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黃日涵:鼓吹出身論,強調爺爺輩起點的你,沒資格定義努力

2020-12-06 騰訊網

最近,一個叫黃日涵的副教授在評論「精英們勸你看開是讓你認命嗎」話題時,幾句觀點引發網友熱議。

其實,作為一個學歷沒有黃副教授高、學識沒有黃教授廣、地位不及黃教授、身份也沒有黃副教授的內容創作者,根本沒有資格來評價黃副教授,而是應該按照黃副教授的諄諄教誨「好好努力」,「讓孩子過得好一些」。

可是,作為一個有自己認知和看法,「起點確實(與黃教授)不同」的人,對一個掛著副教授頭銜知識分子說出這樣的話,還是忍不住鬥膽說幾句。

平心而論,這事起因與黃副教授沒有一毛錢關係。先是與黃副教授擁有同樣頭銜的清華大學教授劉瑜,因為一篇《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演講刷屏,特別是她提到的那句「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引發不同群體的爭議。

繼而,儲殷教授對劉瑜女兒是普通人的觀點表示不能認同,儲殷教授勸慰芸芸眾生,「有的時候,不要相信一些高級知識分子的心靈雞湯。他們勸你看開,不是真的讓你看開,是讓你認命!」為了讓大家看的更清楚,儲教授還舉例說明,「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即便你哪怕不好好學習,最後混退學了,至少也是個高曉松。」

由此,儲教授的觀點點燃了各方對「精英勸你看開是不是讓你認命」的爭論,而活躍在輿論場上的年度人氣創作者黃副教授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說出了他的一番看法。

黃副教授寫道,「你有什麼資格抱怨社會不公,多少人起點確實不同。但這也是公平的,別人父輩,爺爺輩有多努力。當然他們給後代創造的起點就是不一樣的。在北京多少家長一年給孩子培訓費就是幾十萬,視野,眼界根本不是一個層次。代際效應確實存在,寒門要比別人多多少努力才能成功,但只要你夠努力你總能改變一些,總能為你孩子提供更好的平臺。」

誠然,在黃副教授看來,芸芸眾生們抱怨社會不公,壓根就沒有資格,這是因為人的起點決定的。而起跑線上的不同也是公平的,理由就是別人的父輩祖輩更努力,為子孫後代創造了更高的起點。同樣,為了闡述觀點,黃副教授還用北京家長一年在孩子身上培訓費的花費舉例,並認為別人幾十萬的花費造就了孩子不一樣的視野、眼界,而視野、眼界又決定了起點不同的群體「根本不是一個層次」。

果然,黃副教授的看法,正是儲殷教授一語道盡的玄機,劉瑜教授們這些高級知識分子的普通女兒,還真與芸芸眾生理解的普通人不一樣,因為沒有一年幾十萬培訓費的薰陶,普通人的普通孩子哪裡擁有決定起點的視野、眼界?

黃副教授的觀點一出,就招致了很多批評。在網友看來,社會不公平是誰也無法否定的客觀存在,代際效應也不能忽視,但這不等於芸芸眾生難道連抱怨的資格都不存在了?有網友寫下評論,「抱怨不需要資格!認為別人抱怨都需要資格的人才是沒有資格批評教育別人的人!」

也有網友指出黃副教授的觀點根本站不住腳,有些事並不是靠努力就能解決的,比如資源分配。拋開客觀存在的資源分配問題,只說個人努力奮鬥,而不允許別人談論公平,顯然站不住腳。

在觀點遭受質疑後,黃副教授也持續發文回擊,他寫道,「你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你可以選擇你孩子的出身。」黃副教授說的沒錯,自己努力點孩子就會過得好一些,成天抱怨渴望讓孩子努力的家長是「真正的loser」。

可惜,芸芸眾生努力來的成果,讓孩子過得好一些可能僅限於今天賺了500元,孩子能吃一頓麥當勞,而不是黃副教授眼中的「省吃儉用幾十萬給孩子報興趣班」。在他看來,大城市家長省吃儉用一年幾十萬讓孩子去興趣班,你不努力孩子就沒法同別人競爭,寒門之子要想成功就「要付出比別人百倍的努力」。

這話看似大義凜然卻毫無邏輯,別說省吃儉用省下幾十萬,芸芸眾生們又有多少能年入幾十萬?寒門之子成功要付出超過別人百倍努力,難道這不是社會最大的不公平?一個正常社會,難道不應該是千方百計為寒門之子創造成功機會,而不是要求他們付出百倍努力?

