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木桶效應,讓孩子擺脫偏科,成績實現逆襲!

2020-12-04 學校點評

隨著暑假的開始,孩子期末考的成績也陸陸續續送到家長手中。相信部分家長肯定發現了,自己的孩子在某些科目上分數極高,某些科目考的卻不甚理想。

如果每科成績做成一個折線圖,就跟股市一樣那叫一個忽高忽低。#嚴重偏科是怎樣的體驗#

對於孩子的偏科,家長肯定是焦慮的,甚至不惜重金報各種輔導班,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反而有可能會造成孩子對學習上的厭煩。家長該怎麼辦呢?

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強調了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知識和建構自己對事物的認識的,換句話說,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不同和興趣點不同,都有自己的優勢領域和弱勢領域,這也是造成孩子偏科的其中一個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外在原因,相信家長們都深有體會,就是孩子反感哪一科的老師,那麼偏的就是這一科。說白了,有些孩子偏科就是偏老師,比如老師講課枯燥,讓孩子提不起興趣;孩子被老師批評過,從而討厭老師等等。

其實,偏科並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不少偏科的人在最後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大放異彩。然而,在目前國內的教育制度之下,孩子早期的偏科若不能加以引導糾正,是會影響到後期的學習的,甚至會錯過優秀的初中、高中或者大學。因為通過「木桶效應」就知道,孩子學科上的短板,最終影響的是考試成績的總分。

對於孩子的偏科,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1、調整心態,樹立信心。

孩子偏科,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理性對待,不要太過於焦慮。家長要切忌給孩子傳遞負能量,而且教育孩子每次能超越自己就行了。其次,可以引導孩子從簡單的題目入手,每次有進步之後,要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激發學習的興趣。

2、制定學習計劃,查漏補缺

隨著孩子不斷升入更高的年級,學習科目不斷增加,難免會有種應接不暇的感覺。這時候家長就需要幫助孩子制定一個詳細的學習計劃,合理分配學習時間。在薄弱的學科上多投入些時間和精力,但是也不能一開始就花費大量的時間,因為這樣孩子很快就會感到疲憊甚至厭煩,就適得其反了。可以嘗試著把薄弱的學科穿插在其他學科中學習。還要注意查漏補缺,讓孩子整理錯題集,找出這門學科的薄弱點,再逐個擊破。

3、消除孩子對老師的個人看法

哪個老師教授哪門科目以及老師的教學水平是既定的,無法改變,家長能做的就是和孩子好好溝通,消除孩子對老師的個人看法。可以嘗試著告訴孩子學習是自己的,如果由於厭惡老師而放棄學習這門學科,對於老師是沒有任何影響的,反而會使自己的成績下降,是十分得不償失的行為。還可以鼓勵孩子多和老師溝通,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

4、家長多和老師溝通

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時候,可以跟老師說一下孩子最近在該學科上進步的表現,如此一來,老師對孩子的印象也會慢慢變好,對孩子也會有好的關注,從而讓孩子逐漸喜歡上該學科的老師,產生良性循環。

總之,糾正孩子的偏科問題是一個持久戰,不能操之過急。家長一定要有耐心,長時間積累的問題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解決。

