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木桶效應:我們習慣補短板,卻一不小心丟了長板

2021-01-09 經理人網

讀書的時候,老師在期末評語中會寫:「xx同學有些偏科,希望下學期能夠兼顧。」於是,很多在某一科上有天賦的同學,聽話地開始猛補自己的偏科。

有的同學總體成績得到提高,皆大歡喜;但也有的同學,因為沒有把握好時間和程度,導致了偏科的依舊不足,而擅長科目也一落千丈。

「木桶效應」每個人都知道,然而事事都求均衡,是正確的嗎?

本文中,《反敗資本》作者藺雷博士在深入訪談調查100多位創業者後,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 文 /藺雷(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雙博士後,內創研習社創始人)

孟婆是一位文筆細膩走心的女作家,公號「孟婆說」的創始人。2018年,厭倦寫作的她想「看到另一條路上的風景」,於是決定創業。2019年7月,她發了一篇長文,回顧了自己創業1年半以來的心路歷程,最後承認不適合創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絕對領域」。

孟婆創業做的是漫畫,而且定位在細分領域的精品漫畫,她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和頭部CP公司區別開來」。

直到失敗她才開始反思:

為什麼這些頭部公司不做精品漫畫?難道他們沒能力?

最讓孟婆痛心的是,她放棄了自己擅長的寫作和內容輸出強項,換了一個完全不擅長的漫畫創業賽道,「如果非要拿自己的短板去與別人的長板做比較,只會讓自己陷入極度的絕望中。」

踩了坑,才能明白個中血淚。

01 先堅持長板

孟婆的創業經歷至少說明了一點:放棄自己的長板,用短板去和另一個領域的專業公司競爭,絕非明智之舉。這恰恰是創業者容易犯的一個習慣性錯誤。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跨界創業不是太正常不過了嗎?沒錯,但要看自己是不是跨界的那塊料,有沒有資源和能力去跨界。

真正敢於跨界進入別人長板領域的,一定是有家底、輸得起、把這事前前後後都想明白了的主兒。對一個沒有什麼根基和經驗的普通創業者來說,去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創業,風險極高。即便是那些有家底兒的跨界者,也不是每家都成功,失敗率照樣很高。

除了孟婆這樣沒經驗的創業者之外,即便是之前成功的創業人士,也會經常放棄自己的長板、僅憑好奇和衝動就去自己的短板領域創業。

有一位連續三次創業者,前兩次都小有成就。然而,由於感覺所從事行業的內容有「天花板」,規模做不大,於是決定放棄用兩年打拼獲得的穩定業務、成型的商業模式和磨合好的團隊,轉向自己並不熟悉的文化藝術產業地產,希望能從發展成熟的住宅和商業地產中闖出一片天地。

這位創業者之前沒有從事地產的經驗,僅認為憑藉差異化定位、理想和格局以及他籠絡來的高管和藝術家團隊就能搞定。

結果,這個傾注了他所有心血和資金的項目因為政策變動的原因擱淺。他在反思失敗時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很多成功的500強企業經營都遵循守正出奇的原則,把原本熟悉的行業和業務做大做強,保持可持續造血的業務才能進入新領域拓展新業務。我偏偏把原來做得輕車熟路的行業放棄了,把原先經驗豐富的團隊解散了,沒有現金流,沒有持續輸血獲得收入的業務,而完全投入到一個陌生的新領域,結果一遇挫折,公司的現金流收入就斷了。」

不只是創業,人生不也正是一個在自己長板與短板間的選擇和較量過程麼?

孟婆和這位創業者都是拿自己的短板跟別人的長板硬扛,踩了大坑。事實上,創業者更容易犯的是另一種短板錯誤:習慣花大量精力彌補自身短板,反倒忽略了長板的發揮。

02 補短板 ≠ 過分補短板

短板理論說的是一個桶的盛水量取決於其中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多盛水就必須加高這個短板。

每個企業都是一個木桶,管理者要及時找出自己的最短板並全力彌補,才能在競爭中勝出。這聽起來幾乎找不出漏洞,不僅大公司,很多創業者也常把「補短板」掛在嘴邊。

然而,如果真在創業中把補短板看作比發揮長板還重要的事去做,那麼恭喜你,已經中招了。

短板理論的邏輯是儘早去彌補自己的短板,這是一種偏執的理想主義。

對一個普通創業者來說,剛開始幾乎什麼都沒有,換句話說,連個像樣的桶都沒有,到處都是短板漏洞,補哪兒,怎麼補?

