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上孩子「短板」,還是發揮孩子長板?「木桶定律」咋遵循?

2020-12-06 寶寶知道

文/諾媽

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與桶壁上最高最長的木板毫無關係,而是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有多高。

這就是著名的「木桶定律」,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定律中體現的「短板效應」被廣泛應用到各種團建、組織中,從象徵一個企業、一個部門、一個班組,甚至象徵到某一個人,包括我們的孩子!

教育界曾發出各種聲音,大抵都表達了一個意思:補上孩子的短板,方能讓孩子將來有所成器!最好的現身說法就是:高考——錄取分數看總分!

如果我們拉住前往各種培訓班的孩子做個小小調查,他們補習的科目,大多數都是自己不擅長,有困難的學科:英語不好補英語,數學不好補數學。我幾乎沒有聽說過哪個孩子寫作很牛,還專門拜師去學作文的。

那麼,孩子的優勢真的就受限於劣勢嗎?

毫無疑問,孩子在偏科現狀下,必然會拉低他的整體成績。在有可能的條件下,我們應該儘量去補足短板,這是一個既定的現實與努力方向,但是今天諾媽補充說明的是:

[彩虹]一、在我們補足短板的同時,千萬不要死磕短板!

讀書的時候,我們班原來有一個男孩,成績中遊吧,除了英語墊底,其他科目都是穩穩噹噹,沒有太好,也不是很差。初三面臨中考的時候,為了能夠把平均分拉上來,在衝刺階段他拼命學英語,簡直到了死磕的地步。每天放學後,雷打不動地就是上英語補習班,回家父母監督最多的也是英語練習。每一天,他從書包裡拿進拿出的書本中,英語類的一定是頻率最高的。

皇天不負有心人,大考結束,成績出爐,他英語成績欄上不再是鮮紅的分數,而是一個讓他倍感滿足的及格以上分數。但是他很快就傻眼了:其他科目的成績出乎了他的意料,統統下拉!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人的精力畢竟有限,特別是去爭取自己不擅長的項目,那一定是需要花下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的。所以,當他在死磕短板英語的時候,由於在其他科目上的精力不濟,讓原本穩定狀態下的成績受到了影響。

是「得」是「失」?只有他自己心裡最清楚。

短板要補,卻不能死磕!短板效應雖然揭示出了一個定理,木桶的儲水量取決於最短板的高度,不過,在特定的使用狀態下,通過相互配合是可以增加一定的儲水量。比如我們有意識地把木桶向長板方向傾斜,其儲水量就比正立時的木桶多得多!

[彩虹]二、在我們護住短板的同時,千萬不要丟掉長板!

放眼觀望當代社會,我們發現,在越來越精細化社會分工下,專才特才,也發揮出巨大的能量。即便是在孩子讀書階段,因為堅持特長,改變命運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素有「高考戰神」之美譽的著名教師王金戰,他曾經帶一個五十五人的班級,十位學生進入劍橋大學、牛津大學、耶魯大學等世界名校,三十七位學生進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二十五人次奪冠於全國各類的競賽項目。

如果說孩子成績本來就挺好,遇上一個好老師,進入一個好大學,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王金戰老師能把班裡倒數第一名保送進北大,不僅成為佳談,這個實例也頗鼓舞人心。

這是一個「成績差、紀律差」的雙差生,在臨被勸退學之際,校長一念之差把他放進王金戰的班裡,想給孩子最後一個機會。當然一開始這個學生以絕對的優勢穩佔班級倒數第一名,與倒數第二名的距離拉開200分之多。

「你都考倒數第一了,還怕考倒數第二?只要你能縮小與倒數第二的成績差距,你就是有進步的!」王金戰老師一點一點撿回這位學生的自信,結果讓這個孩子大有「視為知己者死」之感,從第一次月考,成績在年級排名提高了161個名次後,這位學生下決心非北大、清華不上。

在孩子文化課突飛猛進的同時,王金戰老師也沒有讓孩子放棄藝術特長,並鼓勵他參加藝術特長的測試。突擊準備一個月後,這位學生最後在北大藝術測試中,取得了第三名成績,被籤約成為藝術特長生,最終如願考入北京大學法學院。

