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有一個著名的「木桶理論」,是指用一個木桶來裝水,如果組成木桶的木板參差不齊,那麼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這個木桶中最長的木板來決定的,而是由這個木桶中最短的木板決定的,所以它又被稱為「短板效應」。
日常工作中,很多領導喜歡用短板效應來教育員工加強對自身劣勢的鍛鍊,以此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相信很多職場新人都聽過類似的論述,而且其中很多人也都是這樣去實踐的,希望通過努力補足自身的短板進而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正面來看,木桶效應可以很好的告訴我們不要自滿,隨時注重自己的短板並儘量加以提升,這確實能夠提升我們的綜合實力,但反過來看,木桶效應的敘述將很多人的視野過度集中在我們沒什麼或缺乏什麼的問題上,但人無完人,一個人可以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各方面都很強,往往是他在某一方面具有別人所不具備的優勢,在工作中揚長避短不斷將優勢擴大並最終走向成功。
仔細觀察我們周圍的成功人士,你會發現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有比較明顯的劣勢,如果用木桶效應的理論就應該是這樣:長得不好看或者不修邊幅的人,他們一定要多修煉自我形象提升;不擅長演講講話都是要靠稿子的人,他們一定要多鍛鍊即興演講能力;不懂財務的老闆,他們一定要多學習些財務知識……我們說這些方面的提升確實可以讓他更厲害,但即使他們不做又有什麼影響呢?長得不好看不影響能力突出吧?霍金不能行動但不妨礙他改變世界吧?老闆不懂財務但能領航公司配個財務專家一樣不影響公司經營。這中間關鍵的問題在於,你是糾結於自己的短板還是發揮自己的優勢?
還是看回木桶效應,如果我們把一個集體理解為一件產品,按照木桶效應的理論:一件產品質量的高低,取決於那個品質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決於那個品質最好的零部件。如果我們每一個成員就是「集體」這個產品的零部件,每個零部件都有它自己的作用,有的負責銷售,有的負責管理,有的負責生產,那是不是只有當我們每一部分的作用都發揮到極致,這個產品的質量才會最好?那怎麼發揮到極致呢?每個成員在自己所屬的領域中發揮極致。那怎樣保證所屬領域發揮到極致?尋找擅長這個領域的專業人才讓他們發揮優勢就好了。
每個公司在招聘不同崗位的時候都會按照崗位的職責列出所需人才的要求,這中間有對專業的,有對能力的,為什麼?就是要讓這些有優勢的人在這個崗位上發揮他的優勢進而讓工作效果更好。公司都是盈利性質的,現在商業環境這麼複雜,招聘一個沒有優勢的人從新鍛鍊肯定不如直接招聘一個有突出優勢的人更好。從應聘者來看也是一樣,你在面試心儀工作的時候是會強調自己有哪些優勢可以更好的工作呢?還是說明自己的短板並表明自己的提升決心呢?答案顯然是前者。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提倡「揚長避短」,通過不斷發掘或建立自己的優勢,樹立個人品牌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建立自己的優勢,可以令你脫穎而出並獲得工作的自主權和更優渥的條件。憑藉自己的優勢,你還能獲得除了你的上司之外更多人的注意。當這些人一起聊天偶爾提到你的名字時,聊到的總是對你有利的,這會幫助你獲得肯定以及更多的晉升機會。建立自己的優勢,意味著你要去發展一項尚未被其他人留意的才能。它可以很簡單,如整理表格或撰寫報告。也可以特別一點,比如獲得別人不知道的信息。還可以是通曉公司日程、掌握財務預算或是熟知內部體系。但是切記:別讓這項才能影響到你的本職工作,否則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