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有著什麼樣的背後含義?

2021-01-08 二蛋家族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這句話在我國早已流傳了上千年,一直被我華夏同胞奉為至理名言,為何會如此?因為我們華夏最根本的信仰便是祖宗文化,而並非如西方那樣的各種神魔。

你以為西楚霸王的那句「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是因為他虛榮嗎?不,是因為西楚霸王也信仰祖宗文化,要光宗耀祖,手握天下權柄的人,怎麼可能會如此幼稚?

不管是《孝經·開宗明義》篇中講的:「夫孝,德之本也!」亦或是《論語-學而》中孔子說的「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我們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詩經》裡更是直言不悔:「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也就是說,不管從哪個方面講,「孝」都是一個人一生之中必將奉行的概念,如果一個人不孝,那他也不配為人子了。「孝」這個字是怎麼寫的?上面一個「老」字,下面一個「子」字,「子」背著「老」才是「孝」,這個字都完全告訴我們了,但是某些人還是做不到,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悔。

這個破碗別摔了,以後我也要給你吃的。

這個故事是我奶奶曾經給我講過的故事,在民間應該是很有名的,大夥可能還聽過,說的是一個女人對自己年邁的婆婆非常不好,連吃飯都不讓老太太上桌,都是讓她拿個碗蹲邊上吃的。

而老太太呢,又身體不方便,有次吃飯的時候不小心摔壞了一個碗,這個女人就大發雷霆,一直罵她,其實嘛,就摔壞一個碗的事情,何必大動幹戈呢?

可是這個女人或許是照顧老人以及各種生活的壓力把她變成了現在潑婦的樣子吧,後來這個女的就去山上弄了截很大的竹子,把它鋸斷,變成了一個類似碗狀的玩意兒,然後就拿這個給老太太當飯碗,美其名曰,這樣就不會摔破了。

這樣的時間持續了挺久,後來這個女人的女兒從外面回來了,好像是在外面上學還是怎麼的,她看到這幅景象,都驚呆了,連忙問自己奶奶怎麼了,為什麼要用這東西吃飯,說著就要把老太太手裡的竹碗給奪過來。

老太太驚慌之下,連忙擺手:「不能這樣,別拿掉,你媽媽要罵我的!」

這位女生看著自己的奶奶晚年生活如此落魄,內心酸楚不已,這位女生性格古靈精怪,眼珠一轉想到了一個辦法,她跟奶奶說:「晚上吃飯的時候你故意把這個碗摔地上,媽媽要是罵你的話我來說話!」

本來老太太害怕的不同意,但經不過孫女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甚至軟磨硬泡,就答應了孫女的這個要。到了晚上吃飯時,女生的媽媽照常給這老太太打了一碗,讓她坐邊上的角落裡吃,老太太有點猶豫的看了自己孫女一眼,只見自己孫女一個勁的在使眼色,索性豁出去了,砰的一聲,這個竹碗和飯菜灑了一地。

女人一看之下,氣不打一處來,開口就罵,而那個女生聽到媽媽罵奶奶之後,連忙站起來捧場:「對,媽,就該罵,奶奶總是把碗打掉,你快點把這個竹筒拿起來開口,可千萬別摔壞了,這個竹筒奶奶用了以後就給你用,你用了就給我用,要一輩一輩的傳下去!」

聽了這句話之後,女人愣了,滿臉錯愕,呆在原地久久不能動彈,後來哇的一聲哭了出來,跪倒在老太太身邊,撕心裂肺的喊著是自己錯了,不該這樣對老太太的。

這個女生是什麼意思呢?她是跟自己媽媽說,你現在對奶奶這樣,那我未來也會對你這樣,都是一輩一輩學來的,以後我的兒女也會對我這樣,你忍心看著這種東西變成我們家的傳統嗎?

而這個女人也幡然悔悟,之後對老太太又恢復到了以前好的時候,把她的房間也收拾了,衣服也勤換,讓老太太看起來都年輕了不少。

我想這個故事便是「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意思吧,但話說回來,凡事都不可能只有一個原因的,要想兒女孝順,同時老人自己也應該對而女好啊對吧。

筆者之親身經歷

這個故事是我家的一點家事,雖說家醜不可外揚,但一來我和大伙兒也不認識,二來要是我寫的東西可以幫助各位家庭幸福,那我覺得我自己丟臉點沒什麼。

這是怎麼說呢?我的太爺爺本來是當地比較有錢的人家,後來經過一系列亂世之後,家道便中落了,而我太爺爺也被槍斃,太奶奶就帶著我爺爺以及二爺爺改嫁了,但是改嫁之後,那邊的人家對兩個爺爺非常不好,二爺爺因為年紀小還好一點,我爺爺那時候已經七八歲了,放現在還是個路都走不穩的小孩子,但是卻每天必須去放牛。

繼父更是對爺爺非打即罵,而我太奶奶不但不幫著我爺爺,反倒對他也是這樣子,每天要幹十幾個小時的農活,好吃的也輪不到我爺爺,這種日子持續到了我爺爺十八歲的時候。

然後我爺爺孤身一人,來到了我現在老家那邊生活,幸好以前的房子雖說破敗了,但勉強還能遮風擋雨,經過人做媒之後娶了我奶奶,我爺爺那時候家徒四壁也不為過,大家都說我奶奶傻,可我奶奶卻說只要人好,家窮一點有什麼關係?