藝術特長往往是孩子的興趣所在,是孩子願意主動去發展發揮的領域。王金戰老師身邊這個同學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生活中也不乏很多實例,最終以自己的興趣特長作為生活技能。

在一個木桶中,雖然儲水受限於最短一塊木板,但我們可以為了暫時地提升儲水量,將長板截下補到短板處,從而提高儲水量。

「家長如果要求孩子樣樣通,結果必然會導致樣樣松。家長應該發現孩子的長處,發展孩子的優勢智能,同時兼顧其他方面的持續發展,使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健全的人格與智能。」被稱為「博士老爹」,一生培養出五個博士子女的蔡笑晚先生也曾提出這樣的教育觀。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短板要重視,卻不死磕;長板要看住,說不定關鍵時候起了作用,不是嗎?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諾媽家有男寶)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打破木桶效應:我們習慣補短板,卻一不小心丟了長板
    不只是創業,人生不也正是一個在自己長板與短板間的選擇和較量過程麼?孟婆和這位創業者都是拿自己的短板跟別人的長板硬扛,踩了大坑。事實上,創業者更容易犯的是另一種短板錯誤:習慣花大量精力彌補自身短板,反倒忽略了長板的發揮。
  • 木桶定律新讀:短板相對論
    要理解木桶定律,我們需要帶著兩個問題去看:誰是短板?有了短板會怎麼樣?在職場中,木桶定律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的優勢與專長,而忽略短板所在。一個企業家能否成功,取決於他的經營和管理能力;一個團隊Leader能否成功,取決於他是否擁有高超的領導能力。
  • 木桶定律(短板效應)木桶理論
    木桶定律:一個水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於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生活中處理問題時,我們如果可以先解決導致問題的「短板」,就可以大大的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就像木桶一樣,所以,想要讓木桶裝更多的水,就必須加長自己最短的木板。1.惡習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無意識的培養著習慣,這令我們在很多情況下都臣服於習慣。然而,好的習慣可為我們小李,不好的習慣會在做事時嚴重拖我們的後腿。所以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的習慣進行分類分級,將惡習改正,以免將成功會在自己無意識的惡習上。
  • 「木桶原理」不適合很多孩子
    01「木桶原理」不是萬能定律。不知從何時起,人們瘋傳「木桶原理」。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是它指向的物體是木桶,並說明做桶的木板參差不齊,尚未完工。不喜歡或者不擅長做的事情被比喻成木桶上的短板,限制了裝水量。但為什麼不換個思路來看問題呢?如果把木桶上的長板拿來做船,它不是可以揚帆遠航了?02揚長避短,收穫會更大。
  • 木桶定律:加長所有的「短板」
    世界頂尖思維Part8 協調:打破堡壘、聚合能量的策略 木桶定律:加長所有的「短板」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
  • 醫院管理的「木桶定律」
    醫院就像是一個木桶一般,它也是需要一定的管理定律的。  一個水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於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即木桶定律,醫院也是如此。一隻水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
  • 「短板效應」限制孩子發展?教會孩子「取長補短」,學習更輕鬆
    「短板效應」即木桶理論,為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指的是一隻水桶想要盛滿水,必須由每一塊都一樣的平整無」破損的"木板組成,如果其中有一塊不整齊或者下邊有破洞的,這隻桶就沒辦法盛滿。它的魅力就在於最短的木板在哪裡,水就盛在哪裡。決定盛水的多少是那隻短的木板,不只是長的木板。長木板可以儘量保護水不會在顛婆的時候灑出太多,但是無法保證水不漏出去。
  • 世界頂級思維(四)反木桶定律才是你成功的關鍵
    因為辯證的來說呢,木桶定律似乎越來越不適合當下人的發展,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努力去補短板,倒不如去無限擴大你的長板。這些都是木桶定律應用最好的典範。但是請諸位想一想,一味去補自己的短板,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它需要巨大的毅力和恆心,最後才能走向成功,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付出了常人想像不到的努力和汗水,這個過程是漫長的。
  • 經濟學基礎定律之三: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Buckets effect / Cannikin Law)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其核心內容為:一隻水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演變三:木桶的最終儲水量,還取決於木桶的使用狀態和相互配合在特定的使用狀態下,通過相互配合,可增加一定的儲水量,如有意識地把木桶向長板方向傾斜,其儲水量就比正立時的水桶多得多。
