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智遠的第0110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定向思維可以讓你圍繞確定的目標快速達到想要的結果」。
如果自己想要實現某件事情,或者達到某個目標,那麼用定向思維是最好不過了,它可以讓你非常「定向」的鎖定未來的那個結果,然後去付出努力。
但是在行動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被囚禁在「直線的路徑中」。
定向思維的前提假設條件是「自身擁有的經驗」:
比如你做了5年的用戶運營,然後現在有一個新的用戶運營管理項目需要你從0-1搭建,那麼自己就會用到「定向思維」。
從這五年的經驗中,你會發現某些事情的潛在規律,然後很自然的去招募人才,並根據老闆給出的「定向」結果採取行動,其實看似找到了規律,本質不過是總結的「方法論」而已。
定向的典型特徵是:
任何不同的問題都是有結果可尋的,不需要自己去想其他的辦法,或者遇到的什麼樣的問題,都有一個框框,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你就按照那個什麼做就可以了,這就是典型的定向」。
因為有現成的依賴參照物,定向思維在某些環境下,可以減少自己對事物的「思考成本」。
但是在處理事物時,定向的唯一不好是,「不能夠讓自己的思維發散」,就減少了很多定向以外不具備的可能。
關於「定向」思維。
思維定向化是每個人的常態了,我們習慣於常規的思考方式走下去,這樣既不費力又不會遭到身邊人的誤會,多好的事情。
但是正是定向的思維,會讓我們失去對新事物的渴望和創新的機會。
定向也是一種慣性,通常自己認為的不一定是對的,當中會存在缺陷和不足,一旦方向錯了,走的再遠也是迷途。
1.定向思維如何形成的定向形成的本質是「心理上的定向趨勢」,在某些條件下,一定的心理活動所產生的狀態,對未來的感知,記憶,情感,思維,行動,心理活動起到正向或者反向的推動作用。
在現實生活中,比如A姑娘的認知裡認為:初次找對象,與人一起吃飯就要AA制,不能花男生的錢。
而B姑娘的認知裡則認為:找對象,吃一頓飯怎麼了,男生就要買單,這就是心理定向趨勢。
而這一切的前提形成是因為信息的幹擾,社會的教育,以前經過的事件對自己的心理造成了某些傾向性等種種因素產生的結果,讓一個人形成當下的行動「定向」。
因為有了前期的「影響」或者「大量的思考」,後期「大腦就會出現懶惰狀態」,定向思考就會形成自動擋,就好比慣性一樣,重複的次數多了,很自然的會朝著那個方向前進。
當然它的壞處是會使我們的認知成本降低,不願意「思考」。
比如你經常看到「白天鵝」,經過定向思維影響多了,當有人問到你「天鵝是白色的還是黑色的」,這時你會順其自然的告訴他「白色的」,而不會有意識的突然停下來思考有無其他不同的答案。
定向思維也有它積極的一面,人們在學習,寫作,閱讀的過程當中,找到了某個學習的套路,這個方法一旦被用的多了,它就會越來越有效果,當再一次遇到這種場景時,自己就會理所應當的使用該方式。
這種就像是本能的表現,但卻給自身解決的不少「時間成本」,讓你快速的找到可以依據的「路徑」。
這種本能的行為表現,對解決遇到的問題也有幫助:
比如你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要處理,定向思維的好處就是可以讓自己快速聯想到曾經有無解決過這方面的問題。
然後大腦快速掌握兩者之間的關係,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處,利用經驗快速將困難的問題轉化為簡單易處理的問題,從而更快速解決。它讓我們不用每次遇到困難問題的時候,都要當成一個完全陌生的問題,然後從頭去思考,如果是這樣,自己人生大量的寶貴時間將浪費在這些問題上。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02.定向思維的囚籠每個人其實是受到自身的認知框架所被限制的,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職場中的年輕人都想經過幾年的工作經驗,快速做到管理者的崗位。
但是為什麼有些人,經過了多少年還是在普通崗摸爬滾打,這中間有什麼差距呢?其本質就是被「定向思維」所困住了。
