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東:家庭教育要慎防木桶短板效應

2021-01-09 校園心語

近期的新冠肺炎防疫期間,又有幾個新聞爆出,極個別人不聽社區防疫人員的正確勸說,不戴口罩、不讓測體溫、開車衝擊門卡等等,令人厭惡,也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傷害防疫人員,從而受到法律懲戒。國家這麼大,人口這麼多,有三五個非常個別的,平日也不是什麼大事。但是這次防疫確實大不同,因為這是「戰疫」,因為一個人可能傳染給一個單元的居民、一個小區的居民,甚至更多的居民,不僅給別人帶了隱患,更是給整個社區、整個城市添堵添亂。因此現象雖是極個別,卻是激起眾怒,也令人深思,從新聞報導中可以看出,這極個別鬧騰的人中,有管理幹部、有普通百姓,有婦女,也有男人,有老人,也有青年。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這些現象還將可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未來成長產生深遠的不良影響。這令人想起了著名的木桶理論,很多人都知道,一個木桶內的水平高低、容量大小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上述這些現象中的哪些因素會是家庭教育中的短板?

一是缺失法律意識。根據疫情防控要求,為了全體公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疫情傳染失控,需要一般人都各自居家隔離,有病情及時報告社區防控部門。武漢、湖北的情況不說,以外的其他地方,也都是實行網格化管理,設卡檢測是必須的,然後個別家庭中的人卻要不服從戰疫的統一要求,甚至打人、衝關,受到法律懲戒,這會在自家的孩子或鄰居家的孩子心中樹立什麼形象?產生什麼樣的示範效應?孩子為因你是家人或鄰居而自豪?還是羞恥?

二是缺失道德意識。按照基本的道德要求,人人都自覺遵守社會公德,不僅僅是有利於全體公民,也是更有利於每個人自己,所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只有具備這樣的意識、素質,我們的家庭、社區、城市、國家才能更加文明和諧,才能更加健康安全,才能更加溫暖美麗。反之,因為一個人或幾個人對基本道德規範的破壞,而導致一個家庭、社區、城市,甚至一個地區人心惶惶,秩序失控,最終受害的首先是自己。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每個家庭成員都講道德、講文明,如此才會有良好的家風、家教,也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用良好的成長環境。

三是缺失集體意識。作為在文明社會中生活的任何人,都離不開集體,如家庭、社區、村落、城市、國家。同樣,也就需要每一個人都自覺增強集體意識,如不能給家庭特別是孩子帶來不良聲譽,不能給社區、村莊添亂添堵成為眾矢之的,更不能給城市、國家添亂。國家,就是國與家,二者是相互密切關聯的,國家文明和諧,家庭才會有好的環境,每個家庭都文明和諧了,國家才會更加文明和諧。這種集體意識需要每個家庭成員時刻牢記在心,並體現在一言一行之中,如此孩子才會從小就養成集體意識,才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順利的融入到家庭、社區、城市和國家發展的主流中來。

四是缺失自律意識。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富有理性,具有自律意識,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知道有些行為會違背道德、觸犯法律,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不良後果。如果沒有這個自律、自覺性,怎麼能承擔起家庭建設的重任,這麼會享受到的家庭幸福快樂?自律就是需要我們自覺地約束自己、規範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想一想會給家庭特別是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後果、傷害?同樣,自己的行為會給社區、城市、國家帶來什麼負面影響?在法律的框架內,在道德的規範內,一言一行才不會失控,才不會造成追悔莫及的後果。為了孩子,學會自律,是一種素養!

