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姓孔?孔子後人怎麼樣了?孔融因不孝而被殺?

2021-01-09 騰訊網

文/趙九九

孔子不姓孔,而是姓子,孔氏,先秦時期,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一個部落的統稱,而氏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子」是殷商的國姓,也就是說他是殷商人的後代,與商湯、商紂王是一家子。我們經常說孔子是魯國人,實際上孔子祖上是宋國人,後來才移居到魯國的。

當年周武王滅商後,按照當時的禮儀與信仰,滅人國家不滅人祭祀,殷商人的祖先還要被其後人祭祀(別的部族祭祀不管用),周統治者認為要不祭祀,這些殷商人的祖先會跟周人搗亂的,於是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商人的舊地河南安陽管理殷商遺民。後來武庚作亂,被殺,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被封為宋公,管理殷商遺民,這就是宋國的創建者。微子去世後,傳給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宋泯公有一長子叫弗父何,本來他應該當國君,但他卻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自己做了卿,孔子先祖由天子,變為諸侯,再變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叫正考父,據說《詩經》中的《商頌》就是他整理的,他也是卿,輔佐了宋戴公、武公、宣公。正考父之子,叫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父。孔子六祖孔父嘉曾任宋大司馬,也是卿,後來孔子姓孔,就跟這位叫孔父嘉的六祖有關,因為他名字中有個「孔」字,後人就從其名字中摘出一個「孔」字,為氏,漢以後,氏就變為姓了,姓與氏沒什麼區別了。孔父嘉在宋國的一場政變中,被一個叫華督的所殺,其後第二代,或第三代人因為此事而從宋國移居到了魯國,所以孔子出生在魯國,也與這位六祖孔父嘉有關係。

到了魯國的孔子前輩們,又失去了卿的地位,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子姓,孔氏,名紇,字叔梁,已經是士這個階層了。叔梁紇是個大力士,有戰功,但他有個遺憾就是家裡沒有能主持祭祀的兒子,孔子可能有九個姐姐,和一個有殘疾的哥哥叫孟皮,孟是大,仲是二,仲尼的稱呼也可見孔子排行老二,叔梁紇是晚年才生的孔子,大約在他66歲的時候,娶了15歲的顏徵在,不久就有了孔子,大概因為年紀相差太大,不合理法,所以《史記·孔子世家》:「紇(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就去世了,孔子17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當時魯國的政權被「三桓」,即魯桓公的後代,季孫、叔孫、孟孫控制著,其中勢力最大的是季孫氏,這一年,季孫氏要宴請士這個階層的人來吃飯,想看看有多少人還能為其所用。孔子聽到消息後,認為自己的父親是士,那麼自己也應該是士,於是也去參加宴會,結果到門口,被季氏的家臣陽虎攔住,「孔子要絰,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史記·孔子世家》)陽虎說季氏請的是士,而不是孔子你,言外之意,不承認孔子是士,士是貴族的最後一個階層,失去這個身份,在當時就很難再做官了,年輕的孔子就這樣要失去自己的士這個身份了。

孔子在19歲的時候結婚,20歲左右的時候生了一個兒子。孔子說自己「十五而至於學」,「學而時習之」,孔子因為好學,這時候大家都知道有這樣一個好學的孔子了,名氣漸漸大了,所以孔子生兒子,連魯國的君主魯昭公都知道了。魯昭公派人送來一條鯉魚給孔子,表示祝賀,禮不下庶人,國君給孔子送禮,就意味著承認了孔子的貴族身份,孔子靠著自己的好學贏回來了士的身份。孔子這時候正好還沒有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字,見到國君送來鯉魚,於是就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鯉魚」:孔鯉,字伯魚。可以說孔子是第一個轉發錦鯉的人。

王勃《滕王閣序》中說「他日趨庭,叨陪鯉對」,其中的「鯉」就是這位孔鯉,《論語》中記載有一個叫陳亢的人問孔鯉,您父親有沒有教給您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孔鯉回答說,沒有,「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有一次父親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裡走過,他問我,學《詩》了嗎,我說沒有,他說「不學《詩》,無以言。」於是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父親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裡走過,他問我,學《禮》了嗎,我說沒有,他說,「不學《禮》,無以立。」於是我就回去就學禮。陳亢聽了很高興,我問了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穫:《詩》要學,《禮》要學,還知道了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兒子。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孔子對於自己唯一的這個兒子的教育沒有什麼特別的。

