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鄉的楷樹與楷雕

2021-01-08 濟南日報
  

□戴永夏
  2007年12月30日上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偕夫人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遊覽,得到當地政府贈送的兩件珍貴禮物:一尊楷木雕刻的孔子像,一柄楷木如意。當聽說這兩件禮品均為「曲阜三寶」之一的楷雕,而且楷木只生長在孔林時,福田首相和夫人連聲道謝,對這兩件禮品非常珍愛。
  楷雕為什麼這樣珍貴?這還要從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說起。
  所謂楷雕,即用楷木雕刻的工藝品,它與碑帖、尼山硯並稱為「曲阜三寶」(楷杖、如意、蓍草為曲阜古「三寶」)。楷雕所用的楷木,即孔林中生長的楷樹。
  孔林中生長的楷樹非常稀有。相傳最早的楷樹是孔子的弟子子貢為孔子奔喪時,從他經商的南方帶回孔林栽植的,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由於它生在孔子冢上,「其幹枝疏而不屈」,與生於河南山原縣周公墓前的模樹同具異質,因此而成「楷模」之典。
  傳說子貢為報師恩,還用楷木雕刻了其師孔子、師母亓官氏兩尊圓雕坐像。坐像高約40釐米,刀法古樸,人物造型端莊肅穆。木質雖經年久腐蝕,但刀痕仍存。據記載,北宋末年,女真貴族南侵,康王趙構渡江建立了南宋政權。第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於建炎二年(1128)帶子貢所雕的楷木像去揚州陪祀,未再北歸。後定居浙江衢州,另立孔府,此二尊楷雕坐像也一直流落在南方。新中國成立後,才將它們取回曲阜珍藏。
  子貢栽下的這棵楷樹,後來長成了巨株,清康熙年間遭雷火焚燒。人們將這棵樹的枯乾形象刻在石碑上,碑名「子貢手植楷」;又建碑亭保護,亭名「楷亭」。這碑與碑亭至今仍存。而這棵楷樹的後代,也一直綿延不絕。如今孔林中仍有許多宋代的楷樹,巍然挺立,高聳入雲。每到深秋,經霜的楷葉由綠變紅,與常青的松柏相互映襯,分外妖嬈,成為曲阜八大勝景之一。清代著名劇作家、孔子後裔孔尚任曾向康熙皇帝介紹說:「楷木可以為杖,又可為棋,其萌可為疏,又可為茶,其癭可為瓢」,「其子榨油,可為膏燭」。可見楷樹渾身是寶,用途多多。
  曲阜楷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造型、紋飾、構圖、刀法等方面,它既有傳統的風格和曲阜本身的特點,又能博採眾長,將各種技藝總括於一身,形成獨具特色的雕刻工藝。它的傳統產品,主要是楷木手杖和如意。因楷木木質堅實而柔韌,有直性無橫絲,不暴折,木紋直,色成金黃。折枝為杖,天然屈曲,狀似龍蛇,稍加雕琢,就成古雅耐用的手杖。用楷木刻制如意,玲瓏剔透,花紋如絲而不斷。
  楷雕最初是貴族豪門在四季祭孔時買來作為禮品贈送賓客的,以後便作為商品銷往濟南、北京等地。不過楷雕的最大主顧,還是當地的衍聖公府。歷代孔府的主人都把楷雕當作向皇帝進貢的貢品。山東的地方長官也效法孔府,常到曲阜購買楷雕向朝廷進貢。清光緒十七年(1891),山東巡撫張曜給慈禧太后的壽禮就是曲阜楷雕的一柄壽杖和兩架如意。壽杖刻有百龍戲珠,雲霞相映,玲瓏細巧;如意刻八仙慶壽,群仙祝壽,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西太后見之,稱為「絕技」,大加讚賞。由於楷雕工藝精美絕倫,它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宣統末年,德國人瓦根帶走的曲阜著名藝人孔憲斌製作的《百子如意》,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民國三年在山東物品展覽會上,另一位曲阜楷雕藝人孔昭棠楷雕的作品獲得一等獎。此後還有多項嘉獎,讓楷雕在國內外都獲得很高的聲譽。
  楷雕手杖的起源,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故事:
  有一年冬天,孔子第九世孫孔騰依照慣例到孔子墓前祭拜。祭祀畢,當他行至「子貢手植楷」樹前時,忽然一陣狂風吹來,將一根楷枝刮斷,落在地上。孔騰便順手將楷枝拾起來,去掉枝杈,當作拐杖拄著走回了家。這跟楷枝,木質結實,頂端彎曲如龍,孔騰將它稍加修整,便成為一根很好的拐杖。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來曲阜祭孔,孔騰就拄著這根拐杖為劉邦引路。劉邦見此拐杖很奇特,便問從何而來。孔騰答道:「這是祖先林上的木頭,拄著它不忘祖德。」劉邦聽了誇讚道:「不忘祖德,可謂孝矣!」孔騰見皇帝如此誇讚他的拐杖,過後又將這根拐杖仔細修理了一番,對它更加珍惜。後來就有人仿照他的樣子,做起楷木手杖來,漸漸發展成一種工藝品,成為曲阜的一寶。
  楷雕如意的起源,也有一個傳說故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 1016),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在寧州(今屬雲南)做推官。一天,寧州天慶寺的真武殿上,一條大蟒蛇靠在供案上昂首吐舌,一點都不怕人。人們視之為神,紛紛前來朝拜,因此影響了正常秩序。孔道輔不信神,他走進寺中,一笏板將蟒蛇打死。消息傳到皇帝那裡,宋真宗為表彰孔道輔為民除害的精神,便把他的笏板封為「擊蛇笏」。這樣一來,他上朝便不能用這個笏板了。為此,他便將從家鄉帶來的楷木枝權作笏板。這楷枝彎曲的形狀很好看,當時被稱作「天然如意」。後來大家紛紛仿效,越做越好看,慢慢地就變成後來的「楷雕如意」了。
  近年來,楷雕產品陸續增添了孔子像、佛像、仕女、筆筒和各種小巧的動物,其作品曾參加過開羅世界青年聯歡節藝術展覽和全國歷屆工藝美術展覽。展覽會上,楷杖和如意成為深受歡迎的旅遊紀念品,廣受讚譽。