這個時候別想太多,先玩命把自己的長板發揮到極致,搏得一線生機活下去,這才是創業初期最實際的目標——有多少創業者沒熬過生死線、沒來得及發揮長板就在黎明來臨之前死掉了。

一個創業團隊中,創始人為了顯得更加「優秀」和完美,也常常會不停挑戰自己的短板,慢慢就進入了把短板當長板來活的不歸路。看似自己的技能變得更加均衡,但這是一種錯覺:你以往的優勢被弱化到和自己的短板一個水平了,而不是有效彌補了短板。迷失啊!

說白了,創業者要「揚長避短」。偉大的公司不一定每塊板都強,但一定是把擅長的板做到了極致。

賈伯斯是個完人嗎?當然不是,他被董事會趕出去過,也有很多執念。蘋果公司做到面面俱到了嗎?更不是。蘋果一直在極力凸顯自己在產品設計和產品理念上的長板,事實上它的短板很多,也經常被人詬病,但蘋果用長板幾乎擁有了一切。

創業者找準自己的長板,就是彌補了最大的短板。

那麼,是不是要揚長避短,就不去填補短板了呢?必須說清楚:發揮長板沒有否定補短板的重要性,我們反對的不是補短板,而是過分去補短板。

03 四種補板方法

那麼,當出現短板時到底該怎樣去補?

1.個人發揮長板,團隊修補短板,但創始人必須了解短板

唐僧不會打怪,做事婆婆媽媽,但依然是一個好的創業者,因為他把自己的一個長板發揮到了極致,就是念「緊箍咒」。

唐僧通過收徒弟,也就是找合伙人的方式補自己短板(觀音菩薩這個天使投資人一直在幫他找合伙人),最後形成一個CEO+4個合伙人的團隊,而且有對賭:四個徒弟只有保護他取完經,才能解掉緊箍咒。

在這個長板的作用下,唐僧用孫悟空去打怪,用沙僧當和事佬,用豬八戒活躍氣氛,讓白龍馬在困難時候出力。師徒5人把各自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強強聯合、組團作戰,終於走到西天取得真經。

所以,最好的方式不是自己花費大量精力去補短板,而是用拼板的方式,尋找能彌補短板的人才,幾個人的長板加一起,就成了團隊的長板能力。一個團隊要會十八般武藝,但每個人至少要有1-2樣兵器是精通的,就是這個道理。

試想,馬雲不懂技術也不太懂金融、營銷,如果一開始他就放下自己的長板而去惡補技術和金融、營銷,我們今天一定看不到阿里巴巴。

創始人必須了解自己和整個團隊的短板是什麼,而且自己必須懂短板的相關專業知識。不能說這個我不懂,就不管了。你必須懂,但不一定要精通,這樣你招來的牛人才會從心裡認你,否則招人就變成了碰運氣。

2.早期重在發揮長板,成熟期重在補短板

小時候,老師們經常在學期評語中寫一句話「xx同學有些偏科,希望下學期能兼顧」。於是,很多在單科上有天賦和專長的同學們,開始猛補偏科。

誠然,為了提高總成績而補科沒錯,但一旦時間分配不好、用力過猛,會導致更差的結果:偏科的成績沒上去,擅長的科成績卻下來了。

企業也一樣,補短板要看自身的發展階段。

在發展早期,重在利用自身優勢,不斷放大長處,比如憑藉關鍵技術佔領風口,通過人脈資源獲取早期用戶……之後再在擴張中及時引入合適的管理人員,建立良好的公司管理架構和機制,而不是花太多精力去補短板。

真正能用短板理論發揮大作用的,是那些已經熬過生死期進入穩定期的相對成熟企業,這個時候才有資源、有精力去補短板,而補了短板後企業就會整體提升。

3.網際網路和小而美的創業要拼長板,高科技創業要補短板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在一次論壇上說:

「網際網路創業的人,不要考慮短板的問題,一定要考慮那兩塊板最長……但車不一樣,硬體不一樣。比如汽車我認為它有500塊板,其中任何一塊最短的板,就決定了我車的安全、品質、銷售、品牌等一系列東西,靠長板不足以做好,靠短板才決定你的系統性。所以,這是兩套體系,也導致兩種不同決策模型」。