而二人結婚的時候,我爺爺的繼父以及我太奶奶什麼都沒送,只給了三個碗,也幸好我奶奶那邊的親戚給力,送了鍋碗瓢盆什麼的。夫妻二人就這樣,在老家那邊過起了自己的日子,後來總算日子好點了,各種家具都置辦好了吧,一場大水,把整個家衝散了,也幸好人沒事。

後來歷盡千辛萬苦,終於造成了我記憶中的那棟老房子,我知道那輩的人們很苦,但是我奶奶就算是在那輩子群裡都是吃了很多苦的存在。

等我們孫子輩出生了,對這些印象就更深了,在我的記憶裡,這位太奶奶只給過我們一次八九顆糖果,注意啊,那時候一共有四個曾孫,然後一共八九顆糖果,那時候我年紀雖小,但也心有傲氣,一顆都不拿,直接拽著我的堂姐堂弟們走出了屋子。

具體几几年不知道了,但我是九七年的,也就是說那時候至少也是2000年後了吧?幾顆糖果,我也不知道怎麼拿的出來,然後聽我父輩們說,他們也從來沒在太奶奶身上得到過什麼溫暖。

這太奶奶和我奶奶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奶奶雖說脾氣是不好,小時候經常挨揍,但我也知道他是真疼我們啊,有什麼好吃的總是留給我們吃,而自己總是儘量不動筷子,我們生病了她總是忙上忙下的照顧我們,長大後去外面工作了,也總是對我們噓寒問暖。

各位說,這種老人,我們忍心不對她好嗎?所以現在我們一共八個做孫子的,時不時的都會回老家看看奶奶,買點東西給奶奶什麼的。而我太奶奶那邊,說白了,我對她一點感情都沒有。