五是缺失責任意識。古語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即使我們不能做什麼大的事情,那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做好本分的自己,聽從統一命令,不給為國家也為我們每一個人而奮戰的人們添亂,而且用自覺地言行,擁護、支持統一要求。從大了說是有社會責任感,從小了說就是有家庭責任感,就是用自己的高度的責任意識,潛移默化的教育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人,展示自己的良好的家教、家風。無論作為一個社會成員,還是家庭成員,責任意識都是不可缺少的,是必須時刻牢記在心,並自覺體現在行動上,如此,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一個合格的公民。

無論我們在社會上處於什麼位置,有多少權、多少錢,上述某個方面只要一旦缺失,就會成為個人事業生活的短板,成為家庭教育的短板,在這個網絡非常發達的時代,在全社會都高度關注的關鍵時期,這種短板,都可能會被無限擴散,以致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防止木桶短板效應,需要每個人從家庭教育的視角做起。為了小家,也為了大家,讓我們一起努力!

註:原創作品,歡迎關注。嚴禁抄襲

(李維東:中學高級思政教育教師)

相關焦點

  • 木桶定律(短板效應)木桶理論
    木桶定律:一個水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於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生活中處理問題時,我們如果可以先解決導致問題的「短板」,就可以大大的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就像木桶一樣,所以,想要讓木桶裝更多的水,就必須加長自己最短的木板。1.惡習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無意識的培養著習慣,這令我們在很多情況下都臣服於習慣。然而,好的習慣可為我們小李,不好的習慣會在做事時嚴重拖我們的後腿。所以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的習慣進行分類分級,將惡習改正,以免將成功會在自己無意識的惡習上。
  • 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 企業管理/木桶效應
    也可稱為短板效應。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因此,整個社會與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並儘早補足它 。但是,要想完全克服最薄弱的環節是不可能的,一根鏈條總有最弱的環節,強弱本來就是相對而言的。問題在於你能承擔這個弱點到什麼程度,一旦它已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就必須下手了。除了用人,木桶效應在企業的銷售能力、市場開發能力、服務能力、生產管理能力等方面同樣有效。進一步說,每個企業都有它的薄弱環節。正是這些環節使企業許多資源閒置甚至浪費,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 《瓦拉赫效應》:它真與木桶原理的短板效應自相矛盾嗎?
    所以要感謝瓦拉赫的慧眼識珠的化學老師。三、瓦拉赫之所以成功還因他有一雙聰明的好父母是分不開的,他們不僅望子成龍,而且還很寬容尊重孩子的天性,當孩子某些方面天資不足時,知道何時剎車止損並徵求孩子意見換一個方向去發展,而不會指責或洩氣,一意孤行的堅持等。
  • 公務員面試:木桶效應盛水時是取決短板,還是縫隙,你怎麼看?
    木桶效應是指木桶的盛水量取決於短板,有人將其更深入一步,認為木桶的盛水量不僅僅取決於短板,更在於板與板之間存在的縫隙。就此談談給你的啟示。【參考答案】木桶效應在我們生活很多領域都有所體現,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審視,都可以給我們的工作,甚至人生帶來非常豐富的人生啟迪。首先,細節決定成敗。
  • 補短板->成功?短板效應的另類解讀_騰訊新聞
    「短板效應」。 日常工作中,很多領導喜歡用短板效應來教育員工加強對自身劣勢的鍛鍊,以此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相信很多職場新人都聽過類似的論述,而且其中很多人也都是這樣去實踐的,希望通過努力補足自身的短板進而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木桶效應
    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而木桶的盛水量是有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並非是由一塊或者幾塊決定的。如果其中一塊木板很短,那麼此木桶的盛水兩就會很少,因為即使放入很多水,多餘的水也會從短板處流出來。因此這塊短板就成為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
  • 木桶定律新讀:短板相對論
    希臘巨人安泰因為自身唯一不足而被扼殺的故事,讓人想到了管理學中的「木桶定律」。木桶定律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指的是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圍成木桶的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塊木板。只有圍成木桶的所有木板都一樣高,木桶才能盛滿水。
  • 吸引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木桶效應
