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叫黃日涵的副教授在評論「精英們勸你看開是讓你認命嗎」話題時,幾句觀點引發網友熱議。
其實,作為一個學歷沒有黃副教授高、學識沒有黃教授廣、地位不及黃教授、身份也沒有黃副教授的內容創作者,根本沒有資格來評價黃副教授,而是應該按照黃副教授的諄諄教誨「好好努力」,「讓孩子過得好一些」。
可是,作為一個有自己認知和看法,「起點確實(與黃教授)不同」的人,對一個掛著副教授頭銜知識分子說出這樣的話,還是忍不住鬥膽說幾句。
平心而論,這事起因與黃副教授沒有一毛錢關係。先是與黃副教授擁有同樣頭銜的清華大學教授劉瑜,因為一篇《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演講刷屏,特別是她提到的那句「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引發不同群體的爭議。
繼而,儲殷教授對劉瑜女兒是普通人的觀點表示不能認同,儲殷教授勸慰芸芸眾生,「有的時候,不要相信一些高級知識分子的心靈雞湯。他們勸你看開,不是真的讓你看開,是讓你認命!」為了讓大家看的更清楚,儲教授還舉例說明,「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即便你哪怕不好好學習,最後混退學了,至少也是個高曉松。」
由此,儲教授的觀點點燃了各方對「精英勸你看開是不是讓你認命」的爭論,而活躍在輿論場上的年度人氣創作者黃副教授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說出了他的一番看法。
黃副教授寫道,「你有什麼資格抱怨社會不公,多少人起點確實不同。但這也是公平的,別人父輩,爺爺輩有多努力。當然他們給後代創造的起點就是不一樣的。在北京多少家長一年給孩子培訓費就是幾十萬,視野,眼界根本不是一個層次。代際效應確實存在,寒門要比別人多多少努力才能成功,但只要你夠努力你總能改變一些,總能為你孩子提供更好的平臺。」
誠然,在黃副教授看來,芸芸眾生們抱怨社會不公,壓根就沒有資格,這是因為人的起點決定的。而起跑線上的不同也是公平的,理由就是別人的父輩祖輩更努力,為子孫後代創造了更高的起點。同樣,為了闡述觀點,黃副教授還用北京家長一年在孩子身上培訓費的花費舉例,並認為別人幾十萬的花費造就了孩子不一樣的視野、眼界,而視野、眼界又決定了起點不同的群體「根本不是一個層次」。
果然,黃副教授的看法,正是儲殷教授一語道盡的玄機,劉瑜教授們這些高級知識分子的普通女兒,還真與芸芸眾生理解的普通人不一樣,因為沒有一年幾十萬培訓費的薰陶,普通人的普通孩子哪裡擁有決定起點的視野、眼界?
黃副教授的觀點一出,就招致了很多批評。在網友看來,社會不公平是誰也無法否定的客觀存在,代際效應也不能忽視,但這不等於芸芸眾生難道連抱怨的資格都不存在了?有網友寫下評論,「抱怨不需要資格!認為別人抱怨都需要資格的人才是沒有資格批評教育別人的人!」
也有網友指出黃副教授的觀點根本站不住腳,有些事並不是靠努力就能解決的,比如資源分配。拋開客觀存在的資源分配問題,只說個人努力奮鬥,而不允許別人談論公平,顯然站不住腳。
在觀點遭受質疑後,黃副教授也持續發文回擊,他寫道,「你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你可以選擇你孩子的出身。」黃副教授說的沒錯,自己努力點孩子就會過得好一些,成天抱怨渴望讓孩子努力的家長是「真正的loser」。
可惜,芸芸眾生努力來的成果,讓孩子過得好一些可能僅限於今天賺了500元,孩子能吃一頓麥當勞,而不是黃副教授眼中的「省吃儉用幾十萬給孩子報興趣班」。在他看來,大城市家長省吃儉用一年幾十萬讓孩子去興趣班,你不努力孩子就沒法同別人競爭,寒門之子要想成功就「要付出比別人百倍的努力」。
這話看似大義凜然卻毫無邏輯,別說省吃儉用省下幾十萬,芸芸眾生們又有多少能年入幾十萬?寒門之子成功要付出超過別人百倍努力,難道這不是社會最大的不公平?一個正常社會,難道不應該是千方百計為寒門之子創造成功機會,而不是要求他們付出百倍努力?