相關焦點

  • 偏科是壞事嗎?善用「木桶效應」,做好這四點,圓您大學夢!
    偏科!考大學最大的攔路虎是什麼?偏科!費盡氣力,總成績卻依然難見起色,高三學生最頭疼最傷的事是什麼?還是偏科!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關於偏科的那些事兒……走進高三,有經驗的老師告誡學生的第一件事往往都是:不要偏科!前幾天,高二期末質檢結束。成績出來後,我找班裡的同學交流分析。對於所有偏科或有偏科傾向的學生,我都一本正經地提醒他們:不要偏科!
  • 木桶效應|心理效應
    心理效應  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
  • 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原來是安慰劑效應在作怪,有心的家長可這樣做
    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有部分孩子就開始出現偏科現象,例如絕大多數孩子喜歡學數學,而對學習語文熱情不斷下降,按老師和家長的話說,數學相對簡單,書寫量小,要求背誦的東西也少。而語文學習恰相反,從表面來看,好像有些道理,但是實則並不是這麼回事。到了初中階段或者高中階段,孩子們在各學科學習中出現偏科現象更為明顯,為什麼會出現偏科現象呢?
  • 逆襲流鼻祖: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昨天開始了研究生的調籍面試,大家面試成績如何?不論成績怎樣,對於以後的發展都是一次歷練;不論結果如何,對於以後的逆襲提供經驗。今天爽子就與大家分享一位從失敗中逆襲的人,他就是QD逆襲文中的典型,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 從「短板效應」來看:劣勢決定集體水平,教你在學習中如何補短板
    學習的狀態到底什麼是短板效應?短板效應其實就是大家所說的木桶原理和水桶效應,這個效應是由美國的一個學者提出來的。主要說的就是用來裝水的木桶,是由非常多塊的木板組成的,然而這個桶能夠裝多少水,就是由這些木板來決定。
  • 「短板效應」限制孩子發展?教會孩子「取長補短」,學習更輕鬆
    出類拔萃的優勢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亮點,但同時隱藏在內心另一面的缺點則會成為不依不饒的絆腳石。許多在小學時成績優異的三好生,到了高中時期就變得黯然失色,當初調皮搗蛋的「差生」如今已然成了成績出色的優等生,原因何在?其實每個孩子都各有所長,必有其短,並且表現出的年齡段也不盡相同,譬如男孩一般在高中時期比較佔優勢,而女孩子小學初中時期,更勝一籌。
  • 補上孩子「短板」,還是發揮孩子長板?「木桶定律」咋遵循?
    文/諾媽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與桶壁上最高最長的木板毫無關係,而是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有多高。這就是著名的「木桶定律」,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定律中體現的「短板效應」被廣泛應用到各種團建、組織中,從象徵一個企業、一個部門、一個班組,甚至象徵到某一個人,包括我們的孩子!
  • 孩子學習積極性總是偏科怎麼辦?請把學習興趣立體化!
    在孩子求學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偏科的現象。孩子只對一到兩門學科感興趣,學習很有勁,對另一些科目沒有積極性。家長時長這樣抱怨孩子:"如果你把學英語一半的勁去學數學,你數學就不會不及格了!"「如果學語文能有學物理那樣,語文成績也會很好的!」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木桶效應
    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而木桶的盛水量是有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並非是由一塊或者幾塊決定的。如果其中一塊木板很短,那麼此木桶的盛水兩就會很少,因為即使放入很多水,多餘的水也會從短板處流出來。因此這塊短板就成為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
  • 學習偏科是疾病後的恢復不平衡,不能怪孩子,應該怪家長!
    作者:飛轉的大腦 文章來源:大腦硬體智力開發網學習偏科是很多孩子的通病,無論的學霸還是普通學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偏科。那麼,孩子們為什麼為產生偏科的問題呢?答案其實非常簡單,疾病。多次疾病的累積殘缺會導致與智力相關的神經系統的恢復產生嚴重的不平衡,表現在學習上,就是偏科。所以說,孩子偏科不能怪孩子,要怪就怪家長,怪家長沒能在孩子發育的關鍵期,讓他們儘可能少的染上疾病,怪他們的基因抵抗疾病能力差。
  • 木桶理論害人不淺!職場的你需要知道這些!
    01氣壓君是一個被木桶理論坑害了多年的職場小青年兒。曾經篤信的,甚至用來追求完美的、平衡的教條,如今卻成了身上難以擺脫的枷鎖。如果你也深信著這個理論,那麼下面要說的,你還是需要知道一下的好。上學的時候,老師就經常拿木桶理論說事。
  • 新說「木桶定律」和對教育的思考
    曾記得當年中學時代老師課堂上以″木桶定律″教育我們不要偏科,學業要均衡發展。那時候的學習和現在一樣,以升學為主,總分高才能進好的學校,補短板自然成了我們初高中時代的重要邏輯。比如語、數、外成績分別為75%、90%、60%,要重點補習哪個課程更容易使總分考得更高呢?
  • 《瓦拉赫效應》:它真與木桶原理的短板效應自相矛盾嗎?
    可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調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繪畫成績很差。此時,美術老師的對他的評語是:「你在繪畫藝術方面毫無天賦」。當時很多老師都不看好他。但唯有一位化學老師卻認為雖然孩子雖然在文學、繪畫方面表現不佳,但他那一絲不苟的品質,卻非常適合做化學實驗,所以建議他學化學。於是父母和孩子都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從此學起了化學。
  • 孩子嚴重偏科,不喜歡語文,短期內提高成績的策略
    孩子嚴重偏科,不喜歡語文,短期內提高成績的策略1、 近期有家長反饋:孩子初三了,數學、英語、物理等都是接近滿分,而語文成績,120分的試卷只能考80多分。按照其他科目的成績,總分進年級前五都沒問題,但是,因為語文和年級第一差20多分,排名在50名之後。相信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苦惱。2、 小學初中階段,我們都會讓孩子補英語數學,卻很少有家長讓孩子補語文。因為補語文,補和不補差別不大。因此我們選擇把更多精力放在英語或數學上。
  • 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 「木桶原理」不適合很多孩子
    01「木桶原理」不是萬能定律。不知從何時起,人們瘋傳「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是它指向的物體是木桶,並說明做桶的木板參差不齊,尚未完工。木桶原理有它的使用範圍,用在人的身上不適合。當年有個「學霸」同桌,他的成績很出眾,高考填志願時,家人為他選擇了全國最熱門的英語專業,他一向是「乖孩子」的代表,所以,很聽話地去讀大學了。到了英語班,他才發現各種的不適宜。
  • 高考臨近考生壓力大,學習羅森塔爾效應,加速成績提升,家長必看
    文/三年模擬五年上岸分享學習的好方法,讓學生快速提高自己的成績聲明:全文共2188個字。由@三年模擬五年上岸,未經許可不得轉載。王晨的母親對兒子的愛是深沉的,對劉洋的這種教育方式,作為老師,我可以理解,但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對他們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我從不認為成績的變化會影響孩子的生活。即使成績不好的學生也會有自己獨特的位置。基於王晨的故事,今天我們將討論羅森塔爾效應。
  • 企業管理/木桶效應
    什麼是木桶定律?木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
  • 木桶定律(短板效應)木桶理論
    木桶定律:一個水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於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生活中處理問題時,我們如果可以先解決導致問題的「短板」,就可以大大的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就像木桶一樣,所以,想要讓木桶裝更多的水,就必須加長自己最短的木板。1.惡習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無意識的培養著習慣,這令我們在很多情況下都臣服於習慣。然而,好的習慣可為我們小李,不好的習慣會在做事時嚴重拖我們的後腿。所以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的習慣進行分類分級,將惡習改正,以免將成功會在自己無意識的惡習上。
  • 孩子學習很認真卻總考不好?平衡動機,用多元思維擺脫詹森效應
    朋友女兒現讀初二,平時學習非常認真,學科成績一般都 在120分(滿分150)左右。但這學期,月考成績已連續三次卡在100分上下。更糟的是,此次期末考試,分數最高的英語才94分,總排名直接掉在年級300以外。現在,感覺孩子已經開始出現了厭學情緒。朋友去請教老師,老師也感到奇怪,按理說,以她平時的表現,排名在前50才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