  • 新說「木桶定律」和對教育的思考
    曾記得當年中學時代老師課堂上以″木桶定律″教育我們不要偏科,學業要均衡發展。那時候的學習和現在一樣,以升學為主,總分高才能進好的學校,補短板自然成了我們初高中時代的重要邏輯。比如語、數、外成績分別為75%、90%、60%,要重點補習哪個課程更容易使總分考得更高呢?
  • 木桶理論害人不淺!職場的你需要知道這些!
    你就算其他科都打滿分,只要你一科不及格,你也考不上好大學!」「優秀的學生都是科科都優秀。就像一個木桶,最終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是的,老師說的也沒錯,當時的我們是個桶,我們也篤信著老師教的這個真理。於是,我們瘋狂地補「短」,勢必要把「短」的那塊板給補起來。
  • 企業管理/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對企業管理的啟示 對一個企業來說,最短的那塊"板"其實也就是漏洞的同義詞,必須立即想辦法補上。如果把企業的管理水平比做三長兩短的一隻木桶,而把企業的生產率或者經營業績比做桶裡裝的水,那影響這家企業的生產率或績效水平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就是最短的那塊板。企業的板就是各種資源,如研發、生產、市場、行銷、管理、品質等等。為了做到木桶"容量"的最大化,就要合理配置企業內部各種資源,及時補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 世界10大最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 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
  • 木桶理論——關鍵在於選擇
    木桶理論的意義:根據傳統木桶理論,任何組織都有其短板,要想發揮該組織的整體實力,則需要彌補短板的不足。體量小的他們,就算每個桶壁木板都補的一樣長,也只是大組織的一半高甚至還沒有一半。與其花精力補短板,不如將長板弄的更突出,儘量使長板接近大組織的長板甚至是超過大組織的長板。他們知道在總體體量上爭不過大型組織,不求吃肉,能喝上湯就行。沒有大組織的影響力,就需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以吸引關注,得以獲利。
  • 生活中的定律: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 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就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這塊短板就成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換掉短板或將短板加長才可以。所以這一規律就被總結為「木桶定律」,也常稱為「短板理論」。木桶定律說明了個人或組織的能力與水平並非由最好的部分決定,反而由劣勢的部分決定。簡單的說,如果你的考試成績中數學和物理兩門拿了滿分,而歷史和政治很差,那麼你的總成績就會被差的科目拉下來。
  • 木桶定律:注重團隊中的薄弱環節
    木桶原理又稱短板理論,木桶短板管理理論,所謂「木桶理論」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內容為: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
  • 原創|比木桶效應和長板效應更重要的是……
    [用最短的時間去積累認知]《比木桶效應和長板效應更重要的是…》--格格姐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企業或個人都需要綜合能力很強,木桶效應是人的短板往往決定人的高度。而如今,不管是企業或個人,你沒有突出的優勢,是很難走向高峰。
  • 戰「疫」心聲|李千華:不當「木桶定律」中那塊最短的板
    作為新加入國家集訓隊的一員,我深知自己體能跟不上隊伍水平,但我不想拖後腿,更不想當「木桶定律」裡最短的那塊板。於是,我充分利用封閉的整塊時間,強化基礎體能訓練,惡補體能「短板」。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越是艱險越向前,把短板補得再紮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
  • 木桶理論和長板理論,你覺得哪個最適合用在營銷學中呢
    有沒有聽說過木桶理論?我想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舉個例子,當一個木桶能夠最大量的裝多少水,取決於它的短板,這個就是木桶理論。那麼這個木桶理論是不適用於營銷學中呢?我的答案是,有一個理論比木桶理論要更適用於營銷學,那就是長板理論。
  • 從「短板效應」來看:劣勢決定集體水平,教你在學習中如何補短板
    但是,因為這兩個理科王子,他們的文科分數太低了,被文科拉了後腿,在中考的時候,語文和英語的成績才考了幾十分,所以,儘管他們的理科接近滿分,依然還是沒有考上好的高中,只有繼續復讀。不得不說他們在理科上面的優勢確實是非常的強,從木桶效應上來說,理科就是他們的長板,而對於文科就是他們的短板,如果讓他們能夠補上自己文科這一塊短板的話,絕對可以考上重點的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