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氣壓君是一個被木桶理論坑害了多年的職場小青年兒。曾經篤信的,甚至用來追求完美的、平衡的教條,如今卻成了身上難以擺脫的枷鎖。
如果你也深信著這個理論,那麼下面要說的,你還是需要知道一下的好。
上學的時候,老師就經常拿木桶理論說事。特別是對那些偏科的學生。
「你這麼偏科以後怎麼考大學?你就算其他科都打滿分,只要你一科不及格,你也考不上好大學!」
「優秀的學生都是科科都優秀。就像一個木桶,最終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
是的,老師說的也沒錯,當時的我們是個桶,我們也篤信著老師教的這個真理。
於是,我們瘋狂地補「短」,勢必要把「短」的那塊板給補起來。考完試,哪科考得最差就主修哪一科,生怕被「短板」拉低了總分,考不上好大學。
然而,畢業工作了幾年,我們發現,木桶理論就是個屁!誤導我們花了大把時間還不見成效,想要回頭做自己擅長的卻找不到了路。
這是怎麼回事呢?
02
木桶理論到底是什麼,相信也不用我多說了,弄不清楚概念的可以百度一下。我要說的是,身在職場的你,需要知道,對於我們而言,這個理論並不成立,也不實用,還害人不淺!
先說一下氣壓君的遭遇。
大一暑假,氣壓君去找了份兼職,門檻還挺高,經過3輪的淘汰,200多人就剩下了20多個。我慶幸自己留了下來,對這份工作也充滿了期待。
這是一個記憶培訓機構的夏令營活動,我們的崗位是助教。具體工作就是輔助主講老師並輔導好自己分管的孩子。
過程就沒必要細說了,我這個人還真的不適合做「孩子王」,沒有「孩子緣兒」,玩不到一塊兒去。我分管的孩子有點「刺頭」,不喜歡我,最後的「驗收」,孩子的成績也不理想,我也就順理成章地無緣下一期了,也就是被炒了。
當時對我的打擊也不小,畢竟學教育類的,還經過層層選拔,以為自己很牛了,最後卻搞砸了。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公司領導解僱我的時候建議我去做銷售,鍛鍊一下自己,意思我不夠open,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我當時也認真思考了一下這個問題,就我的性格來說,確實不夠open,如果能補齊這個短板,我將變得更好!
正是當年的這個念頭,導致我畢業找工作的時候,一直抱著鍛鍊自己、挑戰自己的想法,雖然不擅長,但是可以鍛鍊一下嘛。於是乎,陰差陽錯,我還真幹了銷售。
這一幹不要緊啊,一晃就是三年,掙扎、不適,甚至是討厭,肯定是有的,但是,最終我還是堅持下來了,當時就是抱著,如果我補齊了這個「短板」,我將會變得更強的這個想法。
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我不幹了,想從事自己喜歡並自認為更有潛力或者擅長的工作。
然而,我沒有想到的是,職業選擇的容錯率這麼低!因為是轉行,沒有相關經驗,又不是應屆生,就沒人搭理你。當年做銷售是想鍛鍊自己,補齊這個「短板」,而現在做銷售卻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了生活總得掙錢吧。就這樣,這兩年裡我反覆地抗爭,想轉行,最後又不得不妥協,回來做銷售餬口。最終轉行也沒有成功,繼續在這個不喜歡的崗位苦熬。
現在,我做著自己並不擅長的工作,卻沒有機會做自己擅長的工作了。
這就是一個泥潭,已經很難出來了。
要不是當年聽了那個人的建議,我犯得著一直拿自己的短板死磕嗎?
於是乎,我變成了木桶理論的「瀆神者」。在職場,這個理論並不成立。
03
後來,看到了「長板理論」,我才恍然大悟,竟與我的經歷不謀而合。
如果將木桶斜著放,那麼能裝多少水就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板有多長了。假設長板可以無限延長,那麼,這個桶也就能裝無限多的水。
是不是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以前我們總是盯著自己的短板不放,一門心思都是如何補上這個短板,卻忽略了我們的長板有很大的發揮餘地!
只要這個短板不是很致命,真的沒有必要過多在意它,甚至是刻意「補齊」它。
誰會在乎一個廚師不會開車?
誰會在乎一個程式設計師不會演講?
誰會在乎一個畫家不會唱歌?
上學的時候,我們是個「桶」,各科的成績就是木板,哪個板短了就會影響我們的總成績。因為分數有上限,我們的長板沒有發揮的餘地了,所有的注意力就都來到了短板上。
也正是這樣的慣性思維,導致我們走入職場了還總是盯著自己的短板不放。殊不知,在職場這個大環境裡,你就是一塊板,而不是一個桶,你自己的短板並不是你應該發光發熱的地方,也沒有人在乎你的那些短板,只要把你該做好的做好,無限延長你的長板就好了。
就像一些老闆就深諳其中的道理。我不會編程,那我就找個程式設計師,我不會寫作,那我就找個文案,而自己就負責管理好他們就好了!幹嘛要老死磕自己呢?
那些成功人士也不是全能,只是在某一方面很厲害而已。所以,職場的我們也講究「一超多強」,我們要有一項超級厲害、專家級別的技能,在此基礎上再去謀求全能發展。
所以說,短板理論已死,「長板理論」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這是思考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你要明白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所能貢獻的價值是什麼。在如今這個社會分工逐漸細化的時代裡,沒人關心你不會什麼,而是在乎你擅長什麼。要學會在垂直領域做到最好,成為專家,你才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