現實社會,寒門之子別說成功,「成仁」都相當困難。如今,農村學子考取重點大學機會少、入學難,重點大學農村生源比例不斷下降等問題和現象,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並由此觸發了人們對「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底層上升渠道變窄、寒門難出貴子、貧窮代際相傳等」的擔憂。

請問黃副教授,芸芸眾生的這種擔憂是不是客觀存在,難道這也是你說的「也公平」?鬥膽問一句黃副教授,你的成功比別人多付出了幾倍努力?

這還不算,黃副教授不僅掌握了對「公平」的解讀權,還壟斷了對「努力」的獨家定義權。面對網友「如果努力可以成功,天天搬磚也能家財萬貫」的奚落,黃副教授專門發文定義「努力」。

根據黃副教授的研究成果,認為「努力是今天搬磚2000塊明天搬磚3000」的人,是「一輩子對努力有什麼誤解」。被黃副教授重新定義後的「努力」應該「是你從小好好讀書,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工作後找到正確發展方向,不斷學習,緊跟時代發展潮流,找對努力的方向才是關鍵。」

黃副教授還舉例說明,你一直囤積BP機等著發大財,那不是努力,那叫缺根筋。多數人誤解了努力的內涵,究其根源,在黃副教授看來,主要芸芸眾生「還是讀書不夠而野心太大」。

對於黃副教授高屋建瓴,掌握了從解讀公平、定義成功到沒有資格抱怨的一切話語權,本人雖然是黃副教授眼中「讀書不夠」的人,但還是要說幾句看法。

在我看來,頭頂副教授光環的黃日涵簡直就是在赤裸裸鼓吹被社會拋棄的「出身論」。雖然身為80後,還是「野心夠大」的高級知識分子,作為在網際網路上呼風喚雨的意見領袖,但還停留在「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基本如此的認知層面。當然,黃副教授的言論也可能是故意如此解讀,只為吸引眼球,或者用自認為正確的方式給芸芸眾生遞上一碗於丹牌雞湯,用血統論安撫寒門之子們任命。

50多年前,一個同樣「讀書不夠」的年輕人在文章中寫道,「它的錯誤在於:認為家庭影響超過了社會影響,看不到社會影響的決定性作用。說穿了,它只承認老子的影響,認為老子超過了一切。」「實踐恰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家庭影響,家庭影響服從社會影響。」

如果承認黃副教授的觀點是正確的,難道,50年後的今天,我們還要再批判一次已經被時代證明為錯誤的血統論?

或許,對照黃副教授的年紀,成長過程中恰逢於丹講論語盛行,「野心太大」的他早早接受了於教授心靈雞湯的撫慰和洗禮,以至於時至今日仍在販賣於丹牌雞湯。

要知道,心靈雞湯是安慰劑,不能當飯吃,我們應當理智面對我們面前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尋求安慰劑,去逃避。

前些年,知名文化學者石國鵬曾在視頻中講到於丹,他說看過北京四中畢業生的言論後,要為「四中生產出這樣的產品」道歉。於教授一方面在電視機上用「用心靈雞湯的方式告訴電視機前的芸芸眾生,你們要平淡,你們要看得開,你們要安貧樂道」,一方面卻出去搞籤售,「一天淨賺3萬塊」。石國鵬直言不諱,他最煩這種人,自己瘋狂斂財,卻教育大眾安貧樂道。