相關焦點

  • 眾所周知,孔子家鄉在山東曲阜,然而孔子後裔在莆田,卻少人知曉
    孔子家鄉山東曲阜,有孔林,孔廟和孔府等古蹟,名 聞世界,眾所周知。然而,孔子的四十一世孫於唐代定居莆田,並於宋代創建孔氏家廟和涵江書院,卻少人知曉。按莆田涵江孔氏譜系:孔子三十七世孫孔齊卿,唐建中間(780-783年)官兗州司馬,襲封文宣公。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孔子終於出走
    但還沒敢進城,怕的是孔子反對。魯定公雖然聽說,也沒敢公然去,便打發季桓子先去偷看一下。季桓子怕別人認出來去報告孔子,便穿上便衣,偷偷去看了三回,越看就越捨不得。於是季桓子和魯定公商量,裝做到各處去巡視,但一巡就整天釘在南門外,沉醉在那些歌舞裡了。他們對於政事也不大過問了。 當然,最後孔子也曉得了。
  • 通訊:「非洲茉莉花」盛開在家鄉
    原標題:通訊:「非洲茉莉花」盛開在家鄉  新華網奈洛比10月16日電(記者丁小溪 王子誠)「我在仰望,仰望遠方,我的家就在那非洲大地上,學習漢語啊,學會了不忘,孔子學院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梁……」   2011年春晚,一首改編版《月亮之上》讓肯亞留學生「非洲茉莉花」茹絲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 孔子,洞悉「心靈整飾」
    孔子志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一個人達到「安、信、懷」的境界,不僅要建功立業,奠定經濟和社會地位,更要有令人敬仰、令人信任的品德。「安、信、懷」屬於公共產品,在社會上對老、中、青產生引領力、影響力、感召力,它既有物質屬性,也有形而上的一面,從物質層面上升到形而上層面,在操作上需要適度的「心靈整飾」。
  •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文/棍掃山河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受到後人的敬仰,並被後人尊為「孔聖人」。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問道與老子,在老子的指點下悟的生命的真諦,從此專心研究學問,造福於人。
  • 《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其實仔細讀《論語》,就會發現,其中有不少有趣的情節,讓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真實的一面,他並不是一個古板的教書匠,而是一個愛憎分明、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一,他非常直爽。《論語.陽貨》:「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有個叫孺悲的人想見孔子。孔子不肯見,就推說自己病了。
  •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孔子問道解迷惑,老子出關名流傳!
    孔子向老子求教孔子很造虛好學,當時老於名聲很大,孔子決定去拜見老子,向他請教禮的問題。於是孔子一路風塵僕僕地從魯國山東曲阜來到周王都洛陽。那天老子剛洗了頭,正在晾頭髮。孔子從此以後變得眼界更開闊,思想更博大,智慧更豐富了!後來孔子深深感嘆說:"真了不起啊,老子是人中之龍阿!而我只好像是甕罐中的一隻小小的飛蟲啊!」孔子的學生不懂,請問老師,為什麼稱老子是龍呢?孔子說:「如果是只鳥,我當然知道會飛:如果是條魚,我當然知道會前,如果是只野獸,我當然知道會跑。是鳥,就可以用簡射它是魚,就可以用線釣它:是野件,就可以用羅網捕它。
  • 角雕
    角雕蜜獾 角雕,又名哈佩雕或哈比鷹。
  • 世界上最大的雕——食猿雕
    食猿雕:也稱作菲律賓雕。體型大,體長91釐米,翼展200-250釐米,體重6500克,壽命30年。食猿雕是一種大型的猛禽,翼展可以達到2.5米,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鷹類,食猿雕主要的食物來源是猴子,所以有「食猴鷹」之稱。當然也會捕捉一些其他的生物,食猿雕在吃到猴子的時候十分兇殘,先是啄瞎猴子的眼睛,然後再用利爪將猴子撕成碎片,目前食猿雕現存的數量十分稀少瀕臨滅絕的危機。
  • 你是什麼雕?我是蛇雕!
    蛇雕你沒見過吧喏,就是它↓「蛇雕!
  • 11月27日森楷新材料滌綸POY為5110元
    11月27日森楷新材料關於滌綸POY的報價為5110元/噸。滌綸POY的規格:分類:熔體紡;粗細:150D;孔數:48F;等級:優等品;顏色:白;色澤:半消光。該報價有效期為3天。
  • 11月27日森楷新材料滌綸DTY為6810元
    11月27日森楷新材料關於滌綸DTY的報價為6810元/噸。