同在一個屋簷下工作,兩個人都在做運營,貌似沒什麼不同,也沒太大技術含量,為什麼隨著時間的遷移,最後結果卻有明顯的差異。
那是因為沒有被提升為管理者的那個人腦中多了一些「定向思維」,而這種思維明顯的形成了固化。
再比如我倆打招呼,如果是一個普通朋友,對方說「你好」,這時自己也會本能的回應一句「你好」。
如果是自己的好朋友或者哥們呢?自己會說什麼?可能就會蹦出來一句「好個頭,最近忙啥大生意呢」,也沒有個電話。
前者就是典型的「定向思維」,後者是屬於熟知後的「反本能」。
定向思維會讓你按照「你以為」的那個定式,垂直的去走,如果沒有遇到問題,你會一直這樣做,但往往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定向如果不接受變化,最後便會演繹成「固執」。
這種場景在「工作中」多有體現,一個人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做那件事未必能成功。
運用曾經經驗提取的「舊方法論」,不一定能在新的問題當中,快速的銜接上並解決,如果一直陷入當中,就掉進了「囚籠」。
要知道,在某些場景下,定向思維屬於「消極的表現」,一旦一個人都某些事物判斷依據的缺失,就會沒有安全感,定向思維也是「束縛創造性思維的枷鎖」,它總讓你認為是「對的」。
.打破「定向」的枷鎖。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是不知不覺被別人「掌控」的,他們在自己不喜歡的環境中,做著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你要知道,「定向思維」一旦被固化,就非常容易被別人所利用。
就像日常中別人說的,「我摸透了他的脾氣」,隨便他折騰去吧,反正結果在我的掌控之中,這些都是在無形中被PUA。
1.被利用的「定向思維」。步入一個新的公司工作,每個人會面臨的就是「績效考核」,有的公司績效是為了剋扣員工的薪水,根本讓你達不到,在我看來這種的公司相對來說更「直接一些」,不那麼定向。
而有的企業則是利用「績效」來不定期的給員工賣夢想,讓人接受著PUA,因為企業了解你的「定向思維路徑」,然後就會在「路徑」上面不停的做文章,牽著你的思維往前行走。
從本質角度來說,一個人被別人期望成為什麼樣,取得什麼樣的成就或者達到某個狀態是非常愉悅的事,這表示你有「價值」,你有「發展的空間」,別人看得起你。
它就像一個公司IPO之後的「原始股」,你做為一個買入股票的玩家,天天期望他能夠「漲停一樣」。
在小公司,老闆恨不得花3W招募你來,第二天GMV就能做到翻倍,但是被定向期望過度,就會產生不愉快,它可能讓你每天都會面臨莫名的壓力,也會讓自己的身心屬於「迎戰」的狀態。
本質角度來說,給他人定向期望,其實背後傳遞的是一種「焦慮」,這種焦慮就是把你捧的高高的,然後最後結果反差特別大,自己心理瞬間就會掉入谷底。
這也是一種「推卸責任的手段」,比如你和朋友在同一家公司負責活動,然後他對你說:「我看好你,你這次做的活動一定帶來GMV翻倍,然後說完就做別的事情了」。
顯然,你就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對你的定向期望,可以讓自己「逃避一個安全區」,萬一這個活動做不好,是你的問題,這個定向期望就變成了典型的甩鍋。
現實生活中,過度的「定向期望」雖然構不成蓄意謀殺,但絕對可以成為「施虐」。
老闆抓住你的需求後,運用「你應該背負的定向目標」,然後不斷的施加期許,並從側面說「你沒有問題」,讓你扛下更多責任。
最後完不成就剋扣你的績效獎金,自信被打壓,這才是他的本質所想,而這一切,在開始他已經意料到你根本達不到,只是你沒有意識到罷了。
除了工作以外,家庭場景中也會遇到「定向」的期望,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學習好,每年考試都能獲得優異的成績,老婆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夠賺更多的錢,老師希望自己培養的學生更有成就等。
本質的「定向期望」一旦過度,它就變成了一種「應該」的狀態,我們看到很多的關係,最後都是被「定向期望」所打敗的,鬧的不可開交。
這種定向期望的背後,隱藏的可能是「不滿意」,也可能是「蓄意而為之」,這些都是需要自己去辨別。
別人對你的「定向期望」過大的時候,表面不滿意的程度是非常小的,所以不會被觀察出來,但是如果這個「定向的期望」表達的比較強烈,那麼可能就意味著,別人摸透了你的「脾氣」,想利用你個人的狀態開始壓榨。