這方面,黃副教授與於教授很像,自己享受著社會公平正義帶來的成長福利,卻在成功(姑且算成功吧)後,教育芸芸眾生「出身也是一種公平」。

黃副教授這樣的說辭以及後續關於「努力」的狡辯,請恕我直言,「很下流!」

相關焦點

  • 遇羅克:《出身論》(全文)
    過多地強調影響,就是不承認主觀能動性的機械論的表現。人是能夠選擇自己的前進方向的。這是因為真理總是更強大,更有號召力。你真的相信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無比正確的嗎?你真的相信毛澤東思想是戰無不勝的思想武器嗎?你真的承認內因起決定作用嗎?那麼,你就不應該認為老子的影響比甚麼都強大。否則,只能表明你的思想混亂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了。
  • 農村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啥是麻雀屋呢?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的意思很簡單:如果居住的房屋裡有麻雀築巢,那家裡就可能會有棟梁出現。麻雀築巢在貧苦家庭,大家肯定能聯想到寒門出貴子的說法。當然,不同的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有些人的成功是變成頂尖商人,有些人的成功是家庭和睦,有些人的成功是教書育人……不要太執著追求金錢上的成功,而要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從一個角度來解釋會更貼切:不管是麻雀,還是喜鵲,出生時都擁有翅膀,能飛多高,能飛多遠,全靠自己努力。
  •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啥意思?有道理嗎?看完就明白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的意思很簡單:如果居住的房屋裡有麻雀築巢,那家裡就可能會有棟梁出現。和這句俗語相似度高的就是喜鵲築巢,麻雀和喜鵲的地位在我國是天差地別,麻雀差點被當成四害斬草除根。麻雀築巢是沒有意識的,並不能說明誰家有好事發生,不能說明誰家出棟梁。
  •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啥意思?有道理嗎?看完明白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的意思很簡單:如果居住的房屋裡有麻雀築巢,那家裡就可能會有棟梁出現。和這句俗語相似度高的就是喜鵲築巢,麻雀和喜鵲的地位在我國是天差地別,麻雀差點被當成四害斬草除根。麻雀築巢是沒有意識的,並不能說明誰家有好事發生,不能說明誰家出棟梁。
  • 傳統俗語「居在麻雀屋,輩輩人才出」,說的是「寒門出貴子」嗎?
    而還有一句傳統俗語:「居在麻雀屋,輩輩人才出」,說的同樣是這個道理,它告訴我們,無論你居住的環境有多差、家裡有多窮,只要你努力了,就會成為人才,這些傳統的俗語,是無數人先輩們的經驗總結!「麻雀屋」,就是有麻雀築巢的屋,由於麻雀害怕人,因此麻雀的窩一般是築在野外的樹枝上,即便是去有人住的屋裡築巢,也會選擇一些破舊的,甚至沒人住的老房子裡,因此「麻雀屋」指的就是貧寒之家!「麻雀屋」,質量相對來說比較差,居住這樣房屋的人,一般的條件不怎麼好,這是先天不足,如想取得成功,那所付出的努力肯定要超出其他人。而在這樣家庭出來的人,很有韌性、很努力,所以才會成才!
  • 農村老話「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有著什麼樣的背後含義?
    你以為西楚霸王的那句「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是因為他虛榮嗎?不,是因為西楚霸王也信仰祖宗文化,要光宗耀祖,手握天下權柄的人,怎麼可能會如此幼稚?不管是《孝經·開宗明義》篇中講的:「夫孝,德之本也!」亦或是《論語-學而》中孔子說的「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我們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
  • 爺爺的告誡:真正能成大器的男人,寧生窮命,莫生窮相
    他慨嘆自己的命不好,出身貧寒家庭;還絮絮叨叨地埋怨說這個社會太現實,自己運氣太差。其實,朋友的這種煩惱,我也曾親身經歷過。多年前,我身無分文,從農村老家來到省會打拼,靠自己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漸漸在這個城市紮下了根。
  • 韋伯:我原以為你出身法政科,此危急時刻必有高論,沒想到……
    韋伯:我原以為你出身法政科,此危急時刻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鏘鏘!事件薄更新了,關於這一期有格蕾與赫菲斯提翁山洞交流(部分關鍵信息被刪了)、二世摯友歷經千辛萬苦抵達列車以及化野綾裡的精彩推理(毛利推理),二世也甦醒了,不過有一點令人嘆息啊。關於二世甦醒後,與格蕾的溫馨摸頭殺被刪了???直接就是格蕾推著二世出來?我還蠻期待的哎!
  • 論行政協議第三人原告資格