孔子的這個兒子在孔子六十九歲的時候去世了,孔鯉留下一個孩子,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生伋,字子思。」據說孔伋作的《中庸》,他的老師是曾子,他的再傳弟子就是孟子,所以有人將其與孟子合稱為「思孟學派」。沒有子思,就可能沒有孟子,他的影響很大,明朝的時候,被奉為「述聖」。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司馬遷同時代之前的孔氏傳承:「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嘗為魏相。子慎生鮒,年五十七,為陳王涉博士,死於陳下。鮒弟子襄,年五十七。嘗為孝惠皇帝博士,遷為長沙太守。長九尺六寸。子襄生忠,年五十七。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國。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卒。安國生卬,卬生驩。」孔子後人有好幾次單傳,後來漸漸開枝散葉,孔氏後人越來越多,據說到現在已經有兩百萬的孔子後裔。

孔子的後人出了不少名人,如第十一代孫西漢孔安國,是著名的經學家,第二十代孫中有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孔融,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長大後的孔融與曹操不合,經常譏諷他,如曹操禁酒,孔融反對,「操表制禁酒,融頻書爭之」(《後漢書·孔融傳》),而且頻頻反對。曹操進攻鄴城,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很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紹之子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就諷刺曹操,給曹操寫信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有這事?孔融說以現在的事來看,應該是有的,曹操這才明白,是在諷刺自己父子兩個,但因為孔融名氣大,曹操也無可奈何。曹操被封吳平侯,封地離都城僅僅三百餘裡,孔融就搬出《周禮》反對,「王又嘗奏宜準古王畿之制,千裡寰內,不以封建諸侯」(《後漢書·孔融傳》),曹操最終忍不了這個冷嘲熱諷的孔融,就把他殺了,而殺他的罪名居然是指責孔融「不孝」,因為孔融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父親對兒子沒有親情,他生兒子的本意,是為了發洩情慾;母親像瓶子,兒子像瓶子裡的東西,母親生兒子,就像從瓶子裡倒東西出來,東西出來後,兩者就沒什麼關係了,「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爾。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缻中,出則離矣。」(《後漢書·孔融傳》)曹操當年頒布招賢令,與漢代以來的「舉孝廉」用人標準完全不同,他說「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都能為自己所用。而當他想要殺一個對手的時候,不忠不孝則又成為一個重要的藉口了,正如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所說,「倘若曹操在世,我們可以問他,當初求才時就說不忠不孝也不要緊,為何又以不孝之名殺人呢?然而事實上縱使曹操再生,也沒人敢問他,我們倘若去問他,恐怕他把我們也殺了!」

孔子第三十二代孫有唐代的孔穎達,整理了《五經正義》,第六十四代孫清代的孔尚任,是著名的文學家,代表作就是《桃花扇》。

到了明清時期,孔氏後人的名字中,往往都有一個相同的字,這實際是「尊孔」思想影響下生成的一個「副產品」。

歷代統治者幾乎都有對孔子以及孟子的褒封,如漢代追稱孔子為「褒成宣尼公」, 後世稱宣尼,尼父,到了宋朝的時候,孔子被宋真宗趙恆尊為「玄聖文宣王」,後來又被他尊為「至聖文宣王」,明世宗嘉靖尊其為「至聖先師」,清世祖順治尊其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不僅孔子受到追封,他的後代,曲阜孔氏家族也受歷代帝王的封賜,孔子的嫡系後代可以世襲衍聖公的頭銜,明清時期為正一品官階,列為文臣之首,其居住的衍聖公府,也就是現今的孔府,帝王們以此表示自己尊孔。作為儒家一個重要的繼承人孟子,東漢趙岐首稱他為「亞聖」,因為孟子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等思想,一直受到統治者的忌憚。直至宋代,因為大儒們對孟子的推崇,宋神宗才封孟子為鄒國公,宋孝宗詔孟子為「亞聖」、「四配」之首,元文宗加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亞聖」從此便成為孟子的代名詞,從而使封建皇帝對孟子的封賜達到了極頂。明景泰年間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孫孟希文被授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從此,孟子後裔也開始授世職。

我們常常看到姓孔或者姓孟的人,往往名字裡都有一個相同的字,這實際是孔孟後人的標誌。這種現象是從從孔門第五十六代開始的,五十六代用「希」,五十七代用「言」,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賜孔氏八個輩字,即「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第五十八代到六十五代起名用,同一輩的孔氏後代要用相同的字,孔府還專門頒布了《孔氏行輩告示》: 「凡我族人,俱當遵照後開行輩,取名訓字」。到了明末,崇禎帝又賜字「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供孔氏六十六代到七十五代起名用。到了清朝同治年間,字不夠用了,朝廷又賜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十個行輩字供第七十六代至第八十五代起名用。清末之際,政府動蕩不安,孔子七十六代孫孔令貽未雨綢繆,在上次行輩字並沒有用完的情況下,預先將孔氏家族行輩再續二十個字:「建道敦安定,橘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規定了第八十六代至第一百零五代的輩份排序,上報政府批准,然後頒布全國。孟氏家族的輩份排序,也是在明朝初期隨即仿照孔家,這是因為不僅孔府與孟府有著良好的友誼關係,而且兩個家族之間的還存在著較為密切的婚姻關係,又因為孔子的後人歷代世襲衍聖公,具有極高的地位,因而孟家族譜牒修成後要報孔府衍聖公備案。在孔府的影響下,孟氏從「五十八代「希」字輩開始,嚴格與孔氏用相同的輩份排字,兩個家族的行輩完全一致起來。效仿孔氏家族的還有曾子的後人曾氏家族以及顏回的後人顏氏家族等。