    在群體關係中吸引力法則的運用最為普遍,每一個人都渴望成為人群中的焦點,那麼他必定是有其獨特的魅力,心理學家認為吸引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木桶效應。什麼是「木桶效應」?木桶效應又稱為木桶定律,講的是一隻水桶能夠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一隻木桶想要盛滿水,必須每一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沒有破損。
  • 木桶定律:加長所有的「短板」
    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在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體容量,不是去加長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要下工夫依次補齊最短的木板;此外,一隻木桶能夠裝多少水,不僅取決於每一塊木板的長度,還取決於木板間的結合是否緊密。如果木板間存在縫隙,或者縫隙很大,同樣無法裝滿水,甚至一滴水都沒有。
  • 從「短板效應」來看:劣勢決定集體水平,教你在學習中如何補短板
    短板效應其實就是大家所說的木桶原理和水桶效應,這個效應是由美國的一個學者提出來的。主要說的就是用來裝水的木桶,是由非常多塊的木板組成的,然而這個桶能夠裝多少水,就是由這些木板來決定。如果對一個桶中有一塊木板非常的短,那麼這個桶裝水量就會被這個短板限制,最多就只能裝到短板的高度位置,不能裝滿,所以這一塊短板就是這個木桶能裝水的限制的條件,或者是說這是短板效應。
  • 原創|比木桶效應和長板效應更重要的是……
    [用最短的時間去積累認知]《比木桶效應和長板效應更重要的是…》--格格姐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企業或個人都需要綜合能力很強,木桶效應是人的短板往往決定人的高度。而如今,不管是企業或個人,你沒有突出的優勢,是很難走向高峰。
  • 打破木桶效應:我們習慣補短板,卻一不小心丟了長板
    「木桶效應」每個人都知道,然而事事都求均衡,是正確的嗎?本文中,《反敗資本》作者藺雷博士在深入訪談調查100多位創業者後,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文 /藺雷(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雙博士後,內創研習社創始人)孟婆是一位文筆細膩走心的女作家,公號「孟婆說」的創始人。
  • 人性弱點之短板效應
    短板效應短板效應這一詞彙還有一種說法是水桶的短板效應, 決定裝水多少的是木桶中最短的木板決定了裝水的多少, 強調了解決薄弱環節的重要性.似乎和人要有一技之長相反,其實不然, 一技之長,吃飯的手藝等是指立足或賺錢的優勢,短板效應是綜合某一事物或為人的現象.
  • 補齊短板才在職場中更有競爭力?錯了,你從來沒真正理解木桶效應
    我們都知道著名的「木桶效應」: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所以很多人說要儘早補齊「短板」,才能越來越有競爭力,這真的是正確的嗎? 對於大多數參加過高考的中國人來說,受到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平衡發展,補足短板。
  • 東至縣龍泉鎮:謹防「木桶效應」,補齊 「三塊短板」
    「木桶盛水的多少取決於最短木板的長短」,東至縣龍泉鎮對照全面小康指標體系,聚焦各項脫貧攻堅工作短板,著力解決貧困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緊迫問題,保障脫貧攻堅質量和成色。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增強脫貧底氣。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銜接的一項重要內容。打通「任督二脈」,村裡的人和物才能出得去,外面的資金和技術才能進得來。2014年以前,龍泉鎮貧困村鐵爐村沒有一條硬化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群眾出行的常態。
  • 木桶效應|心理效應
    心理效應  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
  • 補上孩子「短板」,還是發揮孩子長板?「木桶定律」咋遵循?
    文/諾媽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與桶壁上最高最長的木板毫無關係,而是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有多高。這就是著名的「木桶定律」,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定律中體現的「短板效應」被廣泛應用到各種團建、組織中,從象徵一個企業、一個部門、一個班組,甚至象徵到某一個人,包括我們的孩子!
  • 世界10大最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 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
  • 短板效應告訴你:再優質的男人,有了這三個「短板」也不能嫁
    什麼是短板效應?短板效應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也被稱為木桶效應。短板效應被運用在各個地方,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那麼木桶的盛水量,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一個模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根木板。 無論是對於在公司而言,還是對於一個人來說,決定他水平的永遠都不是最高的那個木板而是短板。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缺點,而那就是我們的劣勢,也就是我們的短板。在兩性關係中,假如再優質的男人,他有了這三個短板,女人也是不能夠輕易去嫁給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