心理學角度層面說,一切過度的定向期望,在潛意識方面都可能包含了相反的內容或者是作用。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句話用在「定向的期望」上面是再好不過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在農村,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能夠讓他們上優質的大學,然後不停的鼓勵兒子,在外面炫耀自己的兒子有多聰明,這種場景,就會讓「子女本身」陷入定向期許中。
作為父母,多數可能都沒有跟孩子溝通過「自己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愛好」,而是「期許他學習要好」,就成了灌輸。
時間久了,孩子慣性思維就認為自己應該好好學習,不應該培養興趣,一旦在大學時候考試沒有達到理想效果,父母的期許裡面就多了一絲「失望」,然後從而變成「責怪」。
這種以「定向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因為小,無知就被動的接受了。
可能父母潛意識的意願想讓孩子有好的學習,變得更優秀,結果,因為「過度的定向期望」,結果忽略了孩子的「興趣培養」,最後使事情朝反的一個方向發展了。
2.不要做「定向思維」的奴隸步入社會中,多數人在決策一件事的時候,都有「別人會怎麼看」,「他會怎麼想我的舉止」的思維,這種定向思維的方式算是最普通不過的了,多數發生在心智不成熟的人身上。
是不是「我多說話,就是愛風頭」,是不是「我做了某件事,別人就會嘲笑我」,而這種別人的想法,會強加到自己的思維上,讓我們成為「別人的奴隸」。
我們部分的「定向思維」不僅僅被「別人怎麼看」左右,而且還會讓自己的判斷力缺失,比如從小到大,那些出生於農村的鄰居,親戚,乃至於沒有你閱歷深的「同事」。
他們總是苦苦的告訴你,「這件事別做」,這件事沒有意義等給你熱心的忠告,而這些「忠告」,在很多場景下都是沒有意義的語言,你聽了後,還會影響你。
比如:
如果你現在想借力網際網路的風口想從事「短視頻」,你去請教自己的父母,他們多數會告訴你的是「做這個幹嘛?又不掙錢,還浪費時間,都不好好上班」。
假設你是農村的,比如你現在剛畢業,26歲,父母就會告訴你,趕緊相親,結婚了才有「事業」,村裡面誰家的姑娘現在還單著,你不找對象以後可能根本找不到。
你看,這些種種的行為就是他們一代人經歷過當時的場景,所形成的依賴和認知,然後在「強加給你」,讓你認為這些都是對的,如果你不聽,造成的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如果你不想成為「定向思維」的奴隸,最簡單的方式首先是「明確方向」,其次「找到對的人去請教」,而不是最親近的人。
假設你想從事短視頻,現在去問一個「30萬粉絲的UP博主」,他告訴你的肯定是自己的成功經驗,踩過的坑以及你該如何避雷,少走彎路。
假設你現在26歲剛畢業,你去請教30歲的師哥,你的上級領導,他們肯定告訴你的是,「你的人生還很長」,這個階段應該遠離這些「憂慮」,不應該被這些事情所左右,而是把精力AII-in在事業上,不然書不是白讀了麼。
你再看,種種的場景,換一種人就會給出不同的答案,那麼面臨給自己鋪設的道路,如何有效的選擇駕馭,就看認知的高度了。
打破定向思維的枷鎖,不要被「定向」左右,也不要因為別人的期許讓自己陷入「固定的賽道中」。
你的世界皆有可能,所有的事物都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不同的人一旦選擇某種思考方式,就像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而後的一切就像是「慣性」,他會讓你「一條路走到黑」。
.改變既定的「定向思維」。
思維是成長的,你不能讓他定向,也不能讓他固化,但是很多人很早就給自己下了「定義」。
比如:「這件事情不應該是領導做的嗎?」,「這件事情關我什麼事」,「我就是這個樣子怎麼啦」。
我們每個人的「思維定向」嚴重不是一刻形成的,首先從基礎的教育,家庭的因素,遇到問題各種標準的答案,古代論文的中心思想等都會讓自己停留在「窄面」上。
顯然這些都已經是「沉浸很久的了」,祖輩,現代一輩,我們不能從根本解決,但是可以讓讓自己擺脫「定向思維」。
