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2007年12月30日上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偕夫人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遊覽,得到當地政府贈送的兩件珍貴禮物:一尊楷木雕刻的孔子像,一柄楷木如意。當聽說這兩件禮品均為「曲阜三寶」之一的楷雕,而且楷木只生長在孔林時,福田首相和夫人連聲道謝,對這兩件禮品非常珍愛。
楷雕為什麼這樣珍貴?這還要從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說起。
所謂楷雕,即用楷木雕刻的工藝品,它與碑帖、尼山硯並稱為「曲阜三寶」(楷杖、如意、蓍草為曲阜古「三寶」)。楷雕所用的楷木,即孔林中生長的楷樹。
孔林中生長的楷樹非常稀有。相傳最早的楷樹是孔子的弟子子貢為孔子奔喪時,從他經商的南方帶回孔林栽植的,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由於它生在孔子冢上,「其幹枝疏而不屈」,與生於河南山原縣周公墓前的模樹同具異質,因此而成「楷模」之典。
傳說子貢為報師恩,還用楷木雕刻了其師孔子、師母亓官氏兩尊圓雕坐像。坐像高約40釐米,刀法古樸,人物造型端莊肅穆。木質雖經年久腐蝕,但刀痕仍存。據記載,北宋末年,女真貴族南侵,康王趙構渡江建立了南宋政權。第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於建炎二年(1128)帶子貢所雕的楷木像去揚州陪祀,未再北歸。後定居浙江衢州,另立孔府,此二尊楷雕坐像也一直流落在南方。新中國成立後,才將它們取回曲阜珍藏。
子貢栽下的這棵楷樹,後來長成了巨株,清康熙年間遭雷火焚燒。人們將這棵樹的枯乾形象刻在石碑上,碑名「子貢手植楷」;又建碑亭保護,亭名「楷亭」。這碑與碑亭至今仍存。而這棵楷樹的後代,也一直綿延不絕。如今孔林中仍有許多宋代的楷樹,巍然挺立,高聳入雲。每到深秋,經霜的楷葉由綠變紅,與常青的松柏相互映襯,分外妖嬈,成為曲阜八大勝景之一。清代著名劇作家、孔子後裔孔尚任曾向康熙皇帝介紹說:「楷木可以為杖,又可為棋,其萌可為疏,又可為茶,其癭可為瓢」,「其子榨油,可為膏燭」。可見楷樹渾身是寶,用途多多。
曲阜楷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造型、紋飾、構圖、刀法等方面,它既有傳統的風格和曲阜本身的特點,又能博採眾長,將各種技藝總括於一身,形成獨具特色的雕刻工藝。它的傳統產品,主要是楷木手杖和如意。因楷木木質堅實而柔韌,有直性無橫絲,不暴折,木紋直,色成金黃。折枝為杖,天然屈曲,狀似龍蛇,稍加雕琢,就成古雅耐用的手杖。用楷木刻制如意,玲瓏剔透,花紋如絲而不斷。
楷雕最初是貴族豪門在四季祭孔時買來作為禮品贈送賓客的,以後便作為商品銷往濟南、北京等地。不過楷雕的最大主顧,還是當地的衍聖公府。歷代孔府的主人都把楷雕當作向皇帝進貢的貢品。山東的地方長官也效法孔府,常到曲阜購買楷雕向朝廷進貢。清光緒十七年(1891),山東巡撫張曜給慈禧太后的壽禮就是曲阜楷雕的一柄壽杖和兩架如意。壽杖刻有百龍戲珠,雲霞相映,玲瓏細巧;如意刻八仙慶壽,群仙祝壽,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西太后見之,稱為「絕技」,大加讚賞。由於楷雕工藝精美絕倫,它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宣統末年,德國人瓦根帶走的曲阜著名藝人孔憲斌製作的《百子如意》,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民國三年在山東物品展覽會上,另一位曲阜楷雕藝人孔昭棠楷雕的作品獲得一等獎。此後還有多項嘉獎,讓楷雕在國內外都獲得很高的聲譽。
楷雕手杖的起源,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故事:
有一年冬天,孔子第九世孫孔騰依照慣例到孔子墓前祭拜。祭祀畢,當他行至「子貢手植楷」樹前時,忽然一陣狂風吹來,將一根楷枝刮斷,落在地上。孔騰便順手將楷枝拾起來,去掉枝杈,當作拐杖拄著走回了家。這跟楷枝,木質結實,頂端彎曲如龍,孔騰將它稍加修整,便成為一根很好的拐杖。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來曲阜祭孔,孔騰就拄著這根拐杖為劉邦引路。劉邦見此拐杖很奇特,便問從何而來。孔騰答道:「這是祖先林上的木頭,拄著它不忘祖德。」劉邦聽了誇讚道:「不忘祖德,可謂孝矣!」孔騰見皇帝如此誇讚他的拐杖,過後又將這根拐杖仔細修理了一番,對它更加珍惜。後來就有人仿照他的樣子,做起楷木手杖來,漸漸發展成一種工藝品,成為曲阜的一寶。
楷雕如意的起源,也有一個傳說故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 1016),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在寧州(今屬雲南)做推官。一天,寧州天慶寺的真武殿上,一條大蟒蛇靠在供案上昂首吐舌,一點都不怕人。人們視之為神,紛紛前來朝拜,因此影響了正常秩序。孔道輔不信神,他走進寺中,一笏板將蟒蛇打死。消息傳到皇帝那裡,宋真宗為表彰孔道輔為民除害的精神,便把他的笏板封為「擊蛇笏」。這樣一來,他上朝便不能用這個笏板了。為此,他便將從家鄉帶來的楷木枝權作笏板。這楷枝彎曲的形狀很好看,當時被稱作「天然如意」。後來大家紛紛仿效,越做越好看,慢慢地就變成後來的「楷雕如意」了。
近年來,楷雕產品陸續增添了孔子像、佛像、仕女、筆筒和各種小巧的動物,其作品曾參加過開羅世界青年聯歡節藝術展覽和全國歷屆工藝美術展覽。展覽會上,楷杖和如意成為深受歡迎的旅遊紀念品,廣受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