所以說,要讓後輩孝順,首先得看看自己做的夠不夠好,是不是盡到了長輩的責任,畢竟「孝」這個字,除了兒子背老子還有上行下孝的意思。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
    中國農村之中的俗語文化是最養人的,學習俗語文化能夠教導我們如何去為人處世。讓我們在人生發展之中不會迷茫,而在中國人的孝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順,孝道是中國曆朝歷代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在農村老一輩的人之中經常對我們說一輩的人不孝,輩輩的人不孝,相信這個道理大家都是知道一點是,但具體的發展過程和源流卻需要我們這些專業的學者去普及,方能夠在社會之中形成一種廣泛傳播。
  • 農村新式「不孝」問題頻現,外人覺得很不理解,子女們卻顯得無奈
    大家好,歡迎關注「談談侃三農」文章,每天從不同角度分享農村新鮮事,探討農村種植和養殖項目。如果想了解更多三農之事,請點擊上方兩字「關注」,謝謝!今天分享的主題:農村新式「不孝」問題頻現,外人覺得很不理解,子女們卻顯得無奈。
  • 從小尊老愛幼的孔融,最後卻因「不孝」而亡,背後的真相讓人憤怒
    從小尊老愛幼的孔融,最後卻因「不孝」而亡,背後的真相讓人憤怒!《三字經》有言:「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其中的融指的便是孔融。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孫,從小就非常知禮節。但就是這麼一個從小就知道尊老愛幼的人,最後卻因為「不孝」而亡,而背後的真相實在是讓人憤怒!孔融生活在千年之前的東漢王朝,那個時候漢室傾頹,奸臣當道,國將不國,而孔融作為孔子的後人,從小便是個聰明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也是斐然。有才華的人一般性格都有點小傲氣,當時的孔融就很看不慣那些跟著曹操背後獻媚的朝中大臣,經常沒事諷刺他們。
  • 農村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啥是麻雀屋呢?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的意思很簡單:如果居住的房屋裡有麻雀築巢,那家裡就可能會有棟梁出現。在最近幾年時間,麻雀數量持續增長,基本每個農村家庭家裡都有麻雀巢穴。簡單來說,麻雀在家裡築巢不能說明家裡會有棟梁出現,但能說明家裡經濟貧困。根據實踐能得出結論,麻雀築巢基本都是農民家庭,相對富有的家庭都外出打工,麻雀築巢都沒食物能吃。
  • 孔融因不孝而被殺?
    曹操被封吳平侯,封地離都城僅僅三百餘裡,孔融就搬出《周禮》反對,「王又嘗奏宜準古王畿之制,千裡寰內,不以封建諸侯」(《後漢書·孔融傳》),曹操最終忍不了這個冷嘲熱諷的孔融,就把他殺了,而殺他的罪名居然是指責孔融「不孝」,因為孔融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父親對兒子沒有親情,他生兒子的本意,是為了發洩情慾;母親像瓶子,兒子像瓶子裡的東西,母親生兒子,就像從瓶子裡倒東西出來,東西出來後,兩者就沒什麼關係了,「
  • 「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麻雀屋」指的是什麼?
    農村人都喜歡燕子來家築巢,大家都覺得燕子能給家裡帶來好運。但是麻雀卻很少去有人住的家裡築巢,不過農村有句俗語叫:「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難道麻雀來家築巢,家裡就會出棟梁?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雖然麻雀經常在有人的地方活動,但是很少有麻雀會把窩安在有人住的家裡,因為很多農村人還是不太喜歡麻雀,因此麻雀也不敢把窩安在別人家裡。記得小時候村裡的孩子都會上樹掏鳥蛋,其實掏的大部分都是麻雀蛋。
  • 風水先生說:「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麻雀屋」指的是什麼?
    農村人都喜歡燕子來家築巢,大家都覺得燕子能給家裡帶來好運。但是麻雀卻很少去有人住的家裡築巢,不過農村有句俗語叫:「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難道麻雀來家築巢,家裡就會出棟梁?雖然麻雀經常在有人的地方活動,但是很少有麻雀會把窩安在有人住的家裡,因為很多農村人還是不太喜歡麻雀,因此麻雀也不敢把窩安在別人家裡。
  • 風水先生告訴你:「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麻雀屋」指的是什麼?
    農村人都喜歡燕子來家築巢,大家都覺得燕子能給家裡帶來好運。但是麻雀卻很少去有人住的家裡築巢,不過農村有句俗語叫:「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難道麻雀來家築巢,家裡就會出棟梁?42、你認為真愛是什麼樣子的?43、你愛交朋友。什麼是「麻雀屋」呢?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支付寶相信是很多人必備的一款軟體。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你先要做準備工作。媽媽說。而跟著強大的隊友。裡面保持豐富的維生素A和鈣質。消腫止痛。被動將語音存放到第三方伺服器。全部轉載。來幫助人體消化吸收食物裡的營養。本文只是建議。
  • 這部電影《無名之輩》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這部電影《無名之輩》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對於現實的生活,我們都是無名之輩,甚至連做夢的權利都沒有。笑中有淚,我覺得這真是一部好電影。它的淚點不是刻意營造的,是演員的實力演繹,是他們把每個人物刻畫的太深入了。裡面的人都是簡單的無名之輩,雖無名卻有各自的尊嚴,人物太有靈魂了,編劇和導演和演員成就了這部片子。
