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赫效應:
在短板中逆推優勢
文 | 包楚婷
德國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瓦拉赫(Otto Wallach,1847-1931),曾經在讀書的時候被老師放棄過兩次。第一次是他的父母希望他在文學這條路上能夠成才,但是經過一個學期的觀察,老師給他寫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學習很勤奮,但思想拘泥,文學創作力極弱。」第二次是瓦拉赫轉去學油畫,但是他仍然毫無長進,被學校勸退:「你在繪畫藝術方面毫無造就的餘地。」
經歷了兩次失敗的打擊,他的父母都快對他絕望了。幸好,他的化學老師沒有放棄他。他認為瓦拉赫做事一絲不苟,能夠做好化學實驗,建議他學化學。沒想到,瓦拉赫在化學領域突飛猛進,22歲就獲得了博士學位,並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
瓦拉赫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是每個人都像隔壁家孩子一樣完美,再聰明的人也有可能會有一竅不通的領域,只要能找到自己擅長的事,把它做好,一樣可以成為優秀的人才,這就是「瓦拉赫效應」。
胡適先生曾經也說過同樣的道理:
譬如一個有作詩天才的人,不進中文系學作詩,而偏要去醫學院學外科,那麼,文學系便失去了一個一流的詩人,而醫學界卻添了一個三四流甚至無流的外科醫生,這是國家的損失,也是他自己的損失。
顯然,一個人沒有客觀地評估好自己,就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從而埋沒了自己的才能。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向是一大錯誤,而做對了選擇,卻不能熱愛並堅持自己的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我們應該選擇那些最適合我們的東西,並且熱愛它、堅持它,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就是我們人生的意義所在。
從表面看,瓦拉赫效應似乎和短板效應相反,一個讓我們不要在意短板,一個讓我們不要忽視短板,這不是互相矛盾嗎?其實不然,兩者的側重點不同。前者適用於個人的成長,後者適用於團隊發展。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人無完人,只要沒有致命的缺點,就不會有大礙。決定我們是否能夠成功的,是我們的優勢是否能夠勝過其他人。對於一個團隊來說,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不能有缺陷,只要有一個缺陷就會拖整個團隊的後腿,還容易被當作攻擊的漏洞。所以,個人和團隊不可一概而論。
瓦拉赫能夠成功,最重要的就是那個發現了他的閃光點的化學老師。作為教育者,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孩子,是無益於孩子的成長的,只會讓他自暴自棄。因材施教是我們沿用至今的教育理念,每個人都有等待被發掘的閃光點。如果遲遲等待不來我們的伯樂,我們也可以自己去不斷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然後再揚長避短,用成功的光芒掩蓋短板。
千萬不可早早地灰心喪氣,對自己失去了希望。
為了避免在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上走太多彎路,心理學家們研究出了相關的心理測評,來為我們的選擇提供參考。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根據他大量的職業諮詢經驗和職業類型理論,編制了一套職業測評工具,即「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
這一測試基於一個職業理論,即個人的職業興趣特性與職業之間有一套內在的對應關係。根據職業興趣的不同,性格可以分為六種維度: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傳統型、現實型,每個人的性格都是這六個維度的不同程度的組合,每種都對應著對適合的職業。當我們處在擇業的迷茫期,面對各種職業不知所措時,不妨使用這樣一套職業測評工具來測試自己的職業興趣,用它對應的職業來作為我們的參考。
「MBTI職業性格測試」,則是目前國際上最為流行的職業人格評估工具,理論基礎是基於榮格關於心理類型的分類。MBTI人格共有四個維度,每個維度有兩個方向,共計八個方面,分別是:外向和內向、感覺和直覺、思考和情感、判斷和知覺。這一測試可以幫助我們測試出我們的職業人格是哪一種類型,以及我們適合做什麼類型的工作。當然,測試結果的解釋的工作可以交給專業的諮詢師來完成,在此我們不多贅述。
馬克思曾經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裡展現了他少年時期便卓爾不群的見識,他的擇業觀不卑不亢,既有腳踏實地的踏實,又有仰望星空的情懷。我把這段話摘出來與大家共勉:「我們的使命絕不是求得一個足以炫耀的職業,因為它不是那種使我們長期從事而始終不會感到厭倦、始終不會鬆動、始終不會情緒低落的職業,相反,我們很快就會覺得,我們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我們理想沒有實現,我們就將怨天尤人。」
職業選擇是我們人生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個體心理學家大師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超越自卑》中寫道:「我們有三大人生任務亟待解決,如果都能夠圓滿完成,我們的人生就會有意義。我們生來就帶有一種自卑感,不過這並不是壞處,這種自卑感反而會成為我們改變和提升自己的動力。」
但是我們要從哪些方面做出改變呢?這三大任務就是:職業、愛情和社會交往。事業有成、婚姻幸福又有社會地位,這不就是我們永遠也比不上的隔壁家的完美孩子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