人能拒絕得了物質方面的享受。但是人在物質上的欲望是無限的,無論在什麼時候。而在職場上,最怕的就是物質享受消磨了自己的意志。很多職場人覺得在這個公司我好不容易堅持這麼久,怎麼可以輕易的選擇離開?
  • 擺脫路徑依賴,踢開你人生的第一塊絆腳石
    大家好,這裡是藍哥財商,今天我們來聊什麼是「路徑依賴」。路徑依賴是指:」人類社會中所有事物的推進,都會像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樣,一旦進入某個路徑,就會沿著這個路徑一直發展下去,讓你不容易擺脫。」2018年唐山市政府取消了各個路橋的收費站,本來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是一些收費員卻鬧事了,因為他們要丟掉工作。他們大聲喊出:「我啥也不會」。這就是典型的路徑依賴,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永恆的,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 生活裡的經濟學丨您中過「路徑依賴」的招嗎?
    兩個多月後,他告訴我們,本想著能在新崗位上幹出一番成績,卻發現之前崗位上的工作經驗在這裡完全沒用,濃濃的挫敗感讓他無所適從,如果有機會,他還是想做回之前的工作。像李先生一樣,覺得轉行難的人不在少數。那麼,這種常見的經濟現象,如何用經濟學來解釋呢?職場上的「依賴」經濟學領域的「路徑依賴」理論正好可以解釋這個現象。
  • 厲以寧:擺脫路徑依賴,在新思路指導下前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亞洲非洲一些獨立的國家,想早日擺脫貧困狀態,聽從了某些研究發展經濟學家的意見,引進外資,結果,雖然經濟增長率高了,人均GDP增大了,但沒有改變原來的體制,依然處於貧困之中。叫路徑依賴。路徑依賴是什麼意思?就說走老路,這是最保險、最安全的,因為前人是這麼做的,前人是這麼做,後人跟著他們的腳步走,這樣的話不承擔責任,同時也就迴避了走新路可能遭遇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於是很多國家雖然它感到現在的舊發展方式有問題,有矛盾,但還是堅持它的路徑依賴。
  • 擺脫路徑依賴 開啟發展新局
    擺脫傳統發展路徑依賴,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我們的政治要求
  • 擺脫對「五多」的路徑依賴
    對他們來說,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已成為一種工作方式、工作流程、工作習慣,甚至是路徑依賴。「五多」問題,其蔓在下,其根在上。這裡的「上」主要體現在個別領導幹部的思想上。有的是錯誤政績觀作怪,熱衷於把活動搞多、把陣勢搞大、把名頭搞響,不顧基層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有的擺脫不了慣性思維,總感到文件不轉發就是不敏感、工作不留痕就是不落實。不下決心拔除這些思想上的病根子,克服「五多」就會成為空談。「欲事立,須是心立。」思想是行動的先導。
  • 擺脫「定向思維」,遠離線性成長路徑的依賴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02.定向思維的囚籠每個人其實是受到自身的認知框架所被限制的,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職場中的年輕人都想經過幾年的工作經驗,快速做到管理者的崗位。但是為什麼有些人,經過了多少年還是在普通崗摸爬滾打,這中間有什麼差距呢?其本質就是被「定向思維」所困住了。
  • 工作生活中,你有路徑依賴嗎?
    路徑依賴,是指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是「壞」)就會沿著該路徑一直發展下去,並鎖定在該路徑上,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且輕易走不出去。依賴程度越高,鎖定性越強,越不容易跳出來。
  • 職場想混出個人樣,這五條忠告要牢記,你才能被瞧得起,很實用!