  •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啥意思?有道理嗎?看完就明白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的意思很簡單:如果居住的房屋裡有麻雀築巢,那家裡就可能會有棟梁出現。和這句俗語相似度高的就是喜鵲築巢,麻雀和喜鵲的地位在我國是天差地別,麻雀差點被當成四害斬草除根。麻雀築巢是沒有意識的,並不能說明誰家有好事發生,不能說明誰家出棟梁。
  • 傳統俗語「居在麻雀屋,輩輩人才出」,說的是「寒門出貴子」嗎?
    而還有一句傳統俗語:「居在麻雀屋,輩輩人才出」,說的同樣是這個道理,它告訴我們,無論你居住的環境有多差、家裡有多窮,只要你努力了,就會成為人才,這些傳統的俗語,是無數人先輩們的經驗總結!那傳統俗語「居在麻雀屋,輩輩人才出」,是說的什麼?
  •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啥意思?有道理嗎?看完明白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的意思很簡單:如果居住的房屋裡有麻雀築巢,那家裡就可能會有棟梁出現。和這句俗語相似度高的就是喜鵲築巢,麻雀和喜鵲的地位在我國是天差地別,麻雀差點被當成四害斬草除根。麻雀築巢是沒有意識的,並不能說明誰家有好事發生,不能說明誰家出棟梁。
  • 媳婦跑了他揍親媽,種惡因得惡果,你的不孝長在了孩子心裡
    這樣的事,總是口口相傳的特別快,不孝有三,為後為大!可這樣的後,要來又有何用?不但傷了老人,丟了口牌,最後你傷及的,為你的不孝買單的,卻是你最愛的人,而向你舉起棍棒的,也可能是你最愛的那個人。她親媽說她後悔了,後悔因她曾對婆婆的不孝,讓她兒子娶不上媳婦, 更後悔,因為她的不孝,讓她最終有了她婆婆那樣的結局,讓我看來,她的結局,還不一定有婆婆的好。至少她婆婆還給自己兒子,娶來了兒媳婦,她婆婆還有兩個兒子,在一輪一個月中, 至少有一半的時間,過的算是好日子,而她,只有楊樹一個兒子,目前為止,還沒娶到老婆,現在這一鬧,附近人家的姑娘,她們家更是別想娶了。
  • 2018年國產最佳電影《無名之輩》
    給大家推薦這部電影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數據:《無名之輩》目前票房已經超過7億,豆瓣評分8.2分,口碑和票房都表現十分出色。電影《無名之輩》裡面有著:一個不惜一切為了證明自己說的是真話的保安,一個為了愛情而離婚的失敗的房地產商人,一個男孩為了自己的父親,單刀赴會,為了可以找回當年做協警時的風光,兩個衝動型犯罪沒能去搶銀行反而是戲劇性的搶了一堆模型的劫匪,一個洗腳店坐檯的服務員,2把真槍和一把玩具水槍,2個早戀的男女以及一幫警察和路人甲~在如此複雜的人員關係中,包含著親情
  • 農村俗語:「蛇纏兔輩輩富」是真的嗎?蛇與兔結合真的能富裕嗎?
    農村俗語:「蛇纏兔輩輩富」,不管歷史上有什麼傳說和典故,舊時,農村現實生活中,指的就是男女之間所屬生肖的婚配問題。那麼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舊時談婚論嫁時,青年男女之間的年齡差距,在農村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夫妻的年齡差距,到底相差多大為好,農村人處在不同階層的家庭觀點不一致。比如農村有「女大三,抱金磚」、「男可大十,女不可大一」說法。事實上,這兩種說法,在舊時農村,只能說是少數農村家庭的青年男女婚姻觀點,而不能代表大多數普通的農村家庭觀點。
  • 《無名之輩》——2018又一部戳中觀眾G點的國產電影
    中國觀眾到底喜歡什麼樣的電影?什麼樣的影片能戳中觀眾的G點,成為票房黑馬?這個年末,繼《我不是藥神》之後,又一部溫暖低調的低成本電影登上銀幕,在微博朋友圈快速發酵,從《毒液》、《神奇動物》等眾多歐美大片的夾擊中突出重圍,有望成為下一匹票房黑馬。
  • 老人跪著上吊身亡 居民:兒子兒媳不孝 飯都吃不上
    有圍觀者斥責老人的兒子不孝,並用雞蛋砸老人的兒子和兒媳。有鄰裡稱,此前聽老人說自己在家吃不上飯,可能致使老人想不開。但老人的兒子稱,事實並非如此,因老人患有腦血栓,只是不讓老人吃大肉和雞蛋。現場多位業主情緒都比較激動,稱老人的兒子、兒媳不孝。劉先生稱,老人經常在小區內翻垃圾箱,說是家人不讓吃東西,自己餓得慌。緣由多位居民稱其兒子兒媳不孝小區物業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稱,老人今年已經78歲,9月初,跟著兒子到小區內租住。
  • 農村到底該不該廢除土葬,全部實行火葬?
    就目前來說,不論是從推行火葬的目的來說,還是從農村喪葬傳統及風俗來講,現階段在農村全部實行火葬都不太現實。土葬是人類喪葬方式的一種,在我國農村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土葬起源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原始社會,中原地區的土葬已有數千年歷史。
  • 拒絕盡力搶救就是不孝?醫院裡那些「死亡故事」
    「沒盡力搶救就是不孝」當生命不可逆轉時,部分臨終患者飽受病痛折磨,子女卻多會選擇盡力搶救。在紀錄片《人間世》的鏡頭中,76歲的範祖祥是一位腦梗患者,他已經在重症監護室躺了四年。一年到頭,他的食物只有一種胃腸營養液。每天家人們的探視時間只有1小時,另外23小時裡,他都在病床上熬著。
  • 西漢辯案:甲乙之間的父子關係已經斷絕,兒子乙存不存在不孝之罪
    在西漢前期,漢承秦制,不孝罪仍是重罪,嚴重者要處死刑。但不孝罪的成立,是以父子關係的存在為前提的。因漢代還沒有法律擬制血親的概念,故董仲舒在分析此案時以儒家經義為根據,否定了甲乙間的父子關係,即「甲生乙而不養,父子之義已經斷絕」,最後認定乙不構成不孝罪,並宣告乙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