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天才,運氣不夠好,也沒有娘家。但我們只要每科都考85分,排名也能衝到前面。」去年年中,總裁林峰曾如此總結旭輝的經營策略。
在旭輝2019年業績會上,董事局主席林中和總裁林峰,「雙林」合璧,帶著首次衝進2000億的成績單,再次展現了一個「不偏科」的旭輝:
2019年,旭輝實現合約銷售額2006億元,同比增32%,籤約回款率92%;營業收入548億元,同比增29%;核心淨利潤69.03億元,同比增25%;1年內到期債務佔比20.4%,現金短債比2.7。
自2012年上市以來,旭輝結轉收入複合增長率為31%,核心ROE平均超過21%,歸母核心淨利潤複合增長率為33%,增速均領先行業,而從已公布的業績看,也超過同等規模的其他4家房企。
單看各項指標,旭輝確實對得起「不偏科」的標籤。但這3個字,可以是吹捧,也可以是捧殺。
作為行業TOP20的房企,沒有致命缺點,顯然還不夠。缺乏核心優勢,從短期看,股票難以獲得催化,從長期看,突破發展瓶頸,手裡沒有「王牌」。
到底是「穩健均衡」,還是「面目模糊」?這是後2000億時代,「三好生」旭輝需要回答的問題。但業績會上,旭輝依然不想當「尖子」,只想拉高「平均分」。
利潤追不上規模?
「擰毛巾」式控成本 利潤考核佔70%
擁有閩系房企激進的血統,旭輝能衝進2000億,算不上意外。
近5年,旭輝規模增長了約10倍。從500億到1000億,只用了1年時間;從1000億到2000億,耗時也不過2年。但與此同時,旭輝更常被提及的是規模中的「水分」。
畢竟,對應2006億的銷售規模,旭輝2019年69億的歸母淨利潤,即使同比漲幅已達到25%,依然稱不上亮眼。而用林峰的話來說,「沒有利潤的銷售,都是耍流氓。」
同樣是民營房企,富力2019年的銷售規模為1382億,是旭輝的不到7成,但歸母淨利潤為97億,是旭輝的1.4倍;龍湖在2018年達到2006億銷售規模時,淨利潤已去到162億,是旭輝的2倍以上。
由此可見,雖然規模三級跳,但旭輝並未達到與之匹配的盈利。
業績會上,談及未來如何提升利潤,林中首先提到的是「擰毛巾」式的成本管理,並用「極致」來形容這種把控。
截至報告期末,旭輝的總債務為1037億元,加權平均債務成本為6%,對此,林中表示,未來降到5%並不困難。「蒼蠅蚊子都是肉,降到5%,一年可以省出10個億。」
「未來幾年,兩費還有2個百分點可以節省出來;建安成本還有300-500元的縮減空間。」告別房地產粗放時代,林中認為,房企在精細化管理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除此之外,旭輝內部正在轉向,從過去強調「規模增長」轉向「經營效益」。「以前我們的銷售回款考核比重佔大頭,去年開始重視利潤IRR和ROE,今年對利潤的考核佔到70%。」旭輝的目標是,守住25-30%的毛利率。
高增長低權益比?