現在孔氏後人的字主要用到了崇禎賜給的「昭憲慶繁祥」和同治年間的「令德維垂佑」,如我們熟悉的孔慶東,孔繁森,孔祥熙,孔令輝,我的朋友孔祥穩,等等。

微信公眾號:九九講故事

相關焦點

  • 從小尊老愛幼的孔融,最後卻因「不孝」而亡,背後的真相讓人憤怒
    從小尊老愛幼的孔融,最後卻因「不孝」而亡,背後的真相讓人憤怒!《三字經》有言:「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其中的融指的便是孔融。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孫,從小就非常知禮節。每次家中長輩給他們吃食,孔融總是拿最小的那份。而被問及原因的時候,孔融答道,首先我年齡小,吃不了大的,其次哥哥是長輩,大的東西應該讓哥哥先拿,而弟弟比我的年齡又小,所以剩下東西裡的大份應該給弟弟。長輩們在聽到這個答案的瞬間就被孔融的尊長輩,愛幼弟的行為感動到了,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傳遍了大江南北。
  •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徵在,為何孔子卻姓孔,他到底跟誰姓
    大概微仲就是傳說中可查的孔子遠祖。宋國和魯國毗鄰。孔子五代祖木金父因其父孔父嘉在宮廷內證中被殺而從宋國避禍奔魯。孔子父親叫叔梁紇,自微仲到叔梁紇共計十四代,其中較著名的只有四人,即弗父何、正考父(甫)、孔父嘉和叔梁紇。一、弗父何是孔子第十代祖先。弗父何的父親宋緡公(名共)有子二人,長子弗父何,次子鮒祀(又名方祀)。緡公死時不傳子而傳弟熙,是為煬公。鮒祀不服,殺了熙。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應該知道吧?揭秘曹操殺死孔融的背後真相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應該聽過吧,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1]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
  • 該成語出自兩孩子之口,面對死亡從容鎮定,不愧為孔子後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南北朝劉義慶所撰《世說新語》,發生時間是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故事的主人公是漢末士人領袖孔融和他的兩個兒子。原文如下: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二徐進越:「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孔融被拘捕,朝廷內外都非常驚恐。當時孔融有兩個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兩個人依舊在玩琢盯的遊戲,沒有一點慌張的樣子。
  • 孔融一開始以孝順聞名天下,為什麼最後卻以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殺?
    孔融是東漢末年之人,家學淵源,乃孔子的二十世孫。他本人勤奮好學,素有才名,是當時的「建安七子」之一。不僅如此,他還十分剛正不阿,並以孝聞名天下。為我們所熟知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出自於他。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以孝順聞名天下的人,最後卻被曹操以不孝之罪所殺。
  • 孔子姓甚名誰,這一稱呼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又被稱為「孔老二」?
    其中,學者鮑鵬山論述《孔子》這一話題,則被炒得最為火爆。在鮑鵬山看來:這部電影一共有六個不該犯的錯誤,其中一個錯誤就是把孔子的兒子孔鯉說成了「孔鋰」。 事實上,在過去的時候人們也曾做了大量普及孔子、推廣儒家思想的工作,比如:編寫《弟子規》。雖然,人們在普及孔子的過程中總是往好的方面說,從而,神化孔子,但總比辱罵孔子好得多。
  • 為什麼孔子會被稱為「孔老二」?孔子的哥哥是誰?
    孔老二,是個比較詼諧幽默的叫法,非常接地氣,這麼一叫,聖人與凡人的距離就拉近了,仿佛孔子就是隔壁炸油條的老孔似的。 「孔老二,來兩根油條!」「好嘞!」
  • 孔子勸人向善,但他殺了少正卯,還要暴屍三天,這麼狠毒嗎?
    更何況算命先生給他算了一《旅》卦',卦中大義是說孔子,即便從外表上去看,孔子也是一個溫柔心慈的人,而這種人對那些固執堅強的人是沒有大的作用的,充其量只有小亨,小的成果!孔子殺少正卯,無人說其兇殘。這真體現了孔子的能力,孔子能文能武,絕對不是我們理解的迂腐的書生。少正卯就是古代郭沫若,當然口才比郭沫若強多了,傳銷頭子,除了孔子,沒人敢殺。
  • 孔子的徒子徒孫們個個官運亨通,為何孔子想當官卻沒人要?
    孔子之後,曾子帶出了子思這個學生,子思帶出了孟子……到了荀子,則帶出了李斯這樣太會用手段的學生,老師的作用真的太大了。記得明初那個知識分子方孝孺吧,永樂皇帝要殺他的時候,他為了死後能有個好聽的諡號,堅決要做忠臣,表現出大無畏的樣子,希望皇帝成全他的美名。他對著永樂帝大喊大叫:你充其量滅我的九族,滅吧。
