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說木桶理論。
最原始的一個木桶,是由一塊類圓形木板作為桶底,幾塊類長方形木板作為桶壁,再用若干鐵線紮緊,再根據需要增加提手。
一、傳統的木桶理論:
一個木桶能裝下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的長度,不管最長的那塊木板有多長,這就是木桶理論,也可稱為短板理論。
木桶理論的意義:根據傳統木桶理論,任何組織都有其短板,要想發揮該組織的整體實力,則需要彌補短板的不足。
傳統木桶理論的發散:傳統木桶理論只考慮了組成桶壁木板的長度。並且默認了除短板外其他桶壁木板長度都一樣。但實際情況中,要想裝更多水,除了彌補短板的不足,還可以有很多別的方法。在有相同短板的情況下,有如下方法使木桶裝水更多:
1、將木桶的圓形底板直徑(面積)增大。木桶的底板就好比一個組織的底蘊,增加底板面積就是增加底蘊,而底蘊,可能在組織一開始就固定了。如果這個組織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沒有能將過往的每一年收穫轉換為底蘊,那底蘊也不會增加。這底蘊有時候也可以說是組織的基礎。
2、改變木桶的桶壁木板從垂直變成向外傾斜。傳統木桶的垂直橫截面是矩形,如果將桶壁木板從垂直變成向外傾斜,則木桶的垂直橫截面是自下而上的梯形。這就好比一個組織從單純的沿著自己的行業發展,變化到像其他行業進軍,即跨行。
3、將木桶向桶壁長板(短板所在的對立)一側傾斜短板收益少,那就向長板傾斜。就好比一個組織,將業務重心向優勢業務(團隊)傾斜,這就是組織的戰略決策問題了。這其實也算是"反木桶理論"的一種體現。
4、更換桶壁木板材料要增加儲水量,桶壁厚度也能起一定作用。但如果是材料是木板,在厚度減少的同時,可能會承受不住水對桶壁的壓力,所以更換材料是在所難免的。厚度就好比組織支出(包括工資、日常開支、業務資金等),材料就好比組織人員(或團隊組成的模式)。減少厚度又保證質量,那就是精簡機構開支,任賢用能。當然,要想馬兒跑得快,又不讓馬兒吃的好,馬兒可能真的會跑。
二、反木桶理論
傳統木桶理論主要體現的整體的力量,而反木桶理論則體現的是特色(創新)的力量。
反木桶理論認為,與其補短板,不如讓長板更長。一招鮮,吃遍天。不求能裝多少水,只求能多吸引注意力。
反木桶理論的意義:這種模式,對於中小組織有一定的參考作用。體量小的他們,就算每個桶壁木板都補的一樣長,也只是大組織的一半高甚至還沒有一半。與其花精力補短板,不如將長板弄的更突出,儘量使長板接近大組織的長板甚至是超過大組織的長板。他們知道在總體體量上爭不過大型組織,不求吃肉,能喝上湯就行。沒有大組織的影響力,就需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以吸引關注,得以獲利。三、新木桶理論
新木桶理論指的是,裝水的多少,取決於長板的長度。這就是長板理論。這個新木桶理論是依賴於將木桶傾斜放置的情況下,和上文的調整重心類似。長板越長,最後裝水越多。其意義也和上文反木桶理論類似,這裡也不多說了。反木桶理論,區別於木桶理論,和新木桶理論其實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突出長板的作用。
四、三個木桶理論的關鍵:
但話說回來,不管哪個木桶理論,最終的關鍵都是在於選擇增哪塊木板。這就不得不考慮一些問題,比如考慮補短板收益大還是增長板收益大;或者是考慮補短板容易還是增長板容易;總的來說就是考慮補短板性價比高還是增長板性價比高。
收益大但不易實行,性價比就不是很高了。收益小但易於實行,性價比反而可能很高。組織不同,實際情況不同,目的不同,難易程度不同,選擇也不同。所以,實際情況下,組織需要根據實際性價比進行決策,判斷到底是補短板還是增長板。
話說回來,不管是補短板還是增長板,到最後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一直增長。所以,個人認為,新木桶理論性價比不高。反木桶理論也是,但反木桶理論的目的不同。
(ps:都在考慮木板,誰考慮過鐵線的作用,換成薄膜固定,估計就沒短板什麼事了;都在考慮裝水,為何不裝金沙呢?沒有提手就不能方便移動,但移動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