土儲權益比65% 多元化拿地佔1/3
但關於利潤追不上規模,更繞不開的是旭輝的老問題——權益佔比過低。
質疑始於2017年,彼時,旭輝剛剛跨入千億陣營,但權益銷售額佔全口徑銷售額的比例僅為53%,不僅創下3年新低,也遠不如業內普遍70%以上的水平。
此後2年,旭輝不再在年報上披露該數據。但根據機構統計,2018年旭輝的權益比仍為53%,在TOP15房企中墊底,而2019年該數據也僅微漲至55%。
這折射出「規模至上」氛圍下,房地產行業的整體趨勢。
克而瑞數據顯示,2016到2019年,TOP100房企的銷售權益比,從85%逐年下降至75%。權益銷售額佔比下降背後,是房企通過合作、小股操盤等方式分散發展風險、快速做大規模。
而規模擴張階段,旭輝正是通過「合作模式」順利上位。但由於合作項目權益和並表比例低,導致其營業收入和利潤規模小,這種發展路徑,也成為懸在旭輝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業績會上,旭輝對此並未直接回應,轉而強調土儲權益比。
中報顯示,旭輝上半年新增土儲權益比達到74%,但來到下半年,數據再次遭遇稀釋,最終體現在年報上,全年新增土儲1520萬平方米,權益比被拉回至65%。
旭輝確實正在做出努力,但仍有進步空間。對此,林峰在業績會上表態:「今年有機會提升至70%,未來會穩定在65-70%之間,而並表項目也提升了佔比到76%。」
為什麼強調土儲?一方面,這代表了旭輝未來短期內的貨值轉化能力;另一方面,多元化拿地、壓低「麵粉」成本,是旭輝下階段的「破題」關鍵。
年報顯示,2020年,旭輝的可售貨值3800億元。而截至2月底,旭輝總土儲面積約6540萬平米,對應貨值9880億元(包含已鎖定待掛牌土儲)。
通過舊改、勾地、收併購,2019年,旭輝多元化拿地比例達到33%,相當於新增土儲的1/3。而這個數據2020年將提升到50%。林峰稱,旭輝未來會「多條腿走路」。
「2019年,舊改為旭輝貢獻了500億貨值,這部分貨值未來的利潤會比招拍掛更為可期。」林峰指出多元化拿地的核心:節省成本,提高利潤。
數據顯示,2019年旭輝的權益地價投入532個億,帶來新增貨值2406億,平均土地成本為5425元/平,比2018年的6190元/平降低了12.4%。
目前,旭輝在成都、長沙、石家莊、洛陽、太原、深圳等地均有多元化拿地項目落地。
從布局來看,旭輝的投資標的繼續聚焦在一二線,土儲佔比達到87%,2019年,對旭輝銷售額貢獻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是北京、杭州和重慶,其中北京銷售額達201億元,同比增長69.7%。
2020年開局,旭輝頻頻出現在各地土拍市場。疫情期間,更是把握窗口期,迅速出手。先是1月份買入7塊地,帶來新增貨值220億。2月份,許久未在上海拿地的旭輝,底價拿下嘉定宅地。
「城市化的紅利,在未來10-20年依然會存在。」談及行業展望,林中強調,有人口導入和產業發展的城市,仍然將強者恆強。而「堅決不拿地王」的旭輝,未來會堅持在一二線城市低溢價拿地。
被「低估」的股價?
短期擇機增持 保障年利潤漲20%+
「旭輝累計派息已超過上市股價。」業績會上,旭輝CFO楊欣介紹,今年旭輝每股股息為3毛4,加上20周年增派的四分錢特別股息,共3毛8,股息在過去4年保持了30%以上的複合增長。
但與之形成對比,是旭輝「爬不起來」股價:在百度輸入「旭輝的股價」,彈出的第1個熱搜就是:「旭輝的股價為啥那麼低?」
業績會上,有媒體提問:「旭輝是否考慮如何提升股價?」
林中直言:「我永遠認為旭輝的股價被低估。」他表示,股價短期內過低,大股東就會做大資金量的增持。據統計,2019年全年,林氏家族已多次增持旭輝股票,累計逾2億港元。
而中長期來看,他強調,旭輝將維持均好持續的中高速增長,確保每年利潤漲幅20-30%,持續兌現對投資者的承諾。「穩住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希望股價可以體現旭輝的價值。」
提振信心,旭輝需要有所動作。在組織架構上,旭輝正在醞釀「放權」。
「旭輝已經走過長徵指揮一個聯隊的階段,現在是三大戰役,需要指揮軍團長。」旭輝集團副總裁、江蘇區域集團總裁王鳳友在業績會上透露,旭輝實行「小集團「已是勢在必行。
2019年6月,旭輝完成江蘇區域集團整合,實現年銷售額從176億到350億的躍進。數據顯示,2019年,旭輝有7個區域銷售額破百億,除江蘇外,浙江區域同樣超過300億。
王鳳友指出:「要讓聽得見炮火的人指揮戰鬥,未來總部只做財務戰略和投資把關。」
年報顯示,旭輝2020年的銷售目標為2300億,同比提升15%。按可售貨值計算,旭輝今年去化率達到60.5%,即可完成任務。但受疫情影響,林中預測,上下半年的銷售額佔比為三七開。
但已公布的數據,旭輝今年前2個月的銷售為123億,僅完成年度目標的5.3%。
兌現承諾,旭輝或許還需要更多300億「小集團」作為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