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這句話在我國早已流傳了上千年,一直被我華夏同胞奉為至理名言,為何會如此?因為我們華夏最根本的信仰便是祖宗文化,而並非如西方那樣的各種神魔。
你以為西楚霸王的那句「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是因為他虛榮嗎?不,是因為西楚霸王也信仰祖宗文化,要光宗耀祖,手握天下權柄的人,怎麼可能會如此幼稚?
不管是《孝經·開宗明義》篇中講的:「夫孝,德之本也!」亦或是《論語-學而》中孔子說的「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我們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詩經》裡更是直言不悔:「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也就是說,不管從哪個方面講,「孝」都是一個人一生之中必將奉行的概念,如果一個人不孝,那他也不配為人子了。「孝」這個字是怎麼寫的?上面一個「老」字,下面一個「子」字,「子」背著「老」才是「孝」,這個字都完全告訴我們了,但是某些人還是做不到,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悔。
這個破碗別摔了,以後我也要給你吃的。
這個故事是我奶奶曾經給我講過的故事,在民間應該是很有名的,大夥可能還聽過,說的是一個女人對自己年邁的婆婆非常不好,連吃飯都不讓老太太上桌,都是讓她拿個碗蹲邊上吃的。
而老太太呢,又身體不方便,有次吃飯的時候不小心摔壞了一個碗,這個女人就大發雷霆,一直罵她,其實嘛,就摔壞一個碗的事情,何必大動幹戈呢?
可是這個女人或許是照顧老人以及各種生活的壓力把她變成了現在潑婦的樣子吧,後來這個女的就去山上弄了截很大的竹子,把它鋸斷,變成了一個類似碗狀的玩意兒,然後就拿這個給老太太當飯碗,美其名曰,這樣就不會摔破了。
這樣的時間持續了挺久,後來這個女人的女兒從外面回來了,好像是在外面上學還是怎麼的,她看到這幅景象,都驚呆了,連忙問自己奶奶怎麼了,為什麼要用這東西吃飯,說著就要把老太太手裡的竹碗給奪過來。
老太太驚慌之下,連忙擺手:「不能這樣,別拿掉,你媽媽要罵我的!」
這位女生看著自己的奶奶晚年生活如此落魄,內心酸楚不已,這位女生性格古靈精怪,眼珠一轉想到了一個辦法,她跟奶奶說:「晚上吃飯的時候你故意把這個碗摔地上,媽媽要是罵你的話我來說話!」
本來老太太害怕的不同意,但經不過孫女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甚至軟磨硬泡,就答應了孫女的這個要。到了晚上吃飯時,女生的媽媽照常給這老太太打了一碗,讓她坐邊上的角落裡吃,老太太有點猶豫的看了自己孫女一眼,只見自己孫女一個勁的在使眼色,索性豁出去了,砰的一聲,這個竹碗和飯菜灑了一地。
女人一看之下,氣不打一處來,開口就罵,而那個女生聽到媽媽罵奶奶之後,連忙站起來捧場:「對,媽,就該罵,奶奶總是把碗打掉,你快點把這個竹筒拿起來開口,可千萬別摔壞了,這個竹筒奶奶用了以後就給你用,你用了就給我用,要一輩一輩的傳下去!」
聽了這句話之後,女人愣了,滿臉錯愕,呆在原地久久不能動彈,後來哇的一聲哭了出來,跪倒在老太太身邊,撕心裂肺的喊著是自己錯了,不該這樣對老太太的。
這個女生是什麼意思呢?她是跟自己媽媽說,你現在對奶奶這樣,那我未來也會對你這樣,都是一輩一輩學來的,以後我的兒女也會對我這樣,你忍心看著這種東西變成我們家的傳統嗎?
而這個女人也幡然悔悟,之後對老太太又恢復到了以前好的時候,把她的房間也收拾了,衣服也勤換,讓老太太看起來都年輕了不少。
我想這個故事便是「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意思吧,但話說回來,凡事都不可能只有一個原因的,要想兒女孝順,同時老人自己也應該對而女好啊對吧。
筆者之親身經歷
這個故事是我家的一點家事,雖說家醜不可外揚,但一來我和大伙兒也不認識,二來要是我寫的東西可以幫助各位家庭幸福,那我覺得我自己丟臉點沒什麼。
這是怎麼說呢?我的太爺爺本來是當地比較有錢的人家,後來經過一系列亂世之後,家道便中落了,而我太爺爺也被槍斃,太奶奶就帶著我爺爺以及二爺爺改嫁了,但是改嫁之後,那邊的人家對兩個爺爺非常不好,二爺爺因為年紀小還好一點,我爺爺那時候已經七八歲了,放現在還是個路都走不穩的小孩子,但是卻每天必須去放牛。
繼父更是對爺爺非打即罵,而我太奶奶不但不幫著我爺爺,反倒對他也是這樣子,每天要幹十幾個小時的農活,好吃的也輪不到我爺爺,這種日子持續到了我爺爺十八歲的時候。
然後我爺爺孤身一人,來到了我現在老家那邊生活,幸好以前的房子雖說破敗了,但勉強還能遮風擋雨,經過人做媒之後娶了我奶奶,我爺爺那時候家徒四壁也不為過,大家都說我奶奶傻,可我奶奶卻說只要人好,家窮一點有什麼關係?
而二人結婚的時候,我爺爺的繼父以及我太奶奶什麼都沒送,只給了三個碗,也幸好我奶奶那邊的親戚給力,送了鍋碗瓢盆什麼的。夫妻二人就這樣,在老家那邊過起了自己的日子,後來總算日子好點了,各種家具都置辦好了吧,一場大水,把整個家衝散了,也幸好人沒事。
後來歷盡千辛萬苦,終於造成了我記憶中的那棟老房子,我知道那輩的人們很苦,但是我奶奶就算是在那輩子群裡都是吃了很多苦的存在。
等我們孫子輩出生了,對這些印象就更深了,在我的記憶裡,這位太奶奶只給過我們一次八九顆糖果,注意啊,那時候一共有四個曾孫,然後一共八九顆糖果,那時候我年紀雖小,但也心有傲氣,一顆都不拿,直接拽著我的堂姐堂弟們走出了屋子。
具體几几年不知道了,但我是九七年的,也就是說那時候至少也是2000年後了吧?幾顆糖果,我也不知道怎麼拿的出來,然後聽我父輩們說,他們也從來沒在太奶奶身上得到過什麼溫暖。
這太奶奶和我奶奶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奶奶雖說脾氣是不好,小時候經常挨揍,但我也知道他是真疼我們啊,有什麼好吃的總是留給我們吃,而自己總是儘量不動筷子,我們生病了她總是忙上忙下的照顧我們,長大後去外面工作了,也總是對我們噓寒問暖。
各位說,這種老人,我們忍心不對她好嗎?所以現在我們一共八個做孫子的,時不時的都會回老家看看奶奶,買點東西給奶奶什麼的。而我太奶奶那邊,說白了,我對她一點感情都沒有。
所以說,要讓後輩孝順,首先得看看自己做的夠不夠好,是不是盡到了長輩的責任,畢竟「孝」這個字,除了兒子背老子還有上行下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