    想要被別人看得起,除了勤奮外,我們還要明白一些為人處世的法則,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繼續一事無成下去。而下面這五句忠告,如果你還想改變自己,混出個人樣,那麼一定得看了。凡事不要鑽牛角尖任何事一鑽牛角尖,就會跑偏。本該衝著成功去的,最後卻變成了洩私憤。
  • 厲以寧:中國要擺脫路徑依賴尋求新發展模式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實習編輯 陳適12月17日,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在第十九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表示,由於存在路徑依賴,不少人認為中國的國情還是得慢慢地改,但改革不能拖,再走路徑依賴的道路只會延遲經濟轉變。
  • 中年人的職場危機感為何如此強烈
    尤其是現在的中年人,面對新的遊戲規則,變得茫然,變得無措,好像自己多年的職場優勢變得蕩然無存了。總之,現在的中年人,一定是被濃濃的危機感包圍著,逐漸變得越來越焦慮。那麼這種危機感強烈的人一般都是因為疏忽了以下四點:
  • 職場3大定律,懂得人已經是老闆了,學會你就是下一個老闆
    有人說,職場的規則多如牛毛,也有人說,職場的水深千尺,但我說,掌握這三大定律,悟透它,職場就是你馳騁的草原。一定是可以,關鍵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工作的事在公司處理,絕不將工作的不良情緒發洩到家裡,用自己的方式緩解壓力,一定要做好情緒的調節工作。二、鴕鳥定律鴕鳥大家都知道,遇到危險不會跑,就會將頭埋在沙子裡,土裡,雖然是謠言,但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職場現象。
  • 堅決破除「路徑依賴」
    那種不顧環境變化、不知靈活應變的思維定式,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路徑依賴」。然而,時至今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路徑依賴」依然還大有市場。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但有的人思想還停留在過去時。比如,過去推動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憑藉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集聚資源,使得地區生產總值得以迅速增長。
  • 利用「路徑依賴理論」,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可是一年,錢沒賺著,和家裡借的錢也賠光了,最後想了想還是考公務員吧,可是這麼多年下來,理論知識已經忘得七七八八,考了幾次,也沒能上岸,最後落了個一事無成。 話說到最後,大家都感到很唏噓,想著剛畢業那會兒,明明是個意氣風發的小夥子,現在明明才三十,就變得風燭殘年一樣,一時無話。
  • 不要過分地依賴別人,而要擺脫依賴心理,就必須培養性格的獨立性
    文/Fullness——至每一個通往夢想道路上的職場人!保持你的獨立性陳剛曾是下崗職工,相對別的同樣遭遇的人來講還是比較幸運的。還有另外的原因,就是他過分地依賴別人,而要擺脫依賴心理,就必須培養性格的獨立性。性格的獨立性,是對人們在智力活動和實際活動中,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而言的。具有獨立性格的人,遇事總喜歡自己動手,自己思考,能夠標新立異,自圓其說,對傳統的習慣、陳腐的觀念採取懷疑和批判的態度;而具有依賴性的人,則總是循規蹈矩,人云亦云,缺乏主見。
  • 思維進階:大多數人無法改變一生,是因為習慣了「路徑依賴」
    我告訴他,不是行動的原因,是因為你陷入了「場景性路徑依賴中了」。工作中我們經常有這種情況發生,早上10點上班到了公司,第一件事情拿著杯子去「刷杯間」洗下杯子,吃個早餐,然後自己在上個廁所,坐下來收拾下衛生後才開始工作。
  • 落實「房住不炒」,關鍵在於擺脫路徑依賴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人在富起來的進程中,形成了一條財富依賴路徑,那就是將不可再生的土地視為珍貴資源,並將這一資源化為資產,再通過資本力量不斷放大財富效應。房地產市場經歷20年持續上漲,直接和間接貢獻佔GDP比重逾20%,特別是對地方財政收入貢獻較大,房價也不斷水漲船高。
  • 電商造節應擺脫路徑依賴
    電商造節本身並不是壞事,但過度造節、雷同造節,其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電商行業缺乏自我革新的動力,一味在路徑依賴中重複過去的老路。而消費者終究有一天會膩味,商家也不會甘於一味地讓利,這樣的節慶紅利又能持續多久呢?  這就帶來一個頗為現實的問題: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電商節日?答案其實很簡單:看需求。受疫情影響,今年許多外貿企業面臨著「出口轉內銷」的轉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