網際網路創業要迅速找長板拼長板,而不是找短板,因為網際網路發展一日千裡,補短板顯然跟不上市場動態。

反之,高科技創業必須補短板,否則出一個破綻市場就不認你、對手就攻擊你那個短板。

此外,很多小而美的項目適合用「長板」理論,它們都很小,只做特別小的一個領域,就是要極力突出你的長處優勢,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4. 致命短板必須改,次要短板可寬容

所謂致命短板就是一旦出現這個短板,之前的一切努力和積累都白費。

比如波音737Max出現的自動駕駛作業系統bug就是個巨大短板,不解決就徹底成為噩夢,即便解決了也難以再獲得用戶信賴。

次要短板則是可以暫緩去彌補的那一類短板,可以推後彌補,因為它並不影響大局。

每個企業情況不同,創始人要自己去判斷到底哪個是致命短板,哪個是次要短板,這兩個短板還有可能隨著時間發展而相互轉化,此時需要創始人有一雙金睛火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絕對領域,把控發揮長板和彌補短板的節奏,就是在把控企業的生命。

關於作者

藺雷,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雙博士後,內創研習社創始人。

《反敗資本》《內創業革命》《內創業手冊》作者。持續追蹤企業創新和創業一線二十載,每本書平均調研100家企業,相信只有調研,才能觸摸真實。從學者成功轉型為時代的創業者。