  • 讓梨的孔融是個心機boy?融四歲能讓梨,背後真相令人大跌眼鏡!
    在我們小時候我們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作為弟弟卻把梨子讓給比他年長的哥哥,那個時候老師說孔融在小時候就那麼懂事,長大了之後一定不會差,孔融長大了一定會當一個好官。然而,大家聽過孔融讓梨之後的故事麼?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講講孔融讓梨背後的故事吧!
  • 孔子雖然被稱為聖人,卻也被稱「孔老二」,那麼誰是老大?
    在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孔子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創了自己的儒家學說,並且周遊列國四處傳播自己的學說,也是有了很大的成就。孔子被我們稱為至勝孔聖人,受到人們的供奉和祭拜。儘管如此,我們也都知道孔子有一個孔老二的稱呼,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 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不怕老年朋友難過嗎?
    原來,這話是孔子說給他的老哥們原壤的,故事背景如下:原壤母親去世,孔子帶著無限哀思,前去弔唁。而不孝子原壤卻叉開雙腿,逍遙自在的坐著,呆萌的看著孔子。面對如此情境,孔子極其不平,心想:你老母去世了,你不哭不鬧不上吊、不跪不拜還偷笑。
  • 《獅子王》導演迎娶孔子後裔
    當記者詢問這些明星有沒有送禮或送紅包時,孔媽媽回憶著:「他們都有送大禮。成龍送了一塊手錶,是他親自設計的。還有那個女孩子,(記者提醒了下:『是不是劉亦菲?』),對對,是劉亦菲,她的英文名和孔令華是一樣的,都是Crystal(水晶),她送了一個水晶相框。」  當問及李連杰時,孔媽媽卻回憶不起來了,她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對不起,我比較關心Jacky(成龍英文名)了。」
  • 此人是孔子一生的汙點,因一件事情,被孔子找理由誅殺並暴屍三日
    孔子教學孔子,在中國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他對中國的教育影響太大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都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古時候,孔子被稱為「孔聖人」,可以說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偉人了。然而,偉人做的事情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至少在現在看來,頗有不妥。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兒子出生後,魯國的國君送來鯉魚祝賀。孔子因此給兒子命名為孔鯉。對於兒子孔鯉的教育,孔子非常上心,這是孔子一手抓起來的。孔鯉小時候從院子裡走過,孔子看到後馬上問他讀過《詩經》沒有。孔鯉說沒有。
  • 孔子問一個7歲小孩,天上多少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拜他為師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他也被後人尊稱為聖人,孔子思想也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在他周遊列國時也發生過許多有趣的事,眾所周知,孔子的桃李滿天下,卻不知這樣一位聖人也有過拜7歲小孩為師的經歷。這就應了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位孩子和孔子之間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孔子終於出走
    《史記》所說越石父「在縲紲中」一語,據日本瀧川資言考證,是採自《呂氏春秋》,原文「累之」,是因負累作僕,司馬遷卻誤解為「縲紲」了)。他同時有素樸的民主思想。他認為不同的意見是有好處的,他說這像調味一樣,正因為味道不同,才可互相調劑,味調好了,才好吃;如果都是同樣主張,隨聲附和,那就是白開水加白開水了,還有什麼味道(見《左傳》昭公20年)!
  • 眾所周知,孔子家鄉在山東曲阜,然而孔子後裔在莆田,卻少人知曉
    孔子家鄉山東曲阜,有孔林,孔廟和孔府等古蹟,名 聞世界,眾所周知。然而,孔子的四十一世孫於唐代定居莆田,並於宋代創建孔氏家廟和涵江書院,卻少人知曉。按莆田涵江孔氏譜系:孔子三十七世孫孔齊卿,唐建中間(780-783年)官兗州司馬,襲封文宣公。
  • 南方日報:於丹不要接受"女孔子"封號
    先是在海峽彼岸籤名售書,當地文化名人陳文茜稱她「抹口紅的女孔子」;然後是在日本,也是籤名售書,日本人用「歡迎女孔子的到來」來歡迎她。《光明日報》的一篇文章談她的《〈論語〉心得》何以大熱日本時,又提到了「女孔子」的稱謂,不妨就此說上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