1.不要讓自己過早的「定性」3歲看大,七歲看老不是絕對的,但往往會被老人掛在嘴邊,這些都是「無形的定性行為」。
還有一些傳統的說法比如「100天的嬰兒抓住」,抓到什麼就代表未來是什麼,然後老一輩的教育就會從3歲記事開始一直和你「強調」。
但這些只能代表的是客觀現象,不能代表絕對,所以現在長大後再去看這些行為,我認為父母給我們過早的定義,只是起到了「方向性的啟發」,都不能代表絕對。
直到此刻為止,你也不能過早的給自己下定義,你也不要盲從別人給你的答案。
因為定義,定性的行為會影響自己的心智,認知,它會讓你大腦時刻折射「就這樣吧」,「我就是這樣的人,怎麼了」,從而產生自己不去努力,不去打破思維的固化。
有些人深受標準答案的「沉浸」,對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事情不敢看,也不聽,不去了解,即便偶爾在網絡上瀏覽,也會覺得個人觀點,心理受到了「冒犯」,嘴上可能還會嘟囔別人有問題。
如果你一直持有這樣的態度,那麼你肯定是擺脫不了「定向思維」的,只會讓你陷入路徑的依賴中,只相信自己大腦中的「我以為」。
不要讓自己過早的「定性」,你要儘可能去讓自己多一些「批判性所在」,打開大腦中的綠燈思維,這樣才能接納外界的一切。
比如你平時可以多問一些「為什麼」,遇到問題從單一的解決路徑轉移成為多維度的思考其「所以然」。
有些人可能對這些點點滴滴可能不屑一顧,但是實際上,時間久了,他會鍛鍊你的大腦「獨立思考的能力」「看問題的不同角度」。
2.跳出愚昧的「思維」中。定代表著「確定和固定」,向代表的「方向」,一旦方向確定,思維方式也要隨著目標所變化。
不管是「成長」還是企業創新,還是社會技術的迭代,你會發現改革比堅守要難很多,因為人們都不願意接受被「淘汰」,但多數人更怕的是「改變」。
我們要時刻清醒的記住,「環境是變化的」,定向的東西只能是某個場景所用,既然之前沉澱的東西被作為定向,那麼它在某個階段或者範圍內肯定是正確的。
不管你現在看起來多麼可笑,無聊,但是它在曾經是「正確的」。
雖然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些經驗,方法論,東西已經不再適用,但是經驗主義者還是會不自覺的把他套用起來,這也是很多人總是把我有幾年經驗掛在嘴邊的核心原因。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你把五隻蒼蠅和蜜蜂分別放在一個沒有蓋蓋子的瓶子中,然後把瓶底朝著窗戶,瓶口朝向沒有光的地方。
過段時間你會發現,蜜蜂會被困在瓶子中還是出不去,而蒼蠅則會瞬間找到出口而飛走。
你會發現蜜蜂雖然勤奮,祖祖輩輩都產蜂蜜,但是老一代給它們留下的思維就是「你要朝著有光的地方去飛」。
蒼蠅雖然討厭,但不得不令人驚訝,因為它們懂得變通,不受「定向思維」的控制。
好比我們個人,思考方式是無限的,當自己遇到困境時,只不過是被某種思考方式捆綁了,而不是問題的本身,如果想要突破,就要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這樣才有戰勝的可能。
千萬不要像蜜蜂一樣餓死在瓶子中,我們要儘可能的跳出「愚昧」的思維中。
工作層面不能一味的按照「舊的方法論」定向思維去做事,要敢於獨立其他蹊徑,走出大部分人的思維進取,才能擁有更多可能性。
.利用「定向思維」成長。
如果我們抓住定向思維正向的一面,可以助力自己快速的成長,「定向依賴的是路徑」,它的核心是遇到問題的時候「對症下藥」,定向思維對「目標」起到很大作用。
如果你要解決一個問題,首先要確認的就是「目標導向」,定向的方法只是圍繞目標,解決這個問題的手段之一而已,這樣理解,就能輕鬆借力。
1.避免陷入局限性我曾經有說過,當自己遇到棘手問題,大腦第一時間會找到曾經的方法論,然後從困難轉為簡單,然後按照簡單的方式,採取「有效的策略」。
但是我們往往會忽略核心,「簡單的答案」是否就是完全匹配現階段的問題,會不會失靈。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2016年底,私域流量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企業就有意識的將用戶導入到個人私域生態中,然後做內容粘性,從而達到種草,拔草的效果來帶動銷量。
在2020年初,依然有企業用這樣的方法論,但是卻發現「很多社群」,私域流量粘性變的很差,其因素是什麼?
