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太陽
黑天鵝、灰犀牛頻出的2020年,註定會是不平凡的。誰能保證2021年不會有什麼么蛾子呢?不確定性是無法迴避的問題,但追求增長卻是永恆的話題。
還有3天,就將進入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是【總結與計劃】。面對2021年,必談的話題就是——增長。
在最近的易居沃頓課程上,中城聯盟輪值主席、旭輝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先生以《新時期,新戰略》為主題進行有關房企戰略的精彩分享。
圍繞2021年該怎麼幹,林中總從戰略高度進行了闡述。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變化,就是KPI指標變化:2021年規模考核佔比10%,未來全變成考核利潤。
在林中看來,旭輝過去幾年做得好,就是在於把戰略、組織機制、文化都想得很明白。比如2012年我們只考核規模,但2020年規模考核佔比不到20%,利潤考核佔比則到了80%;預計明年規模考核佔比10%,後年就沒有了,未來基本上全變成考核利潤。
從林中的表述之中,顯然已將有利潤的增長作為首要目標。
同時,在今年3月份的業績發布會上,林中再次強調了未來旭輝的戰略規劃,進入全國TOP8,打造10個300億規模的區域集團,實現3000億規模體量。
換句話說,規模與利潤並重,在追求規模過程中,更看重單一項目運作的利潤增長情況。這就要求:拿地水平+產品力水平+操盤水平+成本管控水平。
其實,這篇文章不寫方法論,而我更想把這寫成一篇圍繞「增長」啟發你思維的文章。
談及增長,我們非常容易陷入線性增長的怪圈,簡單粗暴做法就是要求加人、加資源。但如果加一個前提「有質量的」增長,這就需要提高人均產值,提升組織效能,簡單粗暴做法就是裁員。
很多企業粗暴的裁員之後,確實控制了成本,但卻發現增長也乏力,於是就又開始招聘。這樣來來回回的折騰,非常損傷企業的元氣,不利於可持續性的發展。
其實,還有更佳方式。這就必須逼著大家思考如何實現複利增長或者指數級增長。
要做成一件事,有很多種路徑。
再來拿旭輝的案例啟發一下。如今的旭輝被行業稱之為「合作之王」,這是因為旭輝從不知名的小型房企快速發展為行業TOP20的大型房企,從2016年500億規模一躍到2019年的2000億,力爭2021年邁入3000億規模。
企業要擴大知名度,需要傳播才能帶來關注度,這是傳統的做法。如果沒有業務支撐的傳播,比如潘石屹的SOHO中國名氣很大,天天出入於各大行業峰會論壇,一樣無法獲得實質性的增長,最終沒落至不斷拋售資產套現離場。
旭輝是另一種方式,擴大知名度的底層邏輯沒變,但採取的手段卻是通過廣泛的合作開發,儘管合作項目所佔權益比重不高(權益指數低於50%),俗稱增收不增利,但做大了流量,迅速擴大了品牌知名度。
如今,旭輝不斷調整策略,開始加大權益比重。數據顯示,旭輝2019全年新增土儲1520萬平方米,權益比重為65%。旭輝控股總裁林峰表示,2020年計劃將土儲權益比重提升到70%,未來持續穩定在65%-70%之間。
這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我們人的思維極其容易陷入路徑依賴。其實,圍繞增長,企業可創新的空間不止!
最近,學習混沌大學李善友老師分享的「錯位競爭」同樣有著諸多的啟發。
過去,我們的競爭思維強調「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在這樣的市場之中,中小型的創新企業極其容易被已經佔據市場領導地位的大鱷給殲滅,有效避開大鱷的圍剿方式就是「錯位競爭」,這將是一個多麼痛的領悟呀。
錯位競爭是進入大鱷看不上的市場上去發力。
再讀歷史時,同樣讀出了毛澤東的「錯位競爭」思維。正如我黨早期的建立革命根據地、面對圍剿的長徵之路,包括農村土地改革,長期以來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都是在國民黨看不上的地方發力以獲得發展空間,從而聚力有生力量不斷壯大規模,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增長之勢。
所以,企業增長的天花板在於領導人思維方式。
我們很多人都在非常努力的做事情,努力的程度都差點感動深圳的高房價了。努力與勤奮不是獲得增長的救命稻草,往往很多時候的努力與勤奮都是在自嗨。
努力是最後不得已的策略與方式,如果從一開始就想到「努力」的策略。假如現在做到了100分就是你所處的這個樣子,那市場競爭環境更惡劣時,你該怎麼辦?你要思考的是,如何不努力,也能提升業績。等你把不努力解決問題的方法琢磨出來了,那你就會更具有潛力。
怎麼理解?比如,你要前往一個目的地,你不是要修煉自己如何努力跑的更快更遠,而是想著如何通過不努力的方法,製造一輛車把你送到終點。
突破思維的天花板,你才有可能找到增長創新的法寶!
PS:附上旭輝合作開發的一些思維方式
經歷了市場強管控與融資難(市場生存環境變差),眾多千億房企紛紛開啟「合作模式」,主動降低權益佔比以求分擔財務風險、共渡難關,有些房企甚至新增土儲的權益佔比不足50%。
合作開發的困難,其實非常之多。已經有多位房企高管跟黃太陽聊到這個問題,在合作開發中雙方的磨合非常困難,扯皮之事多到崩潰,要不是看在高工資的份上,早就要離職。
旭輝為什麼能夠把合作開發做好,並且被稱之為「合作之王」,核心關鍵是林中的一段話:
要保證合作的順利進行,旭輝會非常注重三個方面:
一是合作方彼此有沒有共同的價值觀。那些不關注質量品牌,喜歡「殺雞取卵」的企業,就很難合作。
二是合作方彼此的戰略是否存在分歧。「我們要高周轉,對方卻希望捂盤,這就是戰略分歧,就無法合作」。
三是,合作方彼此要追求互惠共贏。
在林中看來,一些房企之間的合作不成功,都是在上述三個方面出問題。
旭輝選擇合作開發的夥伴也會進行分類,主要有三類房企。
第一類是境內超大規模的知名房企,對方自身也有開發能力;
第二類是境外知名大型品牌房企,對方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品牌影響力;
第三類是一些中小型企業。
除此之外,林中表示:「具體經營上我們會比較靈活,和大企業合作都是一起出錢,會用共同品牌,和二線城市一些有土地的小企業合作,對方出地我們就出錢,用我們的品牌來開發。」
經過這些年的運作,旭輝在拿地方面也是多元化,並且逐步增加權益佔比。
與以往單純通過招拍掛拿地不同的是,其中不乏通過合作併購、舊城改造、商業勾地等多元化手段獲取的項目,佔比達到33%。未來通過非公開市場獲取的土地有望佔比持續提升將達到50%。
多元化拿地是為有效提升土儲的權益比重,2020年計劃將土儲權益比重提升到70%,未來持續穩定在65%-70%之間。
提升權益,在旭輝看來,目前的土地市場價格早已趨於穩定,不會有太大變化,所以主張提升權益佔比來提升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