*本文摘編自《反敗資本》,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補上孩子「短板」,還是發揮孩子長板?「木桶定律」咋遵循?
    文/諾媽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與桶壁上最高最長的木板毫無關係,而是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有多高。這就是著名的「木桶定律」,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定律中體現的「短板效應」被廣泛應用到各種團建、組織中,從象徵一個企業、一個部門、一個班組,甚至象徵到某一個人,包括我們的孩子!
  • 原創|比木桶效應和長板效應更重要的是……
    [用最短的時間去積累認知]《比木桶效應和長板效應更重要的是…》--格格姐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企業或個人都需要綜合能力很強,木桶效應是人的短板往往決定人的高度。而如今,不管是企業或個人,你沒有突出的優勢,是很難走向高峰。
  • 企業管理/木桶效應
    也可稱為短板效應。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因此,整個社會與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並儘早補足它 。木桶效應對企業管理的啟示 對一個企業來說,最短的那塊"板"其實也就是漏洞的同義詞,必須立即想辦法補上。
  • 從「短板效應」來看:劣勢決定集體水平,教你在學習中如何補短板
    不得不說他們在理科上面的優勢確實是非常的強,從木桶效應上來說,理科就是他們的長板,而對於文科就是他們的短板,如果讓他們能夠補上自己文科這一塊短板的話,絕對可以考上重點的高中。確實,他們考上了重點的高中,之後發揮自己的學習優勢也會成為高中的學霸,將來肯定是考上重點大學沒問題的了。
  • 木桶定律(短板效應)木桶理論
    木桶定律:一個水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於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生活中處理問題時,我們如果可以先解決導致問題的「短板」,就可以大大的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這些短處往往是限制我們能力的關鍵。就像木桶一樣,所以,想要讓木桶裝更多的水,就必須加長自己最短的木板。1.惡習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無意識的培養著習慣,這令我們在很多情況下都臣服於習慣。然而,好的習慣可為我們小李,不好的習慣會在做事時嚴重拖我們的後腿。
  • 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 打破木桶效應:這個時代,發揮「長板」更重要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木桶效應」,簡單來說,它指的是——「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從前,我們不斷地補齊自己的「短板」,讓自己的缺點變得更小一點,只希望自己這個「木桶」能夠裝下更多的水。
  • 打破「短板效應」的影視作品們
    這些雖有短板但獲得高分的劇集,值得被稱為奇蹟。 近期,這一現象的代表,可能就要數《錦衣之下》了。 在長評區,點讚、評論熱度最高的兩個答案一個是一星,一個是五星。
  • 補短板->成功?短板效應的另類解讀_騰訊新聞
    「短板效應」。 日常工作中,很多領導喜歡用短板效應來教育員工加強對自身劣勢的鍛鍊,以此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相信很多職場新人都聽過類似的論述,而且其中很多人也都是這樣去實踐的,希望通過努力補足自身的短板進而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 木桶理論——關鍵在於選擇
    反木桶理論認為,與其補短板,不如讓長板更長。一招鮮,吃遍天。不求能裝多少水,只求能多吸引注意力。反木桶理論的意義:這種模式,對於中小組織有一定的參考作用。體量小的他們,就算每個桶壁木板都補的一樣長,也只是大組織的一半高甚至還沒有一半。與其花精力補短板,不如將長板弄的更突出,儘量使長板接近大組織的長板甚至是超過大組織的長板。他們知道在總體體量上爭不過大型組織,不求吃肉,能喝上湯就行。沒有大組織的影響力,就需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以吸引關注,得以獲利。
  • 木桶定律:加長所有的「短板」
    世界頂尖思維Part8 協調:打破堡壘、聚合能量的策略 木桶定律:加長所有的「短板」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
  • 醫院管理的「木桶定律」
    1:改變木桶結構可增加儲水量從木桶原理中,可以發現,木桶的最終儲水量,不僅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還取決於木桶的使用狀態和木板間的銜接與配合。在特定的使用狀態下,通過相互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木桶的儲水量,比如:有意識地把木桶向長板方向傾斜,木桶的儲水量就會比正立時多得多;或為了暫時地提升儲水量,可以將長板截下補到短板處,從而提高木桶儲水量。
  • 害人不淺的木桶理論:這五點為你講透木桶理論的弊端
    事實上,我們不要去管到底木桶理論是什麼問題,我們的目的是找到那個真正管用的解決方案。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是:儘可能的提高木桶的裝水量。木桶理論給我們提供的方法是:把木桶放正,然後加長短板。當然,這種方法不為錯,也有效。
  • 木桶定律新讀:短板相對論
    要理解木桶定律,我們需要帶著兩個問題去看:誰是短板?有了短板會怎麼樣?在職場中,木桶定律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的優勢與專長,而忽略短板所在。一個企業家能否成功,取決於他的經營和管理能力;一個團隊Leader能否成功,取決於他是否擁有高超的領導能力。
  • 洗衣也有木桶效應,海爾邀3大行業合作:打破邊界才能補齊短板
    你一定聽過木桶效應。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桶壁最長的那根木板,而是最短的那根。同理,洗衣也有木桶效應:即便洗衣機本身洗護性能出色,可一旦洗滌劑、洗衣方式存在問題,效果依然不會理想。
  • 補齊短板才在職場中更有競爭力?錯了,你從來沒真正理解木桶效應
    原來小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寫過文案了,他覺得自己的活動策劃能力比較弱,最近半年多一直在這方面下功夫,雖然吃了很多苦,但其實最後做出的活動方案也就是一個正常的水平,並不能打動面試官。而文案能力由於長時間沒有深入運用,也不是很突出了。聽完小傑的經歷,使我不由得深思:在職場中,我們到底應該是補齊自己的劣勢,還是發展自己的優勢呢?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木桶效應
    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而木桶的盛水量是有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並非是由一塊或者幾塊決定的。如果其中一塊木板很短,那麼此木桶的盛水兩就會很少,因為即使放入很多水,多餘的水也會從短板處流出來。因此這塊短板就成為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
  • 世界頂級思維(四)反木桶定律才是你成功的關鍵
    因為辯證的來說呢,木桶定律似乎越來越不適合當下人的發展,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努力去補短板,倒不如去無限擴大你的長板。這些都是木桶定律應用最好的典範。但是請諸位想一想,一味去補自己的短板,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它需要巨大的毅力和恆心,最後才能走向成功,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付出了常人想像不到的努力和汗水,這個過程是漫長的。
  • 李維東:家庭教育要慎防木桶短板效應
    這令人想起了著名的木桶理論,很多人都知道,一個木桶內的水平高低、容量大小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上述這些現象中的哪些因素會是家庭教育中的短板?一是缺失法律意識。根據疫情防控要求,為了全體公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疫情傳染失控,需要一般人都各自居家隔離,有病情及時報告社區防控部門。
  • 「原創」教育的長板與短板效應
    培養、發展個人能力的教育理念裡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是長板效應,發現個人的特長後,盡力在這方面加以培養,學有專長,成為專業領域的佼佼者,以此作為立身之本,謀取一份職業,做自己喜歡的事,最大限度地成就個人的趣味人生,至於自己的不足的那一部分,不再用盡全力,拼力去彌補。另一種是與發揮個人長板相反的短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