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鄉山東曲阜,有孔林,孔廟和孔府等古蹟,名 聞世界,眾所周知。
然而,孔子的四十一世孫於唐代定居莆田,並於宋代創建孔氏家廟和涵江書院,卻少人知曉。
按莆田涵江孔氏譜系:孔子三十七世孫孔齊卿,唐建中間(780-783年)官兗州司馬,襲封文宣公。其別子孔文整,歷官南頓溧水縣尉,居泗州漣水縣臨淮鄉進賢裡。傳 至四十一世孔仲良,以明經歷任全椒縣尉、青陽縣丞,大 和間(827-835年)以儒林郎來任莆田縣令。居官廉明有惠政,不幸在任病逝(墓在九華山麓),其家屬貧不能歸。 因寓居縣西5裡,地猶名孔裡(今城廂區泗華村孔裡),後定居涵頭之紫璜山(今涵江區),亦名孔裡。宋紹興廿五年 (1155年)秋冬間,朱熹之友括蒼人吳任(孔氏之婿)以仲良與其父的告身(唐政府任命狀)7件請朱熹鑑定,朱考校元豐版《孔氏襲封家譜》皆合,勘審不謬。因以告興化知軍傅自得,立孔子四十九世孫孔宜戶籍,免其徭役。
淳熙七年(1180年)孔宜子幼夏,預鄉舉。淳祐五年 (1245年)知興化軍楊棟、涵頭鎮官鄭雄飛建書院和孔廟, 置田產供孔氏子孫讀書。景定五年(1264年)知軍徐直諒請額,理宗御書「涵江書院」賜之。書院山長一職聘朱熹 表侄祝洙(其父祝穆即纂《方輿勝覽》者),元大徳間聘上饒人徐如楫,至大間由五十三世孔敬山、子叢孫、孫克萬相繼充任.明代學制,不列書院,遂罷山長。
後書院屢修屢圮,六十二世孔淳勉呈報福建總督張斌, 成化元年(1465年)興化府知府嶽正,奉省文親到實地査 勘,見基址卑狹,遂毀三真君廟,重新修建孔廟,有大成 殿、大成門、根星門、泮池、璧水橋。泮池上建49級石瞪 道,泮池前建正學門木坊。大成殿之西建思聖堂,前為明 德堂,後為孔氏世居宅院,通道處匾曰「闕裡一脈」(群眾今仍呼為孔裡)。其北通頂鋪大街路口處建石坊,刻理宗御書「涵江書院」。
萬曆十四年(1586年)六十五世孫孔時中(庠生)疏 請朝廷發還前此拍賣天下書院田產的涵江書院祭田。奉部批:「每代擇孔氏子孫賢者一人,列名學校,主守祭祖。」
清初,海疆軍事頻仍,孔廟又毀,康熙元年(1662 年)六十八世孫孔昌期倡修,嘉慶十九年(1814年)重新修建正學門。20世紀50年代後,孔廟、書院建築群均被拆 改,現只存正學門木坊(以及49級石磴道),今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孔氏世居的孔裡,還存有幾座明清舊式民宅建築,孔 氏子孫還是按照曲阜孔府規定沿用的世代昭穆字行,現在 有:「繁、祥、令、德、維、垂、祐」等7代500多人口。
12世紀末,涵江孔氏有一支散處仙遊縣楓亭,淪為民 戶,供役于楓亭驛。朱熹知漳州過楓亭宿驛中,怪其姓氏, 詢知其系出於涵江,因告知地方官,就其所居建孔子廟,令其供祀,免其差役。廟在今楓亭鎮下街,明末尚存。
另有一支孔子四十五世孫孔任與子克權,於建炎初 (約1127年)避亂來閩,家於龍溪。明正德四年(1509 年),官給其裔孫孔篤堯衣巾,主觀瀾書院祭祀。嘉靖時禁設書院,裔孫孔天從赴京陳請改為家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