    論行政協議第三人原告資格 2019年11月11日 09:37 來源:《行政法學研究》(京)2019年第1期 作者:白雲鋒 字號 關鍵詞:行政協議第三人/原告資格/行政相對人標準/利害關係標準
  • 鼓吹「口罩無用論」比利時衛生大臣火了 其佩戴奇葩口罩引發熱議
    「一度鼓吹『口罩無用論』的大臣憑藉一款奇葩口罩火了!」據比利時法語區電視臺及電臺(RTBF)19日報導,比利時衛生大臣德布洛克近日因為佩戴了一款特殊的口罩引發熱議。
  • 怎麼證明爺爺小名叫「狗蛋」?
    假設一個科學家的爺爺奶奶已經去世了,他媽媽告訴他說,「你爺爺小名叫作狗蛋。」那麼,科學家們怎麼證明呢? 在我看來,這種滿口胡柴的文章根本沒有說明他爺爺叫狗蛋這件史實,拋開媽媽的話而研究狗和蛋只會跑偏。科學無法證明「小名叫狗蛋」這種事情。它太微不足道了,但確實存在。 歷史是相似的。科學不能證明我們的祖先叫作軒轅氏,是儒者通過口傳或撰寫史書來傳承文化。
  • 心動的offer扎心一幕:本科雙非出身,就註定被踩到土裡?
    思前想後,丁輝不被看好的原因,大概是他起點太低,努力的動作用力過猛。開局就給面試官們留下了「不夠格」的印象。一開始沒看上,以後也不會看上,這太真實了。但從企業角度,只要是稍微大一點的公司,網申期間都是少則上千、多則幾萬份簡歷,更多的是計算機篩選,學歷不符直接pass,你哪來機會去強調後天努力?再者,就算進到面試,HR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從眾多求職者中,第一時間感知誰能力強誰能力弱。
  • 你是什麼家庭出身?中國人曾有45個家庭出身代碼
    對年輕人居多的活躍網友們來說,「本人成分」、「家庭出身」等名詞,一方面,它們清晰地出現在歷史文本,父輩之口以及各類「登記表」上;另一方面,其涵義是模糊的。而填表時,「家庭出身」比「個人成分」更難下筆,因為「家庭出身」涉及上一代人——這些距今久遠並屢經變化。現在突然得知,它們與作為全國範圍內的統一技術要求——國家標準——聯繫在一起,便紛紛轉帖,並調侃著互問:大家看看,你是什麼「家庭出身」?
  • 拼盡全力到達的,有可能連別人的起點也算不上
    當年有篇很火的文章《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在那個自媒體還沒盛行的時代,這篇文章以超乎尋常的速度流傳開來,記得當年是在紙質媒體上看到的這篇文章;太容易引起共鳴,放在現在依然如此,直到現在我都還能輕易的想起這篇文章;對於有些人唾手可得的,對於另一些人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 風水先生告訴你:「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麻雀屋」指的是什麼?
    但是麻雀卻很少去有人住的家裡築巢,不過農村有句俗語叫:「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難道麻雀來家築巢,家裡就會出棟梁?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愛上了你。
  • 教育的定義方式及評析
    這些理論被認為是對認識對象本質的揭示,從這個意義上說,實在論認識視角肯定事物本質的存在,獲得事物的本質成為人們最理想的認識結果。  隨著實在論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後實在論。後實在論並不否認實體的存在,只是強調人們不能認識實體。康德將世界分為現象和自在之物兩部分。
  • 四川大學副教授因著作抄襲被解聘
    解除對李小光的副研究員聘用,取消其研究生導師資格;  2. 給予李小光開除公職留用察看(察看期一年)的行政處分;  3. 撤銷李小光已申報立項的2010年度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研究專項(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傑出青年基金項目,並追回撥款;  4.
  • 「原因論」和「目的論」,生活中你更偏向哪個?
    有些人經歷的痛苦你不理解,又怎麼能說人家的心理創傷不存在?或者,這個世界悲傷的人那麼多,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如何能說成不存在?是的,乍一聽上去,的確有些荒誕。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原因論」和「目的論」?「原因論」提倡萬事尋求它的根源,也就是尋找它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 祁同偉和李達康,同樣是貧寒出身,為何結局卻迥然不同?
    論起來,祁同偉和李達康,兩人出身相當,都是貧寒子弟,工作上都很賣力,但結局卻是迥然不同。一是因為兩個人性格的差異,二是因為面對人生轉折的時候,兩個人的選擇不一樣。從兩個人事業起點來看,祁同偉是省政法委書記的女婿,身中數槍的緝毒英雄。
  • 中山大學副教授王曉瑋:如果你認為這句話是「南沙地產」
    [用簡單的和易懂的詞來展示現實,這裡有故事,觀點,邏輯,還有深度,期待你的注意力!]如果可以的話,也許很多人願意回到他們的學生時代,聽他們的敬愛老師的話,和他們的同事吵架,穿過熟悉的老樹,反思曾經是吐槽的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