就是沒有抓住「本質」,用戶和品牌之間的情感連結,這就是典型的定向思維。
如果用原來的路徑,只能解決表層現象,並不能解決核心的問題,那麼這個時候就要避免掉入「局限性中」,要讓思維發散,從而開拓更多的解決方案。
過去的方法論行不通,對於某些人來說就會造成「挫敗的感覺」,感覺自己遇到了瓶頸,無路可走。
而實際上退出「定向思維」,就會柳暗花明,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實習生」能解決棘手問題。
因為實習生沒有做過,只能摸索,去開闢新的賽道,但是也要看個人的「認知和悟性」夠不夠高。
避免陷入局限性就要擺脫「原來方法論,原來經驗的依賴」,如果能結合曾經的方法論去創新,總體來說,將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幫助。
2.定向思維找「方法論」無論是工作,還是寫作,閱讀,考試,我認為所有的事物背後都是有「方法論的」,而定向思維就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我經常使用定向思維去提煉某個事物的方法論,大概的思路如下,
STP1:發現問題STP2:定向目標STP3:尋找路徑STP4:提煉框架STP5:抓住核心STP6:總結模型
當自己遇到某個問題的時候,就要制定目標,這樣才能夠快速的解決,我以演講為例,周末你有一場200人的30分鐘演講,但是現在自己只有內容,而邏輯不順,你需要思考「流程如何做」,「如何達到滿意的效果」。
我就會第一步找到問題「我要演講,沒有流程」,這也是目標,然後圍繞目標去搜索有什麼解決方案,比如網上有沒有相關的演講套路,方法論,這就是路徑。
當我找到別人的路徑後,提煉框架,將自己的核心內容按照這個框架搭進去,就能總結出自己的模型。
模型也可以按照之所以,因為什麼,首先是什麼,其次是什麼,或者我們應該如何的時間,空間等不同維度的順序總分總劃分,階段劃分。
通過刻意練習,我的表達和框架就會更加的有層次,清晰有條理,然後在演講的過程中,就不會出現刻意的情況,表達就會so easy。
這就是「定向思維」給我帶來的方法論,它可以讓我找到一條主線,然後圍繞主線,有固定的依賴,順利的完成自己想要的目標,定向思維是一個很好的僕人,但如果沒有利用好,就成了「累贅」。
核心觀點:定向思維並不是「固化的」,並不是就要遵循固有的方法論和規矩,它是隨著環境的發展不斷的產生變化的。
多數的失敗源於「定向思維」,人們習慣於依照原有的路徑去行動,因為原有的習慣經歷過失敗,吸取過教訓,最後形成方法論。
但是卻不知,環境在變化,我們要分清楚什麼樣的事情有經驗可尋,什麼樣的事情不能按照經驗論決策。
T型思維:建立個人高壁壘,成為複合型人才
捧殺思維:逆耳的話「更醒腦」,拒絕捧殺,從認知自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