現實社會,寒門之子別說成功,「成仁」都相當困難。如今,農村學子考取重點大學機會少、入學難,重點大學農村生源比例不斷下降等問題和現象,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並由此觸發了人們對「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底層上升渠道變窄、寒門難出貴子、貧窮代際相傳等」的擔憂。
請問黃副教授,芸芸眾生的這種擔憂是不是客觀存在,難道這也是你說的「也公平」?鬥膽問一句黃副教授,你的成功比別人多付出了幾倍努力?
這還不算,黃副教授不僅掌握了對「公平」的解讀權,還壟斷了對「努力」的獨家定義權。面對網友「如果努力可以成功,天天搬磚也能家財萬貫」的奚落,黃副教授專門發文定義「努力」。
根據黃副教授的研究成果,認為「努力是今天搬磚2000塊明天搬磚3000」的人,是「一輩子對努力有什麼誤解」。被黃副教授重新定義後的「努力」應該「是你從小好好讀書,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工作後找到正確發展方向,不斷學習,緊跟時代發展潮流,找對努力的方向才是關鍵。」
黃副教授還舉例說明,你一直囤積BP機等著發大財,那不是努力,那叫缺根筋。多數人誤解了努力的內涵,究其根源,在黃副教授看來,主要芸芸眾生「還是讀書不夠而野心太大」。
對於黃副教授高屋建瓴,掌握了從解讀公平、定義成功到沒有資格抱怨的一切話語權,本人雖然是黃副教授眼中「讀書不夠」的人,但還是要說幾句看法。
在我看來,頭頂副教授光環的黃日涵簡直就是在赤裸裸鼓吹被社會拋棄的「出身論」。雖然身為80後,還是「野心夠大」的高級知識分子,作為在網際網路上呼風喚雨的意見領袖,但還停留在「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基本如此的認知層面。當然,黃副教授的言論也可能是故意如此解讀,只為吸引眼球,或者用自認為正確的方式給芸芸眾生遞上一碗於丹牌雞湯,用血統論安撫寒門之子們任命。
50多年前,一個同樣「讀書不夠」的年輕人在文章中寫道,「它的錯誤在於:認為家庭影響超過了社會影響,看不到社會影響的決定性作用。說穿了,它只承認老子的影響,認為老子超過了一切。」「實踐恰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家庭影響,家庭影響服從社會影響。」
如果承認黃副教授的觀點是正確的,難道,50年後的今天,我們還要再批判一次已經被時代證明為錯誤的血統論?
或許,對照黃副教授的年紀,成長過程中恰逢於丹講論語盛行,「野心太大」的他早早接受了於教授心靈雞湯的撫慰和洗禮,以至於時至今日仍在販賣於丹牌雞湯。
要知道,心靈雞湯是安慰劑,不能當飯吃,我們應當理智面對我們面前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尋求安慰劑,去逃避。
前些年,知名文化學者石國鵬曾在視頻中講到於丹,他說看過北京四中畢業生的言論後,要為「四中生產出這樣的產品」道歉。於教授一方面在電視機上用「用心靈雞湯的方式告訴電視機前的芸芸眾生,你們要平淡,你們要看得開,你們要安貧樂道」,一方面卻出去搞籤售,「一天淨賺3萬塊」。石國鵬直言不諱,他最煩這種人,自己瘋狂斂財,卻教育大眾安貧樂道。
這方面,黃副教授與於教授很像,自己享受著社會公平正義帶來的成長福利,卻在成功(姑且算成功吧)後,教育芸芸眾生「出身也是一種公平」。
黃副教授這樣的說辭以及後續關於「努力」的狡辯,請恕我直言,「很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